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家正是我大学的师兄,同在孔孟之乡攻读汉语言文学专业,都是由胶东半岛来到鲁南平原,老乡之情很快把我们拉近,并为办校刊《红色教育家》又经常凑在一起,或研究稿件或切磋学间,文史政哲、中外古今,无所不谈。虽然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但在师友亲朋之间还有点"学术自由"的空气。我当年对家正颇有敬佩之感,这不仅因为他高我一个年级,主要因为他思维敏捷,敢想敢说,坚持己见,很有点辩才,有时直率得可爱,有时胆大得惊人。大学毕业后,他回家乡胶东工作,我到山东师大任教,虽然文革十年音信隔断,然而大学阶段建
内容时限:
0000-1995
出版时间:
1995年01月
目录
封面
版权
序
目录
绪论
上篇 穿过迷漫的硝烟
--
第一章 胶东大地的儿子
--
第二章 “诗体散文”的铸造者
--
第三章 “胶东风格”的代表者
--
第四章 革命军事文学的两个号手
--
第五章 寻找另一种格调的美
--
第六章 黄金王国晚霞飞
--
第七章 留恋蔚蓝色的稿纸
--
第八章 一个繁星璀璨的夜空
--
上篇结束语
下篇 经过浩劫的年代
--
第一章 芦青河的深沉歌手
--
第二章 不同视角看胶东大地
--
第三章 多姿多彩的“轻骑兵
--
第四章 沐浴着烟台的海风
--
第五章 威海有个“文学沙龙
--
第六章 文坛上自有另外一种人
--
第七章 “校园文学”到社会开花
--
第八章 寻觅和追逐着美
--
第九章 戏剧与影视齐奏凯歌
--
第十章 依然是百花怒放的花坛
--
第十一章 一个亟待拓展的领域
总结束语
后记
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