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凡例
一、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
发展观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按照《地方志工
作条例》,实事求是、客观真实地记载集美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二、本志以2007年集美区的行政区域为记述范围。集美区前身厦门市郊区时段(1957-
1987年)以郊区行政区域为记述对象,以保留郊区的历史全貌。
三、本志记述内容的时限,上限溯至事物发端,下限一般断至2007年底,大事记延至
2010年底,区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人事更替沿记至201年12月止。
四、本志继承志书传统,以述、记、志、传、图、表、录为表述形式,以志为主,前置概述、
大事记,中设专志38章,后殿附录以辑录地方重要文献、民间传说与故事、地方掌故与轶事、
外籍名人咏集美诗词。图、表、附随文而行。
五、专志各章一般设节、分目、子目三层,少数内容庞杂的增设细目。以章、节分类,以分目、
子目、细目为撰写单位。采用辞书体式,子目、细目文字一贯到底,不分段落,使用规范的现
代语体文记述。
六、城市建设、交通、邮电、水利、农业、林业、工业、商贸服务业、旅游业、教育、
科技、文化、文物、报刊广电、卫生、体育、华侨华人等记述事业发展或突出地方特色的
专章,设无标题小序,简述事业发展的脉络和基本情况,以弥补分目记述难见全貌的缺点。
境内省属、市属企事业单位作词条简介时标以“省属”、 “市属”,以示区分。
七、集美是著名的侨乡。本志特设“华侨、华人”专章,集中记述集美侨胞出国创业、
分布及报效祖国、支援家乡建设的情况,以凸显地方特色。
八、本志人物章,人物传记、人物传略遵循“生不立传”通例,不为生人立传。所传人
物,以本籍人物为主,兼收曾在集美活动、工作,为集美人民深志不忘的客籍人物,按传
主卒年排序。人物表,已故与健在人物兼收。科第表收录封建朝代在科举考试中考中的举
人和进士,按中试年份为序;先进人物表收录获国家、省部级表彰的先进人物,专业技术
人员表收录拥有正高级以上技术职务的人员,以姓氏笔画为序。集美籍烈十英名录以区民
政局提供的资料为准,按牺牲时间先后排序。
九、本志纪年,清末以前用年号纪年,辛亥革命后用民国纪年,前者用汉字,后者用阿
拉伯数字,均夹注公元年份,同一年号在同一条目中只注首次。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
立起用公元纪年。文中20世纪某年代用“19××年代”标示。 “解放前”和“解放后”指
集美解放(1949年9月23日)前后。
十、本志中的统计数字,一般以区统计局发布的为准,问或采用专业部门的数据。计量
单位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围法定计量单位,记述历史数据和非法定计量单位沿用旧的计量单
位。为照顾使用习惯,保留耕地面积的计量单位“亩”。
十一、本志对频繁出现的机构、会议、文件等专用名称,文字较长者,首次用全称,其
后用简称,如“中共集美区委”、 “区人大”、“区政府”、 “区政协”等。 “福建省”
略作“省”, “厦门市”省作“市”。
十二、本志资料来源于各级档案馆(室)、图书馆、博物馆、区统计局及正史、谱牒、
有关报刊、专著和口碑,不一一注明。
内容时限:
-2007
出版时间:
2013年01月
目录
封面
封底
版权页
图片
编委会
序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政区
--
第一节 建置境域
----
一、建置沿革
----
二、位置、面积
--
第二节 行政区划
----
一、解放前区划
----
二、解放后区划
--
第三节 镇街概况
----
一、灌口镇
----
二、后溪镇
----
三、杏林街道
----
四、集美街道
----
五、侨英街道
----
六、杏滨街道
第二章 环境与环境保护
--
第一节 地质地貌
----
一、地质
----
二、地貌
--
第二节 土壤植被
----
一、土壤
----
二、植被
--
第三节 气候
----
一、气候特征
----
二、气候要素
--
第四节 自然灾害
----
一、风灾
----
二、水灾
----
三、旱灾
----
四、低温灾害
----
五、其它灾害
--
第五节 环境保护
----
一、机构设置
----
二、环境质量
----
三、环境监测
----
四、污染治理
----
五、生态建设
第三章 人口与计划生育
--
第一节 人口
----
一、人口变动
----
