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江县志

蒲江县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蒲江县自然、社会、经济、文化、人物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1911-1985

出版时间: 1992年09月

目录

封面
蒲江县志
扉页题字:张黎群
图片
-- 蒲江县行政区划图
-- 题词
-- 县城鹤山镇鸟瞰图
-- 附图
-- 张爱萍、魏传统、谭启龙、杨汝岱等同志来蒲江视察工作
-- 日本广岛县青年海外派遣团来蒲江考察农业生产
-- 原县老领导同志回县审查《蒲江县志》稿
-- 中共蒲江县委员会
-- 蒲江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蒲江县人民政府
-- 蒲江县第三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1951年)
-- 蒲江县第一届劳模发奖大会(1952年)
-- 水稻丰产
-- 科技兴农——县农科人员进行田间调查
-- 四川省优良马尾松种源——蒲江马尾松
-- 长滩水库大坝
-- 良种柑桔结硕果
-- 蒲早2号早熟蜜桔
-- 大力发展渔业
-- 蒲江纸板厂
-- 蒲江氮肥厂
-- 成都第二变压器厂车间
-- 新建蒲江东门大桥
-- 老东门大桥——驭虹桥
-- 蒲江汽车站
-- 青龙场(寿民)古渡口
-- 新建县城街道一角
-- 农民新居
-- 繁荣的农贸市场
-- 川藏公路线上的新兴集镇——大塘镇
-- 县人民医院住院部
-- 省重点中学——蒲江中学
-- 群众性的环城赛跑
-- 锻炼拼搏 增强体质
-- 新建蒲江影剧院
-- 欢乐的节日
-- 舞龙庆丰收
-- 省级风景名胜区——朝阳湖景区山门
-- 川西名胜飞仙阁
-- 景区奇观——风动石
-- 湖中荡舟
-- 地方名特产品——蒲江米花糖
-- 蒲江白菜豆腐乳
-- 南宋著名学者、邑人魏了翁像
-- 魏了翁首创之蒲江鹤山书院
-- 魏了翁真迹(内容见本志《附录》)
-- 抗日爱国将领、邑人李家钰像
-- 光明乡发现之新石器时代石斧、石凿、石锛
-- 东北乡出土之战国船棺
--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二郎滩摩崖造像(唐)
-- 战国船棺内随葬品“马蜀图语”铜印
-- 甘溪乡宋塔
<蒲江县志>编审机构、人员
-- 蒲江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 蒲江县县志办公室
-- 蒲江县县志编辑部
-- 《蒲江县志》县级终审领导小组
-- 曾任蒲江县县志编纂工作负责人
-- 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蒲江县志》审查验收小组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建置
-- 第一章建置沿革
---- 第一节建县前之领属关系
---- 第二节建县后之领属关系(含临溪县)
---- 第三节县治
-- 第二章领域与区划
---- 第一节领域
---- 第二节区划
-- 第三章乡镇概貌
---- 第一节鹤山镇
---- 第二节寿安镇
---- 第三节大塘镇
---- 第四节东北乡
---- 第五节西南乡
---- 第六节天华乡
---- 第七节霖雨乡
---- 第八节光明乡
---- 第九节朝阳乡
---- 第十节寿民乡
---- 第十一节五星乡
---- 第十二节插旗乡
---- 第十三节松华乡
---- 第十四节长秋乡
---- 第十五节大兴乡
---- 第十六节甘溪乡
---- 第十七节成佳乡
---- 第十八节西崃乡
---- 第十九节敦厚乡
---- 第二十节复兴乡
---- 第二十一节高桥乡
-- 第四章人口
---- 第一节人口变迁
---- 第二节人口分布
---- 第三节人口构成
---- 第四节人口控制
第二篇自然地理
-- 第一章地质
---- 第一节地层
---- 第二节构造
-- 第二章地貌
---- 第一节地貌特征与成因
---- 第二节地貌类型及分布
-- 第三章气候
---- 第一节气候特征及成因
---- 第二节气象要素
---- 第三节气候区划
-- 第四章河流
---- 第一节蒲江河河流
---- 第二节临溪河河流
