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县志

汶上县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汶上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87

出版时间: 1996年09月

目录

封面
汶上县志
汶上县志编纂委员会成员
汶上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成员
题词
-- 中共山东省委书记赵志浩题词
-- 中国孔子基金会会长 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匡亚明题词
--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会长 天津大学教授王学仲题词
-- 中共济宁市委副秘书长 原中共汶上县委书记杜庆生题词
图片
-- 汶上县地图
-- 汶上县城区图
-- 县城鸟瞰
-- 汶上县六大班子主要领导人合影
-- 汶上县志编委会成员合影
-- 汶上县志编委会办公室人员合影
-- 县委、县政协办公大楼
-- 县人大、县政府办公大楼
-- 联合国粮棉开发署高级顾问赫雷斯视察汶上棉田
-- 县棉花加工厂收购棉花现场
-- ①县棉纺厂细纱车间
-- ②分别获国际金奖和部优、省厅优奖的县酒厂系列产品
-- ③柳杭村毛巾厂获奖系列产品
-- ④已打入国际市场的县农机厂生产的砻谷机
-- ⑤刘楼乡农机厂拳头产品压力罐
-- ①11万伏变电所
-- ②琵琶山引汶灌渠进水闸
-- ③鲁西黄牛、小尾寒羊、汶上青山羊
-- ④县城中都市场
-- ⑤县城人民商场
-- ①汶上一中教学大楼
-- ②县计划生育服务站
-- ③电视发射塔
-- ④县城人民影院
-- ①县城烈士陵园
-- ②坐落于县城中心的孔子石雕像
-- ③新葺文庙大成殿
-- ④国家一级文物文殊般若经碑
-- ①县城宝相寺塔
-- ②县城关帝庙
-- ③水牛山摩崖石刻
-- ④郭林石刻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编 建 置
-- 第一章 建置隶属
-- 第二章 境域 区划
---- 第一节 境域
---- 第二节 行政区划
------ 附1 931~1937年汶上县政区图
-- 第三章 县城 乡镇
---- 第一节 县城
---- 第二节 乡镇
------ 附地名普查调整
第二编 自然环境
-- 第一章 地貌
---- 第一节 地貌类型
---- 第二节 山丘
---- 第三节 河流
---- 第四节 湖泉
------ 附汶上县地表水系图
-- 第二章 地质
---- 第一节 地层
---- 第二节 构造
------ 附汶上县地质略图
---- 第三节 水文地质
-- 第三章 气候物候
---- 第一节 气候
---- 第二节 物候
-- 第四章 土壤
---- 第一节 类型分布
---- 第二节 土壤性能
---- 第三节 水土流失与植被
-- 第五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土地
---- 第二节 水
---- 第三节 动植物
---- 第四节 药材
---- 第五节 矿产
--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三编 人 口
-- 第一章 人口规模
---- 第一节 人口数量
---- 第二节 人口分布与密度
-- 第二章 人口变动
---- 第一节 自然变动
---- 第二节 机械变动
-- 第三章 人口构成
---- 第一节 民族 性别 年龄
---- 第二节 职业 文化婚姻
-- 第四章 人口控制
---- 第一节 宣传政策
---- 第二节 节育措施
---- 第三节 节育成果
------ 附 先进典型
-- 第五章 居民生活
---- 第一节 农民生活
---- 第二节 职工生活
第四编 党派群团
-- 第一章 中共地方组织发展活动简史
---- 第一节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
----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
----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 第五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 第七节 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时期
-- 第二章 中共汶上县各级组织及党员
---- 第一节 工委县委
---- 第二节 基层组织
---- 第三节 党员
-- 第三章 中共汶上县历次代表大会
-- 第四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工人组织
