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坪镇志

龙舟坪镇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一、龙舟坪镇为原龙舟坪镇与津洋口镇合并而成,书名仍定为《龙舟坪镇志》。记述范围包括原龙舟坪镇、津洋口镇,乃至高家堰镇的部分区域。 二、本志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全面系统地记述龙舟坪镇域自然、经济、社会各方面历史与现状,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努力做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和实用性的统一。 三、本志时间断限,上起1949年,下止2004年。极少内容酌有上溯或下延。 四、本志体例结构,主要运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以文字记述为主,辅以表格和照片。

出版时间: 2008年06月

目录

封面
图片
-- 龙舟坪镇行政区划图
-- 龙舟坪城区组团分布图
-- 龙舟坪
-- 津洋口(右)、渡口坪(中)、三里店(左)
-- 石柱观
-- 清江巫岭大佛
-- 隔河岩坝上风光
-- 龙舟坪除夕夜
-- 清江路
-- 龙舟大道
-- 津洋口街道
-- 何家坪新村
-- 隔河岩大坝
-- 沪蓉高速枇杷溪大桥
-- 三里店清江大桥
-- 偏岩大桥
-- 丹水撇洪渠
-- 石林
-- 龙门春水
-- 清江奇石苑
-- 清江画廊渡假村
-- 白氏坪
-- 湖北三源水泥有限公司
-- 王家棚锰矿区
-- 湖北泰榕药业
-- 蒙特锰业
-- 红业五龙水泥制品
-- 土家嫂食品有限公司
-- 新时代广场
-- 清江花园酒店
-- 津洋口贸易中心
-- 宝山宫
-- 天发加油站
--
-- 全国劳模胡世秀
-- 蔬菜
-- 银杏树
-- 坡改梯田
-- 库区网箱养鱼
-- 龙舟坪水陆派出所
-- 镇财政所
-- 龙舟坪镇委、镇政府办公楼
-- 镇农村信用合作社
-- 龙舟坪村委会办公楼
-- 龙舟坪镇中心学校教学楼
-- 津洋口小学教学楼
-- 清江民族中学教学楼
-- 刘家冲小学
-- 镇福利院
-- 镇卫生院
-- 镇计划生育服务站
-- 广场“五姓柱”
-- 巴山舞
-- 玩龙灯
-- 树桩盆景
-- 何家坪奇石专业村一角
-- 基督教“三自”爱委会
-- 观音阁
-- 甬钟
-- 鸣凤塔
-- 彩瓶
-- 石斧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镇镇志编纂委员会组成人员
龙舟坪镇志编修工作人员名单

凡例
总目
总述
章首大事记
第一章 行政建置
-- 第一节 建置与区域
---- 一、建置
---- 二、位置与四界
---- 三、区域变化
-- 第二节 行政区划
---- 一、解放初期的区划
---- 二、人民公社时期的区划
---- 三、乡镇时期的区划
-- 第三节 治所
---- 一、龙舟坪
---- 二、津洋口
---- 三、王家棚
---- 四、区辖乡驻地
第二章 人口
-- 第一节 人口状况
---- 一、民族
---- 二、人口规模
---- 三、人口分布
---- 四、人口结构
-- 第二节 计划生育
---- 一、概况
---- 二、政策规定
---- 三、节育
---- 四、晚婚与优生
-- 第三节 家庭与姓氏
---- 一、家庭
---- 二、姓氏
---- 三、部分姓氏分布
---- 附载:百岁老人
第三章 自然环境
-- 第一节 地貌
---- 一、特征
---- 二、主要山峰
---- 三、坪、冲、湾、岭、岗、坡、坳、口等
---- 四、主要洞群
-- 第二节 地表水
---- 一、清江
---- 二、丹水
---- 三、沿头溪
---- 四、白氏溪、被难溪、叹气沟等
---- 五、山泉
-- 第三节 国土矿产资源
---- 一、国土资源
---- 二、矿产资源
-- 第四节 气候条件
---- 一、气候特征
---- 二、气候要素
