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航道史

长江航道史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书是第一部系统地研究、记述人类对长江干流及其支流航道开发、利用、整治的专业技术史书。

出版时间: 1993年11月

目录

封面
长江航道史
版权页
中国航海史研究会
长江航运史编写委员会
《长江航道史》编审委员会
《长江航道史》编写人员
图片
-- 安全行驶的客轮
-- 峡江标灯
-- 川江信号台
-- 施绞船队
-- 峡江设标
-- 悬崖设标
-- 抛设浮标
-- 维护中游浮标
-- 维护下游浮标
-- 绞吸式挖泥船在葛洲坝三江上引航道施工
-- 耙吸式挖泥船在武汉施工
-- 耙吸式挖泥船在南京施工
-- 绞吸式挖泥船在武汉港江岸作业区施工
-- 抓斗式挖泥船在裕溪口施工
-- 航道清障 水下爆破
-- 航道测量
-- 鸡扒子滑坡工地全景
-- 制作航道科研模型
-- 航道水工模型
-- 风力发电航标灯
-- 阳逻长江航道工程船厂船台 检修江汉57号轮
-- 葛洲坝船闸
-- 联合国亚太经社会1985年在长江召开内河航标讨论会及考察后留影
-- 峡江巡航
-- 锚地春色
-- 江天一色——水上长龙
-- 挖泥吹填—— 硕果累累
-- 杆测水深——探索前进
-- 拖浮标锚缆
-- 飒爽英姿——女信号员
-- 长江水系航道示意图
-- 建国前长江中下游岸标示意图
-- 建国前长江中下游浮标示意图
-- 建国前长江上游标志船、标志旗示意图
-- 建国前长江上游岸标示意图
-- 建国前长江上游标杆信号示意图
-- 建国后航标改革后的主要标志(一)
-- 建国后航标改革后的主要标志(二)
目录
出版说明
总序
前言

绪论
第一章 长江航道的初步开发(远古~589年)
-- 第一节 古老的长江
---- 一 长江的形成
------ (一)雏形阶段
------ (二)发育阶段
------ (三)形成阶段
---- 二 长江河道的特点及其历史演变
------ (一)长江上游河段
------ (二)长江中游的荆江河段
------ (三)城陵矶至镇江的中下游河段
------ (四)镇江至长江口河段
---- 三 先民对长江水道的利用
-- 第二节 古航道的开辟
---- 一 贡赋的出现与水上贡道
------ (一)梁州贡道
------ (二)荆州贡道
------ (三)扬州贡道
---- 二 商文化遗址反映出对航道的利用
---- 三 航道为军事战争服务
-- 第三节 天然航道的拓展与早期人工航道的兴修
---- 一 诸侯国图强与天然航道的拓展
------ (一)楚、吴、越三国利用航道拓疆扩域
------ (二)巴、蜀、楚三国的水上抗衡
------ (三)秦、楚的水上军事对峙
---- 二 早期人工航道的兴修
------ (一)杨水运河
------ (二)“通渠三江五湖”工程
------ (三)都江堰
---- 三 航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第四节 流域间航道沟通工程与运渠的凿治
---- 一 沟通长江、珠江的灵渠工程
------ (一)灵渠开凿的时间
------ (二)灵渠的通航情况
------ (三)灵渠工程
---- 二 长江三角洲航道网络的初步完善
------ (一)江南运河的雏形与初步沟通
------ (二)江北盐运航道的开辟
------ (三)邗沟的改道
---- 三 长江中、上游水运通道的疏凿
------ (一)褒斜道的航道工程
------ (二)嘉陵江上游航道的整治
------ (三)西南夷水陆交通沟通工程
-- 第五节 航道的治理与堰埭工程
---- 一 在战乱中航道的有限发展
------ (一)江淮间航道的利用和改善
------ (二)长江上游干支流航道的利用
---- 二 汉、湘一线航道的改进
---- 三 江南水运网络的疏凿与堰埭工程的兴建
------ (一)徒阳运河的整修续建
------ (二)破岗渎和上容渎的开凿
------ (三)堰埭工程
第二章 长江航道建设的持续发展(589~1840年)
-- 第一节 航道建设的新阶段
---- 一 长江航道在隋初统一战争中的作用与意义
---- 二 大运河的修通及其历史功绩
---- 三 唐代漕运路线中的航道治理
------ (一)东南运河道
------ (二)江淮汉沔道
------ (三)大庾、灵渠道
------ (四)嘉陵故水道
---- 四 长江干流航道的利用与治理
---- 五 船闸的出现
-- 第二节 航道维护手段的改善与提高
---- 一 干支流航道的治理
------ (一)长江下游南北河道的修浚
------ (二)长江中上游的航道整治
