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地区地理志

陕西省汉中地区地理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在党的十四大鼓起的改革风帆中,一部记述着汉中山川河流、物产、风情、人文景观的地理志出版了,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佐参意义,对振兴汉中经济将起相当的资助、借鉴、推动作用。

出版时间: 1993年08月

目录

封面
陕西省汉中地区地理志
《汉中地区地理志》编辑委员会
《汉中地区地理志》编纂组
图片
-- 朱鹮
-- 附图
-- 汉中市远眺
-- 汉中市中心
-- 秦岭山前丘陵——汉中地区第二农业开发区
-- 华阳盆地
-- 元坝
-- 黎坪坝
-- 秦岭
-- 汉江渔船
-- 洋县城南汉江阶地
-- 褒河水库
-- 褒惠渠渠首段
-- 勉县汉江大堤
-- 诞生在汉中的“运八”飞机
-- 阳安电气化铁路
-- 彤辉机械厂生产的微型汽车
-- 古栈道遗迹
-- 陕西省汉江钢铁厂一号高炉
-- 汉中市水泥厂
-- 略阳石棉矿开采场
-- 洋县特产——黑米
-- 洋县黑米酒
-- 陕西工学院
-- 南郑县首届文化艺术节表演队之一
-- 汉中宾馆
-- 汉台
-- 武侯墓
-- 望江楼
-- 张骞墓
-- 石门十三品陈列室
-- 石门十三品之一部
-- 天台山蜡烛峰
-- 武侯祠大殿
-- 鹿龄寺
-- 略阳县城
-- 南湖风光一瞥
-- 午子山
-- 巴山松
-- 紫柏山松林
-- 秦岭中山松栎林
-- 城固油橄榄
-- 城固橘子
-- 留坝西洋参
-- 天麻丰收
-- 西乡茶园
-- 秦巴雾毫
-- 午子仙毫
-- 汉水银梭
-- 大熊猫
-- 金丝猴
-- 猕猴
-- 大鲵
-- 血雉
-- 金鸡
-- 西镇牛
-- 汉中白猪、种母猪
-- 汉中盆地平原稻田
-- 华阳百年山茱萸林