---- 三、物候
-- 第五节 生物资源
---- 一、植被
---- 二、植物
---- 三、动物
-- 第六节 自然灾害
---- 一、旱灾
---- 二、洪灾
---- 三、冰雹灾
---- 四、风灾
---- 五、低温灾害
---- 六、病虫灾害
---- 七、崩山滑坡
第四章 农业
-- 第一节 生产条件
---- 一、耕地
---- 二、林地
---- 三、劳动力
---- 四、畜力
---- 五、农机具
---- 六、水利设施
---- 七、农田基本建设
-- 第二节 农业生产关系变革
---- 一、土地改革
---- 二、农业互助组
---- 三、农业合作化
---- 四、人民公社
---- 五、土地承包经营
---- 六、林地权属变革
-- 第三节 粮油生产
---- 一、粮油生产
---- 二、肥料施用
---- 三、病虫防治
-- 第四节 林业
---- 一、林业资源
---- 二、造林
---- 三、护林
---- 四、利用
-- 第五节 土特产
---- 一、水果
---- 二、蔬菜
---- 三、茶叶
---- 四、烟叶
---- 五、花卉盆景
---- 六、特种油料
---- 七、棕片
---- 八、药材
-- 第六节 畜牧业
---- 一、畜禽品种
---- 二、畜禽饲料
---- 三、畜禽生产
---- 四、疫病防治
-- 第七节 渔业
---- 一、渔业资源
---- 二、设备技术
---- 三、渔业生产
-- 第八节 农业开发
---- 一、多种经济开发
---- 二、小流域治理
---- 三、生态环境建设
---- 四、扶贫开发
---- 五、专业村建设
---- 六、改河
第五章 乡镇企业
-- 第一节 发展状况
---- 一、手工业合作社
---- 二、社队集体企业
---- 三、乡镇企业
-- 第二节 工业企业
---- 一、水电
---- 二、农产品加工制造
---- 三、土纸生产及包装制品
---- 四、服、被加工
---- 五、金属工业
---- 六、采矿及非金属矿采造
-- 第三节 商业、饮食服务业
---- 一、商业
---- 二、住宿及餐饮业
---- 三、其他服务业
---- 四、集市贸易
---- 五、集贸市场建设
-- 第四节 建筑企业
---- 一、建筑队伍
---- 二、建筑工艺
---- 三、建筑设备
---- 四、建筑管理
-- 第五节 非公有制企业
---- 一、概况
---- 二、行业分布
---- 三、政策措施
---- 附载:部分民营企业简介
第六章 经济综合
-- 第一节 思路目标
---- 一、思路
---- 二、五年、十年计划
---- 三、任期目标
-- 第二节 举措
---- 一、第一产业举措
---- 二、第二、三产业举措
---- 三、配套举措
-- 第三节 效益
---- 一、农业总产值
---- 二、农村经济总收入
---- 三、人民生活
第七章 交通邮电通讯
-- 第一节 公路桥梁建设
---- 一、公路建设
---- 二、桥梁建设
---- 三、隧道建设
---- 四、公路养护
-- 第二节 水路建设
---- 一、航道
---- 二、港口、码头建设
---- 三、渡口
---- 四、船舶
-- 第三节 山道
---- 一、山道干线
---- 二、其他山道
---- 三、人行桥
-- 第四节 交通运输
---- 一、人力畜力运输
---- 二、拖拉机农用车运输
---- 三、汽车货运
---- 四、陆路客运
---- 五、水运
-- 第五节 邮电通讯
---- 一、机构
---- 二、邮路及段道
---- 三、有线电话
---- 四、无线寻呼与数据通信
---- 五、移动电话
第八章 城乡建设及环境保护
-- 第一节 城区建设
---- 一、城区规划
---- 二、龙舟坪组团建设
---- 三、津洋口组团建设
---- 四、西寺坪组团建设
---- 五、白氏坪组团建设
-- 第二节 乡村建设
---- 一、中心村
---- 二、民房建设
---- 三、设施建设
-- 第三节 城镇管理
---- 一、城区规划管理
---- 二、城市管理监察
---- 三、园林绿化管理
-- 第四节 环境保护
---- 一、清江水污染与治理
---- 二、空气污染与防治
