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县志

民勤县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民勤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公元前1100-1985

出版时间: 1994年05月

目录

封面
民勤县志
《民勤县志》编纂委员会
《民勤县志》办公室
《民勤县志》编辑室
图片
-- 1992年8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视察武威时接见民勤县委书记牛兆虎
-- 甘肃省省长贾志杰深入民勤调查研究
-- 县城鸟瞰
-- 农村新貌
-- 良田沃土
-- 蜜瓜丰收
-- 籽瓜规模种植
-- 白兰瓜
-- 小麦玉米带田
-- 县园艺场苹果园
-- 茴香
-- 葵花
-- 苏山新牧
-- 林荫大道
-- 沙生植物园
-- 防风固沙林网
-- 工程治沙
-- 红崖山水库涵洞
-- 跃进总干渠
-- 石兰河畔
-- 电力枢纽
-- 汽车运输
-- 县化工厂外景
-- 程控电话
-- 县地毯厂生产的仿古地毯
-- 三雷针织厂纺纱车间
-- 唐家沟煤矿运煤线
-- 县农具厂生产的农用拖斗
-- 县榨油厂生产的葫(艹麻)油
-- 县上领导制定科技兴农规划
-- 县委、县政府统办大楼
-- 民勤宾馆
-- 工业品公司商场
-- 东关小学文艺活动
-- 县幼儿园
-- 县农技中心大楼
-- 农技中心化验室
-- 民勤一中校园
-- 县人民医院
-- 电视差转台
-- 县气象站
-- 乡镇广播放大站
-- 影剧院
-- 社火
-- 沙井遗址
-- 三角城遗址(汉)
-- 镇国塔(明)
-- 长城遗址
-- 圣容寺(明)
-- 瑞安堡(民国)
-- 东镇大庙(清)
-- 紫铜双耳瓶(唐代)
-- 石斧(新石器时期)
-- 绿釉陶马(汉代)
-- 彩陶罐(马厂期)
-- 苏武牧羝碑(明)
-- 沙陶罐(新石器时代)
-- 大漠奇观(版画) 孙兴学 作
-- 大漠之春 李军 摄
-- 浪里腾蛟(版画) 周生瑞 作
-- 《民勤县志》评审会会场
-- 《民勤县志》评审会全体人员合影
-- 民勤县行政区划图
-- 民勤县地形地貌图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编 行政建置
-- 第一章 位置区域
---- 第一节 位置
---- 第二节 区域
-- 第二章 建置沿革
-- 第三章 行政区划
---- 第一节 明清时期行政区划
---- 第二节 民国时期行政区划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行政区划
-- 第四章 城乡概况
---- 第一节 县城
---- 第二节 乡镇
第二编 自然地理
-- 第一章 地质 地貌
---- 第一节 大地构造
---- 第二节 地貌
---- 第三节 矿产
-- 第二章 气候
---- 第一节 气候特征
---- 第二节 主要气象要素
-- 第三章 水资源
---- 第一节 水文
---- 第二节 水文地质
---- 第三节 地面水和地下水
-- 第四章 土壤 植被
---- 第一节 土壤
---- 第二节 植被
-- 第五章 植物 动物
---- 第一节 植物
---- 第二节 动物
-- 第六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风灾
---- 第二节 干旱
---- 第三节 水灾 雹灾
---- 第四节 虫灾
---- 第五节 霜冻
---- 第六节 地震
---- 第七节 盐碱
第三编 农水林牧
-- 第一章 农业
---- 第一节 农业机构
---- 第二节 农业开发
---- 第三节 农业生产关系变革
---- 第四节 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
---- 第五节 农业区划
---- 第六节 农产品产量
---- 第七节 农产品分配
---- 第八节 农业耕作
---- 第九节 植物保护
---- 第十节 农机具
-- 第二章 水利
---- 第一节 水源 水系
---- 第二节 水利工程
---- 第三节 水利管理
---- 第四节 水利科研
---- 第五节 水利投资、效益
-- 第三章 林业
---- 第一节 林业机构
---- 第二节 林业资源
---- 第三节 林业生产
---- 第四节 林木管护
---- 第五节 林业投资
-- 第四章 治沙
---- 第一节 民勤绿洲生态演变
---- 第二节 向沙漠进军
---- 第三节 防风治沙办法
---- 第四节 科研活动及成果
