碧溪镇志·吴市卷

碧溪镇志·吴市卷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编纂本志,旨在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实事求是地记述吴市自然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力求体现地方特色,为当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出版时间: 2009年10月

目录

封面
碧溪镇志
题词
-- 江苏省人民检察院原副检察长乇东辉题词
-- 民盟九届中央委员、江苏大学原校长杨继昌题词
--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副院长陈祥宝题词
图片
-- 1993年,国家环保局国际合作司司长夏(方方土)堡在北京与美国代表签署环境监测的合作协议
-- 1998年,中国常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副代表夏(方方土)堡在肯尼亚内罗毕与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握手交谈
-- 农业开发示范区
-- 棉花
-- 小麦
-- 油莱
-- 荷仁豆
-- 日本大蚕豆
-- 大棚蔬菜
-- 专业户养的猪
-- 景秀园艺的盆景
-- 1991年7月6日,吴市乡机关干部、工作人员在金泾闸外抢险修堤
-- 金泾闸
-- 江堤上的挡浪墙与护坎
-- 江堤上的防汛抗洪专用公路
-- 吴市机械厂车间一角
-- 针织园机
-- 人造毛皮
-- 常熟市针织毛皮厂车间一角
-- 常熟市童车厂装配车间
-- 常熟市精灵标准件有限公司螺母坯车间
-- 常熟市利民精细化工厂
-- 常熟市顺裕服装纺染厂车间一角
-- 红木家具
-- 虞山牌高效节能炉
-- 梦牌假发
-- 国光横机
-- 开顺毛衫
-- 吴市供销社(商厦)
-- 吴市商行
-- 吴市棉花收购站
-- 吴市集贸市场
-- 农业银行吴市办事处
-- 吴市信用社营业厅
-- 市工商所
-- 问张公路吴市段
-- 吴市邮政支局
-- 村级公路
-- 吴市电信支局
-- 建新塘集镇段
-- 吴市集镇新区
-- 吴市老街
-- 三湾新村村民集中居住区
-- 农民旧舍
-- 千金新村里的休闲小区
-- 常熟市第三建筑安装工程公司
-- 常熟市土木机施有限公司建筑工地
-- 常熟市第二市政建设工程公司
-- 常熟世吕皮革有限公司的污水处理压滤设备
-- 吴市电力大厦
-- 1937年II月13日(农历1 0月II日),侵华日军在徐六泾口附近登陆
-- 正在经过小市的侵华日军
-- 江抗三路《告江南同胞书》
-- 仲国鋆早期革命诗作·吴(羊夂)木书
-- 东路经委印制的吴市地方货币——双溪商用券
-- 抗日活动据点——最胜庵含真阁
-- 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的顾景华展版
-- 1954年4月,吴市区各界人民举行薛惠民烈士追悼大会
-- 高浦口(原中共地下交通站所在地)
-- 吴市抗日小学所用的课桌凳
-- 吴市镇人民政府
-- 1985年,中共吴市乡党校第五期全体学员结业合影
-- 1994年,吴市镇党政领导与入伍新兵合影
-- 吴市派出所
-- 吴市人民法庭
-- 吴市敬老院
-- 1997年7月,吴市镇第二届运动会篮球赛
-- 吴市广播电视站
-- 吴市老年活动中心
-- 群众文娱
-- 王宝琛书法(清)
-- 钱子刚书法
-- 马仁钊书法
-- 韩献良书法
-- 沙荣淦书法
-- 春归·钱学君国画
-- 韩献良治印
-- 君子以自强不息·沙荣淦国画
-- 文徵明题画诗词手迹(明)
-- 韩瓶(束·韩世忠将士行军壶)
-- 蓝染牡丹凤凰图青瓷花瓶(清)
-- 五彩五爪龙图花瓶 (清·乾隆)
-- 荷花瓣碗(宋)
-- 放生池碑(清)
-- 小市王氏古民居(清·咸丰)
-- 吴市中心幼儿园
-- 幼儿活动
-- 吴市中心小学
-- 小学生练书法
-- 吴市中学
-- 中学教科研活动
-- 吴市成教中心微机室
-- 吴市卫生院
-- 镇计生办卫技人员为育龄妇女做B超
-- 三湾村卫生室
-- 明左都御史吴讷
-- 立于常熟市一中的爱国教育家陈旭轮铜像
--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夏坚白
-- 1952年,在华东公安处任机要科长的王志平
-- 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原炮兵副司令员高咏欣
-- 苏南烈属代表陆和尚
-- 境内主要河流——金泾塘
-- 300年树龄的银杏
-- 《碧溪镇志·吴市卷》审稿人员合影
