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特大地震 南江县抗震救灾志

汶川特大地震 南江县抗震救灾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凡例 一、编纂《汶川特大地震南江县抗震救灾志》,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 场、观点,客观地记述了地震灾害、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二、本志由图照、序言、凡例、概述、大事记、专志和附录、后记组成。 三、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坚持横分门类、纵述史实、事以 类聚、类为一志的原则。除概述、大事记、附录外,其余各篇按章、节、目编次。 四、本志记述时限,上限为2008年5月12日,下限至2010年12月31日。个别地方因记述所 需适当上溯下延。 五、本志记述范围,受灾地域以国务院关于灾情评估所界定的汶川特大地震受灾地域为准;灾后 恢复重建工作以国务院制定的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所确定的范围为准;结合南江实际所制定的恢复 重建规划和实施意见为内容依据。 六、本志坚持生不立传的原则,特别突出的个人以人物简介方式予以记述。其余先进集体与个 人,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国务院各部委、四川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及省级部门、巴中 市委、市政府及市级部门、南江县委、县政府表彰的给予了录存。 七、本志编纂,坚持述而不论的原则,寓观点于事实的记述之中。行文规范按照编纂《(汶川特 大地震抗震救灾志)行文规范》执行。 八、本志资料,主要来自于各乡镇和县级各部门,以及媒体报道、网络信息、公开出版物等。数 据以重建办、应急办提供并经县委、县政府核定的为依据。

