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县志

新会县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新会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85

出版时间: 1995年10月

目录

封面
新会县志
版权页
图片
-- 新会县地质图
-- 新会县行政区划图
-- 新会县水利工程分布图
-- 会城镇街道图
-- 新会郡(冈州)示意图
-- 县城会城镇
-- 周恩来总理和新会人民在一起
-- 朱德委员长(前排左三)视察新会圭峰山
-- 周恩来总理题词
-- 贺龙、罗荣桓元帅视察新会农具厂
-- 董必武同志题词
--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左一)视察梁启超故居
-- 叶剑英同志题词
-- 中共新会县委员会、县人大常委会、县人民政府大门
-- 新会人民大会堂
-- 新会商业大厦
-- 新会绦纶厂车间
-- 新会绦纶厂
-- 新会合成纤维纺织厂
-- 新会农业机械厂生产的手扶拖拉机
-- 崖门渔港
-- 崖门冷冻厂
-- 会城自来水厂
-- 江新联围畦洲枢纽工程
-- 接种试管苗
-- 新会香蕉试管苗工厂
-- 古兜东方红水库
-- 天马农场果园林网
-- 新会公路绿化
-- 新会田园四旁绿化鸟瞰
-- 新会崖南围垦
-- 新会县人民医院
-- 新会县中医院
-- 新会县妇幼保健院
-- 新会县师范学校
-- 新会县第一中学
-- 新会县华侨中学
-- 陈瑞祺中学
-- 新会劳动大学
-- 会城镇少年宫
-- 新会龙头黄宣充小学
-- 新会人民体育场
-- 新会博物馆
-- 梁启超故居
-- 景堂图书馆
-- 新会县革命烈士纪念碑
-- 大革命时期中共江会支部、新会县总工会旧址
-- 新会协作主义同志会编辑出版的《半月刊》
-- 《觉悟周报》(第二期)载有本县第一个社会主义性质的消费合作社---协作社认股广告、协作商店地址等史料
-- 大革命时期新会县农民协会联合办事处旧址
-- 1936年重建的中共江会组织旧址
-- 1949年10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军第四十五师先头部队进入会城及新会人民热烈欢迎解放军入城情
-- 圭峰玉湖
-- 茶坑熊子塔
-- 叱石
-- 崖门炮台
-- 小鸟天堂
-- 公坑寺禾雀花
-- 圭峰玉台寺镇山宝塔
-- 孔庙大成殿
-- 奇石(南宋末代皇帝赵昺与丞相陆秀夫殉国的地方)
-- 建于隋朝的龙兴寺石塔
-- 明代学者陈白沙用茅龙笔书写的慈元庙碑
-- 崖山慈元庙
-- 会城镇盆趣园
-- 会城镇北国风光
-- 新会县华侨大厦
-- 新会县冈州宾馆
-- 新会县圭峰宾馆
-- 柑桔丰收
-- 新会特产陈皮酒
-- 新会特产大红柑饼
-- 新会霉姜
-- 精致的新会葵制品
-- 新会特产糖子姜
-- 睦洲镇新貌
-- 罗坑新街
-- 崖西渔民新村
-- 双水镇新貌
-- 吴冷西题词
目录