-- 《碧溪镇志·吴市卷》编纂委员会成员合影
-- 《碧溪镇志·吴市卷》编写人员合影
-- 吴市镇行政区划图
《碧溪镇志》编纂委员会
《碧溪镇志·吴市卷》
编写组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编 自然环境
-- 第一章 自然地理
---- 第一节 位置面积
---- 第二节 地貌
---- 第三节 气候
------ 一、季节特征
------ 二、气温
------ 三、日照
------ 四、降水
---- 第四节 河流
------ 一、市镇级河道
------ 二、村河
------ 三、水位
------ 附:潮汐
---- 第五节 土壤
------ 一、土壤分类
------ 二、土壤性状分析
------ 三、各种土壤对种植的影响
-- 第二章 物产
---- 第一节 植物
------ 一、农作物
------ 二、竹木花卉
------ 三、野生植物
---- 第二节 动物
------ 一、家禽家畜
------ 二、野生动物
------ 三、水产
-- 第三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干旱
---- 第二节 大风水涝冰雹
---- 第三节 地震
第二编 建置沿革
-- 第一章 建置
---- 第一节 唐宋元明清时的建置
---- 第二节 民国期间的建置
---- 第三节 建国以后的建置
-- 第二章 镇村概况
---- 第一节 集镇
------ 一、吴市(老吴市)
------ 二、小市(小吴市)
------ 三、马桥(马渡桥)
---- 第二节 居民委员会
------ 一、吴市居委
------ 二、徐六泾居委
------ 三、吴市第二居委
---- 第三节 建制村
------ 一、金桥村
------ 二、泗湖村
------ 三、三湾村
------ 四、周家桥村
------ 五、庙泾村
------ 六、虎路村
------ 七、总管村
------ 八、小市村
------ 九、汪湾村
------ 十、马桥村
------ 十一、薛家巷村
------ 十二、虹泾村
------ 十三、庙弄村
------ 十四、万福村
------ 十五、沿江村
------ 十六、高浦村
------ 十七、砖场村
------ 十八、包唐村
------ 十九、汤家桥村
------ 二十、年步村
------ 二十一、阮湾村
------ 二十二、企泾村
第三编 经济
-- 第一章 农业
---- 第一节 经济体制变革
------ 一、土地私有制
------ 二、土地改革
------ 三、农业合作化
------ 四、人民公社化
------ 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二节 农业生产
------ 一、耕地面积
------ 二、耕作制度
------ 三、品种改良
------ 四、栽培技术
------ 五、防治病虫害
------ 六、肥料
------ 七、农用器械
------ 八、主要农作物产量
---- 第三节 水利和农田建设
------ 一、江堤工程
------ 二、水闸工程
------ 三、河道工程
------ 四、农田工程
---- 第四节 多种经营
------ 一、养殖业
------ 附:畜牧兽医站
------ 二、种植业
---- 第五节 管理机构
------ 一、农技站 农业公司
------ 二、农机站 水利站
------ 三、多服站 多服公司
-- 第二章 工业
---- 第一节 近代工业
------ 一、个体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作坊
------ 二、现代工厂的出现
---- 第二节 现代工业
------ 一、建国初期的私营企业
------ 二、手工业联社
------ 三、镇村企业
------ 四、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
------ 五、个体企业和私营企业
------ 六、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 第三节 部分工业企业介绍
---- 第四节 主要产品介绍
------ 一、传统手工业品
------ 二、新工业品
---- 第五节 管理机构
-- 第三章 商业
---- 第一节 经营体制
------ 一、私营商业
------ 附:知名商号简介
------ 二、公私合营店与合作商店
------ 三、供销合作社
------ 四、国营商业
---- 第二节 主要商品购销
------ 一、土布收购
------ 二、棉花收购
------ 三、其它农副产品及废品收购
------ 四、生活资料供应