二、人口结构
----
三、人口密度与分布
----
四、人口流动
----
五、人口普查
--
第二节 计划生育
----
一、机构设置
----
二、宣传教育
----
三、计生管理
----
四、节 育
第四章 城市建设
--
第一节 市政建设
----
一、旧城改造
----
二、新区建设
----
三、公共建筑
----
四、城区道路
--
第二节 公用事业
----
一、道路照明
----
二、供水
----
三、供热、供气
----
四、排水
----
五、公共交通
----
六、环卫设施
----
七、园林绿化
--
第三节 建筑业
----
一、企业与队伍
----
二、勘测与设计
----
三、设备与材料
----
四、建筑施工
----
五、建筑工程
--
第四节 房地产业
----
一、住房制度改革
----
二、房地产开发
----
三、房产管理
--
第五节 城市建设管理
----
一、机构设置
----
二、规划管理
----
三、建筑管理
第五章 交通
--
第一节 交通设施
----
一、古道
----
二、公路
----
三、海堤
----
四、桥梁
----
五、铁路
----
六、水路
--
第二节 交通运输
----
一、公路运输
----
二、铁路运输
----
三、水路运输
--
第三节 交通管理
----
一、机构设置
----
二、公路管理
第六章 邮电
--
第一节 邮政
----
一、机构设置
----
二、邮路
----
三、邮递
----
四、报刊发行
----
五、集邮票品
--
第二节 电信
----
一、机构设置
----
二、固定电话
----
三、移动电话
----
四、电报
----
五、数据通信
第七章 水利
--
第一节 水利设施
----
一、蓄水工程
----
二、提水工程
----
三、引水工程
----
四、喷灌工程
----
五、围海工程
----
六、防洪工程
--
第二节 水土保持
----
一、水土流失
----
二、水土保持试验
----
三、综合治理
--
第三节 水利管理
----
一、机构设置
----
二、水政监察
第八章 农业
--
第一节 体制与结构
----
一、土地制度
----
二、经营体制
----
三、经济结构
----
四、机构设置
--
第二节 种植业
----
一、耕地与劳力
----
二、耕作制度
----
三、粮食作物
----
四、油料作物
----
五、经济作物
----
六、种植技术
----
七、农业机具
--
第三节 养殖业
----
一、畜、禽、蜂饲养
----
二、饲料
----
三、疫病防治
--
第四节 渔业
----
一、渔业资源
----
二、养殖
----
三、捕捞
----
四、渔政管理
--
第五节 乡镇企业
----
一、发展历程
----
二、企业分布与结构
第九章 林业
--
第一节 林业资源
----
一、资源调查
----
二、林地面积、蓄积
----
三、古树名木
----
四、野生动物资源
--
第二节 营林
----
一、采种育苗
----
二、植树造林
----
三、抚育管理
--
第三节 森林保护
----
一、森林防火
----
二、森林防护
--
第四节 林政管理
----
一、机构设置
----
二、山林权属
----
三、林业管理
第十章 工业
--
第一节 体制与结构
----
一、工业体制
----
二、所有制结构
----
三、工业内部结构
----
四、管理机构
--
第二节 电力工业
----
一、供电
----
二、用电
--
第三节 机械、冶金、电子工业
----
一、机械工业
----
二、冶金工业
----
三、电子工业
----
四、企业选介
--
第四节 建材、化学工业
----
一、建材工业
----
二、化学工业
----
三、企业选介
--
第五节 食品、医药工业
----
一、食品工业
----
二、医药工业
--
第六节 纺织、服装鞋帽加工业
----
一、纺织工业
----
二、服装鞋帽加工业
----
三、企业选介
--
第七节 印刷、纸品、包装工业
----
一、印刷工业
----
二、纸品工业
----
三、包装工业
----
四、企业简介
--
第八节 工业园区
----
一、杏林工业区
----
二、台商投资区
----
三、厦门(集美)机械工业集中区
第十一章 商贸服务业
--
第一节 体制与结构
----
一、商业体制
----
二、所有制结构
----
三、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商品市场
----
一、集市贸易
----
二、商业网点
--
第三节 生产、生活资料经营
----
一、生产资料供应
----
二、生活资料供应
----
三、农副产品收购
----
四、再生物资经营
----
五、图书发行
--
第四节 对外贸易
----
一、出口贸易
