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市志 上卷

伊春市志 上卷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卷记述了伊春市自然地理,人口,政治领域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85

目录

封面
伊春市志
伊春市志第一届编纂委员会
伊春市志第二届编纂委员会
伊春市志第三届编纂委员会
伊春市志第四届编纂委员会
伊春市志第五届编纂委员会
伊春市志第一稿编纂人员
伊春市志第二稿编纂人员
伊春市志照片作者
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审定稿人员
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审校人员
图片
-- 1961年7月刘少奇主席(左二)在伊春林区视察并题词。(左下)
-- 1964年7月朱德委员长(左三)在伊春林区视察。
-- 1964年7月邓小平(前排右三)李富春(前排左四)杨尚昆(前排左五)薄一波(前排左二)在伊春林区视察
-- 兴安林海
-- 1984年8月胡耀邦总书记在伊春林区视察
-- 1985年2月赵紫阳总理在伊春市林区视察
-- 陈列在黑龙江省博物馆的嘉荫平头鸭嘴恐龙化石骨架
-- 伊春市屯区出土的金代官印“都统所印”
-- 伊春金山屯区古墓群发现的石雕墓标
-- 伊春林区鄂伦春族的篝火晚会
-- 鄂伦春族少女
-- 老白山抗联密营
-- 抗联三、六军军政干校纪念碑
-- 伊春革命烈士纪念碑
-- 全国模范区产党员张子良(右)
-- 中共伊春市委员会大楼
-- 1949年落成的伊春林管局大楼
-- 伊春市人民政府大楼
-- 鸟瞰图
-- 1985年5月23日伊春市区特大火灾现场
-- 火灾后新建的居民住宅楼
-- 解放前金山屯的东正教堂
-- 伊春五十年代繁荣街东段
-- 伊春新兴中路夜景
-- 伊春河防洪大堤
-- 汤旺河上公路桥
-- 1985年8月16日伊春市区特大洪水被淹现场一角
-- 马套子集材
-- 流送运材
-- 人力抬木头
-- 苏联AT3拖拉机冰道运材
-- 冰雪滑道运材
-- 新工具——林轨双滑道集材
-- 五十年代作业所
-- 气壮兴安
-- 全国劳动模范马永顺、王仁宽、李和在劳模会上
-- 油锯伐木手
-- 支援祖国建设
-- 国产解放牌汽车试运原木
-- 贮木场
-- 油锯采伐
-- 拖拉机原条集材
-- 森铁原条运材
-- 汽车运原条
-- 伊春林业发电厂
-- 百万亩人工林的一角
-- 飞机护林
-- 摩托车在林中巡护
-- 高山了望塔防火监视哨
-- 专业扑火队员在山火现场
-- 小兴安岭资源馆
-- 小兴安岭植物园
-- 苗圃花园化
-- 引盆鸟挂鸟巢
-- 苗圃喷罐自动化
-- 永翠河畔护岸林
-- 成垛的板材待运
-- 栋梁木材源源运往全国各地
-- 南岔木材水解厂水解车间外景
-- 友好木材综合加工厂纤维板车间一角
-- 铁力木材干锱厂全景
-- 浩良河化肥厂全景
-- 西林化工总厂全景
-- 伊春啤酒厂全景
-- 西林钢铁公司轧钢车间
-- 乌拉嘎金矿采金船在作业
-- 友好胶合板厂一角
-- 王营木器厂家俱车间一角
-- 乌伊岭筷子厂成品车间
-- 五营木器厂木贴画车间
-- 伊春青峰色织厂织布车间一角
-- 根雕(冬眠)
-- 伊春林业制药厂中成药产品
-- 桦树汁为原料的饮料产品
-- 玛瑙工艺美术品
-- 汤旺河畔水稻田
-- 兴安岭下小麦地
-- 肥猪满圈
-- 大棚西红柿
-- 鹿茸成品
-- 养鹿场
-- 玉皇蘑
-- 飞龙
-- 猴头蘑
-- 林蛙
-- 木耳园
-- 人参酒
-- 高级礼品参
-- 人参开花
-- 三棵针
-- 黄芪
-- 党参
-- 晾晒五味子
-- 伊春林业中心医院外景
-- 黑龙江省林业胸部肿瘤结核病医院手术室
-- 伊春工人疗养院外景
-- 伊春科技大楼全景
-- 伊春广播电视大楼夜景
-- 伊春林区第一所养老院
-- 伊春市红十字外伤急救在基层
-- 伊春市职工图书馆
-- 伊春林业文工团的高跷舞《满堂红》
-- 职工文工队在现场慰问演出
-- 兴安塔
-- 云海日出
-- 松林
-- 汤旺河石林
-- 朗乡大砬子
-- 溪水潺潺
-- 晨雾
-- 秀丽山川
-- 静静的汤旺河
-- 黑龙江畔
--
-- 林中园
-- 国内外游客不断
-- 乘坐马爬犁
-- 出猎
-- 滑雪场的雪地船
序言
凡例
目录
总述
大事记
第一篇自然地理
-- 第一章地 质
---- 第一节地 史
---- 第二节地 层
---- 第三节岩 石
---- 第四节地质构造
---- 第五节地 震
-- 第二章地 貌
---- 第一节中低山地
