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屯镇志

湖屯镇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湖屯镇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1911-1997

出版时间: 2006年09月

目录

封面
湖屯镇志
《湖屯镇志》编纂委员会
题词
-- 中共肥城市委书记张瑞东为《湖屯镇志》题词
-- 李继仰题词
-- 阴咨胜题词
-- 题词
-- 王长勇题词
图片
-- 湖屯镇行政区划图
-- 湖屯镇驻地平面图
-- 肥城市总体规划
-- 中共湖屯镇委书记王长勇
-- 湖屯镇人民政府镇长 孙刚远
-- 中共湖屯镇委成员合影
-- 湖屯镇政府成员合影
-- 湖屯镇党委、政府成员合影
-- 《湖屯镇志》编纂委员会成员合影
-- 湖屯镇办公楼
-- 湖屯镇文化娱乐广场
-- 《湖屯镇志》主编、副主编
-- 省民政厅副厅长齐炳文行在湖屯镇敬老院指导工作前排中为省民政厅副厅长齐炳文
-- 市委书记张瑞东等领导同志参加金城机械有限公司开业典礼
-- 泰安市党史办主任牛之营等领导来湖屯镇调研史志工作右四为牛之营左五为翟广西
-- 肥城地税局湖屯分局
-- 湖屯工商所
-- 肥城市公安局湖屯派出所
-- 湖屯农信营业大厅
-- 中国农业银行肥城支行湖屯办事处
-- 湖屯供电所
-- 湖屯交通管理所
-- 中国网通湖屯营业部
-- 山东八戒食品有限公司湖屯定点厂
-- 湖屯镇供销社
-- 湖屯镇种子站
-- 湖屯镇卫生院
-- 湖屯镇中心小学
-- 湖屯镇敬老院
-- 肥城市第五高级中学
-- 湖屯镇初级中学
-- 湖屯镇农机站
-- 湖屯镇计划生育服务站
-- 肥城金海粮油工贸有限公司
-- 山东鑫国煤电有限责任公司院内一角
-- 白庄煤矿全貌
-- 山东隆源煤矿集团有限公司
-- 济南华玫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 山东肥城矿业集团公司陶阳煤矿俯瞰
-- 孚瑞达水泥有限公司迎门照
-- 中国石油龙泉湖屯油库
-- 肥城市兴盛彩钢复合板有限公司
-- 泰安九州金城机械有限公司门景
-- 肥城金火焰工业燃气有限公司
-- 湖屯火车站一角
-- 肥城圣世达纺织有限公司
-- 肥城鲁化再生材料有限公司
-- 泰安伊美姿卫生用品有限公司
-- 中湖村部
-- 西穆河村部迎门照
-- 曹庄新村一角
-- 张店村部
-- 国庄村花园式村部
-- 东湖东村部
-- 小店村村部
-- 山阳铺村部
-- 纸坊村部
-- 陶阳村院绿化带一角
-- 东湖西村部
-- 建设中的涧北新村
-- 李寨新村一角
-- 董庄铺一街居委会门景
-- 日本国酒井甫先生为范蠡墓立碑仪式
-- 肥城市市长刘卫东在范蠡墓立碑仪式上讲话
-- 酒井甫先生在为范蠡墓立碑仪式上致词
-- 陶山概貌
-- 范蠡墓
-- 范蠡祠
-- 西施洞
-- 竹林寺遗址
-- 栖幽寺大雄宝殿
-- 范蠡链船桩
-- 朝阳洞
-- 栖幽寺钟楼
-- 三尖洞近视
-- 扇子崖
-- 吕仙古槐
-- 观音洞
-- 飞来石
-- 赵怀相造像记石碑
-- 拔地而起的小泰山碧霞宫
-- 栖幽寺唐陀罗尼经幢
-- 陶山三叶虫化石
-- 魁星阁
-- 吕仙龙头碑碑头
-- 吕仙窗户洞
-- 黄华洞口近照
-- 吕仙“泉响云飞”碑
-- 纯阳宝殿
-- 娲皇殿
-- 玉皇洞
-- 洞中桥
-- 陶山寿古揽胜图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编 建置沿革
-- 第一章 地理位置
-- 第二章 沿革
-- 第三章 境域变迁
-- 第四章 行政区划
-- 第五章 村庄
第二编 自然地理
-- 第一章 地质
---- 第一节 地层
---- 第二节 岩石与地质结构
-- 第二章 地貌
---- 第一节 类型
---- 第二节 山脉
-- 第三章 气候
---- 第一节 气候特征
---- 第二节 物候
-- 第四章 水文
---- 第一节 地下水
---- 第二节 河流
-- 第五章 土壤植被
---- 第一节 土壤
---- 第二节 植被
-- 第六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土地资源
---- 第二节 矿产资源
---- 第三节 动植物资源
---- 第四节 旅游资源
-- 第七章 自然灾害
第三编 人 口
-- 第一章 人口状况
---- 第一节 人口调查
---- 第二节 人口分布与密度
---- 第三节 人口变动
-- 第二章 人口构成
---- 第一节 性别构成
---- 第二节 年龄构成
---- 第三节 文化构成
---- 第四节 职业构成
---- 第五节 民族构成
---- 第六节 姓氏构成
---- 第七节 婚姻状况
-- 第三章 计划生育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措施
