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水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不仅仅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保证。河流作为水资源的主要载体,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河流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目录
封面
修河志(上)
《修河志》编纂顾问
《修河志》编委会
《修河志》编审专家组
《修河志》编纂组
《修河志》编纂人员名单
《修河志》编写单位
《修河志》编写人员名单
题词
--
蒋仲平,原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原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
王飚,《修河志》编纂顾问、原江西省人民政府秘书长、原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江西省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
--
曾庆红,时任中共九江市委副书记、九江市市长
--
张远秀,时任九江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
图片
--
修河水系图
--
修河地势图
--
铜鼓县政区图
--
修水县政区图
--
武宁县政区图
--
永修县政区图
--
修河流域公路交通示意图
--
江西省地表水水环境功能区划图——修河流域
--
九江市柘林灌区渠系工程布置图
--
只角楼
--
黄龙山主峰
--
溪流
--
溪流汇成河
--
黄龙山迎客松
--
黄龙山试剑石
--
黄龙山瀑布
--
修河源黄龙山石刻
--
修河源头大沩山风光
--
修河干流主要控制性工程——柘林水库大坝
--
附图一
--
修河干流进入武宁清江第一湾境况
--
庐山西海风光
--
庐山西海观湖岛
--
鄱阳湖候鸟——白鹤
--
观湖亭
--
修河在融入赣江汇入鄱阳湖
--
大雨过后的武宁盘溪水
--
清澈纯净的(柘)林湖水
--
越坝而涌的永修燕山水
--
武宁石洋的菖蒲
--
修水睡莲
--
生长在修水县黄龙山上的云锦杜鹃
--
武宁上汤的灵芝
--
蒲公英(修水)
--
永修瑶田的古樟树
--
生长于武宁严阳的古樟树
--
修水黄庭坚故居的“山谷竹”
--
修水毛竹山竹海
--
鄱阳湖大雁群(永修)
--
在修河中嬉耍的天鹅
--
戴胜鸟(武宁)
--
自鹭(修水)
--
翠鸟捕鱼
--
白鹭(武宁沙田湿地)
--
武宁西海的猕猴
--
铜鼓云豹
--
铜鼓大灵猫
--
永修恒丰棉花
--
浔油8号品种油菜
--
武宁乡村水稻
--
永修县恒丰茶园
--
武宁县新宁镇有机茶园
--
修水县生态科技百茶园
--
铜鼓县有机生态茶园
--
修水县太阳升镇桑园
--
修水生猪
--
铜鼓农家饲养的牛群
--
修水农家饲养鸡
--
武宁清江农家老母鸡护卫小鸡场景
--
武宁清江农家麻鸭
--
云居山—柘林湖风景名胜区总体布局图、三维影像图、综合现状图
--
云居山真如禅寺
--
柘林湖百湾迷宫
--
天柱峰九龙湖
--
在铜鼓县定江北岸连绵起伏的山脊上矗立着两个惟妙惟肖的双峰骆驼,脉脉含情地相对而立
--
铜鼓花山森林
--
主要旅游资源——黄庭坚纪念馆
--
修水黄庭坚纪念馆
--
位于武宁船滩镇的辽山
--
武宁太平山瀑布
--
位于武宁石度乡的柳山
--
永修燕山龙源峡
--
龙源峡水上晃桥
--
永修凤凰山桃花园
--
武宁县大洞乡彭坪村红军壁画
--
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
--
秋收起义铜鼓纪念馆
--
铜鼓秋收起义阅兵广场
--
修水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旧址
--
修水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旧址
--
武宁县甫田乡外湖村牛栏峡化石
--
铜鼓县第一小学
--
铜鼓县福寿寺——马祖道—禅师墓
--
永修县外国语学校
--
人文社会风貌——民间艺术技艺
--
柘林水电站全貌
--
1970年柘林电站复工时万人誓师大会场景
--
柘林电站七万大军开挖厂房、泄空洞、尾水渠工场面
--
东津水库
--
抱子石电站大坝
--
东津水电站风光
--
抱子石电站设备
--