---- 第二节 农民组织
---- 第三节 青少年组织
---- 第四节 妇女组织
---- 第五节 其他组织
-- 第五章 其他党派团体
---- 附伪新民会
第五编 政权 政协
-- 第一章 权力机关
---- 第一节 人民代表选举
---- 第二节 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三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 第四节 县人大常务委员会
---- 第五节 基层人民代表大会
-- 第二章 行政机构
---- 第一节 县衙
---- 第二节 县公署(县政府)
---- 第三节 县民主政府
---- 第四节 县人民政府(县人民委员会)
---- 第五节 县革命委员会
---- 第六节 基层行政机构
------ 附 日伪县政权
-- 第三章 参政机构
---- 第一节 议事会参议会
---- 第二节 政治协商会议
第六编 司 法
-- 第一章 民国司法机构
---- 第一节 警政机构
---- 第二节 地方法院
------ 附 日伪县警察局
-- 第二章 人民公安
---- 第一节 镇反肃反
---- 第二节 取缔反动会道门
------ 附 一贯道
---- 第三节 刑事侦察
---- 第四节 监狱看守管制改造
---- 第五节 治安管理
---- 第六节 消防
-- 第三章 人民检察
---- 第一节 刑事检察
---- 第二节 法纪检察
---- 第三节 经济检察
---- 第四节 监所检察
---- 第五节 控告申诉检察
---- 第六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 第四章 审判
---- 第一节 刑事审判
---- 第二节 民事审判 经济审判
---- 第三节 人民陪审
-- 第五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法制宣传
---- 第二节 民事调解
---- 第三节 法律服务
第七编 军 事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晚清民国县级军事机构
---- 第二节 县民主政府、县人民政府军事机构
-- 第二章 地方武装
---- 第一节 明清民国县政府武装
------ 附一 地主、土匪武装
------ 附二 日伪武装
---- 第二节 人民武装
-- 第三章 驻军
---- 第一节 明清驻军
---- 第二节 民国驻军
------ 附一 日伪入侵军
------ 附二 日军罪行录
------ 附三 国民党武装罪行录
---- 第三节 人民军队驻军
-- 第四章兵役
---- 第一节 旧政府的兵役制
---- 第二节 民主政府、人民政府的兵役制
-- 第五章 民兵
---- 第一节 组织
---- 第二节 装备
---- 第三节 训练
---- 第四节 作用
------ 附 冀鲁豫 第七分区司令部、武装部通令表扬
-- 第六章 军事设施
---- 第一节 城池
---- 第二节 国防公路 军用电话线
---- 第三节 人防工程
---- 第四节 民兵军事设施
-- 第七章 重大战事
---- 桃乡之战
---- 大古墩之战
---- 红枪会暴动
---- 蒋军围城一百天
---- 永安寺起义
---- 八十一师夜袭汶上城
---- 草桥“阅兵”
---- 梁山歼灭战
---- 汶南之战
---- 曹湖突围
---- 朱庄大捷
---- 反抢粮战斗
---- 胡楼战斗
---- 拔除伪据点
---- 刘许铺截汽车
---- 华野十纵佯攻汶上城
---- 王口阻击战
---- 十九团南旺剿匪
---- 摧毁运河防线
第八编 人事劳动
-- 第一章 人事
---- 第一节 清代官吏
---- 第二节 民国公职人员
------ 附伪职人员
---- 第三节 人民干部
-- 第二章 劳动
---- 第一节 劳动就业
------ 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 第二节 劳动保护与保险
---- 第三节 劳动工资
---- 第四节 职工福利
第九编 民 政
-- 第一章 救济福利
---- 第一节 救济
---- 第二节 社会福利
-- 第二章 拥军优属
---- 第一节 支援前线
---- 第二节 节日拥军
---- 第三节 优待抚恤
---- 第四节 军人安置
---- 第五节 烈士安葬
-- 第三章 婚丧移民管理
---- 第一节 婚姻管理
---- 第二节 丧葬管理
---- 第三节 移民安置
第十编 农牧业
-- 第一章 述要
---- 第一节 发展史略
---- 第二节 管理机构
-- 第二章 体制
---- 第一节 封建农业体制
----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农业体制
---- 第三节 社会主义农业体制
-- 第三章 作物
---- 第一节 分布结构
---- 第二节 产量
-- 第四章 生产力
---- 第一节 耕地