----
二、进口贸易
--
第五节 粮油购销
----
一、粮食收购
----
二、食用油料收购
----
三、粮油供应
----
四、粮油储运
--
第六节 饮食服务业
----
一、饮食业
----
二、服务业
第十二章 旅游业
--
第一节 旅游资源
----
一、集美景区
----
二、灌口景区
----
三、后溪景区
--
第二节 旅游管理
----
一、机构设置
----
二、旅游宣传
----
三、旅游经营
----
四、旅游接待
----
五、旅游规划
第十三章 金融业
--
第一节 体制与机构
----
一、金融体制
----
二、金融机构
--
第二节 金融业务
----
一、存款
----
二、贷款
----
三、拨款
----
四、代理业务
----
五、电子服务
----
六、邮政金融
第十四章 财政税务
--
第一节 财政
----
一、财政体制
----
二、机构设置
----
三、财政收入
----
四、财政支出
----
五、财政管理
--
第二节 税务
----
一、税收体制
----
二、机构设置
----
三、农业税
----
四、工商税
----
五、各项基金
----
六、税收征管
第十五章 经济综合管理
--
第一节 计划
----
一、机构与体制
----
二、计划编制与执行
----
三、行业计划管理
----
四、招商引资
--
第二节 国土资源管理
----
一、土地资源
----
二、机构设置
----
三、土地调查与规划
----
四、地籍与建设用地管理
----
五、征地拆迁与耕地保护
----
六、土地市场
----
七、土地监察
--
第三节 工商行政管理
----
一、机构设置
----
二、市场管理
----
三、注册登记
----
四、经济合同管理
----
五、商标广告管理
----
六、消费维权
--
第四节 质量技术监督
----
一、机构设置
----
二、计量管理与监督
----
三、标准化管理
----
四、质量监管
----
五、条码与代码管理
--
第五节 安全生产管理
----
一、机构设置
----
二、安全生产监管
--
第六节 物价
----
一、机构与调控机制
----
二、商品价格
----
三、非商品收费
----
四、价格监督
--
第七节 口岸管理
----
一、机构设置
----
二、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
--
第八节 统计
----
一、机构设置
----
二、国民经济统计
----
三、国情国力调查
----
四、统计服务
----
五、统计执法
--
第九节 审计
----
一、机构设置
----
二、各项审计
第十六章 人民生活
--
第一节 农村居民生活
----
一、经济收入
----
二、消费支出
--
第二节 城镇居民生活
----
一、经济收入
----
二、消费支出
第十七章 中共地方组织
--
第一节 解放前党的组织
----
一、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组织及活动
----
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党的组织及活动
--
第二节 党的代表大会
----
一、郊区党代会
----
二、集美区党代会
--
第三节 区委机构
----
一、领导机构
----
二、工作机构
--
第四节 基层组织与党员队伍
----
一、基层组织
----
二、党员队伍
--
第五节 重大决策
----
一、科教兴区
----
二、发展民营经济
----
三、发展工业经济
----
四、新农村建设
----
五、实施城市发展战略
----
六、建设和谐社区
--
第六节 党务
----
一、组织建设
----
二、宣传工作
----
三、统战工作
----
四、党校教育
----
五、信访工作
----
六、老干部(老龄)工作
----
七、关心下一代工作
----
八、保密工作
--
第七节 纪律检查
----
一、机构设置
----
二、纪检工作
第十八章 地方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 代表选举与代表大会
----
一、代表选举
----
二、代表大会
--
第二节 常委会及T作纪略
----
一、常务委员会
----
二、工作纪略
第十九章 地方人民政府
--
第一节 政府机构
----
一、区政府机构
----
二、基层行政机构
--
第二节 政务
----
一、民生工程
----
二、对台与外事侨务
----
三、政府法制
----
四、行政监察
第二十章 政协地方组织
--
第一节 政协会议与委员结构
----
一、政协全委会议
----
二、委员结构
--
第二节 常委会及工作纪略
----
一、常务委员会
----
二、工作纪略