凡例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 地 理
-- 第一章 建 置
---- 第一节 位置 面积
---- 第二节 历史沿革
---- 第三节 行政区划
---- 第四节 县城 区级行政单位
-- 第二章 人 口
---- 第一节 人口变化
---- 第二节 人口分布
---- 第三节 人口构成
---- 第四节 计划生育
-- 第三章 自然地理
---- 第一节 地 质
---- 第二节 地 貌
---- 第三节 水 文
---- 第四节 气 候
---- 第五节 土 壤
---- 第六节 植 被
---- 第七节 野生植物、动物
---- 第八节 矿 产
---- 第九节 自然灾害
-- 第四章 环境保护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环境状况
---- 第三节 环境管理
第二篇 经 济
-- 第一章 经济综述
---- 第一节 生产关系变革
---- 第二节 经济发展
---- 第三节 人民生活
---- 第四节 综合经济管理
-- 第二章 农 业(种植业)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主要农作物
---- 第三节 县办农场
-- 第三章 林 业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林业资源
---- 第三节 造林绿化
---- 第四节 森林保护
---- 第五节 山林权属
---- 第六节 经营管理责任制
---- 第七节 林场选介
-- 第四章 水 产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水产养殖
---- 第三节 捕 捞
---- 第四节 基本建设
-- 第五章 畜 牧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畜、禽生产
---- 第三节 兽 医
-- 第六章 水 利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水利建设
---- 第三节 水利管理
---- 第四节 “三防”工作
-- 第七章 农业机械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农机具推广
---- 第三节 农机具管理
-- 第八章 区乡企业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兴起和发展
---- 第三节 经济结构
---- 第四节 效益和贡献
-- 第九章 工 业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工业经济成分
---- 第三节 工业门类
---- 第四节 工厂和名优产品选介
-- 第十章 交 通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交通设施
---- 第三节 交通运输
---- 第四节 交通运输管理
-- 第十一章 邮 电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邮 政
---- 第三节 电 信
-- 第十二章 城乡建设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县城建设
---- 第三节 圩镇建设
---- 第四节 乡村住宅建设
---- 第五节 土地、房产管理
---- 第六节 建筑队伍
---- 第七节 建筑物选介
-- 第十三章 商 业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市 场
---- 第三节 主要行业经营
---- 第四节 对外贸易
-- 第十四章 金 融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货币与货币流通
---- 第三节 信贷款
---- 第四节 存 款
---- 第五节 保险业
---- 第六节 外汇及外汇管理
-- 第十五章 财 政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财政体制
---- 第三节 财政收支
---- 第四节 财政管理与监督
---- 第五节 公债国库券
-- 第十六章 税 务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管理体制
---- 第三节 农业税
---- 第四节 工商各税
-- 第十七章 旅 游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旅游胜地
---- 第三节 服务设施
第三篇 政 治
-- 第一章 政 党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新会县组织
---- 第二节 各民主党派新会县组织
---- 第三节 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派的新会县组织
-- 第二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建国前的群众团体
---- 第二节 建国后的群众团体
-- 第三章 政 权
---- 第一节 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 第二节 地方国家行政机关
---- 第三节 议政机构
-- 第四章 干部人事
---- 第一节 管理机构沿革
---- 第二节 干部来源
---- 第三节 干部管理
---- 第四节 工资 福利
---- 第五节 编制管理
-- 第五章 政 法
---- 第一节 公 安
---- 第二节 检 察
---- 第三节 审 判
---- 第四节 司法行政
-- 第六章 民 政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基层政权建设
---- 第三节 拥军优抚
---- 第四节 复退安置
---- 第五节 救济救灾
---- 第六节 社会福利
---- 第七节 婚姻登记
---- 第八节 殡葬改革
---- 第九节 革命老根据地建设
第四篇 军 事
-- 第一章 军事机构
-- 第二章 驻 军
---- 第一节 古代驻军
---- 第二节 民国时期驻军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驻军
-- 第三章 地方武装
---- 第一节 建国前的地方武装
