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1885-1985
出版时间:
1998年12月
目录
封面
恩施州志
版权页
图片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行政区划图
--
州府恩施市
--
清江
--
建州盛会
--
庆祝建州篝火晚会
--
附图
--
巴东县城
--
利川县城
--
宜恩县城
--
①恩施五峰山烈士陵园
--
②鹤峰满山红烈士陵园湘鄂边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
--
③新四军军长叶挺被囚处
--
建始景阳关
--
恩施连珠塔
--
恩施古城西门城门洞
--
咸丰唐岩土司牌坊
--
利川鱼木寨
--
侗族风雨桥
--
巴东秋风亭
--
宣恩苗寨猴儿鼓
--
来凤卯洞土家族摆手堂
--
土家族吊脚楼
--
清江伏流泛舟
--
清江放排
--
神农溪纤夫
--
神农溪
--
利川腾龙洞清江进入伏流处
--
巫峡
--
宣恩龙洞水库
--
咸丰黄金洞
--
咸丰小南海
--
恩施车坝电站
--
野三河公路大桥
--
山区公路
--
来凤引水灌溉渠
--
全国白胁烟生产基地县——建始县烟农田间管理
--
全州规模最大的利川烟厂一隅
--
恩施烟叶复烤厂
--
①巴东木莲
--
②巴东铁厂荒林场巴山松——巴山松王
--
③利川谋道水杉——世界水杉王
--
④白果树
--
土家田园
--
高山地膜
--
天池山农业科学研究所
--
恩施芭蕉茶山
--
恩施大山顶草场一角
--
薇菜
--
板党、天麻
--
黄莲
--
莼菜
--
利川黄杨木雕
--
利川生物礁工艺品
--
双虎纽錞于
--
土家族织绵
--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恩施
--
州人民政府办公楼
恩施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恩施州志》编纂人员
序
凡例
总述
目录
大事记
卷一地 理
--
一州域
--
二建置沿革
--
三行政区划
--
四县市、城镇
----
(一)县、市
----
(二)城镇
--
五地质、地貌
----
(一)地质
----
(二)地貌
--
六气候 物候
----
(一)日照
----
(二)气温
----
(三)降水
----
(四)灾害性天气
----
(五)动物物候
----
(六)植物物候
----
(七)其他物候
--
七自然资源
----
(一)水资源
----
(二)土地资源
----
(三)矿物资源
----
(四)生物资源
----
(五)自然景观
卷二人口民族
--
一人口
----
(一)历代人口
----
(二)人口构成
----
(三)人口分布
----
(四)人口控制
--
二民族
----
(一)民族概略
----
(二)民族关系
----
(三)民族语言
----
(四)民族工作
卷三农 业
--
晚清、中华民国时期
----
一土地制度
----
二粮食作物
----
三经济作物
----
四农技农艺
----
五农具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一农村生产关系变革
------
(一)土地改革
------
(二)农业合作化
------
(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四)国营农场
----
二粮食生产
------
(一)水稻
------
(二)玉米
------
(三)马铃薯
------
(四)小麦
------
(五)红薯
------
(六)大豆
------
(七)小杂粮
----
三经济作物
------
(一)烟草
------
(二)油菜
------
(三)茶叶
------
(四)水果
------
(五)药材
------
(六)蚕桑
------
(七)苎麻
------
(八)蔬菜
------
(九)糖料
------
(十)棉花
----
四农业基础技术
------
(一)农田基本建设
------
(二)耕作制度改革
------
(三)良种及繁育推广
------
(四)植物保护
----
五农机农具
卷四林 业
--
一森林资源
----
(一)树种
----
(二)植被带
----
(三)森林蓄积
----
(四)珍稀古大奇树名木
--
二山林属权
----
(一)私有山林
----
(二)集体山林
----
(三)国有山林
--
三营林
----
(一)采种育苗
----
(二)植树造林
----
(三)飞播造林
----
(四)封山育林
--
四森林保护
----
(一)山林管理
----
(二)病虫害防治
--
五林业场圃及自然保护区
----
(一)国营林场
----
(二)集体林场
----
(三)自然保护区
卷五养殖业
--
晚清、中华民国时期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一家畜养殖
------
(一)猪
------
(二)牛
------
(三)马、骡、驴
------
(四)羊
------
(五)兔
----
二家禽养殖
----
三水产养殖
------
(一)水生动物
------
(二)水生植物
----
四蜂及其他养殖