------ (三)航道治理技术的进步
---- 二 京杭大运河的贯通
---- 三 船闸建造的发展与航道的改善
---- 四 水位观测与人工航标
------ (一)对水汛和泥沙的观测认识
------ (二)水位观测与河道测量
------ (三)人工助航标志的诞生
-- 第三节 航道建设的延续
---- 一 长江中下游航道的利用与治理
------ (一)郑和下西洋与下游干流航道
------ (二)胥溪运河的复浚与胭脂河航道的开挖
------ (三)淮扬运河的局部改道工程
------ (四)通扬运河的疏凿
------ (五)运河过江口的治理
------ (六)中游航道的浚治与开襄阳河的设想
---- 二 川江航道的滩险整治
------ (一)黄石龙滩
------ (二)青滩
------ (三)崆岭滩
------ (四)叱滩
------ (五)大佛面和观音滩
------ (六)折桅子滩
---- 三 李本忠与川江滩险的整治
---- 四 金沙江航道的早期开发
------ (一)小江口至金沙厂航道整治
------ (二)金沙厂至新开滩航道整治
---- 五 助航设施的多样化
---- 六 堤防的兴建对航道的影响
第三章 长江轮船航道的开辟与早期的维护管理(1840~1900年)
-- 第一节 不平等条约与近代航道
---- 一 长江各口岸的次第开埠与设关
------ (一)上海的开埠及其影响
------ (二)续辟的长江四口岸与航道辖区划分
------ (三)川江轮船航道的开通
---- 二 列强对长江的频频侵犯
------ (一)窥探江口和侵入下游
------ (二)英美船舰侵入中游
------ (三)英船舰侵入上游川江与岷江
---- 三 专职航道管理机构的设置
------ (一)航道经费的来源
------ (二)设置航道管理机构的缘起
------ (三)海务部门的设立
------ (四)海务司一职的设置与撤销
------ (五)海务巡工司与总工程师的共管体制
-- 第二节 新式航标的初设与管理
---- 一 长江口附近新式航标的出现
---- 二 长江中下游航标的设置
------ (一)下游航标的增设
------ (二)设标里程向上延伸
---- 三 航标制式与标灯的改进
------ (一)航标制式
------ (二)灯具的改进
---- 四 单一的维护与港航合一的管理
------ (一)单一的航标维护
------ (二)助航工作的直接责任者——港务长
------ (三)有关规章制度的发布
-- 第三节 航道测量及零星的治理工程
---- 一 近代测绘技术在航道管理中的应用
------ (一)英国刊行的首批长江航图
------ (二)长江上游水道图的测绘
---- 二 水位观测
---- 三 零星的航道治理工程
------ (一)吴淞内、外沙的首次机械疏浚
------ (二)川江主要滩险的治理
------ (三)上游支流航道的治理
------ (四)三峡纤道的全面开凿
第四章 长江航道管理体系的初步形成时期(1900~1937年)
-- 第一节 江务机构的建立与加强
---- 一 长江上最早的航道管理机构——巡江事务处
------ (一)第一艘航标工作船“江星号”
------ (二)巡江事务处的设立
------ (三)巡江事务长职权的强化
---- 二 上游巡江事务处的设立
------ (一)川江轮运与海事
------ (二)副海务巡工司考察川江
------ (三)上游巡江事务处的设立
---- 三 江务管理的逐步改善
------ (一)中游巡江事务处的增设
------ (二)航道管理区段的划分
------ (三)中下游江务机构的合并与职权的加强
-- 第二节 航标工作的发展
---- 一 长江航标制式
------ (一)中下游航标
------ (二)上游航标
---- 二 航标设置的扩展与延伸
------ (一)洞庭湖区航标的设置
------ (二)川江航道的第一批助航标志
------ (三)长江航标逐年增多
---- 三 航标技术的初步改进
------ (一)标灯的改进与汽灯的使用
------ (二)钢质灯船代替木质灯船计划的实施
------ (三)上游标准信号台的兴建
---- 四 中游航标分段发光
---- 五 航道工业的初创
------ (一)海关上海浦东修理所
------ (二)九江修理所
------ (三)岳州修理所和宜昌修理所
-- 第三节 航道管理与维护
---- 一 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
------ (一)《长江中下游江务工作制度》的制定
------ (二)航行规章的制定
---- 二 航道维护的制度化
------ (一)维护力量的增强
------ (二)日常的灯标维护
