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汪镇志

张汪镇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凡例 一、《张汪镇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全面记述张汪 镇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力求实现资料性、科学性的有机统一。 二、时间断限,本志上限因事而异,不作统一规定,原则为1840 年。部分内容需要渊源的尽力上溯。下限为2011年12月,记述内容重点 突出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特色,部分内容适当下延。 三、本志书行文采用规范的语体文、记述体。以述、记、志、传、 图、表、录等为表达形式,首设“概述”、次设“大事记”, “志”为 主体,附录殿后。各编分章、节、目记述。图、表随文而设,力求图文 并茂。 四、坚持“生不立传”的原则,凡立传人物按卒年顺序记述;当代 人物简介均按生年排序;镇(区、公社、乡)级干部以在本辖区任职时 间先后为序收录。 五、所用数字主要以统计部门公布的数字为准,统计部门缺少的以 上报数字为依据。数字用法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7个单位公布 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为准。计量单位一般采用现行 的计量单位,个别沿用习惯用法。 六、纪年均采用公元纪年,1912年前夹注使用本朝代纪年,1912- 1949年夹注使用民国纪年。 七、机构、社会团体和会议名称等称谓,第一次出现时用全称,重 复出现用简称。地名一般使用现行标准名称。 八、全志资料来自市镇档案、部门、单位、志书和社会各界知情人 士,一般不注明出处。