------
(一)蜂
------
(二)其他养殖
----
五品种改良
------
(一)猪
------
(二)牛
------
(三)马、骡、驴
------
(四)禽
----
六基地建设
------
(一)种畜场
------
(二)畜牧业基地
------
(三)鱼种场
----
七饲料
------
(一)草料
------
(二)精饲料
----
八疫病防治
------
(一)兽医
------
(二)畜病防治
------
(三)禽病防治
------
(四)鱼病防治
------
(五)检疫
卷六水利电力
--
晚清、中华民国时期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一水利
------
(一)农田水利建设
------
(二)农村人畜饮水建设
------
(三)水土保持与农田基本建设
------
(四)防汛抗旱
----
二电力
------
(一)火电
------
(二)水电
------
(三)电网
卷七工 业
--
晚清、中华民国时期
----
一煤炭业
----
二机械、冶金业
----
三食品业
----
四造纸、印刷业
----
五纺织、缝纫业
----
六皮革、制鞋业
----
七陶瓷业
----
八建材业
----
九医药业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一煤炭工业
------
(一)原煤生产
------
(二)焦炭生产
------
(三)石煤开发
----
二机械工业
----
三冶金工业
----
四化学工业
------
(一)硫化工
------
(二)磷肥生产
------
(三)氮肥生产
------
(四)橡胶、塑料制品业
------
(五)日用化工
------
(六)其他化工
----
五建材工业
----
六森林工业
----
七食品工业
------
(一)粮油加工业
------
(二)烟草加工业
------
(三)酿酒、饮料制造业
------
(四)副食品加工业
------
(五)制茶业
------
(六)采盐业
------
(七)肉蛋加工业
----
八纺织工业
----
九缝纫业
----
十皮革业
----
十一造纸业
----
十二印刷业
----
十三工艺美术品制造业
----
十四其他工业
卷八城建环保
--
晚清、中华民国时期
----
一城郭、街道
------
(一)施南府城——施南镇
------
(二)巴东县城——信陵镇
------
(三)建始县城——业州镇
------
(四)利川县城——都亭镇
------
(五)宣恩县城——珠山镇
------
(六)咸丰县城——高乐山镇
------
(七)来凤县城——翔凤镇
------
(八)鹤峰县城—容美镇
----
二公共设施
------
(一)饮、用水
------
(二)照明
------
(三)公共卫生
------
(四)公共交通
----
三主要集镇
----
四农舍
----
五营造工匠、技艺
------
(一)营造工匠
------
(二)技艺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一城市建设
------
(一)街道
------
(二)公共设施
------
(三)市内交通
------
(四)园林绿化
----
二主要集镇
----
三乡村建设
----
四建筑业
------
(一)建筑设计
------
(二)建筑施工队伍
------
(三)施工技术
----
五环境保护
------
(一)环境状态
------
(二)环境保护
----
六住宅建设
----
七房地产管理
------
(一)房产管理
------
(二)地产管理
卷九交 通
--
晚清时期
----
一道路
----
二桥梁、渡口
----
三运输
--
中华民国时期
----
一公路
----
二大道
----
三机场
----
四桥梁 渡口
----
五运输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一陆路交通
------
(一)大道
------
(二)公路
------
(三)桥梁
------
(四)运输
------
(五)管理
----
二水路交通
------
(一)航道
------
(二)港口
------
(三)渡口
------
(四)运输
------
(五)管理
----
三航空
------
(一)机场
------
(二)运输
------
(三)管理
卷十邮 电
--
晚清、中华民国时期
----
一邮政
----
二电信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一邮电机构
----
二邮政
------
(一)邮路
------
(二)业务
----
三电信
------
(一)电报
------
(二)电话
卷十一财政
--
晚清时期
----
一收入
------
(一)田赋
------
(二)税捐
----
二支出
--
中华民国时期
----
一收入
------
(一)田赋
------
(二)税捐
------
(三)其他
------
(四)公债、储券募捐
----
二支出
----
三财政管理
------
(一)财政体制
------
(二)预算管理
------