------ (三)工作巡轮的定期巡视与探测
------ (四)枯水期重点水道的驻守
---- 三 航道信息的发布
------ (一)《航船布告》
------ (二)航道信息的传播
-- 第四节 水道测量
---- 一 海关江务部门的测量工作
------ (一)水道测量
------ (二)刊行航道测图
---- 二 法国海军对上游的测量
---- 三 中国海军海道测量局的成立
---- 四 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对中下游水道的测量
------ (一)扬子江技术委员会及其测量队的建立
------ (二)测量工作概况
-- 第五节 航道治理的兴起
---- 一 治理机构的设立
------ (一)浚浦局的成立
------ (二)长江下游的治理机构及其演变
------ (三)川江航道治理机构的设立
---- 二 黄浦江的治理及铜沙疏浚
------ (一)黄浦江的治理
------ (二)铜沙疏浚
---- 三 苏北运河的维护与治理
---- 四 中下游航道治理的意向与结果
---- 五 上游航道的治理
------ (一)刘声元初治川江滩险
------ (二)崆岭整治始末
------ (三)青滩纤道与柴盘子导流堤的修建
-- 第六节 围绕航道管理权的斗争
---- 一 挽回航道管理权的活动
------ (一)清末的几次交涉
------ (二)民国初年收回理船厅的论争
------ (三)废除不平等条约后的反复
---- 二 战时航标管理的明争暗斗
---- 三 航道员工争取自身权益的斗争
------ (一)为改善待遇提高地位的努力
------ (二)航道工人反抗欺压凌辱的斗争
第五章 长江航道在抗日战争期间及胜利后的兴衰(1937~1949年)
-- 第一节 抗日战争期间的中下游航道
---- 一 国民政府构筑长江阻塞线
------ (一)沉船堵塞航道
------ (二)布设水雷封锁航道
---- 二 江务机构的撤离与善后
------ (一)下游航道工作停止
------ (二)湘宜航线的开辟
------ (三)人员、设备的撤退
---- 三 日军控制下的中、下游航道
------ (一)日军控制航道垄断航运
------ (二)日军对航道的维护
------ (三)发布航行规章
-- 第二节 上游绞滩的创办及发展
---- 一 战前绞滩状况与战时兴办的缘起
---- 二 川江绞滩的仓促筹建
------ (一)绞滩管理委员会的设立
------ (二)第一批绞滩站的设立
------ (三)蒸汽绞机的装设
---- 三 绞滩建设的迅速发展
------ (一)绞滩范围的扩大
------ (二)绞滩设施的改善
------ (三)绞滩方法的改进与船舶绞滩规则的制定
------ (四)管理工作的加强
---- 四 战后绞滩的衰落与复起
---- 五 绞滩实效
-- 第三节 航标设施的不平衡发展
---- 一 川江助航设施的改善
------ (一)宜渝段助航设施的改善与增加
------ (二)渝叙段助航条件的改进
---- 二 金沙江轮船航道的开发与航标的设立
---- 三 嘉陵江、岷江助航标志的设立
---- 四 战后中、下游航标的恢复
------ (一)中游航标的恢复
------ (二)下游航标的恢复
------ (三)中、下游夜航标志的恢复
---- 五 航标现代化的提出及电气标灯的初设
---- 六 灯屋、灯桩的标准化
-- 第四节 航道治理与清障
---- 一 战时上游航道的整治
------ (一)云集上游的整治机构
------ (二)渝叙段重点滩险的治理
------ (三)金沙江的踏勘与整治
------ (四)支流航道的治理
---- 二 战后长江航道的清障治理
------ (一)中、下游航道障碍的清理
------ (二)宜渝段碍航滩险的踏勘
------ (三)航道淤浅整治无力
-- 第五节 维护管理的调整与收缩
---- 一 江务机构的调整
------ (一)战时上游江务机构隶属关系的改变
------ (二)战后中、下游江务机构的恢复与调整
---- 二 江务人员及船艇的调整与补充
------ (一)战时上游江务人员、船艇的增加和战后的削减
------ (二)战后中、下游人员的补充及船艇设施的改善
------ (三)船岸通讯联络的初步改善
---- 三 战后航道维护的收缩与停滞
------ (一)上游航道维护的逐步收缩
------ (二)中、下游航道维护渐入困境
------ (三)航道规划的制订
---- 四 航道员工的斗争
------ (一)为生存而斗争
------ (二)护标、护产迎解放
第六章 长江航道建设的新起点(1949~1957年)
-- 第一节 在困难中恢复与变革
---- 一 积极恢复通航
------ (一)恢复航标
