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县志

云浮县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该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85

出版时间: 1994年10月

目录

封面
云浮县志
版权页
云浮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云浮县志》编辑部
图片
-- 云浮县政区图
-- 云城镇街道图
-- 云浮县地形图
-- 云浮县地质构造纲要图
-- 县城新貌
-- 县委、县政府办公大楼
-- 1987年,中共中央顾委会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澜涛在云浮视察期间,瞻仰邓发烈士故居
-- 1987年,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林若在云浮检查工作
-- 1992年,中共广东省委书记谢非在观看云浮制造的多功能电源器
-- 1990年,广东省省长叶选平在云浮检查工作
-- 1991年,广东省省长朱森林在云浮检查工作
-- 水稻丰收
-- 绿珠葡萄场
-- 水果丰收
-- 林海
-- 光明林场
-- 青少年植树造林
-- 朝阳水库
-- 六都大泵站
-- 大枧新村
-- 五官塘养殖场
-- 白沙塘养鸡场
-- 拖拉机耕田
-- 云浮硫铁矿企业集团公司办公楼
-- 云浮硫铁矿企业集团公司生活区
-- 云浮硫铁矿企业集团公司露天采矿场
-- 云浮水泥厂
-- 云浮发电厂
-- 云浮县化工厂
-- 云浮县白水泥厂
-- 云浮县水泥厂
-- 云浮县淀粉厂
-- 六都变电站
-- 云浮县钢铁厂
-- 云浮石料总厂
-- 云浮县铁矿采矿场
-- 县石材机械厂制造的花岗岩锯
-- 矿产品
-- 云浮硫铁矿火车站
-- 铁路、公路
-- 六都港码头
-- 六都经济开发区一角
-- 禾昌顶微波站
-- 邮电局载波机机房
-- 邮电局载波机机房
-- 华侨友谊商场电动步梯
-- 县城中心商场
-- 物资公司商场
-- 人民银行金融市场
-- 建设银行综合楼
-- 中国银行综合楼
-- 农业银行电脑储蓄
-- 工商银行营业大厅
-- 保险咨询服务
-- 首届欢乐节
-- 青少年联欢活动
-- 工人文化宫
-- 县图书馆
-- 禾昌顶电视塔
-- 云浮中学校园
-- 邓发小学课堂教学
-- 幼儿园小朋友做游戏
-- 思劳中心小学
-- 冯强学校郑玉琼教学楼
-- 小河中学门楼
-- 莫贵良中学月明教学楼
-- 鹏石学校
-- 县人民医院
-- 县中医院住院部
-- 思劳乡黄联敬老院
-- 东安体育中心英东体育馆
-- 醒狮表演
-- 田径比赛
-- 云石制品
-- 雄鹰、盛酒器具(石雕)
-- 石茶几、石狮
-- 云石花瓶云石灯座
-- 罗汉、仕女(石雕)
-- 开荒牛(石雕)
-- 奔马(石雕)
-- 蟠龙洞外景
-- 蟠龙洞洞口
-- 蟠龙洞
---- 石花
---- 罗帐
-- 烈士公园
-- 星岩古洞
-- 天柱擎空
-- 金鱼沙
-- 馆藏文物
-- 南乡大营村陈太保祠
-- 县城西九龙桥
-- 1927年腰古农军起义集结地——腰古圩大坡顶
-- 1927年腰古农民协会旧址——腰古蓉秀楼
-- 1928年中共云浮县委所在地——腰古城头村
-- 1949年4月云浮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富林连塘村
-- 香港同乡总会联谊探亲团与县领导班子成员合影
-- 云浮海外联谊会成立庆典
-- 香港同乡总会成立九周年庆典
-- 云浮市衔牌悬挂仪式
-- 云浮市衔牌悬挂仪式
-- 云浮设市庆祝大会
-- 霍英东、郭荣昌、刘俊杰前来参加云浮设市庆典活动
-- 田纪云题词
-- 崔乃夫题词
-- 叶选平题词
-- 朱森林题词
-- 陈俊生题词
序一
序二
序三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要事纪略
第一篇建置
-- 第一章沿革与县境
---- 第一节沿革
---- 第二节县境
-- 第二章行政区划
-- 第三章县城
-- 第四章乡镇
第二篇自然环境
-- 第一章地形
---- 第一节山地
---- 第二节丘陵
---- 第三节谷地
---- 第四节岩溶
-- 第二章地质
---- 第一节地层
