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序
威海史称“威海卫”,处神州海岸之东极,为齐鲁古邦之要地。
威海深得天地造化之垂爱,千里海岸岬湾相间,山海相依,宜居宜业,风
光旖旎。威海之美,百闻不如一见,故有“走遍四海,还是威海”之赞;融入其
中,用心品味,当为地域文化之独特魅力所感染。
威海历史悠久。由新石器时代之刀耕火种、繁衍生息,至春秋战国之不
夜古城、东莱故地,岁月年轮于斗转星移中悄然沉积。从汉朝石落村到元代
清泉夼,从秦皇汉武观海祀日、祈福求寿之车马仪仗,到明洪武年间设卫屯
兵、威震海疆,威海于潮涨潮落间阅尽千古沧桑。晚清以降,中华民族饱经
忧患,威海亦留下无数屈辱印记与悲壮传奇。
出版时间:
2013年01月
目录
封面
版权
编委会
图片
序
编辑说明
目录
绪论
上编
--
第一章 远古文明与早期文化
----
第一节 远古先民与古文化遗存
----
第二节 土著文化与域外文化的交融
----
第三节 依山傍海的区域经济与对外贸易
--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方士文化与秦皇汉武东巡成山
----
第一节 海洋神仙与方仙道文化
----
第二节 秦始皇东巡成山
----
第三节 汉武帝礼日成山
----
第四节 境内文化中心的形成
----
第五节 冶铁和煮盐
--
第三章 汉末至金元时期儒释道的交融与道教的兴盛
----
第一节 儒学东渐植根海嵎
----
第二节 梵音西来缭绕昆嵛
----
第三节 道教的布道福地与全真教在境内的兴盛
----
第四节 唐代海运口岸与对外文化交往
--
第四章 金元时期的人口变动与海运兴起
----
第一节 元代的人口迁徙
----
第二节 境内船民与元代水军
----
第三节 南北海运的必经之路
----
第四节 海运文化的传播
--
第五章 明清时期沿海卫所与文化繁荣
----
第一节 卫所防御体系
----
第二节 卫所制度带来的文化生机
----
第三节 县学、卫学与耕读崇儒
----
第四节 文人与作品
----
第五节 文化望族
--
第六章 近代社会变迁与中外冲突
----
第一节 威海人“闯关东”
----
第二节 李廷爵盐案终结煮盐史
----
第三节 昆嵛山“百里长城”
----
第四节 清朝水军荣成水师营
----
第五节 清末北洋海军与刘公岛
----
第六节 英国租借威海卫与威海民众的抗争
--
第七章 英租威海卫时期的多元文化
----
第一节 治理威海卫的两个“洋儒生”
----
第二节 中西结合的司法和警察制度
----
第三节 总董制与乡村自治
----
第四节 租借地内不同的东西方节庆文化
----
第五节 教育的变革
----
第六节 西方医疗与公共卫生的文化植入
----
第七节 西方近代体育的传人
----
第八节 自由港与经贸发展
----
第九节 租借地的市政建设
--
第八章 辛亥革命与中央直辖行政区的文化建设
----
第一节 境内辛亥革命
----
第二节 国民政府收回的第一个租借地
----
第三节 直辖行政区的三任专员
----
第四节 革除陋俗整肃风气
----
第五节 现代教育体系的形成
----
第六节 文化事业的开拓与发展
----
第七节 旅游发展与对外交流
----
第八节 渔盐业的发展及养殖业的推广
----
第九节 中西文化的交融
--
第九章 国共抗日与解放区的新型文化
----
第一节 文登乡师与当地青年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集聚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与威海民众的反抗精神
----
第三节 国民党地方武装的抗日活动
----
第四节 马石山突围战与马石山惨案
----
第五节 刘公岛伪海军起义与胶东海军支队的建立
----
第六节 抗日根据地的教育事业
----
第七节 战火中创立与发展的胶东公学
----
第八节 《群力报》与根据地的报刊图书
----
第九节 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
第十节 烽火中的军民关系
----
第十一节 中美冲突的外交解决
----
第十二节 知名文人与作品
下编
--
第一章 闻名遐迩的威海卫
----
第一节 海上要冲与口岸文化
----
第二节 卫所制度与卫所文化
----
第三节 北洋水师及文化影响
----
第四节 英租威海卫与西方文化的植入
----
第五节 中西文化的百动与交融
----
第六节 威海民众的“四海视野”
--
第二章 东方至东成山头——日出东方与海生万象
----
第一节 成山头地理风貌及地名的由来
----
第二节 日出东方与太阳崇拜
----
第三节 海生万象与始皇神话
----
第四节 “天尽头”的文化意蕴与历代吟咏
--
第三章 赤山法华院与中日韩文化交流
----
第一节 张保皋与赤山法华院及其海上贸易
----
第二节 圆仁与赤山法华院
----
第三节 中日韩文化交流
--
第四章 全真教及其文化遗迹
----
第一节 三教合一与全真教的创立
----
第二节 全真弟子在境内传道
----
第三节 全真教的演变及在境内的余绪
----
第四节 历史遗迹
--
第五章 海权文化与刘公岛甲午战争遗址
----
第一节 海权思想的萌芽与北洋海军的筹建
----
第二节 李鸿章 五巡威海卫与中国海权思想的发展
----
第三节 海权思想发展的挫折与北洋海军的覆灭
----
第四节 刘公岛甲午战争遗址
----
第五节 面海而兴,背海则亡——教训与思考
--
第六章 海草房与老洋房
----
第一节 独具风情的海草房
----
第二节 中西融合的老洋房
--
第七章 秃尾巴李龙王的传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一节 秃尾巴李龙王的传说
----
第二节 始皇东巡和仙姑的传说
----
第三节 流传不息的民间游艺
----
第四节 盛名海内外的传统工(技)艺
--
第八章 山海泉孕育的民间特色文化
----
第一节 山蚕文化
----
第二节 渔捕文化
----
第三节 温泉文化
--
第九章 从威海卫出发的文明使者——一战华工
----
第一节 四万余华工“出洋”威海卫
----
第二节 泪洒西洋魂断异乡
----
第三节 华工与当地社会精英的互动
----
第四节 东西方文明的传播者
----
第五节 一战华工的贡献
--
第十章 香港的威海卫警察
----
第一节 香港招募威海卫警察的原因与背景
----
第二节 威海卫警察招募经过
----
第三节 威海卫警察的管理与待遇
----
第四节 威海卫警察的工作安排、表现及其历史地位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