------ (二)打捞沉船
------ (三)恢复绞滩
---- 二 努力为航运需求服务
------ (一)航标规格的初步改进
------ (二)夜航灯标的局部增设
------ (三)经济航道的开辟
------ (四)加强支流航道的管理与维护
---- 三 全面建设长江航道的准备
------ (一)航道机构归属的变革
------ (二)制定全面建设方案
-- 第二节 管理与体制的日臻完善
---- 一 加强管理与航道尺度的制定
---- 二 各种专业队伍的建立与发展
------ (一)测量队伍的建立
------ (二)川江整治队伍的建立
------ (三)疏浚队伍的组建
---- 三 航道管理体制的调整
---- 四 中下游经济航道的进一步开放
-- 第三节 长江航道建设的全面开展
---- 一 航标改革
------ (一)干流航标改革的准备
------ (二)中游航标改革试点
------ (三)上游航标及信号改革
------ (四)下游航标改革
------ (五)航标配布的改进
------ (六)航标电气化的起步
---- 二 川江滩险的系统整治
------ (一)宜昌至重庆航行图的首次测绘
------ (二)整治滩险的尝试
------ (三)为满足上水夜航的整治
---- 三 开始中下游浅滩的疏浚
------ (一)疏浚工作的起步
------ (二)采用挖泥船疏浚
------ (三)沙质浅滩爆破疏浚的运用
-- 第四节 主要支流航道的治理
---- 一 上游支流航道的整治
------ (一)岷江
------ (二)嘉陵江
------ (三)赤水河
---- 二 中游支流航道的整治
------ (一)湘江
------ (二)汉江
---- 三 下游支流航道的整治
------ (一)赣江
------ (二)合裕航道
------ (三)黄浦江
------ (四)江苏水运网
-- 第五节 特殊条件下的航道维护
---- 一 川江洪水期的航标维护
---- 二 特大洪水与冰冻期的中、下游航道维护
---- 三 武汉长江大桥建设期间桥区航道维护
第七章 长江航道建设的发展与起伏(1958~1965年)
-- 第一节 川江航道的进一步整治
---- 一 为实现宜渝段上下水全面夜航的航道整治
---- 二 重点滩险的整治及效果
------ (一)崆岭滩
------ (二)青滩
------ (三)狐滩
------ (四)茅磊子滩
------ (五)篮竹坝
------ (六)王家滩
---- 三 施工技术的进步
------ (一)水下炸礁技术的发展
------ (二)钢耙在航道疏浚上的应用
------ (三)水下工程不禁航施工
---- 四 施工管理的日趋完善
------ (一)施工组织
------ (二)计划管理
------ (三)定额管理
------ (四)技术管理
-- 第二节 中、下游航道的治理
---- 一 中游天星洲航道的整治
---- 二 下游重点航道的清理
------ (一)马当阻塞线的清障
------ (二)东流封锁线清雷
------ (三)江阴阻塞线的清障
---- 三 进江海轮航道的开辟
---- 四 镇江港区航道的治理
-- 第三节 干线航道维护技术的探索与改进
---- 一 川江淤沙航道维护经验的取得
---- 二 各种简易疏浚法的探索
------ (一)车叶打沙
------ (二)沉网挂淤
------ (三)横船赶沙
---- 三 挖泥船施工方法的改进
---- 四 中、下游浅滩演变规律的研究
-- 第四节 京杭运河和支流航道的治理
---- 一 京杭运河苏北段的扩建
---- 二 嘉陵江南渝段航道的治理
---- 三 渠江航道的整治与渠化
---- 四 打通乌江三大断航滩险
---- 五 合裕线航道的整治与渠化
-- 第五节 航道建设中的挫折及调整
---- 一 航道管理体制与机构的频繁变化
---- 二 “左”倾错误思潮对航道工作的影响
------ (一)航道计划维护水深的不断加码
------ (二)“双革”要求过高、过急
------ (三)盲日兴办“卫星”工厂
---- 三 标灯电气化的全面实施及存在问题
------ (一)标灯电气化的全面实施
------ (二)标灯电气化实施中的主要问题
---- 四 干流航道工作的调整与整顿
------ (一)缩短战线,确保重点
------ (二)整顿规章制度,加强管理,提高质量
------ (三)大力贯彻“安全质量第一”的方针
---- 五 支流碍航闸坝的大量出现
第八章 长江航道建设在曲折中前进(1966~1978年)
-- 第一节 “文革”时期的航道维护与管理
---- 一 干线航标式样的改变与川江航标配布技术的改进
------ (一)干线航标式样的所谓改革
------ (二)川江航标配布技术的改进