------ 五、生产资料供应
------ 六、集市贸易
---- 第三节 商业行政管理
------ 一、机构
------ 二、职能
-- 第四章 财税金融
---- 第一节 财政
------ 一、财政所
------ 二、财政体制
------ 三、财政收支
---- 第二节 税务
------ 一、税务所
------ 附:电厂税务所
------ 二、税收
---- 第三节 金融
------ 一、机构
------ 二、业务
------ 附:地方货币
第四编 交通 镇村建设
-- 第一章 运输
---- 第一节 水路
------ 一、航道
------ 二、航运
------ 附:沦陷初期货运的非常情况
---- 第二节 陆路
------ 一、道路
------ 二、桥梁
------ 三、车辆
---- 第三节 机构设置
------ 一、搬运站
------ 二、运输站
------ 三、汽车站
------ 四、劳动运输服务公司
------ 五、交通管理所
-- 第二章 邮政 电信
---- 第一节 邮电机构及设施
---- 第二节 邮政
------ 一、邮路
------ 二、邮政业务
---- 第三节 电信
------ 一、电话
------ 二、电报
---- 第四节 营业收入
-- 第三章 镇村建设
---- 第一节 中心集镇建设
------ 一、老镇概貌
------ 二、老镇区改造
------ 三、镇区规划及建设
---- 第二节 农村住宅建设
------ 一、旧时代的农宅
------ 二、建国后农宅建设的演变
------ 三、村民集中居住区
---- 第三节 建筑业
------ 一、行帮建筑业
------ 二、集体建筑业
---- 第四节 水电供应
------ 一、供电
------ 二、供水
---- 第五节 环境绿化与保护
------ 一、植树栽草
------ 二、污染治理
---- 第六节 管理机构
------ 一、房管所
------ 二、土管所 建管所 拆迁办公室
------ 三、电管站
------ 五、环境保护办公室
第五编 政治
-- 第一章 党派群团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吴市地方组织
------ 一、组织演变
------ 二、党代会
------ 附:吴市镇(区、乡、公社)出席历次市(县)党代会代表名录
------ 三、党员教育
------ 四、纪律检查
---- 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吴市区分部
------ 附:汪伪国民党常熟县第六区党部
---- 第三节 群众团体
------ 一、农民协会(农会)
------ 二、工会
------ 三、妇女联合会(妇联)
------ 四、共产主义青年团(共青团)
------ 五、少年先锋队(少先队)
------ 六、工商联合会(工商联)
------ 七、医务工作者协会(卫生工作者协会)
------ 八、科学技术协会(科协)
------ 九、个体劳动者协会(个劳协会)
------ 十、退(离)休教师协会
------ 十一、老年人协会
------ 十二、残疾人联合会(残联)
------ 十三、计划生育协会(计生会)
-- 第二章 政权
---- 第一节 行政机构沿革
------ 一、清末 民国政权
------ 二、人民民主政权
----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 政府职能部门
------ 一、民政
------ 二、劳动保障
------ 三、公安
------ 四、司法
------ 五、其它职能部门
---- 第四节 基层自治组织
第六编 军事
-- 第一章 驻军
---- 第一节 民国前期
---- 第二节 沦陷时期
---- 第三节 民国后期
-- 第二章 地方武装
---- 第一节 自卫团商团
---- 第二节 壮丁队
---- 第三节 小市常备队
---- 第四节 自卫队
------ 一、吴市区自卫队
------ 二、吴市镇自卫队
------ 三、小市自卫队
---- 第五节 区中队
-- 第三章 兵事及兵灾
---- 第一节 清代
---- 第二节 民国前期
---- 第三节 沦陷时期
---- 第四节 民国后期
---- 附:日军入侵吴市暴行录
-- 第四章 兵役
---- 第一节 征兵制
---- 第二节 志愿兵役制
---- 第三节 义务兵役制
-- 第五章 民兵
---- 第一节 人民武装部
---- 第二节 民兵组织
---- 第三节 军事训练
第七编 人民革命斗争
-- 第一章 组织和活动
---- 第一节 小市抗日自卫队
---- 第二节 吴市爱国青年组织——求知社
---- 第三节 在西杨家泾召开的常熟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