盘溪水电站风光
--
修水布甲古桥
--
永修涂家埠城际铁路桥
--
修水县三都浮桥
--
武宁大桥
--
铜鼓永宁镇
--
修水义宁镇
--
武宁新宁镇
--
永修涂埠镇
--
铜鼓县大塅镇
--
修水县渣津镇
--
武宁县鲁溪镇
--
永修县吴城镇
--
铜鼓县温泉镇凤山新村
--
永修县柘林镇易家河新村
--
永修县江上乡原始森林
--
修水县杨家坪原始森林
--
武宁县罗坪长水村生态林
--
武宁上汤梯田
--
武宁船滩晨光梯田
--
武宁杨洲梯田
--
典型的修水梯田
--
典型的铜鼓梯田
--
永修星火工业园
--
永修云山工业园
--
武宁万福工业园广场
--
永修城南工业园
--
修水宁州工业园
--
武宁万福工业园
--
柘林湖国家森林公园自然风光
--
位于武宁县新老城区交界处的沙田河湿地公园
--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内的大湖池保护站
--
位于永修县鄱阳湖畔的湿地公园
--
永修湿地公园
--
柘林湖国家森林公园功能分区、景点布局图
--
江西修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
--
《修河志》编纂顾问、原江西省人民政府秘书长、原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江西省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王飚和
--
《修河志》编纂顾问、九江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张远秀具体指导编纂工作
--
九江市人大城环委”环保修河行”工作会议暨《修河志》编纂二稿评审会与会人员合影
--
《修河志》编委会主任扩大会议
--
《修河志》编纂人员合影
序
凡例
概述
目录
第一篇 自然环境
--
第一章 水系
----
第一节 干流
------
一、源头
------
二、源河
------
三、流程
----
第二节 主要支流
------
一、上衫水
------
二、东港水
------
三、杨津水
------
四、港口水
------
五、溪口水
------
六、杭口水
------
七、山口水
------
八、石桥水
------
九、带溪水
------
一○、奉乡水
------
一一、杨家坪水
------
一二、安溪水
------
一三、船滩水
------
一四、辽田水
------
一五、东林水
------
一六、洋湖港水
------
一七、清江水
------
一八、大源水
------
一九、罗溪水
------
二○、烟港水
------
二一、西渡水
------
二二、沙田水
------
二三、源口水
------
二四、巾口水
------
二五、大桥河
------
二六、罗坪水
------
二七、瓜源水
------
二八、察溪水
------
二九、潦河
------
三○、龙溪河
------
三一、黄沙港
------
三二、石鼻河
------
三三、北潦河
------
三四、北潦河北支
------
三五、龙安河
----
第三节 湖泊
------
一、蚌湖
------
二、沙湖
------
三、大湖池
------
四、南湖
------
五、朱市湖
------
六、铜扒湖
------
七、东挡湖
------
八、长湖
------
九、响水岭湖
--
第二章 水文
----
第一节 站网
------
一、高沙水文站
------
二、虬津水文站
------
三、永修水文站
------
四、吴城水位站
------
五、渣津水文站
------
六、先锋水文站
------
七、罗溪水文站
------
八、铜鼓水文站
------
九、晋坪水文站
------
一○、万家埠水文站
------
一一、其他水文站
----
第二节 水位
----
第三节 径流
----
第四节 洪水与枯水
------
一、洪水
------
二、枯水
----
第五节 泥沙
--
第三章 地质
----
第一节 地层
----
第二节 地质构造
------
一、褶皱构造
------
二、断裂构造
----
第三节 地史
--
第四章 地貌
----
第一节 地貌基本格局
----
第二节 地貌类型
----
第三节 地貌形成与演化
--
第五章 气候
----
第一节 气候要素
------
一、气温
------
二、降水
------
三、蒸发
------
四、湿度
------
五、风
------
六、日照
----
第二节 气候区划
------
一、修河两岸低缓谷、鄱阳湖滨平原温和农业气候区
------
