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地区志 第一册

南平地区志 第一册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册记述了南平地区自然与经济领域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94

目录

封面
南平地区志
图片
-- 南平市政区图
-- 南平市地形图
-- 南平市城区图
-- 南平市江滨路街景
-- 南平市滨江夜景
-- 武夷山市区一角
-- 邵武市区一角
-- 建瓯市鼓楼街景
-- 建阳市区一角
-- 顺昌县城区
-- 光泽县城区一角
-- 松溪县城区
-- 政和县城区
-- 浦城县城区街景
-- 196工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视察崇安
-- 1983年11月,国家主席李先念(左一)视察建阳、崇安
-- 1987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右三)视察崇安
-- 1996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前排左二)视察武夷山
-- 200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左一)视察武夷山
-- l993年ll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左三)视察武夷山
-- 1999年工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前排右四)视察武夷山
-- 中低产田改造
-- 稻田
-- 水稻制种基地
-- 梯田
-- 太子参种植基地
-- 大棚蔬菜
-- 烟田
-- 反季节大棚蔬菜
-- 农业科技园区
-- 大棚花卉
-- 草莓
-- 番鸭
-- 山麻鸭
-- 养鸡
-- 肥猪满圈
-- 山羊
-- 黄牛
-- 乳牛
-- 南江黄羊(顺昌)
-- 珍珠鸡(顺昌)
-- 梅花鹿(建阳)
-- 王鸽(南平)
-- 光泽养鳖场
-- 鳗鱼养殖
-- 浦城水南池塘养鱼
-- 南平太平镇网箱养鱼
-- 南平炉下珍珠养殖
-- 政和中华绒蟹养殖
-- 长吻(鱼危)
-- 团头鲂
-- 彩虹鲷
-- 鳜鱼
-- 彭泽鯽
-- 黄颡鱼
-- 大口鲶
-- 巴西鲷
-- 林海
-- 光泽原始森林一隅
-- 杉木速生丰产林
-- 毛竹林
-- 政和奇观----树中竹
-- 南平溪后杉木王
-- 南方红豆杉
-- 银杏
-- 南方铁杉
-- 大鲵
-- 金斑喙凤蝶
-- 崇安髭蟾
-- 黄腹角雉
-- 短尾猴
-- 建阳引进的日本网纹瓜
-- 政和苹果
-- 浦城黄桃
-- 邵武水蜜桃
-- 建瓯李子
-- 政和引种的美国柚桃
-- 建阳蜜柚
-- 浦城油柰
-- 武夷山猕猴桃
-- 建阳巨峰葡萄
-- 建瓯柑橘
-- 武夷橙
-- 灵芝
-- 板栗
-- 建莲
-- 茶树菇
-- 榛子
-- 建瓯茶园(北苑)
-- 武夷岩茶大红袍
-- 武夷岩茶园
-- 高产茶园
-- 采石场
-- 花岗岩加工
-- 南平市钽铌矿选矿厂
-- 石灰石
-- 白云石
-- 石英石
-- 铅锌矿
-- 叶蜡石
-- 莹石
-- 钽铌矿
-- 金矿
-- 福建省南平铝厂万吨型材挤压车间
-- 福建省南纸股份有限公司车间
-- 南平南孚电池有限公司车间
-- 南平纺织有限公司PU革基布生产车间
-- 南平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 南平嘉联化工有限公司
-- 南平三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南平天元化纤有限公司
-- 邵武越秀纸浆有限公司
-- 南平电线电缆有限公司车间
-- 中美合资福建南平劳特有限公司松香生产车间
-- 邵武木工机床厂车间
-- 邵武化肥厂
-- 建阳福建压缩机总厂成品车间
-- 顺昌水泥厂
-- 顺昌富宝实业有限公司
-- 福建圣农实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 松溪亚达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 政和水轮机制造有限公司的水轮机产品