---- 第二节 建国后的地方武装
-- 第四章 民 兵
---- 第一节 组织概况
---- 第二节 政治教育
---- 第三节 军事训练
---- 第四节 主要活动
-- 第五章 兵役制度
---- 第一节 征兵制
---- 第二节 募兵制
---- 第三节 志愿兵役制
---- 第四节 义务兵役制
---- 第五节 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
---- 第六节 预备役
-- 第六章 重大兵事
---- 第一节 古代兵事
---- 第二节 民国初期兵事
----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兵事
---- 第四节 解放战争时期兵事
---- 第五节 解放后兵事
第五篇 文 化
-- 第一章 教 育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基础教育
---- 第三节 职业技术教育
---- 第四节 成人教育
---- 第五节 教学与管理
---- 第六节 教师队伍
---- 第七节 教育经费与教学设备
---- 第八节 华侨、港澳同胞捐资办学
-- 第二章 文化艺术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文学艺术创作
---- 第三节 民间文艺
---- 第四节 图 书
---- 第五节 电影 幻灯
---- 第六节 文艺演出
---- 第七节 社会文化管理
-- 第三章 文 物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第三节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第四节 其他文物
---- 第五节 馆藏文物
-- 第四章 报纸 广播 电视 录像
---- 第一节 报 纸
---- 第二节 刊 物
---- 第三节 通讯报道
---- 第四节 广播 电视 录像
-- 第五章 体 育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体育经费
---- 第三节 体育设施
---- 第四节 群众体育
---- 第五节 重点项目
---- 第六节 体育竞赛
---- 第七节 培训体育队伍
-- 第六章 卫 生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医药技术
---- 第三节 人员与设备
---- 第四节 疫病防治
---- 第五节 爱国卫生运动
---- 第六节 妇幼保健
---- 第七节 医药管理
-- 第七章 科 技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科技管理
---- 第三节 科技普及
---- 第四节 科技服务
---- 第五节 对外科技交流
-- 第八章 档案与修志
---- 第一节 档 案
---- 第二节 修 志
第六篇 社 会
-- 第一章 姓 氏
---- 第一节 姓氏录
---- 第二节 部分大姓源流、数量及分布
---- 第三节 姓氏间械斗
-- 第二章 风 俗
---- 第一节 岁时习俗
---- 第二节 礼仪习俗
---- 第三节 生活习俗
---- 第四节 陋 俗
-- 第三章 宗 教
---- 第一节 佛 教
---- 第二节 道 教
---- 第三节 天主教
---- 第四节 基督教
-- 第四章 方 言
---- 第一节 语 音
---- 第二节 词 汇
---- 第三节 熟 语
---- 第四节 语 法
---- 第五节 新会话与广州话比较
---- 第六节 推广普通话
-- 第五章 华侨、港澳同胞事务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救济难侨
---- 第三节 帮助、扶持侨眷生产、生活
---- 第四节 落实侨务政策
---- 第五节 侨刊出版发行
---- 第六节 接待工作
---- 第七节 华侨、港澳同胞的贡献
第七篇 人 物
-- 第一章 人物传
---- 冯 融
---- 马持国
---- 张 (扐)
---- 黎 贞
---- 鲁 能
---- 陈献章
---- 区 越
---- 李 翔
---- 何熊祥
---- 黄公辅
---- 高 俨
---- 黄居石
---- 胡 方
---- 卢观恒
---- 陈松年 吕萃俊 赵泰来
---- 陈 享
---- 李 魁
---- 郑 绩
---- 张其光
---- 张云田
---- 聂益之
---- 李雁南
---- 陈昭常
---- 谭学衡
---- 赵冠山
---- 伍廷芳
---- 陈荣衮
---- 黄景南
---- 谭 镳
---- 张瑞成
---- 彭业权
---- 文绰英
---- 梁启超
---- 黄衮华
---- 杨西岩
---- 陈 权
---- 赵公璧
---- 冯轶裴
---- 冯平山
---- 李冠南
---- 伍朝枢
---- 陈少白
---- 邓泽如
---- 龚昌荣
---- 陈永惠
---- 陈伯坛
---- 陈振先
---- 吴汝鎏
---- 黄 梓
---- 陈日光
---- 林梦刚
---- 卢朋著
---- 陈笑影
---- 黄泽成
---- 李淡愚
---- 陈 洵
---- 伍光建
---- 李纪堂
---- 陈耀祖
---- 赵仕北
---- 周达尚
---- 黎元达
---- 梁玉霞
---- 李少石
---- 阮克鲁
---- 林华康
---- 梁礼康
---- 何琴樵
---- 陈瑞祺
---- 赵 昱
---- 黎民伟
---- 梁思永
---- 陈国泉
---- 陈璧君
---- 岑日初
---- 俞鸿钧
---- 李研山
---- 邓文钊
---- 施见三
---- 陈国伦
---- 陈春圃
---- 周汉华
---- 林锵云
---- 陈焕鏞
---- 陈 垣
---- 梁思成
---- 容祖诰
---- 胡祖恒
---- 李 钦
---- 简又文
---- 利铭泽
---- 梁宗岱
---- 郑潮炯
---- 陈非侬
---- 冯钢百
---- 刘思慕
---- 张 猛
---- 林达川
-- 第二章 人物表
---- 第一节 革命烈士英名录
---- 第二节 建国后新会县获省级以上命名的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生产(工作)者名表
附录
-- 一、革命历史文献
-- 二、中共新会县委、县府、部门文献选辑
-- 三、新会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历届机构成员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