---- 三、噪声污染与防治
第九章 清江移民
-- 第一节 搬迁安置
---- 一、移民
---- 二、安置
-- 第二节 移民扶持
---- 一、生活扶持
---- 二、生产扶持
---- 三、公益设施建设
-- 第三节 库区防护
---- 一、龙舟坪防护工程
---- 二、津洋口大防护工程
---- 三、农田防护工程
---- 四、居民点防护
---- 附载:清江水利枢纽工程
第十章 财政税务
-- 第一节 财政
---- 一、财政管理体制
---- 二、财政收入
---- 三、财政支出
---- 四、预算外资金管理
-- 第二节 税务
---- 一、税制改革
---- 二、税种税率
---- 三、国税征管
---- 四、地税征管
---- 五、税务机构
-- 第三节 农村经营管理
---- 一、计划管理
---- 二、劳动管理
---- 三、财务管理
---- 四、物资管理
---- 五、收益分配
---- 六、承包合同管理
---- 七、农民负担管理
-- 第四节 农村税费改革
---- 一、主要内容
---- 二、配套措施
---- 三、负担对比
第十一章 金融保险
-- 第一节 金融机构
---- 一、农行营业所
---- 二、信用合作社
-- 第二节 存款
---- 一、农行营业所存款
---- 二、信用合作社存款
-- 第三节 贷款
---- 一、农行营业所贷款
---- 二、信用合作社贷款
-- 第四节 保险
---- 一、财产保险
---- 二、人寿保险
第十二章 国合商业工商
-- 第一节 供销合作社
---- 一、供销社机构
---- 二、农副产品废旧物资收购
---- 三、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 四、生活资料供应
---- 五、供销社体制改革
-- 第二节 粮食
---- 一、机构
---- 二、购销政策
---- 三、购进
---- 四、销售
-- 第三节 食品
---- 一、经营机构
---- 二、收购
---- 三、销售
-- 第四节 工商管理
---- 一、企业登记管理
---- 二、个体经济管理
---- 三、市场监督管理
第十三章 政党群团
-- 第一节 党组织
---- 一、区级党组织
------ 附录:区级党组织负责人名录
---- 二、乡级党组织
------ 附录:乡级党组织负责人名录
---- 三、村及镇直单位党组织
---- 四、党代表大会
-- 第二节 党务工作
---- 一、组织工作
---- 二、纪律检查
---- 三、宣传工作
---- 四、文明创建
-- 第三节 政协联络组(处)
---- 一、组织活动
---- 二、统战工作
------ 附录:历任政协联络处负责人名录
-- 第四节 共青团及少先队
---- 一、共青团组织
---- 二、团员代表大会
---- 三、少先队组织概况
-- 第五节 妇女联合会
---- 一、早期妇女组织
---- 二、妇女代表大会
---- 三、组织活动
-- 第六节 其他群团组织
---- 一、工会
---- 二、农会
---- 三、工商联
---- 四、科协
第十四章 政权建设
--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
---- 一、代表选举
---- 二、镇人民代表大会
------ 附录:历届人大主席团负责人名录
---- 三、人民代表大会职能
-- 第二节 镇(区)人民政府
---- 一、城关镇人民政府
---- 二、龙舟坪镇人民政府
---- 三、津洋口区人民政府
---- 四、津洋口镇人民政府
---- 五、沿头溪公社管理委员会
-- 第三节 政府工作机构
---- 附载乡级政权机构及主要负责人名录
-- 第四节 人民武装
---- 一、民兵组织
---- 二、军事训
---- 三、征兵
第十五章 政法民政
-- 第一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 一、领导责任制
---- 二、治安整治
---- 三、安全文明创建
-- 第二节 公安
---- 一、案件侦破
---- 二、治安管理
-- 第三节 审判与司法行政
---- 一、审判