第二十一章 党派社团
--
第一节 国民党地方组织
----
一、组织机构
----
二、主要活动
--
第二节 民主党派地方组织
----
一、民革集美总支
----
二、民盟集美总支
----
三、民建集美总支
----
四、民进集美总支
----
五、农工党集美基层委员会
----
六、致公党集美总支
----
七、九三学社集美基层委员会
----
八、台盟集美支部
--
第三节 社会团体
----
一、工商联
----
二、工会
----
三、妇联
----
四、共青团
----
五、少先队
----
六、残联
----
七、科协
----
八、文联
----
九、侨联
----
十、新研会
----
十一、慈善组织
第二十二章 公安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一、公安机构
----
二、基层治安组织
--
第二节 社会治安
----
一、安全保卫
----
二、治安管理
--
第三节 案件侦查
----
一、刑事案件
----
二、其他案件
--
第四节 户籍、交通、消防管理
----
一、户籍管理
----
二、交通管理
----
三、消防管理
第二十三章 司法
--
第一节 检察
----
一、机构设置
----
二、检察制度
----
三、刑事检察
----
四、职务犯罪查处与预防
----
五、民事行政检察
----
六、控告申诉检察
--
第二节 审判
----
一、机构设置
----
二、审判制度
----
三、审查立案与信访接待
----
四、刑事审判
----
五、经济审判
----
六、民事审判
----
七、行政审判
----
八、审判监督
----
九、案件执行
--
第三节 司法行政
----
一、机构设置
----
二、法制宣传
----
三、普法教育
----
四、人民调解
----
五、安置帮教
----
六、法律服务
第二十四章 军事
--
第一节 武装力量
----
一、武装机构
----
二、驻军
----
三、民兵
--
第二节 兵役
----
一、兵役制度
----
二、兵员征集
--
第三节 防务与兵事
----
一、防务
----
二、兵事
第二十五章 人事劳动
--
第一节 人事
----
一、机构设置
----
二、干部队伍
----
三、干部管理
----
四、职称评聘
----
五、工资福利
--
第二节 劳动
----
一、机构设置
----
二、劳动就业
----
三、劳务管理
----
四、劳动工资
----
五、职工福利
第二十六章 民政社保
--
第一节 民政
----
一、机构设置
----
二、村民自治
----
三、双拥、优抚
----
四、安置
----
五、救济
----
六、社会福利
----
七、其他事务
--
第二节 社保
----
一、机构设置
----
二、保障制度
----
三、保险业务
第二十七章 教育
--
第一节 旧式教育
----
一、书院
----
二、社学、义学
----
三、私塾
--
第二节 幼儿教育
----
一、园班设置
----
二、幼儿教学
----
三、幼儿园选介
--
第三节 小学教育
----
一、学校设置
----
二、学制、课程
----
三、特殊教育
----
四、学校选介
--
第四节 中学教育
----
一、学校设置
----
二、学制、课程
----
三、教学研究
----
四、学校选介
--
第五节 中等二号业、职业教育
----
一、学校设置
----
二、学校选介
--
第六节 高等教育
----
一、院校设置
----
二、院校选介
--
第七节 成人教育
----
一、成人初等教育
----
二、成人中等教育
----
三、成人高等教育
----
四、技术教育
----
五、老年教育
----
六、学校选介
--
第八节 教师
----
一、教师队伍
----
二、师资结构
----
三、教师培训
--
第九节 教育经费与设施
----
一、经费来源
----
二、经费开支
----
三、教育设施
--
第十节 教育管理
----
一、机构设置
----
二、管理体制
第二十八章 科技
--
第一节 科研机构与队伍
----
一、科研机构
----
二、科技队伍
--
第二节 科学普及
----
一、科普宣传
----
二、科技培训
----
三、科技推广
--
第三节 科技产业与项目
----
一、高新技术企业
----
二、科技计划项目
--
第四节 科技成果
----
一、获奖成果
----
二、科技成果登记
----
三、科技成果选介
----
四、专利
--
第五节 科技管理
----
一、机构设置
----
二、科技计划编制与实施
第二十九章 文化
--
第一节 文化设施
----
一、文化馆站
----
二、图书馆室
----
三、档案馆室
----
四、文体活动场所
--
第二节 民间文艺
----
一、曲艺
----