---- 第二节岩浆岩与混合花岗岩
---- 第三节构造
---- 第四节地质演变
-- 第三章气候
---- 第一节气候特征
---- 第二节气温
---- 第三节降雨
---- 第四节其他气候要素
---- 第五节灾害性天气
-- 第四章水文
---- 第一节河流
---- 第二节水资源
-- 第五章土壤植被
---- 第一节土壤
---- 第二节植被
-- 第六章矿藏
---- 第一节金属矿藏
---- 第二节非金属矿藏
-- 第七章植物动物
---- 第一节植物
---- 第二节动物
-- 第八章自然灾害
---- 第一节明清时期
---- 第二节民国时期
---- 第三节新中国成立以后
第三篇人口
-- 第一章人口变化
---- 第一节数量
---- 第二节分布
-- 第二章人口构成
---- 第一节民族姓氏
---- 第二节性别年龄
---- 第三节家庭婚姻
---- 第四节文化程度
---- 第五节职业
-- 第三章计划生育
---- 第一节计划生育机构
---- 第二节技术队伍
---- 第三节措施与效果
-- 第四章华侨港澳同胞
---- 第一节华侨
---- 第二节港澳同胞
第四篇经济综述
-- 第一章经济发展
---- 第一节经济结构
---- 第二节发展水平
-- 第二章经济管理
---- 第一节计划管理
---- 第二节物价管理
---- 第三节工商行政管理
---- 第四节标准计量管理
---- 第五节统计服务与监督
---- 第六节物资管理
---- 第七节土地管理
第五篇农牧渔业
-- 第一章生产关系和经营体制变革
---- 第一节封建土地所有制
---- 第二节土地改革
---- 第三节农业互助组与农业合作社
---- 第四节人民公社
---- 第五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二章种植业
---- 第一节耕地和农村劳动力
---- 第二节粮食作物
---- 第三节经济作物
---- 第四节水果
---- 第五节耕作制度
---- 第六节耕作技术
---- 第七节良种繁育与推广
---- 第八节土壤与肥料
---- 第九节防治病虫害
-- 第三章农具农机
---- 第一节传统农具
---- 第二节农业机械
---- 第三节农机管理
-- 第四章畜牧水产
---- 第一节禽畜饲养
---- 第二节禽畜病防治
---- 第三节水产养殖
---- 第四节鱼病防治
第六篇林业
-- 第一章森林资源
---- 第一节林地
---- 第二节林木
---- 第三节活立木蓄积量
---- 第四节林副产品
-- 第二章林政
---- 第一节林业法制
---- 第二节山林权属
---- 第三节山林经营体制
-- 第三章营林
---- 第一节采种育苗
---- 第二节遣林
---- 第三节幼林抚育
-- 第四章森林保护
---- 第一节封山护林
---- 第二节防火
---- 第三节防止乱砍滥伐
---- 第四节防治病虫害
-- 第五章木材运输与加工
---- 第一节运输
---- 第二节加工
第七篇水利
-- 第一章水利建设
---- 第一节灌溉和发电工程
---- 第二节防洪排涝工程
---- 第三节河道整治工程
-- 第二章水土保持
---- 第一节水土流失
---- 第二节治理措施
-- 第三章水利行政
---- 第一节机构和队伍
---- 第二节技术培训
---- 第三节工程管理
---- 第四节移民安置
第八篇矿业
-- 第一章勘探
---- 第一节勘探活动
---- 第二节勘探成果
-- 第二章采选与冶炼
---- 第一节开采
---- 第二节选矿
---- 第三节冶炼
---- 第四节主要企业
-- 第三章产品与运销
---- 第一节产品
---- 第二节运销
-- 第四章矿产资源管理
---- 第一节民国时期管理
---- 第二节新中国成立后管理
第九篇石业
-- 第一章资源与开采
---- 第一节资源
---- 第二节开采
-- 第二章加工
---- 第一节石板材加工
---- 第二节石米加工
---- 第三节石粉加工
---- 第四节水磨阶砖加工
---- 第五节人造大理石加工
---- 第六节石料工艺品加工
---- 第七节七○砂加工
---- 第八节建筑碎石加工
---- 第九节主要企业
-- 第三章产品销售
---- 第一节品种
---- 第二节销售
第十篇工业
-- 第一章生产关系变革和经济责任制
---- 第一节生产关系变革
---- 第二节经济责任制
-- 第二章经营体制
---- 第一节私营和公私合营企业
---- 第二节国营企业