(三)“四权”分立制
------
(四)审计
----
附:苏区财政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一收入
------
(一)工商税
------
(二)农业税
------
(三)企业收入
------
(四)其他收入
------
(五)预算外收入
------
(六)上级补助
------
(七)公债国库券
----
二支出
------
(一)经济建设费支出
------
(二)社会文教卫生科学费支出
------
(三)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支出
------
(四)行政管理费支出
------
(五)其他支出
------
(六)上解省
------
(六)预算外支出
----
三管理
------
(一)财政体制
------
(二)预算管理
------
(三)企业财务管理
------
(四)农业财务管理
------
(五)行政财务管理
------
(六)税收管理
----
四财政监察
----
五审计
------
(一)财政金融审计
------
(二)工交商企业审计
------
(三)县市局审计
------
(四)行政事业单位审计
------
(五)行业经济效益审计
卷十二金 融
--
晚清、中华民国时期
----
一货币
----
二金融业及民间借贷
----
三国家、省、县金融业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一金融机构
------
(一)中国人民银行鄂西自治州分行
------
(二)中国农业银行鄂西自治州中心支行
------
(三)中国工商银行鄂西自治州中心支行
------
(四)中国人民建设银行鄂西自治州中心支行
------
(五)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鄂西自治州中心支公司
------
(六)农村信用合作社
----
二货币
------
(一)人民币发行与流通
------
(二)货币管理
------
(三)金银管理
----
三存款、储蓄
------
(一)存款
------
(二)储蓄
----
四借贷
------
(一)工商业贷款
------
(二)农业贷款
------
(三)基本建设贷款
------
(四)民间借贷
----
五结算
----
六保险
------
(一)承保业务
------
(二)防灾与理赔
卷十三综合经济管理
--
晚清、中华民国时期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一计划管理
------
(一)计划体制
------
(二)经济计划编制实施
----
二工商管理
------
(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二)集市贸易管理
------
(三)工商企业登记管理
------
(四)个体经营户管理
------
(五)经济合同管理
------
(六)商标、广告管理
------
(七)打击投机倒把
----
三物价管理
------
(一)物价体制
------
(二)物价监督
------
(三)物价调控
------
(四)农产品价格
------
(五)工业品价格
------
(六)非商品收费
----
四物资管理
卷十四贸 易
--
晚清、中华民国时期
----
一商户
----
二市场
----
三行业贸易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一经营体制
------
(一)国营商业
------
(二)供销合作社
------
(三)私营商业
----
二集市贸易
----
三粮油购销
------
(一)粮食购销
------
(二)食用植物油购销
------
(三)粮油调运
------
(四)粮油储存
----
四土特产品购销
------
(一)桐、漆、茶、麻、倍、棕
------
(二)烟草
------
(三)药材
------
(四)畜、禽产品
------
(五)蔬菜
------
(六)木材
----
五生产资料购销
------
(一)农业生产资料
------
(二)石油
----
六工业消费品购销
------
(一)百货、文化用品
------
(二)纺织品
------
(三)副食品
------
(四)五金、交电、化工
----
七饮食服务业
------
(一)饮食业
------
(二)服务业
----
八对外贸易
卷十五政党社团
--
晚清时期
--
中华民国时期
----
一中国国民党地方组织
----
二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
----
三中国青年党地方组织
----
四中国民社党地方组织
----
五群团组织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一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
------
(一)地、州委领导机构
------
(二)地、州委工作机构
------
(三)地、州委下辖党委(党组)
------
(四)组织工作