---- 第二节 劳力
---- 第三节 农机具
-- 第五章 农技农艺
---- 第一节 耕作制度
---- 第二节 品种更新
---- 第三节 施肥
---- 第四节 作物保护
---- 第五节 粮菜栽培
-- 第六章 农田建设
---- 第一节 改良土壤
---- 第二节 平整土地
---- 第三节 治理早涝
-- 第七章 畜牧
---- 第一节 家畜
---- 第二节 家禽
---- 第三节 疫病防治
---- 第四节 饲料生产
---- 第五节 服务机构
---- 第六节 医疗设备科技成果
-- 第八章 土特名产
---- 第一节 畜禽
---- 第二节 瓜果菜蔬
第十一编 棉 花
-- 第一章 述要
---- 第一节 发展简史
---- 第二节 经济地位
-- 第二章 品种
---- 第一节 更新换代
---- 第二节 良种繁育
-- 第三章 种植
---- 第一节 整地改土
---- 第二节 播种
---- 第三节 育苗
---- 第四节 间作套种
-- 第四章 管理
---- 第一节 保苗松土
---- 第二节 灌水施肥
---- 第三节 整枝抑狂
---- 第四节 病虫防治
第十二编 林 业
-- 第一章 述要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林业规模
-- 第二章 种类分布
---- 第一节 主要树种分布
---- 第二节 稀有古树
-- 第三章 植树造林
---- 第一节 采种育苗
---- 第二节 造林方式
---- 第三节 造林类型
------ 附 建国后历年植树表
-- 第四章 果树蚕桑
---- 第一节 果树
---- 第二节 蚕桑
-- 第五章 苗圃林场
---- 第一节 苗圃
---- 第二节 林场
-- 第六章 林木管护
---- 第一节 病虫防治
---- 第二节 林木保护
第十三编 水 利
-- 第一章 京杭运河南旺枢纽工程
---- 第一节 形成与完善
---- 第二节 作用与管理
---- 第三节 泥沙处理
------ 附一 南旺分水记载的几个问题
------ 附二 关于在汶上县南旺镇建立古运河博物馆的建议
------ 附三 南旺枢纽工程平面示意图
------ 附四 南旺分水口古建筑群平面示意图
------ 附五 南旺分水口旧照(民国初年)
------ 附六 戴村坝今照
------ 附七 大运河纵剖面图(民国初年)
-- 第二章 河渠湖库治理
---- 第一节 河道治理
---- 第二节 湖泊治理
---- 第三节 池塘工程 松山水库
---- 第四节 引汶灌渠
-- 第三章 农田水利建设
---- 第一节 水土保持 涝洼治理
---- 第二节 井站建设
-- 第四章 抗旱防汛
---- 第一节 抗旱
---- 第二节 防汛
------ 附 1957、1964年抗洪救灾记略
第十四编 工 业
-- 第一章 述要
---- 附 工业发展情况表
-- 第二章 体制
---- 第一节 所有制
---- 第二节 管理体制
-- 第三章 纺织缝纫工业
---- 第一节 轧花业
---- 第二节 纺织业
---- 第三节 服装鞋帽制作业
-- 第四章 食品工业
---- 第一节 磨粉业
---- 第二节 榨油业
---- 第三节 副食品加工业
-- 第五章 饮料饲料工业
---- 第一节 饮料业
---- 第二节 饲料业
-- 第六章 家具机械工业
---- 第一节 家具业
---- 第二节 机械业
-- 第七章 造纸印刷工业
---- 第一节 造纸业
---- 第二节 印刷业
-- 第八章 电子化学工业
---- 第一节 电子业
---- 第二节 化工业
-- 第九章 建材工业
---- 第一节 砖瓦石灰业
---- 第二节 水泥制造预制业
---- 第三节 沙石玻璃制品业
-- 第十章 电力工业
---- 第一节 发电
---- 第二节 供电
-- 第十一章 名牌产品
第十五编 商 业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经营机构
-- 第二章 流通体制
---- 第一节 私营商业及其社会主义改造
---- 第二节 国营商业
---- 第三节 集体商业
------ 附 日伪合作社商业简况
---- 第四节 个体联营商业
---- 第五节 集会贸易
-- 第三章 生产资料供应
---- 第一节 木材建材
---- 第二节 煤炭 石油
---- 第三节 机电化轻
---- 第四节 化肥农药
---- 第五节 牲畜 农具
-- 第四章 粮油供应
---- 第一节 征购议购
---- 第二节 销售供应
---- 第三节 调拨储存
-- 第五章 土特产收购供应
---- 第一节 棉麻
---- 第二节 编织品
---- 第三节 毛皮
---- 第四节 废品 药材
-- 第六章 副食品收购供应
---- 第一节 畜禽产品
---- 第二节 蔬菜 水果 水产
---- 第三节 其他
------ 附 主要副食品销量表
-- 第七章 日用工业品采购供应
---- 第一节 批发机构
---- 第二节 零售网点
---- 第三节 采购形式供应方法
------ 附主要日用工业品销量表
-- 第八章 对外贸易