-- 浦城正大生化有限公司
-- 邵武“不老龙”服装
-- 建瓯漆木碗
-- 建阳陶瓷工艺
-- 建阳麻沙地毯
-- 武夷山旅游工艺品
-- 武夷山戈壁艺术馆的微雕作品
-- 邵武“福莲”系列洗洁巾
-- 光泽蕲蛇酒
-- 政和高级竹凉席
-- 建瓯福矛酒
-- 南平洋后松木脱脂家具
-- 顺昌洋口花伞
-- 市领导李川、徐谦会见参加武夷山国际旅游贸易洽谈会的外宾
-- 1997南平投资贸易洽谈会
-- 国际武夷兰亭学院创办暨开学典礼
-- 香港南平地区投资项目介绍会
-- 南平旅港联谊会第二届理事会全体理事
-- 武夷山国际无我茶会
-- 南平旅港联谊会观光团游武夷山
-- 武夷山机场
-- 横南铁路建瓯七里街大桥
-- 316国道南平炉下----太平段
-- 南平延福门码头
-- 南平电信程控机房
-- 顺昌谟武电站
-- 沙溪口水力发电厂机组
-- 光泽清溪三级电站
-- 南平杨真220千伏变电所
-- 福建林学院校园一角
-- 福建林业学校电脑室
-- 南平师范学校
-- 南平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 南平第一中学
-- 南平师范附属小学
-- 南平聋哑学校
-- 邵武市实验幼儿园
-- 武夷山市闽越王城博物馆
-- 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
-- 光泽杨孟龄民俗馆
-- 松溪少儿版画
-- 建阳民间工艺画
-- 浦城富岭剪纸
-- 南平市文化广场
-- 光泽华桥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石镞、石斧
-- 武夷山架壑船棺
-- 建瓯西周甬钟
-- 政和五代铜钟
-- 武夷山闽越王城遗址出土文物
-- 浦城南朝鐎斗
-- 朱熹撰写并手书的刘公神道碑
-- 建阳北宋建盏
-- 邵武宋代银鎏金鏨花八角杯、银菊花杯
-- 南平郑和铜钟
-- 南平宋碑亭
-- 浦城管厝牛鼻山新石器时代墓葬群
-- 武夷山闽越王城遗址
-- 朱熹墓(宋·建阳)
-- 建阳考亭书院牌坊
-- 武夷山悬棺遗址(青铜时代)
-- 南平王台八角楼红军会址
-- 武夷山赤石暴动烈士陵墓
-- 赤石暴动旧址
-- 南平市九二医院CT检查中心
-- 南平市立医院肾移植手术
-- 数字成像血管造影仪
-- 全数字化x线多功能胃肠机
-- 核磁共振仪
-- 龙舟竞赛
-- 南平市第三届城市运动会
-- 门球比赛
-- 建阳市体育馆
-- 钓鱼比赛
-- 浦城赣剧《梦笔江郎》剧照
-- 南平南词古装戏
-- 流传于邵武、光泽等地的“三角戏”
-- 政和四平戏
-- 建阳市举行朱熹逝世800周年祭典
-- 武夷山市茶艺表演
-- 南平市樟湖镇崇蛇活动
-- 武夷山市柴头会
-- 南平市峡阳镇战胜鼓
-- 建瓯市挑幡
-- 武夷山市十番锣鼓
-- 邵武市傩舞
-- 闽北民间舞龙
-- 建阳市烛桥板凳灯
-- 建阳市彭墩高照纸灯
-- 光泽县马仔灯
-- 畲族
-- 回族
-- 畲族小学生
-- 武夷山----丹山如画
-- 武夷山大王峰
-- 武夷山玉女峰
-- 武夷山天游峰
-- 武夷山三才峰
-- 武夷山桐木大断裂带
--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虎牛戏斗雕塑
--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陈列馆
-- 黄岗山顶峰
-- 南平石佛山
-- 南平茫荡山
-- 邵武天成岩
-- 顺昌华阳山
-- 建瓯归宗岩
-- 浦城九石渡
-- 浦城浮盖山
-- 松溪湛卢山
-- 政和洞宫山
-- 邵武市宝严寺
-- 邵武市沧浪阁
-- 建瓯市孔庙
-- 邵武市樵溪城楼
-- 武夷山市古崖居
-- 松溪县渭田五福桥
-- 浦城县真德秀故居
-- 政和县坂头花桥
-- 南平市开平寺
-- 南平市明翠阁
-- 武夷山市天心永乐禅寺大雄宝殿
-- 建瓯光孝寺
-- 南平市水东圣公殿
-- 浦城县天心胜果禅寺
-- 武夷山市弥勒佛岩雕
-- 武夷山市桃源洞太上老君岩雕
-- 武夷山天上宫
-- 建瓯市太保庙天后宫妈祖佑木神像
-- 建阳水吉大觉禅寺
-- 建瓯市下西河基督教堂
-- 南平市梅山天主教堂
-- 邵武市南关天主教堂
-- 邵武市伊斯兰教清真寺