---- 第二节丘 陵
---- 第三节平 原
---- 第四节岛屿
-- 第三章气 候
---- 第一节 气候区划与交迁
---- 第二节 气候特征
---- 第三节 日 照
---- 第四节 气 温
---- 第五节 降 水
---- 第六节 气压与风
---- 第七节 湿 度
-- 第四章 水 文
---- 第一节地表水
---- 第二节地下水
-- 第五章土壤植被
---- 第一节土 壤
---- 第二节植 被
-- 第六章资 源
---- 第一节土 地
---- 第二节野生动植物
---- 第三节水 产
---- 第四节草 原
---- 第五节林木种子
---- 第六节野生药材
---- 第七节矿 产
-- 第七章自然灾害
---- 第一节洪 涝
---- 第二节干 旱
---- 第三节低 温
---- 第四节雹灾
---- 第五节霜冻
---- 第六节雷灾
---- 第七节虫灾
---- 第八节鼠害
---- 第九节风灾
---- 第十节雪害
第二篇建置
-- 第一章地理位置
-- 第二章沿 革
---- 第一节行政沿革
---- 第二节林业企业沿革
---- 第三节政企合一管理体制沿革
-- 第三章区划
---- 第一节行政区划
---- 第二节林业区划
-- 第四章县、区、局及驻外机构
---- 第一节县、区、局纪略
---- 第二节驻外地机构
第三篇人 口
-- 第一章人口数与分布
---- 第一节人口变迁
---- 第二节人口分布与密度
-- 第二章人口构成
---- 第一节姓氏构成
---- 第二节性别构成
---- 第三节年龄构成
---- 第四节文化构成
---- 第五节经济构成
---- 第六节民族构成
---- 第七节婚姻家庭
-- 第三章人口管理
---- 第一节人口普查
---- 第二节人口规划
-- 第四章计划生育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政策措施
---- 第三节计划生育成果
第四篇党派群团
-- 第一章中国共产党伊春地方组织
---- 第一节 党组织建立与发展
---- 第二节 党员代表大会与党员代表会议
---- 第三节 组织机构
---- 第四节 组织工作
---- 第五节宣传工作
---- 第六节 纪律检查
---- 第七节统一战线工作
---- 第八节政策研究
---- 第九节保密工作
---- 第十节党史工作
---- 第十一节党校工作
---- 第十二节机关党委工作
---- 第十三节重大决策与重要活动
---- 第十四节县、区委、直属党委
-- 第二章群众团体
---- 第一节工会
---- 第二节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
---- 第三节妇女联合会
---- 第四节科学技术协会
---- 第五节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
---- 第六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 第七节其他
第五篇政权
-- 第一章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 历届人民代表大会
---- 第二节 选举人民代表
---- 第三节代表提案处理
---- 第四节代表联络
---- 第五节视察与调查
---- 第六节常务委员会会议
---- 第七节区人民代表大会
---- 第八节出席全国和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第二章人民政府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重要政务决策与活动
---- 第三节工作部门
---- 第四节人事监察
---- 第五节外事
---- 第六节民族侨务
---- 第七节县、区人民政府、林业局
-- 第三章政治协商会议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全体委员会、常委会
---- 第三节常委会主要活动
---- 第四节提案议案
---- 第五节调查视察
---- 第六节其他工作
第六篇 民政·劳动
-- 第一章民 政
---- 第一节基层政权
---- 第二节优抚安置
---- 第三节社会福利
---- 第四节殡葬管理
---- 第五节婚姻登记
---- 第六节信访
-- 第二章劳动
---- 第一节劳动力管理
---- 第二节劳动定额
---- 第三节劳动工资
---- 第四节职工培训
---- 第五节劳动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