---- 第三节南河、醴泉江溪流
-- 第五章土壤
---- 第一节成土母质及土壤分布
---- 第二节土壤类型及性态特征
---- 第三节土壤区划
-- 第六章森林植被
---- 第一节森林植被类型及树种
---- 第二节森林植被群落地理分布
---- 第三节生态效益
-- 第七章自然资源
---- 第一节土地资源
---- 第二节水资源
---- 第三节气候资源
---- 第四节生物资源
---- 第五节矿产资源
-- 第八章自然灾害
---- 第一节洪涝
---- 第二节干旱
---- 第三节冰雹
---- 第四节低温冻害连阴雨
---- 第五节大风
---- 第六节灾害地貌现象
第三篇综合经济
-- 第一章国民经济发展概况
---- 第一节建国前经济状况
---- 第二节建国后经济发展
-- 第二章社会主义时期的经济结构及效益
---- 第一节国民经济结构
---- 第二节工农业比例关系
---- 第三节农业内部结构
---- 第四节工业内部结构
---- 第五节国民收入和劳动生产率
---- 第六节人民生活水平
-- 第三章经济管理
---- 第一节计划管理
---- 第二节物价管理
---- 第三节工商行政管理
---- 第四节标准计量管理
---- 第五节财会管理
第四篇农业
-- 第一章生产关系
---- 第一节封建土地占有制
---- 第二节土地改革
---- 第三节农业集体化
---- 第四节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第二章农作物
---- 第一节粮食作物
---- 第二节经济作物
---- 第三节作物布局和区划
-- 第三章农业技术
---- 第一节良种推广
---- 第二节栽培技术
---- 第三节种植制度
---- 第四节植物保护
---- 第五节机具改革
-- 第四章农田建设
---- 第一节农田基本建设
---- 第二节土壤普查
-- 第五章畜牧副业
---- 第一节家畜
---- 第二节家禽
---- 第三节养蜂
---- 第四节饲蚕
-- 第六章渔业
---- 第一节江河捕捞
---- 第二节人工养殖
---- 第三节养殖管理
第五篇林业
-- 第一章森林资源
---- 第一节资源分布
---- 第二节资源调查及林业区划
-- 第二章林木种类及分布
---- 第一节用材林
---- 第二节薪炭林
---- 第三节经济林
---- 第四节珍、稀、古树
---- 第五节引进树种
-- 第三章植树造林
---- 第一节采种育苗
---- 第二节成片造林
---- 第三节“四旁”植树
-- 第四章林木采伐和木材经营
---- 第一节林木采伐
---- 第二节木材经营
-- 第五章森林保护
---- 第一节制止乱砍滥伐
---- 第二节封山育林
---- 第三节森林防火
---- 第四节森林病虫害防治
-- 第六章林权
---- 第一节林权划分和处理
---- 第二节落实林业“两制”
第六篇水利
-- 第一章水利设施
---- 第一节山湾塘
---- 第二节水库
---- 第三节渠堰
---- 第四节提灌
-- 第二章灌溉系网
---- 第一节玉溪河蒲江引蓄提水灌区
---- 第二节蒲江河蓄引提水灌区
---- 第三节长秋山蓄水灌区
-- 第三章防洪
---- 第一节河道治理
---- 第二节水土保持
---- 第三节汛期防洪
-- 第四章水利管理
---- 第一节管理组织
---- 第二节岁修养护
---- 第三节灌溉管理
---- 第四节水费征收
---- 第五节综合经营
第七篇工业
-- 第一章工业结构
---- 第一节工业发展
---- 第二节所有制结构
---- 第三节管理体制
-- 第二章工业生产
---- 第一节化学工业
---- 第二节食品工业
---- 第三节机械工业
---- 第四节建材及非金属矿制品工业
---- 第五节能源工业
---- 第六节造纸及印刷工业
---- 第七节其他工业
第八篇交通
-- 第一章陆路和水路
---- 第一节驿道小道
---- 第二节公路
---- 第三节水路
-- 第二章桥梁和渡口
---- 第一节桥梁
---- 第二节渡口
-- 第三章运输
---- 第一节陆路运输
---- 第二节水路运输
---- 第三节运载工具
-- 第四章交通运输管理
---- 第一节道路管理
---- 第二节运输管理
---- 第三节安全管理
第九篇邮电
-- 第一章邮电机构
---- 第一节县邮电局
---- 第二节县局下设机构
-- 第二章邮路和传递
---- 第一节邮路
---- 第二节邮件运输