---- 第三节集体企业
---- 第四节乡镇企业
---- 第五节村办联户企业
---- 第六节个体企业
---- 第七节“三资”企业
-- 第三章工业门类
---- 第一节机电工业
---- 第二节水泥工业
---- 第三节化学工业
---- 第四节电力工业
---- 第五节造纸印刷工业
---- 第六节制糖酿酒饮料烟丝工业
---- 第七节粮油食品工业
---- 第八节塑料编织工业
---- 第九节服装皮革制鞋工业
---- 第十节砖瓦石灰陶瓷工业
---- 第十一节其他工业
---- 第十二节主要企业
第十一篇交通
-- 第一章交通网络
---- 第一节古道
---- 第二节公路
---- 第三节铁路
---- 第四节航道港口
-- 第二章交通工具
---- 第一节人力交通工具
---- 第二节机动交通工具
-- 第三章运输
---- 第一节陆运
---- 第二节水运
-- 第四章交通管理
---- 第一节公路养护和管理
---- 第二节交通安全
---- 第三节航政、航道管理
第十二篇邮电
-- 第一章邮电机构
---- 第一节明、清和民国时期邮电机构
---- 第二节新中国成立后邮电机构
-- 第二章邮政
---- 第一节邮路
---- 第二节邮政设施
---- 第三节邮政业务
-- 第三章电信
---- 第一节电信设施
---- 第二节口外通信
---- 第三节微波通信
第十三篇商业
-- 第一章流通体制
---- 第一节民国时期的商业
---- 第二节新中国成立后的商业
-- 第二章粮油购销
---- 第一节粮食购销
---- 第二节食油购销
---- 第三节粮食储运
-- 第三章煤炭石油购销
---- 第一节煤炭购销
---- 第二节石油购销
-- 第四章生产资料购销
---- 第一节金属材料购销
---- 第二节机电设备购销
---- 第三节建筑材料购销
---- 第四节化工原料购销
---- 第五节化肥农药购销
---- 第六节农用机具购销
---- 第七节木材毛竹购销
-- 第五章农副产品购销
---- 第一节麻类购销
---- 第二节茶叶购销
---- 第三节烟叶购销
---- 第四节木薯购销
-- 第六章副食品购销
---- 第一节禽畜产品购销
---- 第二节水产品购销
---- 第三节蔬菜水果购销
---- 第四节糖烟酒购销
-- 第七章日用工业品购销
---- 第一节棉布百货购销
---- 第二节五金交电购销
---- 第三节日用杂品购销
-- 第八章服务行业
---- 第一节饮食业
---- 第二节旅馆业
---- 第三节理发业
---- 第四节修理业
---- 第五节照相业
-- 第九章集市贸易
---- 第一节集市
---- 第二节圩期
---- 第三节贸易
---- 第四节市场建设
-- 第十章对外贸易
---- 第一节经营方式
---- 第二节出口商品
第十四篇财政税务
-- 第一章财政
---- 第一节财政机构
---- 第二节财政收入
---- 第三节财政支出
---- 第四节财政监督
---- 第五节公债国库券
-- 第二章税务
---- 第一节税务机构
---- 第二节税制
---- 第三节税收
---- 第四节管理
第十五篇金融保险
-- 第一章金融机构
---- 第一节民国时期的金融机构
---- 第二节新中国成立后的金融机构
-- 第二章货币
---- 第一节清代和民国时期货币
---- 第二节人民币
-- 第三章存贷与结算
---- 第一节存款
---- 第二节工商贷款
---- 第三节农业贷款
---- 第四节基建拨款与贷款
---- 第五节结算
---- 第六节金融债券
-- 第四章信用合作社
---- 第一节农村信用合作社
---- 第二节城市信用合作社
-- 第五章保险
---- 第一节保险业务
---- 第二节保费收入和理赔
第十六篇城乡建设
-- 第一章县城建设
---- 第一节房屋
---- 第二节街道
---- 第三节供水与排水
---- 第四节照明
---- 第五节园林绿化
-- 第二章农村与圩镇建设
---- 第一节农村建设
---- 第二节圩镇建设
-- 第三章建筑业
---- 第一节建筑队伍
---- 第二节技术设备
-- 第四章房地产管理及开发
---- 第一节规划管理
---- 第二节公房管理
---- 第三节私房改造与落实房屋政策
---- 第四节房地产开发
-- 第五章环境保护
---- 第一节环境污染
---- 第二节防治污染措施
第十七篇政党群众团体
-- 第一章中国共产党云浮地方组织
---- 第一节组织机构
---- 第二节代表大会