---- 第四节 吴里区抗日民主政权及其所开展的工作
---- 第五节 高浦口地下交通站
-- 第二章 重大事件
---- 第一节 创办吴市抗日小学
---- 第二节 紧急转移军需品
---- 第三节 一次抗粮行动
---- 第四节 奇袭吴市
---- 第五节 夺枪
-- 第三章 群众斗争事迹片断
---- 第一节 俞连兴勇斗日本兵
---- 第二节 机智的水上交通员
---- 第三节 一心支持儿子闹革命
---- 第四节 三次被捕,宁死不屈
---- 第五节 一张“良民证”
---- 第六节 掩护革命干部和群众
---- 第七节 唐锡祺智“将”陈养谦
---- 第八节 捐献40套军服
---- 第九节 步行百里送密信
---- 第十节 一艘长江交通船
第八编 文卫
-- 第一章 文化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一、农教馆
------ 二、文化站(文化中心)
------ 三、广播电视站
---- 第二节 文化娱乐
------ 一、民间游艺
------ 二、江湖卖艺
------ 三、评弹(说书)
------ 四、戏曲
------ 五、歌舞
------ 六、电影 电视
---- 第三节 书画艺术
------ 一、绘画
------ 二、书法
---- 第四节 乡人著书(已知部分)
------ 一、古代部分
------ 二、近现代部分
---- 第五节 体育
------ 一、群众体育
------ 二、学校体育
---- 第六节 文物(已知部分)
------ 一、碑刻
------ 二、墓志
------ 三、出土文物
------ 四、民藏文物
---- 第七节 档案
------ 一、机构设施
------ 二、管理
------ 三、基层档案
-- 第二章 教育
---- 第一节 私塾
---- 第二节 幼儿教育
---- 第三节 小学教育
------ 一、发展概况
------ 二、学校简介
---- 第四节 中学教育
------ 一、普通中学
------ 二、农业中学
---- 第五节 成人教育
---- 第六节 教育经费
-- 第三章 科技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一、科学技术协会
------ 二、科技办公室
---- 第二节 科技活动
------ 一、开展科普宣传
------ 二、组织科技培训
------ 三、建立实验基地
------ 四、几种主要工业产品的研发制造
---- 第三节 科技成果
------ 一、农业科技成果
------ 二、工业科技成果
-- 第四章 医疗卫生
---- 第一节 个体行医
---- 第二节 医疗机构
------ 一、联合诊所
------ 二、医院 卫生院
------ 三、村卫生室 厂保健室
---- 第三节 疫病防治
------ 附:预防农药中毒
---- 第四节 妇幼保健
---- 第五节 医疗制度
------ 一、自费医疗
------ 二、公费医疗
------ 三、劳保医疗
------ 四、合作医疗
---- 第六节 卫生工作
------ 一、爱国卫生运动
------ 二、环境卫生
------ 三、饮水卫生
------ 四、食品卫生
------ 五、学校卫生
第九编 民生 民俗
-- 第一章 人口
---- 第一节 人口变动
---- 第二节 人口构成
------ 一、民族
------ 二、姓氏
------ 三、年龄
------ 四、文化
------ 五、职业
------ 六、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
---- 第三节 人口控制
---- 第四节 流动人口
-- 第二章 人民生活
---- 第一节 收入
---- 第二节 衣食住行
------ 一、膳食
------ 二、服饰
------ 三、住房和家具
-- 第三章 地方习俗
---- 第一节 岁时节日
---- 第二节 婚丧喜庆
------ 一、婚嫁
------ 二、丧葬
------ 三、喜庆
---- 第三节 历史陋习
------ 一、吸毒
------ 二、赌博
------ 三、嫖娼
------ 四、迷信
---- 第四节 新风尚
-- 第四章 宗教
---- 第一节 道教
---- 第二节 佛教
---- 第三节 天主教
-- 第五章 地方语言
---- 第一节 常用词语
------ 一、名词类
------ 二 、代词类
------ 三、动词类
------ 四、形容词类
------ 五、副词类
---- 第二节 俗语
---- 第三节 谚语
------ 一、气象谚
------ 二、农事谚
---- 第四节 歇后语
第十编 人物
-- 第一章 名人传略
---- 第一节 古代人物