二、九岭山前低丘温凉、雨量偏多农业气候区
------
三、幕阜山前温寒、雨量适中偏多农业气候区
------
四、九岭山—幕阜山区温冷多雨农业气候区
--
第六章 灾害
----
第一节 气象灾害
------
一、暴雨与洪涝
------
二、高温与干旱
------
三、低温冻害
------
四、大风与冰雹
------
五、台风及其他
----
第二节 地震地质灾害
------
一、地震灾害
------
二、地质灾害
----
第三节 生物灾害
------
一、森林病虫害
------
二、农作物病虫害
----
第四节 森林火灾
第二篇 自然资源
--
第七章 水资源
----
第一节 地表水资源
----
第二节 地下水资源
----
第三节 地热资源
----
第四节 水资源开发利用
------
一、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
------
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
--
第八章 气候资源
----
第一节 气候资源种类
------
一、光资源
------
二、热量资源
------
三、水分资源
------
四、风能资源
----
第二节 气候资源开发利用
------
一、农业气候资源利用
------
二、空中水资源利用
------
三、太阳能开发利用
------
四、风能资源开发利用
--
第九章 生物资源
----
第一节 植物资源
------
一、药用植物
------
二、野生花卉植物
------
三、木本工业原料植物
------
四、用材林植物
------
五、竹类
------
六、重点保护植物
------
七、古树
----
第二节 动物资源
------
一、脊椎动物
------
二、无脊椎动物
------
三、经济类野生动物
----
第三节 农作物品种资源
------
一、粮食作物
------
二、油料作物
------
三、经济作物
------
四、绿肥作物
------
五、药用作物
----
第四节 禽畜品种资源
------
一、猪
------
二、牛
------
三、羊
------
四、鸡
------
五、鸭
------
六、鹅
------
七、兔
------
八、其他
----
第五节 水产品种资源
--
第十章 矿产资源
----
第一节 金属矿产
------
一、钨
------
二、钒
------
三、锑
------
四、金
------
五、锰
------
六、铁
------
七、铍
------
八、其他金属
----
第二节 非金属矿产
------
一、石英
------
二、长石
------
三、饰面用板岩
------
四、花岗岩
------
五、大理岩
------
六、石灰岩
------
七、高岭土
------
八、石煤
------
九、烟煤
------
一○、石英砂矿
------
一一、矽砂矿
----
第三节 矿产资源勘查
--
第十一章 旅游资源
----
第一节 主要景区
------
一、云居山—柘林湖风景名胜区
------
二、南崖—清水崖风景名胜区
------
三、天柱峰国家级森林公园景区
------
四、九岭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景区
------
五、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第二节 自然景观
------
一、黄龙山
------
二、黄沙油岭
------
三、辽山
------
四、九宫南山
------
五、太平山
------
六、柳山
------
七、东浒寨
------
八、龙安寨
------
九、凤凰湖
------
一○、布甲溶洞
------
一一、鲁溪洞
------
一二、罗坪溶洞
------
一三、凤凰山桃花园
------
一四、燕山龙源峡
------
一五、仙姑坛
------
一六、武宁生态旅游
----
第三节 人文景观
------
一、黄庭坚纪念馆
------
二、陈门五杰故居
------
三、毛泽东化险福地
------
四、黄龙寺
------
五、瑞庆宫
------
六、仙源寺
------
七、太平山佑圣宫
------
八、兜率禅寺
------
九、清江摩崖石刻
------
一○、秋收起义铜鼓纪念地景区
------
一一、秋收起义修水纪念地景区
------
一二、武宁县革命遗迹遗址
------
一三、排埠万寿宫
第三篇 人文社会
--
第十二章 人口资源
----
第一节 人口源流和总量变化
------