内容时限: 1840-2011

出版时间: 2013年01月

目录

封面
版权
《张汪镇志》编委会

凡例
图片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编 自然地理
-- 第一章 位置与沿革
---- 第一节 地理位置
---- 第二节 建置沿革
---- 第三节 行政区划
---- 第四节 村庄
-- 第二章 自然概况
---- 第一节 地形
---- 第二节 河流
---- 第三节 气象气候
-- 第三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土地资源
---- 第二节 水资源
---- 第三节 矿产资源
---- 第四节 植物资源
---- 第五节 动物资源
-- 第四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灾害特点
---- 第二节 灾情
-- 第五章 人口
---- 第一节 人口概况
---- 第二节 历次人口普查
---- 第三节 民族结构
---- 第四节 姓氏
---- 第五节 人均寿命
-- 第六章 人民生活
---- 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前的人民生活
----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的人民生活
第二编 经济
-- 第一章 农业
---- 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前的农业
----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的农业发展
---- 第二节 粮食作物
---- 第四节 经济作物
---- 第五节 科学种田
---- 第六节 农业科技成果
---- 第七节 服务与管理机构
-- 第二章 林果业
---- 第一节 林业
---- 第二节 果业
---- 第三节 管理机构
-- 第三章 畜牧业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家畜
---- 第三节 家禽
---- 第四节 疫病防治
---- 第五节 管理机构
-- 第四章 农机农电
---- 第一节 农业机械
---- 第二节 农业机械管理
---- 第三节 农电及农电管理
-- 第五章 水利
---- 第一节 河道治理
---- 第二节 防汛抗旱与农田水利
---- 第三节 乡村供水
---- 第四节 水利管理机构
-- 第六章 工副业企业招商引资
---- 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前的工副业企业
----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的工副业企业
---- 第三节 煤炭工业——田陈煤矿
---- 第四节 建筑业
---- 第五节 建材工业
---- 第六节 地材管理
---- 第七节 民营经济
---- 第八节 重点民营企业简介
---- 第九节 管理机构
---- 第十节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 第十一节 招商引资
-- 第七章 商贸
---- 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前的商贸状况
----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的商贸发展
---- 第三节 供销合作社
---- 第四节 食品站
---- 第五节 工商管理
-- 第八章 粮油购销
---- 第一节 统筹供应
---- 第二节 粮食管理与机构设置
-- 第九章 财政税收
---- 第一节 财政税收概况
---- 第二节 税种和税收
---- 第三节 财政收入和支出
---- 第四节 财政税收管理机构
-- 第十章 金融保险
---- 第一节 货币
---- 第二节 金融机构
---- 第三节 保险业
-- 第十一章 交通邮政电信
---- 第一节 交通运输
---- 第二节 管理机构
---- 第三节 邮政
---- 第四节 电信
---- 第五节 管理机构
-- 第十二章 经济管理与统计
---- 第一节 经济管理
---- 第二节 统计与管理
---- 第三节 审计与管理
第三编 政党政务
-- 第一章 中共张汪地方组织
---- 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前的中共张汪地方组织
----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的中共张汪地方党组织发展
---- 第二节 历届党代会概况
---- 第四节 基层组织建设
---- 第五节 宣传工作
---- 第六节 统战工作
---- 第七节 党校
-- 第二章 镇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 机构设置与沿革
----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 代表工作
---- 第四节 依法监督
-- 第三章 行政设置
---- 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前的行政机构
----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的行政机构
---- 第三节 政务纪要与重大决策
---- 第四节 党政综合办公室
-- 第四章 纪律监察与信访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党风廉政建设
---- 第三节 信访工作
-- 第五章 政协工作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工作开展
-- 第六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青年组织
---- 第二节 妇女组织
---- 第三节 工人组织
---- 第四节 农民组织
---- 第五节 科技组织
-- 第七章 民政
---- 第一节 婚姻登记
---- 第二节 民事调解
---- 第三节 社会救济及五保供养
---- 第四节 拥军优属
---- 第五节 镇村基层政权和村民自治
---- 第六节 丧葬改革
---- 第七节 移民安置
---- 第八节 老龄工作
---- 第九节 残联工作
---- 第十节 管理机构
-- 第八章 社会养老保险
-- 第九章 计划生育与人口管理
---- 第一节 计划生育
---- 第二节 管理机构
-- 第十章 社会变革和重大运动
---- 第一节 土地改革
---- 第二节 抗美援朝
---- 第三节 镇压反革命
---- 第四节 农业合作社与大跃进
---- 第六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第四编 军事政法
-- 第一章 驻军
---- 第一节 八路军的区中队
---- 第二节 国民党的区常备队
---- 第三节 日伪小分队
---- 第四节 民间武装自卫队
---- 第五节 土匪武装“撑天队”
-- 第二章 战事
---- 第一节 周楼惨案
---- 第二节 后坝陵桥战斗
---- 第三节 杏园战斗
---- 第四节 东邵桥战斗
---- 第五节 渊子涯战斗
---- 第六节 坝陵桥战斗
---- 第七节 孟仓战斗
---- 第八节 坝陵桥保麦收争夺战
---- 第九节 五所楼狙击战
---- 第十节 日本侵略军在张汪一带的暴行
-- 第三章 兵役
---- 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前的兵役
---- 第二节 人民政权的兵役
----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后的兵役
---- 第四节 人民武装部
-- 第四章 民兵
---- 第一节 民兵建设
---- 第二节 民兵武器
---- 第三节 民兵训练
---- 第四节 民兵活动
-- 第五章 政法
---- 第一节 人民公安
---- 第二节 刑警中队
---- 第三节 交警中队
---- 第四节 司法行政
---- 第五节 人民法庭
---- 第六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第五编 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
-- 第一章 新中国建立前的教育
---- 第一节 私塾教育
----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前的学校教育
-- 第二章 新中国建立后的教育发展
---- 第一节 发展概况及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幼儿教育
---- 第三节 小学教育
---- 第四节 中学教育
---- 第五节 成人教育
-- 第三章 群众文化
---- 第一节 文化设施
---- 第二节 文化活动
---- 第三节 文物保护与文物遗存
-- 第四章 民间艺术
---- 第一节 游艺
---- 第二节 民间曲艺
---- 第三节 戏剧
---- 第四节 韭物质文化遗产
-- 第五章 电影、广播电视
---- 第一节 电影
---- 第二节 广播电视
-- 第六章 医疗卫生及防疫
---- 第一节 医疗卫生的发展
---- 第二节 镇属医疗机构
---- 第三节 农村医疗机构
---- 第四节 爱国卫生运动与疾病防治
---- 第五节 妇幼保健
---- 第六节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 第七章 体育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民间武术
---- 第三节 群众体育
---- 第四节 学校体育
-- 第八章 旅游事业的发展
第六编 古薛文明
-- 第一章 古薛国的演变
---- 第一节 古薛河——古薛大地的母亲河
---- 第二节 薛民族——原始农耕文明的先行者
---- 第三节 古薛国——夏商时期的强国
---- 第四节 古薛国——西周、春秋时期的诸侯国
---- 第五节 古薛城——古徐州的肇始之地
---- 第六节 奚仲薛国的传承
---- 第七节 田氏薛国的兴亡
---- 第八节 古薛国的经济与文化
---- 第九节 古薛国的政治与外交
-- 第二章 咏古薛诗文
第七编 村镇建设
-- 第一章 村镇建设的规范化管理
-- 第二章 镇政府驻地建设
-- 第三章 新农村建设
---- 第一节 基础没施建设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
-- 第四章 国土资源管理
-- 第五章 小城镇管理
-- 第六章 环境保护
-- 第七章 全国小康建设明星村——大宗村
第八编 民俗宗教
-- 第一章 衣食住行
---- 第一节 饮食
---- 第二节 服饰
---- 第三节 居住
---- 第四节 出行
-- 第二章 家庭社交
---- 第一节 家庭家务
---- 第二节 称谓
---- 第三节 社交
-- 第三章 婚嫁生葬
---- 第一节 男婚
---- 第二节 女嫁
---- 第三节 生育
---- 第四节 寿诞
---- 第五节 丧葬
-- 第四章 岁时节日
---- 第一节 春节
---- 第二节 其他传统节日
---- 第三节 现代节日
-- 第五章 方言俗语
---- 第一节 方言
---- 第二节 谚语
---- 第三节 歇后语
---- 第四节 谜语
-- 第六章 民间故事
-- 第七章 民间歌谣
---- 第一节 儿歌童谣
---- 第二节 民歌民谣
-- 第八章 宗教信仰
---- 第一节 道教
---- 第二节 佛教
---- 第三节 天主教
---- 第四节 基督教
---- 第五节 神灵崇拜
---- 第六节 民间庙会
---- 第七节 古庙简介
第九编 人物
-- 第一章 古代人物
-- 第二章 烈士英名录
-- 第三章 近现代人物传略
-- 第四章 张汪镇(公社、乡)历任主要领导人简介
-- 第五章 当代人物简介
---- 第一节 党政人物
---- 第二节 军旅人物
---- 第三节 经企人物
---- 第四节 科教文卫人物
-- 第六章 先进个人名录
---- 第一节 国家级先进个人名录
---- 第二节 省、部级先进个人名录
---- 第三节 枣庄市级先进个人名录
附录
-- 薛国故城勘查发掘报告(节选)
-- 薛国故城勘探试掘考古报告(节选)
-- 略谈古代的徐州
-- 滕州地区古代三个小国历史寻踪(节选)
-- 薛鼓图谱
-- 中共张汪镇委员会张汪镇人民政府关于组织编 纂《张汪镇志》的实施方案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