二、戏剧
----
三、音乐
--
第三节 文化创作
----
一、文学创作
----
二、曲艺创作
----
三、戏剧创作
----
四、音乐创作
----
五、舞蹈创作
----
六、书画创作
----
七、摄影创作
----
八、影视创作
----
九、社科创作
--
第四节 档案
----
一、档案收藏
----
二、档案管理
----
三、档案利用
--
第五节 文化事业管理
----
一、机构设置
----
二、文化市场管理
第三十章 文物
--
第一节 遗址墓葬
----
一、遗址
----
二、墓葬
--
第二节 寺观教堂
----
一、寺观
----
二、教堂
--
第三节 祠堂民居
----
一、祠堂
----
二、民居
--
第四节 集美学村早期建筑
----
一、教学楼舍
----
二、其他建筑
--
第五节 石刻碑刻
----
一、石刻
----
二、碑刻
----
三、鳌园题刻
--
第六节 其他文物
----
一、古桥
----
二、井、塘
----
三、坊、塔
----
四、铳楼
----
五、陵园
--
第七节 文物管理
----
一、机构设置
----
二、文物保护
第三十一章 报刊、广电
--
第一节 报纸刊物
----
一、报纸
----
二、刊物
--
第二节 广播、电视
----
一、机构设置
----
二、广播
----
三、电视
第三十二章 卫生
--
第一节 医卫机构与队伍
----
一、医疗机构
----
二、卫生服务机构
----
三、预防保健机构
----
四、医技队伍
----
五、中医机构与队伍
--
第二节 医疗设备与水平
----
一、医疗设施
----
二、医疗水平
--
第三节 疾病预防与控制
----
一、公共卫生
----
二、传染病防治
----
三、寄生虫病防治
----
四、地方病防治
----
五、计划免疫
--
第四节 妇幼保健
----
一、妇女保健
----
二、儿童保健
----
三、婚前医学检查
--
第五节 卫生管理
----
一、管理机构与体制
----
二、医疗制度
----
三、医药管理
第三十三章 体育
--
第一节 机构与设施
----
一、机构与队伍
----
二、体育设施
--
第二节 学校体育
----
一、体育教学
----
二、体育竞赛
--
第三节 群众体育
----
一、职工体育
----
二、农民体育
----
三、老年体育
--
第四节 体育赛事
----
一、区运动会
----
二、集美龙舟赛
----
三、全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厦门集美分站赛
----
四、参加市级以上体育比赛
第三十四章 宗教与民间信仰
--
第一节 宗教
----
一、佛教
----
二、基督教
----
三、天主教
----
四、宗教管理
--
第二节 民间信仰
----
一、神祗信仰
----
二、物灵信仰
----
三、巫术信仰
----
四、祖先崇拜
第三十五章 民俗、方言
--
第一节 生活习俗
----
一、饮食
----
二、服饰
----
三、居住
----
四、行旅
----
五、生活禁忌
--
第二节 礼仪习俗
----
一、婚嫁
----
二、生育
----
三、寿诞
----
四、丧葬
----
五、礼仪禁忌
--
第三节 行业、岁时习俗
----
一、行业习俗
----
二、岁时习俗
--
第四节 方言
----
一、声韵调系统(用国际音标注音)
----
二、语音特点
----
三、内部差异
----
四、与周边方言语音比较
----
五、方言语料
第三十六章 懿行陋习与文明创建
--
第一节 懿行陋习
----
一、古代懿行
----
二、现代新风
----
三、陋习
--
第二节 文明创建
----
一、机构设置
----
二、宣传教育
----
三、创建机制
----
四、创建文明城区
----
五、创建文明村镇
第三十七章 华侨、华人
--
第一节 移居海外
----
一、缘由
----
二、分布
----
三、华侨社团
--
第二节 海外创业
----
一、经营行业
----
二、从事文教事业
----
三、从政
--
第三节 报效祖国
----
一、参与国内政治斗争
----
二、支持家乡建设
----
三、投资经济建设
第三十八章 人物
--
第一节 陈嘉庚专传
--
第二节 人物传
--
第三节 人物传略
--
第四节 人物表、录
----
一、历代科第表
----
二、先进人物表
----
三、专业技术人员表
----
四、革命烈士英名录
附录
--
一、重要文献辑存
--
二、民间故事与传说
--
三、地方掌故与轶事
--
四、外地诗人咏集美
索引
--
一、子目索引
--
二、图表索引
--
三、人名索引
编后记
承编单位、编纂及工作人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