-- 中共南平市委大院
-- 南平市城区新貌
-- 南平市人大、政府办公大楼
-- 南平市政协办公大楼
目录
《南平地区志》编纂机构成员名单
序一
序二
凡例
总述
大事记
卷一政区
-- 第一章 隶属 境域
---- 第一节 隶属
---- 第二节 境域
-- 第二章 行政区划
---- 第一节 清及以前行政区划
---- 第二节 民国时期行政区划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行政区划
-- 第三章 县(市)概况
---- 第一节 南平市
---- 第二节 邵武市
---- 第三节 武夷山市
---- 第四节 建瓯市
---- 第五节 建阳市
---- 第六节 顺昌县
---- 第七节 浦城县
---- 第八节 光泽县
---- 第九节 松溪县
---- 第十节 政和县
卷二自然环境
-- 第一章 地质
---- 第一节 地层
---- 第二节 岩类
---- 第三节 构造
---- 第四节 矿种
-- 第二章 地貌
---- 第一节 地形
---- 第二节 类型分布
---- 第三节 山峰
-- 第三章 气候
---- 第一节 四季特征
---- 第二节 气候要素
-- 第四章 水文
---- 第一节 地表水
---- 第二节 地下水
-- 第五章 土壤
---- 第一节 土壤类型
---- 第二节 土壤分布
---- 第三节 土壤养分
-- 第六章 植被
---- 第一节 植被类型
---- 第二节 群落结构
---- 第三节 植被分布
-- 第七章 野生动植物
---- 第一节 植物区系
---- 第二节 植物品种
---- 第三节 野生动物资源
---- 第四节 微生物资源
-- 第八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寒害
---- 第二节 干旱
---- 第三节 水灾
---- 第四节 冰雹
---- 第五节 大风
---- 第六节 雷击
---- 第七节 雪害
---- 第八节 地震
---- 第九节 病虫害
卷三武夷山自然保护区
-- 第一章 自然环境
---- 第一节 地质
---- 第二节 地貌
---- 第三节 气候
---- 第四节 水文
---- 第五节 土壤
-- 第二章 山地植被
---- 第一节 植被类型
---- 第二节 群落结构
---- 第三节 植被分布
-- 第三章 植物资源
---- 第一节 种类特征
---- 第二节 森林资源
---- 第三节 经济植物
---- 第四节 珍稀植物
-- 第四章 野生动物
---- 第一节 种类与新种
---- 第二节 类别
---- 第三节 昆虫
-- 第五章 科学研究
---- 第一节 科研活动
---- 第二节 科普教育
---- 第三节 学术交流
---- 第四节 科研组织
-- 第六章 保护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规划区划
---- 第三节 资源管理
---- 第四节 林政管理
---- 第五节 森林联防
---- 第六节 基本建设
---- 第七节 社区经济管理
卷四人口
-- 第一章 人口规模与分布
---- 第一节 人口总量
---- 第二节 人口分布
---- 第三节 人口密度
-- 第二章 人口变动
---- 第一节 自然变动
---- 第二节 机械变动
-- 第三章 人口构成
---- 第一节 性别构成
---- 第二节 年龄构成
---- 第三节 民族构成
---- 第四节 姓氏构成
---- 第五节 职业构成
---- 第六节 文化构成
---- 第七节 农业与非农业人口构成
-- 第四章 婚姻与家庭
---- 第一节 婚姻状况
---- 第二节 家庭结构
-- 第五章 人口控制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宣传教育
---- 第三节 计生管理
---- 第四节 优生优育
---- 第五节 节育措施
卷五经济综述
-- 第一章 经济发展概况
---- 第一节 清及其以前经济
---- 第二节 民国时期经济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
-- 第二章 经济所有制
---- 第一节 工业所有制
---- 第二节 农业所有制
---- 第三节 商业所有制
---- 第四节 建筑业所有制
-- 第三章 经济结构
