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壶关县教育事业的历史与现状。包括小学教育、中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教学研究、教育管理等。
内容时限:
1840-1985
目录
封面
壶关县教育志
壶关县教育志编纂组
图片
--
壶关县城镇教育机构示意图
--
壶关县中心小学分布图
--
壶关县中等学校分布图
--
一九三五年三月我县驻太原学生马成骥、贾殿魁、王尚德等创办了[新壶月刊]
--
壶关县教育局办公楼
--
壶关一中校门
--
壶关一中教学楼
--
职业中学教学楼
--
实验小学少先队大队部及室内一瞥
--
职业中学医药门诊部
--
教师进修校校门
--
被誉为[高山园丁]和全国劳动模范杨太忠同志徒步在巡迥教学路上。
--
全国模范班主任靳其月同志汇报当好班主任的体会
--
一九六○年张泉水同志受到省人民委员会表彰。
--
一九八四年职业中学学生秦元忠搞林业区划和阳坡油松移植取得很大成绩,先后受到中央、省、地县表彰。
--
店上中学校长郭石旺同志在认真辅导毕业生搞物理试验。
--
县教学能手壶关一中语文教师牛成孝同志在讲台上。
--
实验中学教研组在研究教学计划
--
县电教队同志,坚持深入山区进行电影教学
--
黄花水农民学校教学楼及室内一角
--
城关镇新建路小学教职工家属区
--
实验小学武术队在训练
--
壶关一中高一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化学实验
--
1984年全县掀起集资办学、改善办学条件高潮取得显著成绩。这是原晋东南地区行政公署奖给县政府“群力兴
--
1984年全县达到基本无盲县标准,这是原晋东南行署颁发给县政府的锦旗。
--
民国时期初等小学堂课本照。
--
民国十五年第一高级小学校门楼。
--
县职工幼儿园小朋友活动组照
更正
目录
序言
凡例
第一篇 概述
--
第一章 面貌沿革及其特点
----
第一节 科举教育
----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教育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教育
--
第二章 历史经验及其展望
----
第一节 历史经验
第二篇 儒学
--
第一章 兴建与规模
--
第二章 科举取仕
----
第一节 科举考试办法
----
第二节 科举考试内容
第三篇 书院 学塾 学堂
--
第一章 壶林书院
--
第二章 学塾
--
第三章 学堂教育
----
第一节 教育思潮与宗旨
----
第二节 学制与学堂管理
----
第三节 初等小学堂
----
第四节 高等小学堂
第四篇 幼儿教育
--
第一章 任务与目标
--
第二章 事业的发展
第五篇 小学教育
--
第一章 辛亥革命以后
----
第一节 宗旨与方针
----
第二节 学制沿革
----
第三节 课程设置
----
第四节 事业发展
--
第二章 抗日战争时期
----
第一节 抗日根据地的教育
----
第二节 国民党统治区的教育
----
第三节 沦陷区的教育
----
第四节 战争对教育事业的摧残
--
第三章 解放战争时的教育
----
第一节 学校恢复与发展
----
第二节 方针与原则
----
第三节 学制与课程
----
第四节 教育状况统计
--
第四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第一节 事业的发展与普及
----
第二节 课程及教材
第六篇 中学教育
--
第一章 发展概况
----
第三节 粉碎“四人帮”以后
--
第二章 课程设置
第七篇 职业教育
--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职业技术教育
----
第一节 乙种农业学校
----
第二节 裕民毛织传习所
--
第二章 建国后的职业教育
----
第一节 农业中学
----
第二节 职业中学
第八篇 成人教育
--
第一章 农民教育
----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群众业余教育
----
第二节 解放战争时期的农民业余教育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以后农民文化技术教育
--
第二章 干部、职工教育
--
第三章 自学考试
--
第四章 领导机构的设置与演变
第九篇 政治教育
--
第一章 思想政治工作概况
----
第一节 文革前的十七年
----
第二节 十年动乱时期
----
第三节 三中全会以后
--
第二章 政工队伍建设
----
第一节 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
第二节 团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
第三节 少先队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
第四节 教育工会
第十篇 教学研究
--
第一章 教研机构的沿革
----
第一节机构沿革
----
第二节 地址变迁
--
第二章 教学与教学研究工作
----
第一节 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
----
第二节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
第三章 电化教学
----
第一节 电化教学的意义
----
第二节 电化教学的发展
第十一篇 体育
--
第一章 小学体育
----
第一节 建国后的十七年
----
第二节 十年动乱时期
----
第三节 三中全会后
--
第二章 中学体育
----
第一节 文革前的十七年
----
第二节 文革十年
----
第三节 文化革命后
第十二篇 教师队伍
--
第一章 教师队伍的发展与整顿
----
第一节 教师队伍的发展
----
第二节 教师队伍的整顿
--
第二章 教师的培训与提高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师资培训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师资培训
--
第三章 知识分子政策的贯彻落实
----
第一节 政治地位
----
第二节 经济待遇
第十三篇 教育管理
--
第一章 教育行政机构演变
----
第一节 明清时期的教育行政
----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教育行政
----
第三节 建国后教育行政机构
--
第二章 学校行政管理
----
第一节 小学管理
----
第二节 中等学校管理
--
第三章 各项规章制度
----
第一节 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
----
第二节 各项规章制度的恢复
第十四篇 教育经费
--
第一章 建国以后的教育经费
----
第一节 公立学校经费
----
第二节 社队集体办学的经费
--
第二章 集资办学 改善办学条件
--
第三章 学校勤工俭学
第十五篇 人物志
--
第一章 古代人物
----
苗晋卿
----
杜(学支)
----
杨四重
----
郭翀
----
冯文止
----
张铎
--
第二章 近代人物
----
第一节 抗战前人物
------
平日升
----
第二节 两战时期人物
------
陈忠悌
--
第三章 现代人物
----
第一节 人物传略
------
金富中
------
戴鸿恩
------
苏子萍
------
郭鼎新
----
第二节 人物简介
------
杨太忠
------
靳其月
------
李富金
------
丁锡庚
------
李响亮
------
王兴龙
------
胡明德
------
吴香则
第十六篇 大事记
第十七篇 附录
编后记
勘误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