------
(五)纪律检查
------
(六)宣传工作
------
(七)统一战线工作
----
二群众团体
------
(一)工人团体
------
(二)农民团体
------
(三)青年团体
------
(四)妇女团体
卷十六政权政协
--
晚清时期
--
中华民国时期
----
一地方政权
----
二临时省会机关
----
三革命根据地苏维埃政权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一地方人民代表大会
------
(一)州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委会
------
(二)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三)人民代表选举
------
(四)县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
----
二行政机关
------
(一)地、州行政机构
------
(二)县(市)人民政府
------
(三)基层行政机构
----
三司法机关
------
(一)州中级人民法院
------
(二)州人民检察院
------
(三)县(市)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
----
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州、县(市)委员会
------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委员会
------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县(市)委员会
卷十七公安司法
--
晚清时期
--
中华民国时期
----
一公安
----
二检察
----
三审判
----
四公证、律师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一公安
------
(一)治安行政管理
------
(二)反革命案件侦察
------
(三)刑事案件侦察
------
(四)预审、看守、收审
------
(五)内保、警卫
------
(六)消防
----
二检察
------
(一)审查批捕
------
(二)审查起诉
------
(三)清案复查
------
(四)法纪检查
------
(五)经济检察
------
(六)监所检察
----
三审判
------
(一)刑事审判
------
(二)民事审判
----
四司法行政
------
(一)公证
------
(二)律师
------
(三)法制宣传教育
------
(四)人民调解
------
(五)基层法律服务
卷十八人事劳动
--
晚清、中华民国时期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一机构编制管理
----
二人事管理
------
(一)干部调配
------
(二)干部吸收录用
------
(三)干部任免
------
(四)干部奖惩
----
三劳动管理
------
(一)劳动力管理
------
(二)技工培训
------
(三)劳动保护
----
四工资福利
------
(一)工资
------
(二)保险福利
卷十九民 政
--
晚清时期
--
中华民国时期
----
一优抚
------
(一)优待
------
(二)抚恤
----
二支援前线
----
三褒扬
----
四救济
------
(一)自然灾害救济
------
(二)社会救济
----
五社会福利
----
六婚姻登记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一优抚
------
(一)群众优待
------
(二)国家补助
----
二抚恤
------
(一)牺牲、病故抚恤
------
(二)残废抚恤
----
三拥军优属
------
(一)支援前线
------
(二)拥军优属活动
------
(三)普查优抚对象
----
四褒扬
----
五安置
------
(一)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
(二)离退休安置
----
六自然灾害救济
----
七社会救济
------
(一)城镇困难户救济
------
(二)农村困难户救济
------
(三)其他救济
------
(四)扶贫
----
八社会福利
----
九婚姻登记
----
十殡葬改革
卷二十军 事
--
晚清时期
----
一体制
------
(一)施南协
------
(二)驻施新军
----
二兵役
----
三兵事
------
(一)太平军进击来凤、咸丰
------
(二)咸、黔庚戌起义
------
(三)施南反正
----
四团练
----
五兵防设施
------
(一)城垣
------
(二)关隘
--
中华民国时期
----
一体制
------
(一)机构
------
(二)驻军
----
二兵役
------
(一)机构
------
(二)现役征集
------
(三)国民兵役
----
三兵事
------
(一)南北军对峙