---- 二 航道管理工作在乱中求治
---- 三 标灯电气化的恢复与巩固
---- 四 设计水位的全面修订
---- 五 海轮航道的维护
------ (一)长江口南港南槽的开挖
------ (二)白茆沙水道的改槽与疏浚
------ (三)福姜沙南水道的开辟
------ (四)海轮航道向上延伸
-- 第二节 三线建设推动上游航道的大规模整治
---- 一 扩大川江宜渝段通过能力的整治
------ (一)扩大川江通过能力方案的制订
------ (二)宜渝段滩险的进一步整治
------ (三)实施绞滩的机械化
---- 二 葛洲坝库区航道的超前整治
---- 三 渝兰段航道的整治
---- 四 金沙江航道的测设与整治
---- 五 山区航道整治科学技术的发展
-- 第三节 水利和桥梁工程对航道的影响
---- 一 荆江裁弯工程及其对航道的利弊
---- 二 武汉长江大桥与丹江水利枢纽对武汉港区航道的影响
------ (一)汉阳边滩淤长对通航的不利影响
------ (二)汉口边滩的发育对港区作业的严重威胁
------ (三)天兴洲汊道的演变与潜在危机
---- 三 长江中、下游航道治理与水利堤防的矛盾
---- 四 支流闸坝碍航的日益严重
-- 第四节 石油运输和港口建设促进了航道事业的发展
---- 一 航道事业发展的契机
---- 二 疏浚船舶的大量增添
---- 三 航道工业体系的形成
---- 四 航道事业管理机制的逐步完善
---- 五 中、下游航道维护水深的提高
-- 第五节 主要支流航道的治理
---- 一 岷江乐山至宜宾段的航道整治
---- 二 嘉陵江广元至南充段的航道整治
---- 三 开湖航道的整治
---- 四 沅水中下游航道的整治
---- 五 汉江航道的整治
---- 六 赣江中游航道的重点整治
---- 七 黄浦江新规划(导治)线的制订
第九章 长江航道建设在改革中的探索与发展(1979~1990年)
-- 第一节 长江航道部门在改革中锐意进取
---- 一 顺应改革潮流,调整管理体制
---- 二 改革管理制度,提高经济效益
------ (一)开展八项经济技术指标的考核
------ (二)经济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 三 航道职工素质的提高
---- 四 航道技术手段的不断增强
------ (一)航道机艇的不断更新
------ (二)航道测量手段的逐步现代化
------ (三)航道通信技术的发展
---- 五 航道科研工作的加强
---- 六 内河航标制式改革
-- 第二节 干线航道维护工作的加强
---- 一 加强中下游航道水深的维护
------ (一)1978~1979年枯水期中游航道的维护
------ (二)1983~1984年枯水期中游航道的维护
------ (三)1986年下游马当水道疏浚作业的突破
---- 二 川江小轮绞滩问题的初步解决
---- 三 新滩滑坡及航道抢险维护
-- 第三节 干线航道的重点治理
---- 一 长江口海区航道的治理
------ (一)“三沙”整治工程
------ (二)铜沙航槽的南移
------ (三)北槽航道的开发
------ (四)鸭窝沙挖槽改线
---- 二 镇江港“中口袋”整治工程
---- 三 云阳鸡扒子滑坡后的应急助航与航道整治
------ (一)鸡扒子成滩与应急助航措施
------ (二)鸡扒子航道整治的决策
------ (三)鸡扒子整治工程的实施
---- 四 兰叙段航道治理的起伏
-- 第四节 葛洲坝水利枢纽与相应的航道建设
---- 一 葛洲坝水利枢纽的建设
---- 二 大坝上、下游航道的变化及其利弊
------ (一)上、下游航道的变化
------ (二)葛洲坝工程对航道和航运的利弊
---- 三 坝区航道维护管理工作的展开
---- 四 宜渝段航行图的再次测绘
-- 第五节 京杭运河的续建、改建和沟通工程
---- 一 苏北运河的续建
---- 二 江南运河的改建
---- 三 锡澄运河的扩建
---- 四 京杭运河与钱塘江的沟通工程
-- 第六节 主要支流航道的系统整治
---- 一 大渡河、岷江航道的整治
---- 二 湘江中、下游航道的整治
---- 三 澧湘航线航道的整治
---- 四 昌江航道的渠化
---- 五 汉江航运工程的前期研究与准备
---- 六 支流碍航闸坝复航工作的初步开展
结束语
附录
-- 一 大事记
-- 二 长江航道管理机构沿革(1949年4月~1990年12月)
-- 三 长江航道管理机构历届党务领导人名录(1957年3月~1990年12月)
-- 四 长江航道管理机构历任行政领导人名录(1949年4月~1990年12月)
中国水运史丛书已出版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