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峰县民族志

鹤峰县民族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一、本志设概述、民族源流、民族政治、民族经济、民族文化、风俗习惯、民族语言、民族文物古迹、民族工作、民族人物共十章,另设附录。 二、本志叙事上限自有历史文献记载起,下限为2000年。

出版时间: 2001年04月

目录

封面
鹤峰县民族志
图片
-- 鹤峰县政区图
-- 容美土司疆域图
-- 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示意图
-- 鹤峰县县城全景
-- 1993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汉生重访湘鄂老区时,在鹤峰县博物馆前亲切接见烈士后代和部分干
-- 出土于鹤峰县城的古代巴人青铜乐器一编钟(原件藏鹤峰县博物馆)
-- 于屏山爵府旧址出土的容美宣慰司帅府经历司官印(原件藏县博物馆)向文宪墓石刻河图洛书
-- 向文宪墓石刻河图洛书
-- 1983年9月8日出土于容美镇西郊鸡洞的古代巴人青铜军乐器一单虎钮錞于,高37.5公分,重7.5公斤
-- 容美土司宣慰使田舜年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重建的万人洞
-- 万人洞第二道城门
-- 万人洞第一道城门
-- 万人洞水牢
-- 情田洞(容美宣慰使田舜年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重修)远景情田洞近景
-- 远景情田洞近景
-- 屏山万全洞,位于屏山西侧悬崖上。田舜年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在洞内修建魏博楼,洞口筑有炮台,刻
-- 以容美土司宣慰使田舜年之号“九峰”命名的九峰桥,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
-- 神龟龙纹石碑。左为康熙御制恩诏碑,右为明庄烈诰赠田楚产的“奉天诰命碑”,立于1629年。原立于容美镇
-- 汉土疆界碑,位于今五峰县红鱼坪漂水岩。碑高2米,宽20厘米,立于雍正三年(1725)
-- 屏山容美土司爵府“武略将军”向文宪墓碑
-- 屏山铁锁桥遗址
-- 铁锁桥碑
-- 鹤峰土家族自治县成立大会会场(1980年5月25日)
-- 国家民委委员文正一在鹤峰土家族自治县成立大会上致词
-- 为庆祝鹤峰土家族自治县成立而举办的摆手舞篝火晚会(1980年5月25日)
-- 鹤峰土家吊脚楼
-- 鹤峰土家跳丧舞
-- 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1964年11月接见全国马兰牧骑赴京调演演职员,鹤峰县土家族歌手卢友莲(第三排左六
-- 鹤峰傩愿戏
-- 鹤峰花鼓灯
-- 鹤峰柳子戏《三娘教子》剧照
-- 鹤峰土家族歌舞《颂达》剧照,该节目曾在全国乌兰牧骑会演中获奖
-- 鹤峰民间舞蹈“板凳龙”
-- 鹤峰南剧《雾漫土王宫》剧照
-- 鹤峰县民委投资建设的走马官仓小学教学楼
-- 鹤峰县民委投资扩建的北佳民族小学
-- 1993年12月3日,国家民委副主任陈虹(前排右二)来鹤峰检查工作。前排左一为原县委书记、县长何亚斌
-- 国家民委副主任洛布桑视察鹤峰县民族博物馆时为该馆题词
-- 国家民委文体司司长贾春光(中)视察鹤峰县民族博物馆
-- 中共中央委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一副组长胡富国(左三)在香菇生产基地视察,左二为县委书记彭军,
-- 湖北省民委副主任牟廉玖(中)在鹤峰指导工作,左一为副县长黎华辉
-- 恩施自治州民委主任罗贤美、县民委主钟以耘检查北佳民族中学建设
-- 八峰药化氨基酸生产车间
-- 新兴民族工业——湖北八峰药化股份有限公司厂区一角
-- 鹤峰县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业——湖北长友食品有限公司。
-- 鹤峰县民委现任领导班子成员钟以耘(中)、谭礼知(左二)、杨秀武(左一)、王智勇(右二)、曹海英(右一
-- 鹤峰县民委领导班子成员前往扶贫点途中
-- 鹤峰县民委扶贫点北佳夹沙村扶贫纪实碑
-- 鹤峰县民委狠抓“两个文明”建设成绩显著,获多项奖励
-- 百顺桥碑。立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记述了康熙皇帝召见田舜年的史实
-- 容美土司行署遗址紫扬山
-- 位于鹤峰、五峰两县交界处百顺桥土司行署遗址
-- 鹤峰县民委组织民族历史文化古籍的整理、研究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 《鹤峰县民族志》编纂人员合影
总序
序一
序二
凡例
目次
第一章 概述
-- 第一节 自然地理
-- 第二节 历史演变
-- 第三节 建制沿革
-- 第四节 民族分布
-- 第五节 地区资源
-- 第六节 革命传统
-- 第七节 民族工作
第二章 民族源流
-- 第一节 土家族
-- 第二节 苗族
-- 第三节 其他少数民族
第三章 民族政治
-- 第一节 土司制度
-- 第二节 反帝反封建斗争
--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
-- 第四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四章 民族经济
-- 第一节 容米部落时期的经济形态
-- 第二节 土司时期的社会经济
-- 第三节 改土归流后的社会经济
-- 第四节 鸦片战争后的社会经济
-- 第五节 民国时期的社会经济
-- 第六节 建国后的社会经济
第五章 民族文化
-- 第一节 民间文学
-- 第二节 文人文学
-- 第三节 民族艺术创作
-- 第四节 民族乐器
-- 第五节 民族歌舞
-- 第六节 民间戏剧
-- 第七节 民间曲艺
-- 第八节 民间美术
第六章 风俗习惯
-- 第一节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 第二节 苗族的风俗习惯
-- 第三节 白族的风俗习惯
第七章 民族语言
-- 第一节 土家族语言
-- 第二节 其他少数民族语言
-- 第三节 鹤峰少数民族的方言
第八章 民族文物古迹
-- 第一节 民族文物
-- 第二节 民族历史遗址、遗迹
-- 第三节 民族文物的考古发掘
-- 第四节 民族文物的保护与研究
第九章 民族工作
-- 第一节 民族工作机构
-- 第二节 调查民族成份
-- 第三节 贯彻民族政策
-- 第四节 培养民族干部
-- 第五节 发展民族教育
-- 第六节 创新民族科技
-- 第七节 促进民族医疗
-- 第八节 开展民族体育
-- 第九节 整理民族古籍
第十章 民族人物
-- 第一节 土司时期的民族人物
---- 墨施什用
---- 田先什用(田乾宗)
---- 田光宝
---- 田胜贵(答谷什用)
---- 唐勇
---- 唐仁
---- 田世爵
---- 田九霄
---- 田九龄
---- 田玄
---- 田甘霖
---- 向文宪
---- 覃美玉
---- 田舜年
---- 田晏如
---- 向日芳
-- 第二节 近现代的民族人物
---- 陈连升
---- 谭良玉
---- 洪墨林
---- 陈连振 陈宗瑜
---- 黎爱芝
---- 杨揆一
---- 部光斗
---- 贺英
---- 张启康 张启春 张坤山
---- 谷德桃
---- “范家五虎”
---- 龚伦宽
---- 唐树勋
---- 徐焕然
---- 徐锡如
---- 田吉堂
---- 胡腊姐
---- 王冬娥
---- 李庆成
---- 蔡菊甫
---- 杨芳耀
附录
-- 一、民族大事记
-- 二、文件资料选编
-- 三、民族学校简介
-- 四、民族企业简介
-- 五、白族乡的调查与申报
后记
总编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