---- 第三节 节育状况
---- 第四节 生育状况
-- 第四章 优生优育
第四编 农 业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行政机构
---- 第二节 专业机构
-- 第二章 农业生产关系
----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
---- 第二节 土地买卖
---- 第三节 剥削方式
---- 第四节 土地改革
---- 第五节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 第六节 人民公社
---- 第七节 农业生产责任制
-- 第三章 农田基本建设
---- 第一节 整平土地
---- 第二节 土壤改良
-- 第四章 作物
---- 第一节 粮食作物
---- 第二节 经济作物
---- 第三节 耕作制度
---- 第四节 作物栽培
---- 第五节 品种改良
---- 第六节 植物保护
-- 第五章 农业机具
第五编 水 利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行政机构
---- 第二节 专业机构
-- 第二章 水利设施
---- 第一节 蓄水工程
---- 第二节 引水工程
---- 第三节 机井工程
---- 第四节 防渗渠
-- 第三章 灌溉
---- 第一节 灌溉面积
---- 第二节 灌溉方式
---- 第三节 排灌机具
-- 第四章 河道、涝洼地治理
---- 第一节 河道治理
---- 第二节 涝洼地治理
-- 第五章 水土保持
---- 第一节 水土流失
---- 第二节 治理措施
-- 第六章 水产
---- 第一节 生产规模
---- 第二节 水产品种
---- 第三节 科学养鱼
-- 第七章 荣 誉
第六编 畜牧业
-- 第一章 饲养管理
---- 第一节 行政管理
---- 第二节 饲养形式
---- 第三节 棚舍及改造
---- 第四节 畜禽技术管理
-- 第二章 品种的引进与改良
-- 第三章 饲草饲料
---- 第一节 资源
---- 第二节 饲草饲料的储存与处理
-- 第四章 疫病防治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防疫
---- 第三节 检疫
---- 第四节 医疗设备
-- 第五章 饲养政策
---- 第一节 发展政策
---- 第二节 奖励政策
第七编 林 业
-- 第一章 管理机构
---- 第一节 行政管理
---- 第二节 业务管理
-- 第二章 集体场圃
-- 第三章 林木种类
---- 第一节 用材林
---- 第二节 经济林
---- 第三节 防护林
-- 第四章 植树造林
---- 第一节 采种育苗
---- 第二节 荒山荒滩造林
---- 第三节 平原绿化
-- 第五章 经营管理
---- 第一节 管理体制
---- 第二节 病虫害防治
---- 第三节 林木检疫
---- 第四节 护林防火
---- 第五节 林木采伐
-- 第六章 桑蚕
---- 第一节 植桑
---- 第二节 养蚕
---- 第三节 经营
第八编 镇村企业
-- 第一章 企业门类
---- 第一节 工业企业
---- 第二节 交通运输业
---- 第三节 建筑业
---- 第四节 商业饮食服务业
-- 第二章 企业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管理体制
---- 第三节 经营运作
---- 第四节 企业资金
-- 第三章 职工队伍
---- 第一节 职工来源
---- 第二节 工资待遇
---- 第三节 劳动保护与福利
-- 第四章 技术培训
第九编 驻湖屯煤矿
-- 第一章 陶阳煤矿
---- 第一节 位置与地质
---- 第二节 发展过程
---- 第三节 安全生产
---- 第四节 荣誉
-- 第二章 国家庄煤矿
---- 第一节 矿井地质
---- 第二节 水文地质
---- 第三节 行政机构与体制
---- 第四节 生产管理
---- 第五节 党的工作
---- 第六节 荣誉
-- 第三章 白庄煤矿
---- 第一节 水文地质
---- 第二节 建井与煤炭生产
---- 第三节 生产管理
---- 第四节 经营情况
---- 第五节 行政机构
---- 第六节 党组织建设
---- 第七节 精神文明建设
-- 第四章 兴隆煤矿
---- 第一节 位置与地质
---- 第二节 科学管理
---- 第三节 精神文明建设
-- 第五章 平阴煤矿
---- 第一节 地质勘查
---- 第二节 地质构造
---- 第三节 煤炭生产
第十编 科学技术
-- 第一章 科技行政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科技队伍
-- 第二章 科学普及
---- 第一节 科技宣传
---- 第二节 技术培训
---- 第三节 科技成果
-- 第三章 节约能源
---- 第一节 沼气
---- 第二节 节柴灶