------ 吴讷
------ 谭绍峰
------ 薛玉田
------ 吴汝襄
------ 吴汝谦
------ 王宝琛
------ 王洊雷
------ 汤鼎
------ 王铨
------ 吴标
------ 王恩浦
------ 高栻
---- 第二节 近当代人物
------ 薛敦甫
------ 胡文藻
------ 朱慕庵
------ 薛补石
------ 夏素民
------ 陈旭轮
------ 王天仁
------ 金天锡
------ 夏坚白
------ 陈行素
------ 曾润琛
------ 包昆林
------ 司马淦
------ 王志平
------ 高咏欣
------ 冯元璋
------ 仲国鋆
------ 杨乃朴
------ 沈依新
------ 陈小根
-- 第二章 革命烈士
---- 第一节 烈士简介
------ 唐善于
------ 陆小康
------ 顾景华
------ 唐绍裘
------ 王跟林
---- 第二节 烈士英名录
-- 第三章 劳模先进
---- 第一节 省部级(条线)表彰名录
---- 第二节 地级(条线)表彰名录
-- 第四章 党政军干部
---- 第一节 地师级及以上者
------ 周震麟
------ 陈希仁
------ 姚根连
------ 仲永根
------ 夏堃堡
------ 王东辉
------ 徐敏飞
------ 高均昌
---- 第二节 县团级
------ 杨咏吟
------ 金颉
------ 曾绍基
------ 薛尚年
------ 仲国球
------ 龚绍鸿
------ 胡载午
------ 薛耀金
------ 钱关福
------ 沈国声
------ 刘龙宝
------ 包岳华
------ 王新元
-- 第五章 知识界人士
---- 第一节 教授研究员
------ 王士滣
------ 陈恬生
------ 夏晕(羽和军)
------ 金柱青
------ 夏逸骅
------ 陈汉欣
------ 黄逸云
------ 金耀青
------ 王炜(火和斤)
------ 王元珪
------ 毛炎麟
------ 严恒元
------ 王鼎元
------ 俞洪德
------ 杨振华
------ 吴顺唐
------ 谭锡林
------ 孟东明
------ 仲瑞昌
------ 唐汉
------ 徐宝树
------ 夏振明
------ 杨继昌
------ 薛保兴
------ 章栋恩
------ 王炎炯
------ 王东风
------ 吴培华
------ 陈祥宝
------ 高俭德
------ 邵培德
------ 吴颉尔
---- 第二节 高级技术人员
------ 曾钦琛
------ 金浩青
------ 王元祥
------ 陈慎生
------ 金介玉
------ 王元贞
------ 程润民
------ 吴培衡
------ 高根兴
------ 曾贯一
------ 杨锟生
------ 王芝培
------ 徐浩昌
------ 杨瑞钧
------ 王元忠
------ 金文漪
------ 司马虔
------ 毛鑫麟
------ 朱福如
------ 樊铭德
------ 陈游
------ 钱文超
------ 吴培衍
------ 管学金
------ 杨锦昌
------ 陆顺云
------ 陈惠欣
------ 严恒欣
------ 薛根源
------ 毛伟麟
------ 朱绍明
------ 周涛生
------ 陶岳岭
------ 沈根宝
------ 陈国良
------ 徐永兴
------ 高惠青
------ 钱文杰
------ 陆锦煜
------ 邵应东
------ 陈国珍
------ 仲宝昌
------ 高惠忠
------ 李龙昌
------ 杨振球
------ 马仁高
------ 黄宗旨
------ 王永华
------ 谭祖兴
------ 陈建明
------ 杨仁良
------ 吴颉言
------ 姚炜刚
------ 胡景清
------ 高肇德
------ 唐明
------ 吴甄
------ 薛建明
---- 第三节 中学高级教师名录
---- 第四节 旅外专家技术人员
------ 冯德璋
------ 王小保
------ 朱志强
------ 顾宝华
------ 娄征
------ 曾似惠
------ 陈慰芸
------ 沈强
------ 曾竞红
------ 陈旸
------ 王宇
------ 王骅
------ 陈曦
------ 曾小兰
志余
-- 一、乡里旧闻
---- 附:清代吴市秀才名录
-- 二、地名传说
-- 三、名人轶事
-- 四、衙署 义局 名宅 古树
编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