---- 第三节党员
---- 第四节党务
-- 第二章中国国民党云浮地方组织
---- 第一节县党部及基层组织
---- 第二节三民主义青年团云浮地方组织
-- 第三章群众团体
---- 第一节工人团体
---- 第二节农民团体
---- 第三节妇女团体
---- 第四节青少年团体
---- 第五节工商界团体
---- 第六节科技界团体
---- 第七节文化教育界团体
---- 第八节归侨团体
第十八篇政权政协
-- 第一章县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人民代表的产生
---- 第二节历届会议
---- 第三节县各界人代会常委会
---- 第四节县人大常委会
-- 第二章县政府
---- 第一节县级行政机构
---- 第二节基层行政单位
---- 第三节信访
---- 第四节外事外经
---- 第五节华侨港澳台同胞事务
---- 第六节审计
---- 第七节法制
-- 第三章县政协
---- 第一节历届委员会议
---- 第二节工作机构
---- 第三节重要活动
第十九篇军事
-- 第一章军事机构
---- 第一节明、清时期军事机构
---- 第二节民国时期军事机构
---- 第三节新中国建立后军事机构
-- 第二章兵役
---- 第一节明、清时期兵役
---- 第二节民国时期兵役
---- 第三节新中国成立后兵役
-- 第三章驻军地方武装
---- 第一节驻军
---- 第二节地方武装
-- 第四章民兵
---- 第一节民兵组织
---- 第二节民兵训练
---- 第三节重大活动
-- 第五章战事
---- 第一节罗旁山区瑶民起义
---- 第二节朱家臣抗清
---- 第三节平定刘北匪乱
---- 第四节腰古农民起义
---- 第五节抗击日本侵略军
---- 第六节“三罗”游击队的武装斗争活动
---- 第七节清剿土匪
第二十篇政法
-- 第一章公安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镇压反革命
---- 第三节打击和防范刑事犯罪
---- 第四节治安管理
---- 第五节监所管理
---- 第六节户籍管理
---- 第七节消防
-- 第二章检察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刑事检察
---- 第三节法纪检察
---- 第四节经济检察
---- 第五节监所检察
---- 第六节控告申诉
-- 第三章审判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刑事审判
---- 第三节民事审判
---- 第四节经济审判
---- 第五节行政审判
---- 第六节审判监督
-- 第四章司法行政
---- 第一节普及法律常识
---- 第二节公证业务
---- 第三节律师业务
---- 第四节人民调解
第二十一篇民政
-- 第一章拥军优属
---- 第一节主要活动
---- 第二节抚恤
---- 第三节烈军属残废军人困难补助
---- 第四节社会优待
-- 第二章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 第一节安置就业
---- 第二节扶持生产
---- 第三节困难补助
-- 第三章救灾救济
---- 第一节灾害救济
---- 第二节农村扶贫
---- 第三节社会救济
---- 第四节收容遣送
-- 第四章社会福利
---- 第一节孤寡老人供养
---- 第二节孤儿弃婴教养
-- 第五章婚姻登记
---- 第一节婚姻法规宣传
---- 第二节婚姻登记制度
第二十二篇人事劳动
-- 第一章干部
---- 第一节干部状况
---- 第二节干部制度
---- 第三节干部管理
-- 第二章工人
---- 第一节国营企业工人
---- 第二节集体企业工人
-- 第三章工资奖金
---- 第一节工资
---- 第二节奖金和各种补贴
-- 第四章劳保福利
---- 第一节劳动保护
---- 第二节劳动保险
-- 第五章退休退职
---- 第一节退休
---- 第二节退职
-- 第六章劳动就业
---- 第一节城镇待业人员就业
---- 第二节知识青年安置
---- 第三节精简人员安置
-- 第七章劳动力管理
---- 第一节计划管理
---- 第二节调配管理
第二十三篇教育
-- 第一章幼儿教育
---- 第一节县城幼儿教育
---- 第二节农村幼儿教育
-- 第二章小学教育
---- 第一节民国时期的小学教育