---- 第三节投递
-- 第三章邮政业务
---- 第一节函件和包件
---- 第二节储汇
---- 第三节报刊发行
---- 第四节邮资
-- 第四章电信线路
---- 第一节电话线路、电路
---- 第二节电报线路、电路
-- 第五章电信设备及维修
---- 第一节电话设备
---- 第二节电报设备
---- 第三节设备维修
-- 第六章电信业务
---- 第一节电话
---- 第二节电报
第十篇商业
-- 第一章商业结构
---- 第一节私营商业
---- 第二节国营商业
---- 第三节供销合作社
---- 第四节合营合作商业
-- 第二章商品贸易
---- 第一节粮食油料油品
---- 第二节副食品
---- 第三节日用工业品
---- 第四节煤炭石油
---- 第五节农业生产资料
---- 第六节农副土特产品
---- 第七节日用杂品废旧物资
---- 第八节外贸物资
---- 第九节药品药械
-- 第三章饮食服务
---- 第一节饮食业
---- 第二节服务业
-- 第四章商品流通渠道
---- 第一节商贸集市
---- 第二节国营、合作渠道
-- 第五章经营管理
---- 第一节财务管理
---- 第二节仓储管理
---- 第三节经营责任制
第十一篇财税金融
-- 第一章财政
---- 第一节财政管理体制
---- 第二节财政收支
---- 第三节田赋农业税
---- 第四节企业财务利润留解
---- 第五节公债国库券
---- 第六节公产
-- 第二章税务
---- 第一节税收制度
---- 第二节稽征管理
---- 第三节促产增收
---- 第四节税收收入
---- 第五节利润监交
-- 第三章金融
---- 第一节金融机构
---- 第二节货币
---- 第三节信贷
---- 第四节储蓄
---- 第五节基本建设拨款贷款
---- 第六节保险
-- 第四章审计
---- 第一节财政财务审计
---- 第二节经济违纪审计
第十二篇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 第一章县城建设
---- 第一节城垣
---- 第二节街路巷
---- 第三节房屋建筑
---- 第四节公共设施
-- 第二章乡镇建设
---- 第一节场镇发展
---- 第二节农村住房
-- 第三章旅游建设
---- 第一节旅游资源
---- 第二节旅游开发
-- 第四章建筑企业
---- 第一节建筑队伍
---- 第二节技术水平
---- 第三节建筑机具
-- 第五章城乡建设管理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房产管理
---- 第三节房地产普查
---- 第四节土地划拨及征用
-- 第六章环境保护
---- 第一节环境污染及治理
---- 第二节城镇环卫建设
---- 第三节市街绿化
第十三篇党派政协群团
-- 第一章中国共产党
---- 第一节中国共产党蒲江县地下组织
---- 第二节中国共产党蒲江县委员会
---- 第三节中国共产党蒲江县历次党员代表大会
---- 第四节党的组织工作
---- 第五节党的宣传工作
---- 第六节党的统一战线工作
---- 第七节党的纪律检查工作
---- 第八节党校
---- 第九节档案工作
---- 第十节信访工作
-- 第二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第一节蒲江县各界人士学习委员会
---- 第二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蒲江县委员会
-- 第三章中国国民党和其他党派
---- 第一节中国国民党蒲江县党部
---- 第二节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蒲江县分团部
---- 第三节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党蒲江县党部
---- 第四节中国民主社会党蒲江县党部
-- 第四章群众团体
---- 第一节工会
---- 第二节农会
---- 第三节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 第四节妇女会
---- 第五节商会工商业联合会
第十四篇政权
-- 第一章县议会
---- 第一节县议事会和民意咨询委员会
---- 第二节县临参会和参议会