前言
目录
第一章 位置、面积和政区沿革
-- 一、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 (一)自然地理位置
---- (二)人文地理位置
-- 二、面积和行政区划
-- 三、古文化概况
-- 四、政区沿革
---- (一)三代至民国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第二章 地貌
-- 一、地貌概况
-- 二、主要地貌类型
---- (一)分类的主要原则
---- (二)地貌类型特征
-- 三、地貌分区及其农业评价
-- 四、地貌发育史概述
第三章 地质与矿产
-- 一、地层系统
---- (一)中元古界
---- (二)中上元古界
---- (三)上元古界
---- (四)寒武系
---- (五)奥陶系
---- (六)志留系
---- (七)泥盆系
---- (八)石炭系
---- (九)二叠系
---- (十)三叠系
---- (十一)侏罗系
---- (十二)第三系
---- (十三)第四系
-- 二、区域地质构造
---- (一)秦岭褶皱系
---- (二)扬子准地台
-- 三、岩浆岩
---- (一)元古代侵入岩
---- (二)古生代岩浆岩
---- (三)中生代侵入岩
-- 四、地质发育史
-- 五、新构造运动
-- 六、矿产资源
---- (一)矿产资源分布概况及资源特色
---- (二)矿产资源分论
第四章 气候
-- 一、气温
---- (一)平均气温地理分布的主要特点
---- (二)各种界限温度初终期、持续 日数及积温
---- (三)气温的时间变化
---- (四)气候大陆度
---- (五)四季
-- 二、降水
---- (一)年、季平均雨量、雨日分布特点
---- (二)各级雨强日数
---- (三)降水变率、最长连续降水日数和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
---- (四)降水年变化和干湿状况
-- 三、日照和太阳总辐射
---- (一)日照时数的年、季分布形势
---- (二)日照百分率年、季分布形势
---- (三)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的年变化
---- (四)太阳总辐射年、季分布
-- 四、相对湿度
---- (一)相对湿度年、季空间分布
---- (二)平均相对湿度年变化
-- 五、风速
-- 六、地温
-- 七、气候资源
---- (一)农业气候资源分布
---- (二)粮食生产的光合潜力
-- 八、气候分区
第五章 水文与水利
-- 一、河流概况
---- (一)河流的一般特征
---- (二)主要河流概况
-- 二、地表径流及其变化规律
---- (一)影响水文的主要因素
---- (二)地表径流的地域分布
---- (三)地表径流的时间变化
---- (四)洪水与枯水
---- (五)泥沙概况
---- (六)河流水质
-- 三、地下水
---- (一)地下水贮存和分布的基本特征
---- (二)地下水化学特性
-- 四、水利资源的开发利用
---- (一)水利资源综合评价
---- (二)建国前水利建设概况
---- (三)建国后水利建设的主要成就
----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五)水资源供需平衡及开发利用方向
第六章 土壤
-- 一、土壤分类和分布
---- (一)土壤分类
---- (二)土壤分布
-- 二、土壤类型的形成和特性
---- (一)黄褐土
---- (二)黄棕壤
---- (三)棕壤
---- (四)暗棕壤
---- (五)紫色土
---- (六)新积土
---- (七)潮土
---- (八)水稻土
-- 三、土壤保护及低产土壤改良
-- 四、土壤利用改良分区
第七章 植被
-- 一、植被组成的区系特点
---- (一)植被区系概况和特点
---- (二)植物区系成分与植被的关系
-- 二、主要植被类型
---- (一)常绿阔叶林
---- (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 (三)落叶阔叶林
---- (四)针叶林
---- (五)竹林
---- (六)灌丛
---- (七)灌草丛
-- 三、植被分布规律
-- 四、植被演替
-- 五、植被分区
第八章 动物
-- 一、动物种群组成特点
---- (一)鸟类种群组成特点
---- (二)兽类种群组成特点
---- (三)两栖、爬行类动物的种群组成特点
---- (四)鱼类种群组成特点
-- 二、动物的地理分布
---- (一)森林动物
---- (二)农田耕作区动物
---- (三)水域动物
-- 三、主要经济动物
---- (一)珍贵稀有动物
---- (二)毛皮(羽毛)动物
---- (三)药用动物
---- (四)肉用动物
---- (五)农林益鸟
-- 四、有害鸟兽及其防治
-- 五、资源动物的保护和利用
第九章 土地资源及自然区划
-- 一、土地资源概况
-- 二、土地类型
---- (一)土地分异因素分析
---- (二)土地类型的划分
---- (三)土地类型的分布,结构、演替规律
---- (四)土地类型的特征
-- 三、土地资源评价
---- (一)土地资源评价方法
---- (二)汉中地区土地资源综合评价
---- (三)土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四)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途径
-- 四、综合自然区划
---- (一)区划的原则、依据及等级单位系统
---- (二)自然地理小区的特征及利用、改造方向
第十章 自然灾害
-- 一、水文灾害
---- (一)水灾特点