-- 第四章 人粪尿发酵池
-- 第五章 标准计量
第十一编 交通运输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交通运输管理站
---- 第二节 公路管理站
---- 第三节 搬运公司
-- 第二章 道路
---- 第一节 官道
---- 第二节 公路
---- 第三节 铁路
---- 第四节 区内道路
-- 第三章 桥涵
---- 第一节 桥梁
---- 第二节 涵洞
-- 第四章 运输
---- 第一节 运输工具
---- 第二节 人畜运输
---- 第三节 机动车辆运输
---- 第四节 公路货运
---- 第五节 铁路运输
第十二编 邮 电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邮政
---- 第一节 网络
---- 第二节 设备
---- 第三节 业务
-- 第三章 电信
---- 第一节 电报
---- 第二节 电话
-- 第四章 荣誉
第十三编 镇村建设
-- 第一章 机构设置
---- 第一节 行政机构
---- 第二节 专业机构
-- 第二章 镇村建设
---- 第一节 镇驻地建设
---- 第二节 村庄建设
---- 第三节 公共设施
-- 第三章 房地产管理
---- 第一节 公房管理
---- 第二节 私房管理
---- 第三节 土地管理
第十四编 商 业
-- 第一章 个体私营商业
-- 第二章 集体商业——湖屯供销合作社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商业网点
---- 第三点 供销业务
---- 第四节 企业管理
---- 第五节 党组织建设
---- 第六节 荣誉
-- 第三章 国营商业
-- 第四章 集市
-- 第五章 庙会、物资交流会
第十五编 粮 油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粮油征购
---- 第一节 征购方式
---- 第二节 粮油购价
-- 第三章 粮油销售
---- 第一节 销售方式
---- 第二节 销售价格
-- 第四章 粮油储运
---- 第一节 储藏
---- 第二节 调运
-- 第五章 粮油加工
---- 第一节 粮食加工
---- 第二节 油料加工
---- 第三节 食品加工
-- 第六章 荣誉
第十六编 财 税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财政、农税机构
---- 第二节 工商税务机构
-- 第二章 管理体制
---- 第一节 财政、农税管理体制
---- 第二节 工商税管理体制
-- 第三章 财政
---- 第一节 收入支出
---- 第二节 管理与监督
-- 第四章 税赋
---- 第一节 农业税
---- 第二节 工商税
第十七编 金 融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中国农业银行湖屯银行营业所
---- 第二节 信用合作社
---- 第三节 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肥城支行湖屯储蓄所
---- 第四节 保险服务所
-- 第二章 货币
-- 第三章 信贷
---- 第一节 工商信贷
---- 第二节 农村商业贷款
---- 第三节 农业信贷
-- 第四章 储蓄、存款
---- 第一节 农村储蓄
---- 第二节 存款
-- 第五章 结算管理
---- 第一节 结算
---- 第二节 管理
第十八编 工商行政、计量管理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工商行政管理所
---- 第二节 个体劳动者协会
-- 第二章 行政管理
---- 第一节 集市贸易
---- 第二节 登记
---- 第三节 合同
---- 第四节 商标、广告
---- 第五节 物价
---- 第六节 打击投机倒把
-- 第三章 计量
-- 第四章 个体登记管理
第十九编 政党群团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的地方组织
---- 第一节 早期活动
---- 第二节 中共湖屯镇委员会
---- 第三节 党员代表大会
---- 第四节 党的建设
---- 第五节 党的重要活动
-- 第二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工会团体
---- 第二节 农民团体
---- 第三节 妇女团体
---- 第四节 青年团体
---- 第五节 少年团体
第二十编 政 权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政权机构
---- 第一节 民国时期
---- 第二节 人民政权
---- 第三节 基层政权
-- 第三章 人民政协
-- 第四章 施政要述
第二十一编 司 法
-- 第一章 公安
