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凡例
一、《蒲吕镇镇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为指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
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鉴别、分析问题和使用资料。在记述历史时,用党的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作为编修的指导原则。
二、《志书》上限起自1986年,下限断至2006年。建置沿革、社会风俗等,按实际需
要追溯到上限以前。在断限期内,按照“详今、略古”、“详近、略远”的要求,1985年前
从略,1986年以后从详。重点论述党的十二大以后的史实。
三、《志书》包括全镇的自然状况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本着按事分类,以类设章,
横排竖写原则,力求做到横不缺主项,竖不断主线。志书由志首、主体、志尾三部分组成。
志道包括图片资料、序言,凡例,概述,大事纪。主体分设25章和若干节、目,分别记述
建置沿革、自然地理、党派群团、政权、公安司法、人民武装、农业、畜牧业、林业、农
机水利、工业、交通邮电、商业粮油、工商行政管理、财税金融、土地管理、镇村建设、
能源利用、文化艺术、教育、医药卫生、科技、体育、文物古迹、人口、人民生活、劳动
工资、社会福利、婚姻家庭、风俗习惯,人物等。志尾、附录、后记结束全志。
四、《志书》体裁,以记述为主,辅以图表,使之图文并茂,蔚为一体。
五、《志书》-律用规范的语体文,除序、概述外,直述其事、简化字和标点符号,遵
照国家的统一规定使用。专业各词术语,尽量用白话文表述明白。
六、《志书》计量单位,以1985年全国颁布的法定计量单位为依据。各专业学科的计
量单位、符号、用法,一般以各学科统一的通用原则为准,尽量用白话文表述清楚。
七、《志书》的统计数字,一般以统计部门的资料为准。某些专业性统计数字,以业务
主管部门的资料为准。
八、《志书》中地名如有演变的,按记述时限用当时的名称,注以今名。人名直书姓名,
不冠尊称。
九、文中“党”和“党组织”、省委、市委、地委、县委、镇委等称谓,均系中国共产
党党组织,中共四川省委、中共重庆市委、中共铜梁县委、中共蒲吕区委、中共蒲吕镇委
的简称。
十、因志书上限为1986年下限为2006年,志书中的干部任职时间最早起于1986年1
月,最迟止于2006年12月。
内容时限:
1986-2006
目录
封面
《蒲吕镇志》编修组
图片
序
凡例
目 录
概述
蒲吕区简介
大事记
第一章 建置沿革
--
第一节 建置
--
第二节 地理位置
--
第三节 地名变更
--
第四节 村(居)简介
第二章 自然地理
--
第一节 地质 地貌
--
第二节 气候 水土
--
第三节 山川 河流
--
第四节 植被
--
第五节 资源
--
第六节 自然灾害
第三章 党派群团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组织
--
第二节 共青团组织
--
第三节 妇联
--
第四节 工会
--
第五节 其他群团组织
第四章 政权
--
第一节 蒲吕区公所
--
第二节 蒲吕镇(乡)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 蒲吕镇(乡)人大主席团
--
第四节 蒲吕镇(乡)人民政府
--
第五节 蒲吕镇(乡)部门设置
--
第六节 干部队伍
--
第七节 蒲吕镇(乡)下辖村(居)委会
第五章 公安 司法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刑事 民事 经济案件
--
第三节 社会治安
--
第四节 法制教育
--
第五节 安全管理
第六章 人民武装
--
第一节 镇(乡)武装部
--
第二节 兵役
--
第三节 国防教育
--
第四节 人民防空
第七章 农业
--
第一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第二节 农业生产条件
--
第三节 粮食油料作物
--
第四节 经济作物
--
第五节农 田基本建设
--
第六节 优良品 种农科技推广
--
第七节 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
第八节 减轻农民负担和农村税费改革
--
第九节 专业村 组 户
第八章 畜牧业
--
第一节 畜禽种类和饲养
--
第二节 品种改良与繁育
--
第三节 饲料饲草
--
第四节 疫病防治
--
第五节 管理机构
--
第六节 畜禽养殖专业户
第九章 林业
--
第一节 林业资源
--
第二节 植树造林
--
第三节 果树
--
第四节 林业科技
--
第五节 森林防护管理
--
第六节 管理机构
第十章 农机水利
--
第一节 农机
--
第二节 水利
--
第三节 管理机构
第十一章 工业
--
第一节 乡镇企业
--
第二节 村组企业
--
第三节 私营企业
第十二章 交通 邮电
--
第一节 交通
--
第二节 邮政
--
第三节 电信
第十三章 商业粮油
--
第一节 商业
--
第二节 粮油
第十四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机构体制
--
第二节 市场管理
--
第三节 工商企业登记
--
第四节 经济合同管理
第十五章 财税金融
--
第一节财政
--
第二节 税务
--
第三节 金融
第十六章 土地管理
--
第一节 土地制度
--
第二节 地籍管理
--
第三节 建设用地管理
--
第四节 地政监察
--
第五节 土地开发利用
--
第六节 土地规划
第十七章 镇村建设 能源利用
--
第一节 镇村规划及建设
--
第二节 能源利用
第十八章 文化 广电 旅游
--
第一节 文化
--
第二节 广播 电视 电影
--
第三节 旅游资源
--
第四节 文物古迹
第十九章 教育 医药卫生科技体育
--
第一节 教育
--
第二节 医药 卫生
--
第三节 科技
--
第四节 体育
第二十章 人口
--
第一节 人口和人口构成
--
第二节 人口投资
--
第三节 计划生育
--
第四节 姓氏
第二十一章 人民生活
--
第一节 人民收入
--
第二节 消费水平
--
第三节 居住条件
--
第四节 卫生健康
--
第五节 环境保护
第二十二章 劳动工资 社会福利 婚姻家庭
--
第一节 劳动工资
--
第二节 社会福利
--
第三节 婚姻家庭
第二十三章 风俗习惯
--
第一节 婚嫁
--
第二节 丧葬
--
第三节 祭祀
--
第四节 庆贺
--
第五节 庙会
--
第六节 迷信和禁忌
第二十四章 宗教
第二十五章 人物
附录
--
一 文献辑存
--
二 文艺作品及民间文学选录
--
三 杂记
--
四 民间传说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