------
(二)刘尊五炮轰施南城
------
(三)恩施围城战
------
(四)自卫队袭占来凤城
------
(五)龙潭司暴动
------
(六)巴东武装暴动
------
(七)工农革命军游击鄂西南
------
(八)红军反“围剿”斗争
------
(九)忠堡战斗
------
(十)板栗园战斗
------
(十一)来咸突围战
------
(十二)恩施空战
------
(十三)江南游击纵队转战鄂西
------
(十四)鄂西南战役(民国三十八年)
----
四民众武装
------
(一)团防
------
(二)来凤讨袁军
------
(三)恩施东乡农民武装
------
(四)利川八德会
------
(五)鄂西神兵
------
(六)苏区游击队
------
(七)鄂川边游击总队
------
(八)石利万忠边区游击队
----
五防空
------
(一)机构
------
(二)设施
----
附:日本空军空袭恩施州境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一机构
------
(一)恩施军分区
------
(二)驻军
----
二兵役
------
(一)现役征集
------
(二)预备役登记统计
----
三兵事
------
(一)剿匪
------
(二)围歼美蒋空投特务
------
(三)封竹平暴
----
四民兵
------
(一)组织建设
------
(二)政治教育
------
(三)军事训练
------
(四)武器装备
------
(五)执勤与建设
----
五防空
卷二十一教育
--
晚清时期
----
一教育宗旨
----
二学校
------
(一)府、县官学(儒学)
------
(二)书院
------
(三)义学
------
(四)学堂
------
(五)私塾
------
(六)教会学堂
----
三学制及课程
----
四留学教育
----
五教育经费
--
中华民国时期
----
一私塾
----
二幼儿教育
----
三小学教育
------
(一)公立小学
------
(二)私立小学
------
(三)教会小学
----
四中等教育
------
(一)普通中学
------
(二)中等职业学校
----
五高等教育
----
六抗日战争时期的公费、中学会考及分配制度
----
七教育经费
----
八苏区教育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一幼儿教育
----
二小学教育
----
三中学教育
----
四师范教育
----
五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
六高等教育
----
七民族教育
----
八成人教育
------
(一)农民业余教育
------
(二)职工、干部教育
----
九教育经费
卷二十二文 化
--
一传统民间文艺
----
(一)民歌
----
(二)民族歌舞
----
(三)地方曲艺
----
(四)民间吹奏乐
----
(五)民间传说故事
----
(六)民间工艺
--
二地方戏曲
--
三文化事业
----
(一)演出团、队
----
(二)文化馆、站
----
(三)图书馆、室
----
(四)电影发行放映
----
(五)书店
----
(六)文博工作
----
(七)民间文艺搜集整理
----
(八)文艺创作
----
(九)档案工作
----
(十)志书编修
--
四文物胜迹
----
(一)文物
----
(二)遗址、旧址
----
(三)烈士陵园、塔、碑
----
(四)古建筑
----
(五)名胜
卷二十三广播电视报刊
--
晚清、中华民国时期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一广播
------
(一)收音室
------
(二)有线广播
------
(三)无线广播
------
(四)广播宣传
----
二电视
------
(一)电视转播台、微波站
------
(二)电视差转站
------
(三)鄂西电视台
----
三报刊
------
(一)《鄂西报》
------
(二)《新华电讯》
------
(三)《鄂西科技报》
------
(四)其他报刊
卷二十四卫 生
--
晚清、中华民国时期
----
一中医
----
二西医
----
三卫生防疫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一卫生医疗机构、人员
------
(一)州卫生医疗机构
------
(二)县(市)卫生医疗机构
------
(三)基层卫生医疗机构
------
(四)卫生人员
----
二卫生防疫
------
(一)爱国卫生运动
------
(二)急性传染病防治
------
(三)寄生虫病防治
------
(四)地方病防治
------
(五)慢性病、多发病防治
------
(六)卫生监督、监测
------
(七)人口死因调查
----
三医疗
------
(一)中医
------
(二)西医
------
(三)中西医结合
------
(四)护理
------
(五)医疗制度
------
(六)医疗设备
----
四妇幼保健
------
(一)新法接生
------
(二)妇女保健
------
(三)儿童保健
----
