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源区志

武陵源区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凡例 一、《武陵源区志》(1989~2000)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 全面客观地记述武陵源12年间的发展变化与现状。 、本志上限为1989年,根据志书需要,部分内容上溯到事情发端之 时,下限为2000年。 三、本志采用记、志、传、图、表、录及简介等体裁形式,志为主体, 专志按篇、章、节、目结构分层记述,共设18篇、61章、214节,计60余 万字。志前设概述、大事记,综述区情,纵记大事,后列附录,收录文献 资料。 四、本志突出武陵源地方特色,设地质地貌、自然地理和旅游专篇, 详述武陵源地质地貌成因、动植物资源和旅游资源,着力介绍自然景观和 人文景观,客观记述武陵源旅游业发展历史。

内容时限: 1989年-2000年

出版时间: 2006年01月

目录

封面
版权
图片
编纂委员会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 建置
-- 第一章 建置沿革行政区划
---- 第一节 建置沿革
第二节 行政区划
-- 第二章 乡镇
---- 第一节 协合乡
---- 第二节 中湖乡
---- 第三节 索溪峪镇
---- 第四节 天子山镇
-- 第三章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 第一节 建园沿革
---- 第二节 机构设置
---- 第三节 发展概况
第二篇 自然地理
-- 第一章 地质地貌
---- 第一节 地质
---- 第二节 地貌
---- 第三节 世界自然遗产
-- 第二章 气候水文
---- 第一节 气候
---- 第二节 水文
---- 第三节 自然灾害
-- 第三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植物资源
---- 第二节 动物资源
第三篇 旅游
-- 第一章 旅游资源
---- 第一节 景区概览
---- 第二节 自然景观
---- 第三节 人文景观
-- 第二章 旅游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门票管理
---- 第三节 市场管理
---- 第四节 行业管理
-- 第三章 旅游设施
---- 第一节 接待设施
---- 第二节 景区交通设施
-- 第四章 宣传促销
---- 第一节 对外促销
---- 第二节 森林保护节
-- 第五章 游客
---- 第一节 客源及客流量
---- 第二节 游客消费
-- 第六章 效益
---- 第一节 经济效益
---- 第二节 社会效益
第四篇 党派群团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武陵源区地方组织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党员代表大会
---- 第三节 组织建设
---- 第四节 思想建设
---- 第五节 作风建设
---- 第六节 政治综治
---- 第七节 统一战线
---- 第八节 其他党务
-- 第二章 民主党派 工商联
---- 第一节 民主党派
---- 第二节 工商业联合会(总商会)
-- 第三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总工会
---- 第二节 共产主义青年团
---- 第三节 妇女联合会
第五篇 人大政府政协
-- 第一章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 第一节 人民代表会议
----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第二章 人民政府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政府会议
---- 第三节 实施举要
---- 第四节 劳动人事
-- 第三章 人民政协
---- 第一节 政协会议
---- 第二节 主要工作
第六篇 军事公安司法
-- 第一章 区人民武装部
---- 第一节 机构兵役驻军
---- 第二节 民兵
-- 第二章 公安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治安管理与户籍管理
---- 第三节 刑事案件侦查与专项斗争
---- 第四节 交通安全管理
---- 第五节 消防管理
---- 第六节 监所管理
-- 第三章 检察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检察工作
---- 第三节 队伍建设
-- 第四章 审判
---- 第一节 审判机构
---- 第二节 审判工作
---- 第三节 案件执行
---- 第四节 审判监督
-- 第五章 司法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法制宣传教育
---- 第三节 律师公证
---- 第四节 民事纠纷调解
---- 第五节 安置帮教
---- 第六节 法律服务与普法教育
第七篇 经济综述
-- 第一章 经济发展状况
---- 第一节 发展速度
---- 第二节 经济结构
---- 第三节 经济效益
-- 第二章 经济体制改革
---- 第一节 农村体制改革
---- 第二节 工业企业体制改革
---- 第三节 商业体制改革
---- 第四节 财政体制改革
---- 第五节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 第三章 人民生活
---- 第一节 农民生活
---- 第二节 城镇居民生活
-- 第四章 经济综合管理