---- (二)主要大洪水年的水灾
---- (三)水灾多发区概况
---- (四)水灾成因
---- (五)水灾防治
-- 二、气候灾害
---- (一)低温
---- (二)暴雨
---- (三)连阴雨
---- (四)干旱
---- (五)冰雹
-- 三、地貌灾害
---- (一)地貌灾害的类型特征与分布
---- (二)地貌灾害的成因
---- (三)地貌灾害的防治
-- 四、地震灾害
---- (一)地震活动简况
---- (二)地震活动特点
---- (三)地震预测预防
第十一章 农业与农村经济
-- 一、农业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评价
-- 二、建国以来农业生产成就
---- (一)农业生产的巨大成就
---- (二)生产技术的重大改进
-- 三、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
---- (一)农业生产水平现状
---- (二)农业产品的流通及商品率
---- (三)种植业
---- (四)林业
---- (五)畜牧业
---- (六)渔业
-- 四、农村产业结构变化
-- 五、农业分区
第十二章 山货特产
-- 一、概况
-- 二、主要特产介绍
---- 1.黑木耳
---- 2.香菇
---- 3.茶叶
---- 4.柑橘
---- 5.柿子
---- 6.核桃
---- 7.板栗
---- 8.猕猴桃
---- 9.葡萄
---- 10.桑蚕
---- 11.柞蚕
---- 12.生漆和漆蜡
---- 13.桐油
---- 14.五棓子
---- 15.龙须草
---- 16.棕片
---- 17.油茶
---- 18.油橄榄
---- 19.鸟桕
---- 20.水冬瓜
---- 21.魔芋
---- 22.天麻
---- 23.西洋参
---- 24.杜仲
---- 25.党参
---- 26.附子
---- 27.元胡
---- 28.山茱萸
---- 29.黄连
---- 30.麝香
第十三章 工业
-- 一、发展工业的条件及评价
-- 二、工业建设成就及现状特点
---- (一)工业发展现状
---- (二)工业特点
-- 三、工业分布
-- 四、主要工业部门
---- (一)机械工业
---- (二)冶金工业
---- (三)煤炭工业
---- (四)电力工业
---- (五)化学工业
---- (六)轻纺工业
---- (七)食品工业
---- (八)医药工业
---- (九)烟草工业
---- (十)造纸工业
---- (十一)饲料工业
---- (十二)建材工业
---- (十三)森林工业
---- (十四)其他工业
第十四章 交通和邮电
-- 一、交通运输概况
---- (一)古代交通运输
---- (二)现代交通运输
---- (三)解放后交通运输的发展
-- 二、主要运输部门
---- (一)铁路
---- (二)公路
---- (三)民用航空
---- (四)水运
---- 三、邮电
---- (一)邮政
---- (二)电报
---- (三)电话
---- (四)微波电路
第十五章 主要城镇和人文旅游资源
-- 一、主要城镇
---- 汉中市
---- 周家坪镇
---- 城固县城关镇
---- 洋县城关镇
---- 西乡县城关镇
---- 勉县城关镇
---- 宁强城关镇
---- 略阳县城关镇
---- 镇巴县城关镇
---- 留坝县城关镇
---- 袁家庄镇
-- 二、主要人文旅游资源
第十六章 人口
-- —、历史上的人口与人口迁移
-- 二、新中国人口的发展
-- 三、人口的分布
-- 四、人口构成
第十七章 教育、科技、文化与医疗卫生事业
-- 一、教育事业
---- (一)明清时代的教育
---- (二)民国时期的教育
---- (三)建国后教育的发展
-- 二、科技事业
---- (一)概况
---- (二)主要科研单位
---- (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 (四)“星火计划”的实施
-- 三、文化事业
---- (一)文艺
---- (二)新闻报刊
---- (三)图书馆和博物馆
---- (四)电影
---- (五)广播、电视
-- 四、医疗卫生事业
第十八章 地方病与地理环境
-- 一、地方病及其危害
-- 二、地方病的地理分布
---- (一)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地理分布
---- (二)地方性氟中毒的地理分布
---- (三)大骨节病的地理分布
-- 三、环境致病因素
---- (一)碘缺乏与地方性甲状腺肿
---- (二)地方性氟中毒的环境致病因素
---- (三)地理环境与地方病
-- 四、地方病防治概况
第十九章 环境保护
-- 一、环境质量现状
---- (一)地面水
---- (二)地下水
---- (三)大气污染状况
---- (四)噪声
---- (五)降水酸度
-- 二、主要环境问题
---- (一)环境污染概况及成因
---- (二)水土流失概况及成因
-- 三、环境的保护与改善
第二十章 区域开发战略的几个问题
-- 一、近三百年开发史给我们的教益
-- 二、基本战略思想
-- 三、工业化进程
-- 四、工业发展同其他产业的关系
-- 五、粮食生产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 六、釜底抽薪
-- 七、平坝区建设与山区开发
-- 八、科学技术促进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 一、对《陕西省汉中地区地理志》的审验意见
-- 二、《陕西省汉中地区地理志》评审委员会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