五中草药、药政药检
------
(一)中草药
------
(二)药政管理
------
(三)药品检验
卷二十五体 育
--
晚清、中华民国时期
----
一传统体育
----
二现代体育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一民族传统体育
----
二群众体育
------
(一)职工体育
------
(二)军警体育
------
(三)农民体育
------
(四)老年人体育
------
(五)伤残人体育
----
三学校体育
------
(一)幼儿园体育
------
(二)中、小学校体育
------
(三)大、中专和技工学校体育
------
(四)体育师资队伍
----
四体育训练
------
(一)业余体校体育训练
------
(二)学校重点体育项目训练
----
五体育竞赛
------
(一)篮球
------
(二)排球
------
(三)乒乓球
------
(四)体操
------
(五)田径
------
(六)武术
------
(七)射击
------
(八)羽毛球
------
(九)游泳
------
(十)其他体育竞赛
----
六体育场地
卷二十六科技
--
晚清、中华民国时期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一科技机构、人员
------
(一)科技管理机构
------
(二)科技开发与研究机构
------
(三)科技团体
------
(四)科技人员
----
二科技管理
------
(一)科技计划管理
------
(二)科技成果管理
------
(三)科技干部管理
------
(四)科技情报管理
----
三科技推广
------
(一)科技普及
------
(二)农技推广服务
----
四科技成果
------
(一)农业科技成果
------
(二)工业科技成果
------
(三)医药卫生科技成果
------
(四)其他科技成果
----
五水文测报
卷二十七民俗宗教方言
--
一民俗
----
(一)生产习俗
----
(二)节俗
----
(三)生活习俗
----
(四)婚俗
----
(五)丧俗
----
(六)祭祀
----
(七)礼仪
----
(八)禁忌
--
二宗教
----
(一)佛教
----
(二)道教
----
(三)基督教
--
三方言
----
(一)语音
----
(二)词汇
----
(三)语法
卷二十八人物
--
传
----
陈连升
----
何远鉴
----
饶应祺
----
汪古珊
----
樊增祥
----
周国柱
----
向燮堂
----
谭良玉(附范家五虎)
----
秦子文
----
罗松茂
----
秦国镛 秦家柱
----
饶凤璜
----
温朝钟
----
陈年振 陈宗瑜
----
朱和中
----
王锡九
----
黎爱芝
----
吕大森
----
邓玉麟
----
陈心传
----
张荣楣
----
范腾霄
----
韦广宽
----
杨芝香
----
刘英才
----
费榘
----
陈耀智
----
贺英
----
甘绩熙
----
部光斗
----
乾善统
----
冯遇伯
----
高尚志
----
牟鸿勋
----
向卓安
----
谷德桃
----
李敬吾
----
王献谷
----
赵师梅
----
聂介轩
----
陈铸九
----
冯子恭
----
夏绍南
----
宋宏墀
----
袁建章
----
沈友铭
----
夏福千
----
张昌岐
----
张华甫
----
陈海波
----
聂维祯
----
唐树勋
----
庹万鹏
----
徐习之
----
黄大祯
----
黄亚先
----
徐锡如
----
黄兴武 黄子全
----
廖景坤
----
胡荣本
----
吴国桢
----
邓濂溪
----
段德昌
----
周念民
----
徐伯坚
----
杨维藩
----
曾宪文
----
杨清轩
----
田吉堂
----
黄大鹏
----
梁邦翠
----
李巩一
----
向伯欧
----
洪传杰
----
张天元
----
宋文明
----
周敬学
----
刘惠馨
----
夏云芳
----
陈炳炎
----
李垂周
----
王冬娥
----
何功伟
----
张来义
----
钟祥
----
李庆成
----
舒显桂
----
李荫如
----
牟伦扬
----
史代富
----
石源
----
幸坤珍
----
王贵清
----
郝振元
----
周德富
----
张世廉
----
文渊
----
李毓林 彭吉武
----
吕明宣
----
徐玉薇
----
梅世济
----
谭邦本
--
录
----
尹克墨
----
倪惠渊
----
吴经明
----
杨耀卿
----
何佩瑢
----
康济民
----
周之瀚
----
张鹏程
----
苏成章
----
夏树人
----
吴兆廷
----
杨揆一
----
谭寿田
----
徐焕然
----
段炳鳞
----
李伯诚
----
吴琛
----
金如斋
----
欧冬英
----
向麟
----
朱英培
----
施锡光
----
徐谦
----
刘庄如
----
吴馨
----
尚怀庆
----
龙海谷 项炳然
----
唐福清 汤志中 唐戍秀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