-- 第五章 畜牧
---- 第一节 畜牧机构
---- 第二节 畜禽养殖
---- 第三节 草原建设
---- 第四节 疫病防治
第四编 工交邮电
-- 第一章 工业
---- 第一节 工业发展概况
---- 第二节 煤炭
---- 第三节 盐化
---- 第四节 纺织轧花
---- 第五节 印染编织
---- 第六节 食品加工
---- 第七节 冶金 机械
---- 第八节 建材建筑
---- 第九节 印刷造纸
---- 第十节 缝纫制革
---- 第十一节 企业管理
-- 第二章 电力
---- 第一节 电力发展
---- 第二节 供电用电
---- 第三节 电力管理
-- 第三章 乡镇企业
---- 第一节 兴起和发展
---- 第二节 产品产量
---- 第三节 管理和经营
-- 第四章 交通运输
---- 第一节 道路
---- 第二节 运输
-- 第五章 邮电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邮政
---- 第三节 电信
第五编 财政贸易
-- 第一章 财税
---- 第一节 财税机构
---- 第二节 财税管理
---- 第三节 财政收入
---- 第四节 财政支出
---- 第五节 税收
---- 第六节 基本建设投资
---- 第七节 公债
-- 第二章 金融
---- 第一节 金融机构
---- 第二节 金融管理
---- 第三节 储蓄
---- 第四节 信贷
---- 第五节 保险
-- 第三章 商业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私营商业
---- 第三节 合作商业
---- 第四节 国营商业
-- 第四章 供销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农副产品收购
---- 第三节 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 第四节 经营管理
-- 第五章 粮食
---- 第一节 粮食机构
---- 第二节 粮油购销
---- 第三节 粮油供应
---- 第四节 储运
---- 第五节 粮油加工
-- 第六章 物资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物资管理
-- 第七章 物价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物价工作
---- 第三节 农产品成本与价格
-- 第八章 工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市场管理
---- 第三节 工商企业管理
---- 第四节 经济检查
---- 第五节 个体工商户管理
第六编 党政群团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
---- 第一节 中共民勤县地下组织
---- 第二节 中共民勤县委员会
---- 第三节 党的基层组织
---- 第四节 党员代表大会
---- 第五节 党的中心工作
---- 第六节 干部管理
---- 第七节 党员教育
---- 第八节 党纪检查
---- 第九节 统战工作
---- 第十节 信访工作
--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地方组织
----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民勤县党部
---- 第二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民勤分团部
---- 第三节 党团合并
-- 第三章 中国民主同盟
-- 第四章 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第五章 地方政府
---- 第一节 明代卫署
---- 第二节 清代县衙
---- 第三节 民国县政府
---- 第四节 民勤县人民政府
---- 第五节 基层政权组织
-- 第六章 人民政协
---- 第一节 县政协机构
---- 第二节 委员构成
---- 第三节 政协工作
-- 第七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工会
---- 第二节 农会
---- 第三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 第四节 妇女联合会
---- 第五节 工商业联合会
---- 第六节 科技协会
-- 第八章 政法
---- 第一节 法院
---- 第二节 检察