---- 第一节 计划
---- 第二节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三节 审计监督
---- 第四节 物价管理
---- 第五节 统计
---- 第六节 国土资源管理
---- 第七节 质量技术监督
第八篇 农业
-- 第一章 种植业
---- 第一节 主要农作物分布及产量
---- 第二节 农业结构
---- 第三节 科学种植
---- 第四节 蔬菜基地建设
-- 第二章 畜牧水产
---- 第一节 畜牧业
---- 第二节 水产业
-- 第三章 扶贫开发
---- 第一节 温饱工程
---- 第二节 基础设施工程
---- 第三节 科教扶贫工程
-- 第四章 林业
---- 第一节 林业资源
---- 第二节 营林绿化
---- 第三节 林业管理
---- 第四节 林木保护
-- 第五章 水务
---- 第一节 蓄水工程
---- 第二节 水土保持
---- 第三节 城市防洪及河道管理
---- 第四节 防汛抗旱
---- 第五节 城镇供水及水资源管理
---- 第六节 人畜饮水
第九篇 交通邮电电力
-- 第一章 交通
---- 第一节 交通建设
---- 第二节 公路运输
---- 第三节 交通管理
-- 第二章 邮政
---- 第一节 邮路
---- 第二节 设施
---- 第三节 业务
-- 第三章 电信
---- 第一节 体制沿革
---- 第二节 通信设施
---- 第三节 移动通信
-- 第四章 电力
---- 第一节 基础设施
---- 第二节 农网改造
---- 第三节 城乡用电
第十篇 环境保护与城乡建设
-- 第一章 环境保护
---- 第一节 环保机构
---- 第二节 环境状况
---- 第三节 地质地貌保护
---- 第四节 植被保护
---- 第五节 野生动物保护
---- 第六节 大气水体保护
---- 第七节 污染治理
---- 第八节 景区建筑物拆迁
-- 第二章 城乡规划建设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总体规划
---- 第三节 城区建设
---- 第四节 乡村建设
-- 第三章 房产管理
---- 第一节 房管机构
---- 第二节 房产管理
-- 第十一篇 外经商贸
-- 第一章 商业贸易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商业
---- 第三节 招商引资
---- 第四节 对外贸易
-- 第二章 粮油贸易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粮油经营
-- 第三章 烟草专卖
---- 第一节 烟叶产购销
---- 第二节 卷烟购销
---- 第三节 专卖管理
第十二篇 财税金融保险
-- 第一章 财政
---- 第一节 财政收入
---- 第二节 财政支出
---- 第三节 财政管理
---- 第四节 国有资产管理
---- 第五节 会计管理
-- 第二章 税务
---- 第一节 税务机构
---- 第二节 国家税务
---- 第三节 地方税务
-- 第三章 金融
---- 第一节 金融机构
---- 第二节 金融业务
-- 第四章 保险
---- 第一节 人寿保险
---- 第二节 财产保险
第十三篇 教育科技
-- 第一章 教育
---- 第一节 基础教育
---- 第二节 职业教育
---- 第三节 成人教育
---- 第四节 信息技术教育
---- 第五节 教师队伍
---- 第六节 教学研究
---- 第七节 教育经费和设施
---- 第八节 招生工作
---- 第九节 希望工程
第二章 科技
第一节 机构队伍
第二节 科技活动
第三节 科技成果及推广
第十四篇 文化广播电视
-- 第一章 文化
---- 第一节 群众文化
---- 第二节 文学艺术
---- 第三节 电影图书
---- 第四节 文物
---- 第五节 文化市场管理
-- 第二章 广播电视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基地网络
---- 第三节 新闻宣传
第十五篇 卫生体育
-- 第一章 卫生
---- 第一节 机构队伍
---- 第二节 医疗
---- 第三节 卫生防疫
---- 第四节 妇幼保健
---- 第五节 药品
---- 第六节 爱国卫生运动
---- 第七节 红十字会
-- 第二章 体育
---- 第一节 群众体育
---- 第二节 学校体育
---- 第三节 体育竞赛
第十六篇 社会
-- 第一章 人口
---- 第一节 人口分布
---- 第二节 人口构成
---- 第三节 计划生育
---- 第四节 婚姻家庭
-- 第二章 民政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拥军优属
---- 第三节 抚恤褒扬
---- 第四节 优抚安置
---- 第五节 社会救济
---- 第六节 灾害救济
---- 第七节 社会福利
-- 第三章 民族
---- 第一节 土家族白族苗族
---- 第二节 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
-- 第四章 宗教
---- 第一节 佛教
---- 第二节 道教
---- 第三节 基督教
第十七篇 民俗方言
-- 第一章 民俗
---- 第一节 生产习俗
---- 第二节 生活习俗
---- 第三节 岁时节 令习俗
---- 第四节 喜庆习俗
---- 第五节 丧葬习俗
---- 第六节 信仰禁忌
-- 第二章 方言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语音
---- 第三节 词汇
---- 第四节 语法
---- 第五节 语料记音
第十八篇 人物
-- 第一章 人物传略
-- 第二章 人物简介
-- 第三章 人物名录
附录
二碑记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