---- 第二节新中国成立后的小学教育
-- 第三章中学教育
---- 第一节普通中学
---- 第二节职业中学
-- 第四章专业教育
---- 第一节师范学校
---- 第二节卫生学校
---- 第三节农林业学校
---- 第四节技工学校
-- 第五章成人教育
---- 第一节农民业余教育
---- 第二节职工业余教育
---- 第三节广播电视大学
---- 第四节函授自学考试
-- 第六章教师
---- 第一节教师数量
---- 第二节教师素质
---- 第三节教师待遇
-- 第七章教育改革
---- 第一节教育制度
---- 第二节教学内容
---- 第三节教学方法
---- 第四节人才输送
-- 第八章教育经费和设施
---- 第一节教育经费
---- 第二节学校设施
---- 第三节勤工俭学
第二十四篇科技
-- 第一章组织队伍
---- 第一节行政机构
---- 第二节科研团体
---- 第三节四级农科网
---- 第四节科技队伍
-- 第二章科研活动
---- 第一节科普宣传
---- 第二节科研与技改
---- 第三节科技交流
---- 第四节科技咨询服务
-- 第三章科技成果
---- 第一节工业科技成果
---- 第二节农林畜牧水产科技成果
---- 第三节医药卫生科技成果
---- 第四节专利科技成果
-- 第四章地震测报
---- 第一节测报网点
---- 第二节防震措施
第二十五篇文化
-- 第一章文化艺术
---- 第一节群众文化
---- 第二节文艺创作
---- 第三节民间文艺
---- 第四节文艺表演
-- 第二章电影
---- 第一节电影放映队
---- 第二节电影院
---- 第三节县电影公司
-- 第三章广播电视
---- 第一节广播
---- 第二节电视
---- 第三节录像
-- 第四章图书
---- 第一节发行
---- 第二节阅览
-- 第五章报刊新闻报道
---- 第一节报刊
---- 第二节新闻报道
-- 第六章档案
---- 第一节收集整理
---- 第二节保管利用
-- 第七章旅游
---- 第一节旅游点
---- 第二节旅游业
-- 第八章文物
---- 第一节遗址墓葬
---- 第二节馆藏文物
---- 第三节烈士故居、馆、墓、碑
---- 第四节文物保护
第二十六篇卫生
-- 第一章医疗卫生单位
---- 第一节县属医疗卫生单位
---- 第二节乡镇卫生院
---- 第三节诊所医疗站
---- 第四节其他医疗单位
-- 第二章医疗
---- 第一节中医
---- 第二节西医
---- 第三节中西医结合
-- 第三章防疫保健
---- 第一节疾病防治
---- 第二节公共卫生
---- 第三节妇幼保健
-- 第四章医药
---- 第一节药政
---- 第二节药品生产
---- 第三节药品经营
第二十七篇体育
-- 第一章机构及设施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设施
-- 第二章体育活动
---- 第一节学校体育
---- 第二节群众体育
---- 第三节业余体校
---- 第四节人才输送
-- 第三章体育竞赛
---- 第一节田径
---- 第二节球类
---- 第三节棋类
---- 第四节举重射箭赛艇击剑游泳
第二十八篇社会风情
-- 第一章风俗习惯
---- 第一节生活习俗
---- 第二节人生礼俗
---- 第三节辈序称谓
---- 第四节岁时节日
---- 第五节信仰习俗
-- 第二章方言
---- 第一节分布概况
---- 第二节音系
---- 第三节词汇比较
---- 第四节语法特点
-- 第三章宗教
---- 第一节基督教
---- 第二节天主教
第二十九篇人物
-- 一、人物传略
---- 萧元冈
---- 陈璘
---- 郭濂
---- 曾受一
---- 李晚
---- 梁廷骧
---- 程鸿才 张誉 李灶
---- 梁桂华
---- 陈剑夫
---- 叶渭东
---- 彭世枋
---- 邓同觉
---- 邓发
---- 林伯和
---- 李诚君
---- 叶泽霖
---- 陈国枝
---- 陈云
---- 叶焯华
---- 陈明华
---- 麦长龙
---- 冯强
---- 李振东
---- 毛均耀
---- 唐图强
---- 陈又山
---- 刘树荣
-- 二、云浮县革命烈士名录
-- 三、国民党军队云浮籍抗日阵亡将士名录
附录
-- 一、旧志序选录
-- 二、云浮县撤县设市的批文、纪实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