---- 第三节 公安
---- 第四节 司法行政
-- 第九章 民政 劳动
---- 第一节 普选和基层政权建设
---- 第二节 救济救灾
---- 第三节 优抚
---- 第四节 社会福利
---- 第五节 复退军人安置
---- 第六节 支边与上山下乡
---- 第七节 殡葬改革
---- 第八节 劳动工资
第七编 军事
-- 第一章 军事机构
---- 第一节 明清军事机构
---- 第二节 民国军事机构
---- 第三节 人民武装部
-- 第二章 驻防军
---- 第一节 驻军
---- 第二节 地方武装
-- 第三章 兵役
---- 第一节 丁役 丁赋
---- 第二节 征丁
---- 第三节 军征
----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
-- 第四章 民兵
---- 第一节 组织建设
---- 第二节 军事训练
---- 第三节 维护治安
---- 第四节 生产建设
-- 第五章 兵防设施
---- 第一节 古代兵防
---- 第二节 人民防空
-- 第六章 兵事
---- 第一节 汉唐兵事
---- 第二节 明代兵事
---- 第三节 清代兵事
---- 第四节 现代兵事
第八编 教科文卫
-- 第一章 教育
---- 第一节 教育行政管理
---- 第二节 明、清时期的教育
---- 第三节 幼儿教育
---- 第四节 小学教育
---- 第五节 中学教育
---- 第六节 职业教育
---- 第七节 业余教育
---- 第八节 教师队伍
---- 第九节 教育经费
-- 第二章 科学技术
---- 第一节 科技组织机构
---- 第二节 科技队伍
---- 第三节 科技和科普
---- 第四节 计量管理
-- 第三章 文化艺术
---- 第一节 文化机构
---- 第二节 群众文化
---- 第三节 戏剧
---- 第四节 电影放映
---- 第五节 图书
---- 第六节 文物
---- 第七节 文艺创作
-- 第四章 医疗卫生
---- 第一节 卫生机构
---- 第二节 城乡医疗
---- 第三节 中医和中西医结合
---- 第四节 爱国卫生运动
---- 第五节 防疫
---- 第六节 地方病防治
---- 第七节 妇幼保健
---- 第八节 公费医疗
---- 第九节 药材
-- 第五章 体育
---- 第一节 机构设置及体育设施
---- 第二节 群众体育
---- 第三节 学校体育
---- 第四节 比赛 成绩 纪录
-- 第六章 新闻广播
---- 第一节 报刊
---- 第二节 广播
---- 第三节 电视
---- 第四节 音像制品管理
第九编 社会
-- 第一章 民族
-- 第二章 人口
---- 第一节 人口源流
---- 第二节 人口变化
---- 第三节 人口密度及其分布
---- 第四节 人口结构
-- 第三章 计划生育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晚婚晚育
---- 第三节 节育绝育
---- 第四节 教育奖惩
-- 第四章 社会组织
---- 第一节 抗日组织
---- 第二节 民间进步组织
---- 第三节 各种会道门
-- 第五章 人民生活
---- 第一节 解放前人民生活
---- 第二节 解放后人民生活
-- 第六章 风俗
---- 第一节 衣食住行
---- 第二节 岁时祭祀
---- 第三节 婚丧喜庆
---- 第四节 山会、庙会
---- 第五节 禁忌、陋习
-- 第七章 方言
---- 第一节 地方语音
---- 第二节 地方词汇
---- 第三节 地方谚语
---- 第四节 地方歇后语
-- 第八章 宗教信仰
---- 第一节 佛教
---- 第二节 道教
第十编 人物
-- 第一章 人物传
---- 第一节 本籍人士
------ 金日(石单)
------ 马麟
------ 马昭
------ 彭廉
------ 李震
------ 卢镀
------ 李时渐
------ 李昌龄
------ 孟良允
------ 何孔述
------ 杨端宪
------ 潘惟相
------ 李士达
------ 张其蕴
------ 彭树林
------ 卢全昌
------ 卢生薰
------ 孔克明
------ 谢鏊
------ 卢生华
------ 马虎
------ 王有德
------ 康绳武
------ 潘林
------ 潘醇德
------ 潘中吉
------ 谢葆澍 谢集成 谢集梧
------ 谢王宾
------ 李凤仪
------ 路彩云
------ 马起凤
------ 曹秀彦
------ 谢绍远
------ 康以直
------ 卢宝伦
------ 张奋翼
------ 蓝毓青 蓝佩青