---- 第一节 国民生产总值结构
---- 第二节 产业结构
---- 第三节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
-- 第四章 经济体制改革
---- 第一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第二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第五章 生产发展水平
---- 第一节 工业生产发展水平
---- 第二节 农业生产发展水平
---- 第三节 劳动生产率
-- 第六章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 第一节 城镇居民生活水平
---- 第二节 农民生活水平
卷六农业
-- 第一章 生产条件
---- 第一节 耕地
---- 第二节 劳动力
---- 第三节 畜力
---- 第四节 农机具
---- 第五节 农田基本建设
-- 第二章 生产关系变革
---- 第一节 封建生产关系
---- 第二节 土地改革
---- 第三节 农业互助合作
---- 第四节 人民公社
---- 第五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六节 国有农场
-- 第三章 种植业
---- 第一节 粮油作物
---- 第二节 经济作物
---- 第三节 水果
---- 第四节 蔬菜
---- 第五节 蚕桑
---- 第六节 食用菌
-- 第四章 农技农艺
---- 第一节 耕作制度
---- 第二节 栽培技术
---- 第三节 改土施肥
---- 第四节 良种推广
---- 第五节 植物保护
-- 第五章 农业机械化
---- 第一节 农机推广
---- 第二节 农机维修
-- 第六章 畜牧业
---- 第一节 家畜
---- 第二节 家禽
---- 第三节 饲草 饲料
---- 第四节 疫病防治
-- 第七章 淡水养殖
---- 第一节 水域
---- 第二节 品种
---- 第三节 鱼苗 鱼种
---- 第四节 养殖与捕捞
---- 第五节 鱼病防治
-- 第八章 农业外资利用
---- 第一节 外资引进
---- 第二节 基地建设
-- 第九章 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计划管理
---- 第三节 财务管理
---- 第四节 劳动管理
---- 第五节 渔政管理
卷七林业
-- 第一章 森林资源
---- 第一节 面积 蓄积量
---- 第二节 主要树种
---- 第三节 资源分区
-- 第二章 山林权属
---- 第一节 私有山林
---- 第二节 集体山林
---- 第三节 国有山林
---- 第四节 林权纠纷调处
-- 第三章 森林培育
---- 第一节 采种育苗
---- 第二节 植树造林
---- 第三节 育林
-- 第四章 森林保护
---- 第一节 护林防火
---- 第二节 病虫害防治
---- 第三节 以法治林
---- 第四节 自然保护区
-- 第五章 森林开发
---- 第一节 木材产销
---- 第二节 毛竹利用
---- 第三节 林副产品
-- 第六章 机构与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林政管理
---- 第三节 资金管理
---- 第四节 林区道路建设
卷八茶业
-- 第一章 茶园建设
---- 第一节 茶园垦复
---- 第二节 茶园管理
-- 第二章 茶树栽培
---- 第一节 茶苗选育
---- 第二节 茶树品种
---- 第三节 武夷名丛
---- 第四节 面积与产量
---- 第五节 技术培训研究
-- 第三章 茶叶采制
---- 第一节 鲜叶采摘
---- 第二节 茶叶加工
---- 第三节 产茶机具
-- 第四章 茶类
---- 第一节 绿茶
---- 第二节 青茶
---- 第三节 白茶
---- 第四节 红茶
---- 第五节 花茶与砖茶
-- 第五章 茶叶购销
---- 第一节 民国及其以前购销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购销
-- 第六章 茶政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计划管理