-- 第二章县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二节县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第三章民国时期政府机构
---- 第一节县级政府
---- 第二节区公署乡级政府
-- 第四章人民政府
---- 第一节县人民政府
---- 第二节区公所乡(镇)人民政府
第十五篇民政劳动人事
-- 第一章民政
---- 第一节选举
---- 第二节社会救济和扶贫
---- 第三节优抚和安置
---- 第四节婚姻登记
---- 第五节殡葬改革
-- 第二章劳动
---- 第一节劳动就业
---- 第二节劳动制度和管理
---- 第三节工资
---- 第四节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
---- 第五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 第三章人事
---- 第一节干部录用、任免、调配、奖惩
---- 第二节干部编制和结构
---- 第三节福利
---- 第四节离休退休退职
第十六篇政法
-- 第一章公安
---- 第一节公安机关
---- 第二节治安工作
---- 第三节侦查
---- 第四节户口管理
---- 第五节消防
---- 第六节监管改造
---- 第七节武装警察
-- 第二章检察
---- 第一节检察机关
---- 第二节刑事检察
---- 第三节经济检察
---- 笫四节法纪检察
---- 第五节监所检察
-- 第三章法院
---- 第一节审判机关
---- 第二节刑事审判
---- 第三节民事审判
---- 笫四节经济审判
---- 第五节案件复查
-- 第四章司法行政
---- 第一节调解工作
---- 第二节律师工作
---- 第三节公证工作
---- 第四节法制宣传
第十七篇军事
-- 第一章军事机构
---- 第一节兵房军事科
---- 第二节人民武装部
-- 第二章驻军
---- 第一节清代和民国时期的驻军
---- 第二节人民解放军驻蒲江部队
-- 第三章地方武装
---- 第一节团练团防
---- 第二节国民自卫总队自卫团
---- 第三节警卫营及县中队
-- 第四章民兵工作
---- 第一节民兵组织
---- 第二节民兵训练
-- 第五章兵役
---- 第一节招募与征兵
---- 第二节志愿兵和义务兵
---- 第三节招收飞行员选拔滑翔员
-- 第六章人民防空
---- 第一节组织机构
---- 第二节人防工作
第十八篇科学技术
-- 第一章科技组织
---- 第一节科技管理机构
---- 第二节科技群团组织
---- 第三节四级农科网
-- 第二章科技活动
---- 第一节引进和推广
---- 第二节革新与创造
---- 第三节普查和区划
---- 第四节科技普及
---- 第五节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
---- 第六节学术交流
---- 第七节科技情报
-- 第三章科技成果
---- 第一节获国家部委和省级奖的科技成果
---- 第二节获市(地)级奖的科技成果
-- 第四章科技队伍
---- 第一节科技人员状况
---- 第二节科技人员调查
---- 第三节技术职称评定
---- 第四节业务技术培训
-- 第五章其他科技工作
---- 第一节地震测防
---- 第二节沼气建设
第十九篇教育
-- 第一章鹤山书院学宫私塾
---- 第一节鹤山书院
---- 第二节学宫
---- 第三节私塾
-- 第二章学前教育
---- 第一节城镇幼儿园
---- 第二节农村幼儿班
-- 第三章中、小学教育
---- 第一节小学
---- 第二节中学
---- 第三节教育方针学制课程
---- 第四节思想政治教育
---- 第五节教学工作
---- 第六节体育、卫生工作
---- 第七节成绩考核与招生
-- 第四章师范和职业教育
---- 第一节师范教育
---- 第二节职业教育
-- 第五章成人教育
---- 第一节农民教育
---- 第二节干部和职工教育
-- 第六章教师
---- 第一节教师队伍
---- 第二节教师地位
---- 第三节教师待遇
---- 第四节教师聘任与考核
---- 第五节教师培训
-- 第七章教育经费和设备
---- 第一节教育经费
---- 第二节教学设备
第二十篇文化体育
-- 第一章群众文化
---- 第一节事业单位
---- 第二节文学著作
---- 第三节书法绘画石刻摄影