---- 第一节 出口
---- 第二节 进口
-- 第九章 饮食服务
---- 第一节 饮食旅店
------ 附 名吃佳肴
---- 第二节 理发 照相 浴池
---- 第三节 家用器具维修
第十六编 城乡建设
-- 第一章 管理机构建筑单位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建筑单位
-- 第二章 县城建设
---- 第一节 街道桥涵路灯
---- 第二节 供电 供水 排水
---- 第三节 县城绿化
---- 第四节 重要建筑物
-- 第三章 乡镇村建设
---- 第一节 乡镇驻地建设
---- 第二节 村庄建设
------ 附 村庄建设典型
-- 第四章 环境保护
---- 第一节 环境污染
---- 第二节 污染防治
第十七编交通邮电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交通机构
---- 第二节 邮电机构
-- 第二章 交通
---- 第一节 要道
---- 第二节 桥涵
---- 第三节 管理
---- 第四节 运输
-- 第三章 邮电
---- 第一节 邮政
---- 第二节 电信
第十八编 财 税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县财税机构
---- 第二节 基层财税设置
-- 第二章 财政
---- 第一节 体制
---- 第二节 管理
---- 第三节 收入
---- 第四节 支出
------ 附 日伪县财政
-- 第三章 税种税制
---- 第一节 农税
---- 第二节 工商税 契税
第十九编 金 融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票号钱庄
------ 附典当业
---- 第二节 银行 信用合作社保险公司
-- 第二章 流通货币
---- 第一节 旧币
---- 第二节 人民币
-- 第三章 存款侨汇
---- 第一节 储蓄存款
---- 第二节 单位和农村集体存款
---- 第三节 侨汇
-- 第四章 信贷
---- 第一节 高利贷
---- 第二节 工商信贷
---- 第三节 农业信贷
------ 附 农业贷款豁免
---- 第四节 乡镇村(社队)企业信贷
---- 第五节 基本建设投资
-- 第五章 债券期票
---- 第一节 公债
---- 第二节 期票
---- 第三节 国库券
-- 第六章 保险
---- 第一节 保险种类
---- 第二节 保额保费
---- 第三节 理赔
第二十编 经济综合管理
-- 第一章 管理机构
-- 第二章 计划管理
---- 第一节 计划制订
---- 第二节 物资管理经济技术协作管理
-- 第三章 统计管理
---- 第一节 统计调查
---- 第二节 统计服务
---- 第三节 统计监督执法检查
-- 第四章土 地区划管理
---- 第一节 土地管理
---- 第二节 农业区划管理
-- 第五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登记管理合同管理
---- 第二节 商标管理 市场管理
---- 第三节 工商监督
-- 第六章 物价管理
---- 第一节 物价调整
---- 第二节 物价改革与监督
-- 第七章 计量管理审计管理
---- 第一节 计量管理
---- 第二节 审计管理
第二十一编 教 育
-- 第一章 教育行政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管理体制
---- 第三节 教育经费
---- 第四节 学校设备
-- 第二章 旧时学校教育
---- 第一节 县学
---- 第二节 书院
---- 第三节 私塾
-- 第三章 学前教育
---- 第一节 设置
---- 第二节 教师与教学
------ 附一 县直机关幼儿园
------ 附二 私立新生幼儿园
-- 第四章 小学教育
---- 第一节 发展概述
---- 第二节 学制
---- 第三节 课程
---- 第四节 教学
------ 附 实验小学
-- 第五章 中学教育
---- 第一节 发展布局
---- 第二节 学制课程
---- 第三节 教学
------ 附汶上县第一中学
-- 第六章 专业教育
---- 第一节 师范教育
---- 第二节 职业教育
------ 附 次邱农业中学
-- 第七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农民教育
---- 第二节 职工教育
-- 第八章 教师队伍
---- 第一节 来源与发展
---- 第二节 培训与提高
---- 第三节 生活待遇
---- 第四节 政治地位
第二十二编 科 技
-- 第一章 科技组织
---- 第一节 县科技单位
---- 第二节 农工科技网
---- 第三节 其他科技组织
-- 第二章 队伍与经费
---- 第一节 科技队伍
---- 第二节 科研经费
-- 第三章 科技普及
---- 第一节 科普宣传
---- 第二节 科技咨询服务
---- 第三节 技术培训