一、古代人口
------
二、近代人口
------
三、现代人口
------
四、人口自然变动
------
五、人口机械变动
----
第二节 人口构成与分布
------
一、人口年龄构成
------
二、人口性别构成
------
三、城乡人口分布
------
四、流域人口分布
------
五、人口密度
----
第三节 人口素质
------
一、身体素质
------
二、文化程度
------
三、残疾人口
----
第四节 民族
----
第五节 姓氏
--
第十三章 教育资源
----
第一节 书院私塾
------
一、书院
------
二、私塾
----
第二节 幼儿教育
------
一、发展概况
------
二、幼儿教育状况
------
三、重点幼儿园简介
----
第三节 小学教育
------
一、发展概况
------
二、小学教育状况
------
三、重点小学简介
----
第四节 初中教育
------
一、发展概况
------
二、初中教育状况
------
三、重点初中学校简介
----
第五节 高中教育
------
一、发展概况
------
二、高中教育状况
------
三、重点高中学校简介
----
第六节 职业教育
------
一、发展概况
------
二、职业教育状况
----
第七节 高等教育
------
一、“大跃进”时期的高等教育
------
二、开放式高等教育
------
三、民办高等教育
--
第十四章 文化资源
----
第一节 文化遗产
------
一、古化石
------
二、古遗址
------
三、古民居
------
四、其他古建筑
------
五、古墓葬
------
六、碑铭石刻
------
七、收藏文物
----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
------
一、民间文学
------
二、传统音乐
------
三、民间舞蹈
------
四、曲艺
------
五、传统戏剧
------
六、民俗
------
七、传统技艺
------
八、民间美术
------
九、群众文艺
----
第三节 宗教与宗教文化
------
一、宗教
------
二、宗教文化
----
第四节 客家文化
------
一、样式雷家族
------
二、客家山歌
------
三、客家武术
------
四、客家方言
----
第五节 苏区文化及革命文物
------
一、苏区文化
------
二、革命文物
--
第十五章 人物
----
艾侯
----
庆忌
----
刘陵
----
卢俦
----
黄赡
----
叶顾言
----
余规
----
惠南
----
徐禧
----
李常
----
洪师民
----
黄庭坚
----
徐俯
----
莫将
----
李燔
----
李功懋
----
刑凯
----
冷文英
----
周应合
----
余玠
----
李成大
----
章鉴
----
燕公楠
----
祝彬
----
盛文郁
----
陈龙
----
魏源
----
周季麟
----
周季凤
----
周期雍
----
熊德阳
----
邹魁明
----
雷发达
----
徐月吉
----
雷金玉
----
盛际斯
----
李凤翥
----
叶一栋
----
汪轫
----
胡浚源
----
万承风
----
帅家乾
----
卢浙
----
陈宝箴
----
虚云
----
罗坤化
----
黄朝甲
----
陈三立
----
陈衡恪
----
李烈钧
----
李国珍
----
盛怀谷
----
罗象陶
----
郝赤
----
龙起凤
----
熊仁荣
----
傅肖先
----
张相
----
陈寅恪
----
赖怀恺
----
黄觉非
----
龙起鹃
----
查阜西
----
樊任民
----
王弼
----
朱赤
----
杨凝郊
----
陈封怀
----
张朝燮
----
帅伦
----
陈葆元
----
李建康
----
徐褐夫
----
蔡枢衡
----
朱美厚
----
陈逸群
----
黄蜚秋
----
李屏仁
----
傅彪
----
曾文
----
熊耀国
----
章亚若
----
余心乐
----
黄绮
----
冷梅岭
----
姚唐忠
----
陈翊科
----
袁克勇
--
第十六章 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
第一节 历史沿革
----
第二节 行政区划
------
一、铜鼓县
------
二、修水县
------
三、武宁县
------
四、永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