---- 第四节民间文艺
-- 第二章戏剧电影
---- 第一节戏剧
---- 第二节电影
-- 第三章图书
---- 第一节图书发行
---- 第二节图书阅览
-- 第四章报刊广播电视
---- 第一节报刊
---- 第二节广播
---- 第三节电视
-- 第五章文物古迹
---- 第一节古遗址
---- 第二节古墓葬
---- 第三节摩崖造像
---- 第四节古建筑
---- 第五节革命纪念地
-- 第六章风景名胜旅游
---- 第一节风景名胜
---- 第二节旅游
-- 第七章体育
---- 第一节学校体育
---- 第二节群众体育
---- 第三节业余体校
---- 第四节体育竞赛
---- 第五节体育设施
第二十一篇医药卫生
-- 第一章卫生体制
---- 第一节医院
---- 第二节卫生院
---- 第三节卫生三站
---- 第四节卫生进修学校
---- 第五节医务室
---- 第六节个体医业
-- 第二章医疗
---- 第一节中医
---- 第二节西医
---- 第三节中西医结合
---- 第四节医疗设备
-- 第三章卫生防疫
---- 第一节传染病防治
---- 第二节血吸虫病防治
---- 第三节常见传染病、地方病防治
---- 第四节卫生监测
---- 第五节爱国卫生运动
-- 第四章妇幼保健
---- 第一节妇幼保健网
---- 第二节妇女保健
---- 第三节儿童保健
-- 第五章节育技术指导
---- 第一节节育机构与技术队伍
---- 第二节节育技术与药具供应
-- 第六章药品药材
---- 第一节药材(品)生产和收购
---- 第二节药品(械)供销
---- 第三节药品管理
-- 第七章保健医疗
---- 第一节免费医疗
---- 第二节合作医疗
---- 第三节公费医疗
---- 第四节劳保医疗
第二十二篇社会风土
-- 第一章宗教
---- 第一节道教
---- 第二节佛教
---- 第三节天主教
---- 第四节基督教
-- 第二章社会组织
---- 第一节哥老会
---- 第二节封建道门
---- 第三节同宗会行会
---- 第四节会馆同乡会同学会
-- 第三章风俗习惯
---- 第一节婚丧喜庆
---- 第二节祭祀和庙会
---- 第三节节日
---- 第四节服饰饮食居住出行
-- 第四章迷信禁忌恶风陋习
---- 第一节迷信
---- 第二节禁忌
---- 第三节恶风
---- 第四节陋习
-- 第五章社会主义新风尚
---- 第一节热爱劳动
---- 第二节婚姻自主
---- 第三节简朴治丧
---- 第四节拥军爱民
---- 第五节学雷锋,树新风
---- 第六节五讲、四美、三热爱
-- 第六章方言谚语歇后语
---- 第一节方言
---- 第二节谚语
---- 第三节歇后语
第二十三篇人物
-- 第一章人物传记
---- 一、先驱人物
------ 廖怀信
------ 杨家祯
---- 二、革命人物
------ 李淑华
------ 王志诚
------ 廖学贵
------ 陈绍周
------ 王尧钦
------ 宋其康
------ 游铂镛
---- 三、知名人物
------ 魏文翁
------ 高稼
------ 魏了翁
------ 高定子
------ 高斯得
------ 张应曾
------ 纪曾荫
------ 彭体元
------ 王汉昭
------ 胡用霖
------ 杨子元
------ 柯兴诗
------ 杨晓帆
------ 李家钰
------ 吴挽澜
------ 杜长明
------ 王济川
------ 杨忠堂
------ 张亮青
------ 高举之
------ 戴成章
------ 刘季刚
------ 徐国熙
------ 刘万镒
------ 陈腾霄
------ 袁至诚
---- 四、其他人物
------ 罗泽洲
------ 张俊文
------ 汪泳龙
-- 第二章人物列名
---- 一、抗日战争阵亡将士名录(蒲江籍)
---- 二、解放战争及剿匪战斗牺牲烈士名录
---- 三、抗美援朝战争牺牲烈士名录
---- 四、中印、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牺牲烈士名录
---- 五、因公牺牲烈士名录
---- 六、高龄老人名录
附录
-- 一、新修《蒲江县志》始末
-- 二、旧县志版本简介
-- 三、旧县志序跋节录
-- 四、古今诗文辑存
-- 五、杂俎
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