内容时限: 2008-2010

出版时间: 2015年01月

目录

封面
版权
图片
《汶川特大地震南江县抗震救灾志》编纂委员
序言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 地震灾情
-- 第一章 地震分析
---- 第一节 地理环境
---- 第二节 地质构造
---- 第三节 灾情成因
---- 第四节 历史上的地质灾害
-- 第二章 灾情调查
---- 第一节 “5.12”地震
---- 第二节 余震
---- 第三节 异常现象
---- 第四节 灾情评估
-- 第三章 地质灾害
---- 第一节 崩塌
---- 第二节 滑坡
---- 第三节 裂缝
---- 第四节 病险水库
---- 第五节 地质灾情排查鉴定
---- 第六节 生态
-- 第四章 房屋损失
---- 第一节 城镇房屋
---- 第二节 农村房屋
---- 第三节 机关办公用房
-- 第五章 基础设施损失
---- 第一节 交通
---- 第二节 邮政·通信设施
---- 第三节 电力设施
---- 第四节 市政设施
---- 第五节 水利设施
---- 第六节 旅游设施
-- 第六章 工业设施损失
---- 第一节 冶金行业
---- 第二节 煤炭行业
---- 第三节 建材行业
---- 第四节 加工及化工行业
-- 第七章 农业设施损失
---- 第一节 农业
---- 第二节 林业
---- 第三节 畜牧业
---- 第四节 渔业
---- 第五节 农机
-- 第八章 商业设施损失
---- 第一节 商业网点
---- 第二节 贸易市场
---- 第三节 饮食·服务业
---- 第四节 民营企业
-- 第九章 公益设施损失
---- 第一节 教学设施
---- 第二节 医疗设施
---- 第三节 广播电视设施
---- 第四节 文化设施
-- 第十章 镇乡损失
---- 第一节 镇
---- 第二节 乡
第二篇 抢险救灾
-- 第一章 组织指挥
---- 第一节 抗震救灾指挥部
---- 第二节 应急机构
---- 第三节 省、部级领导现场指挥
---- 第四节 市、县级领导现场指挥
---- 第五节 应急措施
-- 第二章 自救
---- 第一节 党委政府救灾
---- 第二节 党员干部救灾
---- 第三节 群众救灾
-- 第三章 县外救援
---- 第一节 救援活动
---- 第二节 救援成效
---- 第三节 救援队伍回撤
-- 第四章 基础设施抢修
---- 第一节 交通
---- 第二节 邮政·通信
---- 第三节 广播电视
---- 第四节 电力
---- 第五节 市政设施
---- 第六节 水利
---- 第七节 建筑设施排危
-- 第五章 行业抢险
---- 第一节 农业抢险
---- 第二节 工矿业抢险
---- 第三节 商业抢险
---- 第四节 教育抢险
---- 第五节 卫生抢险
-- 第六章 军警抢险
---- 第一节 公安·消防抢险
---- 第二节 民兵预备役抢险
-- 第七章 群众安置
---- 第一节 临时安置受灾群众
---- 第二节 慰问安抚
-- 第八章 地质灾害防治
---- 第一节 灾害监测预警
---- 第二节 次生灾害防治
---- 第三节 灾区现场清理
---- 第四节 地质灾害处理
-- 第九章 抢险救灾保障
---- 第一节 组织保障
---- 第二节 纪律保障
---- 第三节 渎职侵权查处
---- 第四节 舆论保障
---- 第五节 市场保障
-- 第十章 镇乡抢险救灾
---- 第一节 镇
---- 第二节 乡
第三篇 医疗防疫
-- 第一章 组织部署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重要部署
---- 第三节 政策措施
-- 第二章 医疗救治
---- 第一节 人员伤亡
---- 第二节 医院救治
---- 第三节 应急救治
---- 第四节 援外医疗服务
---- 第五节 康复治疗
---- 第六节 心理治疗
-- 第三章 卫生防疫
---- 第一节 突发事件监测
---- 第二节 环境卫生防疫
---- 第三节 灾区公共卫生监督
---- 第四节 爱国卫生办防疫
---- 第五节 动物疾病防控
-- 第四章 医药物资
---- 第一节 药物采集
---- 第二节 药物使用
---- 第三节 监督管理
第四篇 社会赈灾
-- 第一章 组织机构
---- 第一节 党委·政府
---- 第二节 民政
---- 第三节 商务
-- 第二章 赈灾物资
---- 第一节 物资来源
---- 第二节 物资运输
---- 第三节 物资分发
---- 第四节 监督管理
-- 第三章 赈灾资金
---- 第一节 资金来源
---- 第二节 资金发放管理
-- 第四章 捐赠
---- 第一节 捐赠管理机构
---- 第二节 捐赠活动
---- 第三节 捐赠成果
---- 第四节 县红十字会接收捐赠的资金物资
---- 第五节 捐赠典型
-- 第五章 群团赈灾
---- 第一节 工会
---- 第二节 团县委
---- 第三节 妇联
-- 第六章 灾区生活
---- 第一节 避灾
---- 第二节 生活救助
---- 第三节 越冬御寒
-- 第七章 镇乡赈灾
---- 第一节 镇
---- 第二节 乡
第五篇 灾后恢复重建
-- 第一章 组织管理
---- 第一节 组织领导
---- 第二节 政策措施
---- 第三节 城镇灾后重建项目监管
-- 第二章 重建规划与实施
---- 第一节 总体规划编制
---- 第二节 规划项目调整
---- 第三节 重建项目实施
---- 第四节 资金筹集
---- 第五节 资金监督审计
-- 第三章 城乡恢复重建
---- 第一节 组织保障
---- 第二节 重建规划
---- 第三节 城乡住房建设
---- 第四节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 第四章 基础设施建设
---- 第一节 交通
---- 第二节 邮政·通信设施
---- 第三节 水利设施
---- 第四节 能源设施
-- 第五章 农村建设
---- 第一节 农村基础设施
---- 第二节 贫困村·新农村建设
---- 第三节 产业园区建设
---- 第四节 能源恢复
-- 第六章 公益设施建设
---- 第一节 教育设施
---- 第二节 医疗卫生设施
---- 第三节 文化设施
---- 第四节 社会设施
---- 第五节 就业和社会保障
---- 第六节 办公用房
-- 第七章 产业恢复重建
---- 第一节 农业重建
---- 第二节 工业重建
---- 第三节 服务业重建
---- 第四节 旅游业重建
-- 第八章 防灾·减灾
---- 第一节 地质预警
---- 第二节 气象预报预警
---- 第三节 应急避难
-- 第九章 生态环境整治
---- 第一节 生态修复
---- 第二节 环境整治
---- 第三节 土地整治
-- 第十章 镇乡灾后恢复重建
---- 第一节 镇
---- 第二节 乡
第六篇 先进
-- 第一章 先进集体
---- 第一节 国家级表彰
---- 第二节 省、部级表彰
---- 第三节 市级表彰
---- 第四节 县级表彰
-- 第二章 先进个人
---- 第一节 省、部级表彰
---- 第二节 市、厅级表彰
---- 第三节 县级表彰
---- 第四节 先进个人典型事迹
附录
-- 一、文存
-- 二、艺文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