---- 第三节 价格管理
---- 第四节 奖售管理
-- 第七章 茶文化
---- 第一节 主要茶著
---- 第二节 茶艺
---- 第三节 品饮习俗
---- 第四节 建茶与兔毫盏
---- 第五节 建茶遗址与摩崖石刻
卷九水利
-- 第一章 水利设施
---- 第一节 引水工程
---- 第二节 蓄水工程
---- 第三节 提水工程
---- 第四节 防洪工程
-- 第二章 防汛抗旱
---- 第一节 水旱灾情
---- 第二节 抗灾措施
---- 第三节 抗击重灾纪实
-- 第三章 水土保持
---- 第一节 水土流失
---- 第二节 水土流失防治
-- 第四章 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水利规划
---- 第三节 工程管理
---- 第四节 水政管理
卷十工业
-- 第一章 所有制
---- 第一节 个体私营
---- 第二节 公私合营
---- 第三节 集体所有制
---- 第四节 全民所有制
---- 第五节 “三资”企业
-- 第二章 行业
---- 第一节 森工
---- 第二节 针纺
---- 第三节 电力
---- 第四节 造纸
---- 第五节 建材
---- 第六节 化工
---- 第七节 冶金
---- 第八节 机械制造
---- 第九节 电子
---- 第十节 煤炭
---- 第十一节 食品
---- 第十二节 日用轻工
---- 第十三节 印刷包装
-- 第三章 企业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生产管理
---- 第三节 销售管理
---- 第四节 质量管理
卷十一乡镇企业
-- 第一章 经营体制
---- 第一节 个体私营企业
---- 第二节 乡(镇)村集体企业
---- 第三节 横向联合企业
---- 第四节 公司加农户企业
---- 第五节 “三资”企业
-- 第二章 农业企业
---- 第一节 种植业
---- 第二节 养殖业
-- 第三章 工业企业
---- 第一节 森林工业
---- 第二节 竹木制品业
---- 第三节 能源工业
---- 第四节 矿冶工业
---- 第五节 建材工业
---- 第六节 机械工业
---- 第七节 化学工业
---- 第八节 食品工业
---- 第九节 造纸印刷业
---- 第十节 文体用品业
---- 第十一节 纺织缝纫业
---- 第十二节 陶瓷工业
---- 第十三节 建筑安装业
---- 第十四节 其他工业
-- 第四章 商贸 交通运输业
---- 第一节 商业贸易
---- 第二节 餐饮旅馆
---- 第三节 交通运输
---- 第四节 社会服务
-- 第五章 机构与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经营管理
卷十二交通
-- 第一章 陆路
---- 第一节 古道
---- 第二节 公路
---- 第三节 铁路
-- 第二章 水路
---- 第一节 航道
---- 第二节 港口
---- 第三节 航道治理
-- 第三章 运输
---- 第一节 人畜力运输
---- 第二节 公路运输
---- 第三节 铁路运输
---- 第四节 水路运输
---- 第五节 航空运输
---- 第六节 搬运装卸
-- 第四章 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路政管理
---- 第三节 运输市场管理
---- 第四节 工程管理
---- 第五节 财务管理
卷十三邮电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邮驿
---- 第二节 民信局
---- 第三节 邮政机构
---- 第四节 电信机构
---- 第五节 苏区邮政机构
---- 第六节 邮电机构
-- 第二章 邮政通信
---- 第一节 邮政业务
---- 第二节 邮路
---- 第三节 设备与设施
-- 第三章 电信通信
---- 第一节 电报
---- 第二节 电话
---- 第三节 移动通信
---- 第四节 数据通信
-- 第四章 企业管理
---- 第一节 管理体制
---- 第二节 计划统计
---- 第三节 财务管理
---- 第四节 质量管理
---- 第五节 职工队伍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