---- 第一节 公安机构
---- 第二节 镇压反革命
---- 第三节 取缔道会门
---- 第四节 监督改造处理五类分子
---- 第五节 治安管理
---- 第六节 交通管理
-- 第二章 司法所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民事调解
---- 第三节 法制宣传
-- 第三章 审判
---- 第一节 审判机构
---- 第二节 民事审判
---- 第三节 经济审判
第二十二编 民 政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优抚
---- 第一节 拥军优属
---- 第二节 群众优待
---- 第三节 国家抚恤
---- 第四节 国家定补
---- 第五节 烈士褒扬
-- 第三章 退伍军人安置
-- 第四章 救灾救济
---- 第一节 生产救灾
---- 第二节 困难户救济
---- 第三节 扶贫
---- 第四节 退职职工救济
-- 第五章 婚丧管理
---- 第一节 婚姻管理
---- 第二节 殡葬管理
-- 第六章 移民支边
-- 第七章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 第八章 待业、招工
-- 第九章 人民来信来访
第二十三编 军 事
-- 第一章 地方武装
---- 第一节 清末乡武装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区乡武装
---- 第三节 人民武装
---- 第四节 地方反动武装
-- 第二章 驻军
---- 第一节 国民党政府军及军阀
---- 第二节 人民军队
-- 第三章 兵役
---- 第一节 招募制
---- 第二节 志愿兵役制
---- 第三节 义务兵役制
-- 第四章 民兵
---- 第一节 民兵组织
---- 第二节 民兵装备
---- 第三节 民兵训练
---- 第四节 民兵的作用
-- 第五章 战事
---- 第一节 抗日战争
---- 第二节 解放战争
第二十四编 教 育
-- 第一章 教育行政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管理体制
---- 第三节 教育经费
---- 第四节 校舍与设备
---- 第五节 勤工俭学
-- 第二章 学前教育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教学
-- 第三章 普通教育
---- 第一节 私塾
---- 第二节 小学
---- 第三节 中学
-- 第四章 农业中学
-- 第五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农民业余教育
---- 第二节 干部职工教育
---- 第三节 高教自学考试
-- 第六章 考试制度
-- 第七章 教师队伍
---- 第一节 师资来源与发展
---- 第二节 教师素质
---- 第三节 教师待遇
---- 附:肥城市 第五中学
第二十五编 文化艺术
-- 第一章 民间文艺
---- 第一节 舞蹈
---- 第二节 戏曲
---- 第三节 歌谣
---- 第四节 民间传说
-- 第二章 文娱场所
---- 第一节 古戏楼
---- 第二节 影剧院
---- 第三节 村办文化室
-- 第三章 文艺团体
---- 第一节 业余剧团
---- 第二节 文艺宣传队
-- 第四章 文娱活动
---- 第一节 节日活动
---- 第二节 汇演调演
---- 第三节 书画展览
-- 第五章 文艺创作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文艺队伍
---- 第三节 文学创作
-- 第六章 电影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放映
---- 第三节 放映机的演变
---- 第四节 村办放映队
---- 第五节 发行管理
---- 第六节 幻灯宣传
-- 第七章 新闻广播
---- 第一节 广播电视
---- 第二节 通讯报道
-- 第八章 图书档案
---- 第一节 图书发行
---- 第二节 图书室
---- 第三节 档案
-- 第九章 史志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地方志
---- 第三节 党史征研
---- 第四节 文史征研
第二十六编 文物景观
-- 第一章 古代文物
---- 第一节 古遗址
---- 第二节 古建筑
---- 第三节 古墓葬
---- 第四节 石刻
---- 第五节 民间文物
---- 第六节 湮没文物
-- 第二章 现代文物
-- 第三章 陶山峰洞
---- 第一节 天然溶洞
---- 第二节 其它景点
-- 第四章 陶山艺文
第二十七编 卫 生
-- 第一章 卫生行政
---- 第一节 行政机构
---- 第二节 医疗制度
---- 第三节 卫生队伍
---- 第四节 卫生经费