---- 二、司法行政
-- 第四节 民政
---- 一、优抚
---- 二、救济
---- 三、残疾人事业
---- 四、其它社会事务
第十六章 教育科技
-- 第一节 办学条件
---- 一、中小学校点布局
---- 二、基础设施
---- 三、三校合一
---- 四、党校及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 第二节 基础教育
---- 一、幼儿教育
---- 二、小学教育
---- 三、中学教育
---- 四、扫盲教育
-- 第三节 普九教育
---- 一、阶段成果
---- 二、实现指标
---- 三、“普九”措施
---- 四、“普九”债务
-- 第四节 教师队伍
---- 一、文化素质
---- 二、职称评聘
-- 第五节 教育经费
---- 一、财政拨款
---- 二、教育附加费
---- 三、社会集资
---- 四、清江开发补偿资金
---- 五、希望工程
---- 六、项目资金
---- 七、勤工俭学资金
-- 第六节 教育管理
---- 一、管理机构
---- 二、管理体制
---- 三、学校管理
---- 四、教师管理
---- 附载:部分学校简介
-- 第七节 科技
---- 一、科技组织与队伍
---- 二、技术培训与咨询
---- 三、技术实验及推广
第十七章 卫生
-- 第一节 医疗机构
---- 一、区(镇)卫生院
---- 二、乡(镇)卫生所
---- 三、村(大队)卫生室
---- 四、个体诊所
-- 第二节 医疗队伍及设施
---- 一、医疗队伍
---- 二、卫生设施
---- 三、诊疗概况
-- 第三节 卫生防疫与疾病防治
---- 一、卫生防疫
---- 二、病菌、病毒性传染病防治
---- 三、寄生虫病防治
---- 四、地方病防治
---- 五、防治非典性肺炎
-- 第四节 妇幼保健工作
---- 一、新法接生
---- 二、妇科病防治
---- 三、妇女“四期”保护
---- 四、儿童保护
-- 第五节 农村合作医疗
-- 第六节 爱国卫生运动
---- 一、除“四害”
---- 二、环境卫生管理
---- 三、食品卫生
第十八章 文化与体育
-- 第一节 文化机构
---- 一、广播站
---- 二、文化站
---- 三、电影管理站
---- 四、书店
-- 第二节 遗址与名胜
---- 一、遗址
---- 二、名胜
-- 第三节 文艺创作
-- 第四节 群众文化活动
-- 第五节 传媒
---- 一、广播
---- 二、电视、录像
---- 三、电影
-- 第六节 体育
---- 一、学校体育
---- 二、职工体育
---- 三、农民体育
第十九章 民俗
-- 第一节 生活习俗
---- 一、饮食
---- 二、服饰
---- 三、器物
---- 四、房舍
---- 五、交通工具
-- 第二节 行业习俗
---- 一、行业分工
---- 二、农事
---- 三、工匠
-- 第三节 方言俗谚
---- 一、方言特点
---- 二、惯用词
---- 三、谚语
---- 四、俗语
---- 五、歇后语
-- 第四节 礼仪节庆
---- 一、乡风
---- 二、婚嫁
---- 三、生育
---- 四、寿诞
---- 五、丧葬
---- 六、节庆
-- 第五节 宗教
---- 一、佛教
---- 二、基督教
第二十章 行政村与社区
-- 第一节 行政村的设立及变更
-- 第二节 各村概况
-- 第三节 社区
第二十一章 人物
-- 一、人物传
---- 王仁甫
---- 习兰年
---- 黄翔
---- 周汉卿
---- 邓镇辅
---- 林荣新
---- 习久兰
---- 李培桃
---- 赵开选
---- 马光金
---- 赵毓瑚
---- 郑贵清
---- 赵开科
-- 二、人物录
---- 郑诗康
---- 赵举海
-- 三、先进人物
-- 四、负面人物
---- 邓怀叔
---- 邓东美
---- 邓开圣
---- 王镜如
---- 邓甲三
---- 黄熙群
---- 方逵卿
---- 何大熙
---- 邓静阶
编后语
审评意见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