------ 卢逢庆
------ 谢树森
------ 张尔周
------ 吴光煚
------ 赵延龄
------ 张从诚
------ 白朝佐
------ 卢毓莱
------ 冯荣光
------ 何步云
------ 白彰明
------ 程维道
------ 田毓炳
------ 聂守仁
------ 杨国祯
------ 李钊德
------ 胡治臣
------ 李发荣
------ 张晋堂
------ 杨冬龄
------ 谢智文
------ 张汲三
------ 薛进文
------ 薛万祥
------ 叶庄之
------ 张汉风
------ 杨文耕
------ 魏兆伯
------ 马毓彪
------ 谢怀琅
------ 王曰咸
------ 杨得霂
------ 程得英
------ 张邦杰
------ 安佑天
------ 赵多荣
---- 第二节 本籍官吏
------ 李忠
------ 彭铉
------ 杜振宜
------ 王锡钧
------ 文楠
------ 齐正训
------ 李师唐
------ 周兆锦
------ 李燕林
------ 周树青
------ 牛载坤
-- 第二章 人物简介
---- 王刚
---- 段琬
---- 文朴
---- 李瀚
---- 李相
---- 王贤
---- 孟一蛟
---- 杨大烈
---- 谢天誉
---- 何斯美
---- 何淮
---- 王国靖
---- 王允亨
---- 马恩
---- 孙光禧
---- 彭秉乾
---- 王国柱
---- 王国泰
---- 孟良范
---- 杨桂英
---- 王扶朱
---- 刘荫芝
---- 孙克恭
---- 李桂馨
---- 谢录朋
---- 何远烈
---- 李绍凌
---- 马世玢
---- 王宏善
---- 胡永达
---- 卢生莲
---- 卢生荚
---- 刘叔堂
---- 吴攀桂
---- 马肇运
---- 李中学
---- 曹仲英
---- 马服候
---- 马劻义
---- 马明义
---- 聂炳南
---- 谢宗诚
---- 梁廷荣
---- 谢大诚
---- 卢逢辰
---- 谢迎桂
---- 薛世表
---- 刘绍远
---- 马理澍
---- 马翕义
---- 彭得信
---- 田达基
---- 温玉林
---- 李含芳
---- 曾贯元
---- 赵延龄
---- 谢奋武
---- 辛海香
---- 刘纪汉
---- 方生彪
---- 季振河
---- 张保泰
---- 程得善
---- 樊毓金
---- 杨麟芳
---- 杨泉源
---- 马继盛
---- 马得元
---- 汤应泮
---- 韩文林
---- 高天文
---- 李秀毓
---- 张文庵
---- 李希应
---- 马绪明
---- 袁成福
---- 郭明禹
---- 刘毓虎
---- 何双琡
---- 赵元佐
---- 许宋成
---- 张兰溪
---- 张学端
---- 柳阁臣
---- 汤学芳
---- 王尊三
---- 任揆文
---- 方登鳌
---- 赵仙舟
---- 张富
---- 邱逢润
---- 张万海
---- 程得璋
---- 周玉文
---- 高培阁
-- 第三章 人物表
---- 第一节 明代人物表
---- 第二节 清代人物表
---- 第三节 民国人物表
----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物表
-- 第四章 革命烈士英名录
---- 王尚远
---- 刘述明
---- 高全德
---- 潘发枝
---- 朱有福
---- 徐永廉
---- 谢衍玺
---- 李铃春
---- 许尔晋
---- 张林志
---- 徐永让
---- 高培禄
---- 李宗仁
---- 王中和
---- 彭有厚
---- 骆开学
---- 李玉枝
---- 徐建义
---- 程生定
---- 韩定国
---- 王多熊
---- 武成尧
---- 李开运
---- 甘世钦
---- 徐永年
---- 马维英
---- 叶曾香
---- 赵学荣
---- 李得生
---- 崔文华
---- 王学谋
---- 田永套
---- 杨录芳
---- 杨恒玖
---- 石如珍
---- 石采生
---- 张其祥
---- 薛东生
---- 李培因
---- 张万贵
---- 杨登高
---- 何文得
---- 何双贵
---- 刘双喜
---- 祁兴槐
---- 陈敏
---- 张有秉
---- 陈子帛
---- 李玉志
---- 陶吉文
附录
-- 诗歌
-- 民歌 民谣
--
-- 碑记
-- 散文
-- 旧志序言
-- 《民勤县志》编纂始末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