-- 第二章 疾病预防
---- 第一节 专业机构
---- 第二节 爱国卫生
---- 第三节 计划免疫
---- 第四节 妇幼保健
---- 第五节 传染病防治
---- 第六节 地方病防治
---- 第七节 保健卫生
-- 第三章 医疗
---- 第一节 医疗机构
---- 第二节 医术
---- 第三节 医疗设备
-- 第四章 医药
---- 第一节 药材
---- 第二节 药政
第二十八编 体 育
-- 第一章 学校体育
---- 第一节 体育课设置与教学
---- 第二节 体育教师队伍
-- 第二章 群众体育
---- 第一节 农民体育
---- 第二节 职工体育
---- 第三节 老年体育
-- 第三章 体育设施
---- 第一节 体育场地
---- 第二节 体育器材
-- 第四章 体育竞赛
---- 第一节 中小学生运动会
---- 第二节 参加县市运动会
第二十九编 民俗、宗教
-- 第一章 岁月习俗
---- 第一节 传统节日
---- 第二节 新节日
-- 第二章 礼仪习俗
---- 第一节 喜庆
---- 第二节 丧葬
---- 第三节 称谓
---- 第四节 交际
-- 第三章 生活习俗
---- 第一节 服饰
---- 第二节 饮食
---- 第三节 住宅
---- 第四节 家用器具
---- 第五节 析居
---- 第六节 过继
---- 第七节 结交
-- 第四章 陋习流弊
---- 第一节 迷信
---- 第二节 陋习
-- 第五章 社会新风
---- 第一节 孝星李志生
---- 第二节 爱的颂歌
-- 第六章 宗教
---- 第一节 道教
---- 第二节 佛教
---- 第三节 基督教
第三十编 人民生活
-- 第一章 农民生活
---- 第一节 收入
---- 第二节 支出
-- 第二章 职工生活
---- 第一节 收入
---- 第二节 支出
-- 第三章 衣食住行
---- 第一节 衣
---- 第二节 食
---- 第三节 住
---- 第四节 行
第三十一编 方 言
-- 第一章 语音
-- 第二章 词汇
---- 第一节 天文、地理、方位、时辰
---- 第二节 亲属、称谓、代词
---- 第三节 身体、疾病、医疗
---- 第四节 生活、行为、红白事
---- 第五节 房屋、用品
---- 第六节 服饰、饮食
---- 第七节 农工商学
---- 第八节 动物、植物
---- 第九节 性质、状态、副词
---- 第十节 其他
-- 第三章 语法
---- 第一节 词缀
---- 第二节 助词“了”
---- 第三节 可能补语
---- 第四节 “可”字句
---- 第五节 比较句
---- 第六节 反复句
---- 第七节 转折复句
---- 第八节 紧缩省略句
-- 第四章 语料
---- 第一节 歌谣
---- 第二节 谚语
---- 第三节 歇后语
---- 第四节 九九歌
---- 第五节 月亮出没时间
第三十二编 中华商祖陶朱公
-- 第一章 陶朱公范蠡
-- 第二章 范蠡居陶山及其墓葬考证
-- 第三章 范蠡致富经
---- 第一节 范蠢《养鱼经》
---- 第二节 陶朱公商训
-- 第四章 肥城范蠡研讨会
---- 第一节 肥城市范蠢研讨会纪要
---- 第二节 在范蠢研讨会上的欢迎词
---- 第三节 在范蠢研讨会上部分专家、学者、教授的考证论文及讲话
------ 附:学贯百家的智士——范蠢
人 物
-- 第一章 烈士传略
---- 朱仲武
---- 庞培新
---- 江广生
---- 王冠武
---- 张继星
---- 魏翊卿
---- 赵继兰
---- 朱霄
---- 李志堂
---- 郑达伍
---- 唐庸芝
---- 于伯衡
---- 魏绪英
---- 王秀英
---- 魏儒绪
---- 郝兴福
-- 第二章 人物表(排名不分先后)
---- 第一节 烈士名录
---- 第二节 本籍县(团)级以上的干部及专家名录
---- 第三节 本籍及在本籍工作期间(1949-2002)年获县(市)委、县(市)政府以上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 第四节 历史名人
---- 第五节 名人传略
------ 范蠡
------ 西施
------ 唐仲冕
------ 李志昂
------ 唐嘉会
------ 田烈
------ 孙青萍
------ 魏子元
------ 李韬
------ 张农益
------ 赵颖
------ 朱承林
------ 鹿焕武
------ 贾绪增
------ 阚丽君
附 录
-- 附录(一)文件
---- 关于在全镇农村集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施意见
---- 关于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意见
-- 附录(二)文件选目
后记
历届湖屯镇志编纂委员会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