-- 第四章 科技成果
---- 第一节 获奖项目
---- 第二节 成果选介
---- 第三节 应用与推广
-- 第五章 测报
---- 第一节 气象测报
---- 第二节 地震测掇
第二十三编 文 化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文化局 广播电视局县志办公室
---- 第二节 档案局 馆 室
---- 第三节 书店 图书馆(室)
---- 第四节 文化馆 站 所俱乐部及电影单位
---- 第五节 剧团 杂技团 曲艺队
---- 第六节 影剧场院
-- 第二章 文学
---- 第一节 文学创作
---- 第二节 民间文学
------ 附 民歌民谣与民间传闻选录
-- 第三章 艺术
---- 第一节 戏曲
---- 第二节 电影
---- 第三节 杂技
---- 第四节 音乐舞蹈
---- 第五节 书法 美术 摄影
------ 附 书法、美术作品选
---- 第六节 民间工艺
-- 第四章 重要著述目录
---- 第一节 宋至民国著述
---- 第二节 建国后著述
-- 第五章 报刊通讯方志
---- 第一节 报刊
---- 第二节 通讯报导
---- 第三节 方志
-- 第六章 广播 电视
---- 第一节 广播
---- 第二节 电视
-- 第七章 文物胜迹
---- 第一节 古遗址
------ 附 北辛文化墓葬群在鲁发掘(梁吉昌)
---- 第二节 古墓葬
------ 附一 阚城·鲁九公墓考介(何树瀛)
------ 附二 阚城·鲁九公墓访察纪要(何树瀛王东风)
------ 附三 阚域诸公茔墓之图
---- 第三节 古建筑
---- 第四节 石刻
---- 第五节 胜迹
---- 第六节 馆藏文物
---- 第七节 文物保护
第二十四编 卫 生
-- 第一章机构
---- 第一节 行政机构专业机构
---- 第二节 医疗机构
-- 第二章 医疗
---- 第一节 医疗队伍
---- 第二节 设备与经费
---- 第三节 医疗技术
------ 附县医院抢救病例
---- 第四节 医疗制度
-- 第三章 防疫
---- 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
---- 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
---- 第三节 计划免疫
---- 第四节 妇幼保健
---- 第五节 爱国卫生
---- 第六节 卫生保健
-- 第四章 医药
---- 第一节 中药
---- 第二节 西药
---- 第三节 药政
第二十五编 体 育
-- 第一章 机构设施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设施
-- 第二章 学校体育
----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
---- 第二节 体育教师
-- 第三章 民间传统体育
-- 第四章 职工体育
-- 第五章 重要竞赛
---- 第一节 竞赛活动
---- 第二节 竞赛成绩
------ 附 汶上籍运动员参加全国及国际比赛简况
第二十六编 风俗 方言 宗教
-- 第一章 风俗
---- 第一节 生活习俗
---- 第二节 家庭习俗
---- 第三节 历史陋习
---- 第四节 美好风尚
-- 第二章 方言
---- 第一节 语音
---- 第二节 词汇
---- 第三节 俗语
---- 第四节 谚语
---- 第五节 歇后语
-- 第三章 宗教
---- 第一节 佛教道教
---- 第二节 天主教基督教
第二十七编 人 物
-- 第一章 名人传记
---- 穆修
---- 张昉
---- 马之贞
---- 曹元用
---- 白英
---- 史诚祖
---- 路迎
---- 王杲
---- 吴岳
---- 郭朝宾
---- 田斌
---- 张惟诚
---- 刘韵珂
---- 马焕奎
---- 梁协中
---- 林金镜
---- 郭晨诰
---- 王踽臣
---- 姜怀重
---- 柬清汶
---- 陈名昭
---- 田代顺
---- 周庆忠
---- 马锡龄
---- 陈恩璞
---- 胡培熙
---- 秦大文
---- 郭信珠
---- 白观化
---- 陈宫
---- 李文远
---- 何文芝
---- 赵培真
---- 吕少良
---- 曹志尚
---- 张宪林
---- 陈伯衡
---- 李缙卿
---- 张寿椿
---- 李又村
---- 张辛铭
---- 李广友
---- 毛云瑞
---- 徐又彬
---- 任心会
---- 刘学奎
---- 王世英
---- 王国福
---- 商承业
---- 贺建清
---- 王恩谱
---- 夏本勤
---- 附 反革命罪人
------ 褚玉璞
------ 梁钟亭
------ 刘本功
------ 王鸣韶
------ 陈德山
-- 第二章 著名革命烈士简志
---- 杨继堂
---- 刘兴法
---- 刘道德
---- 蔡俊沛
---- 王克贤
---- 郑新民
---- 宫兆旭
---- 李玉香
---- 郑树松
---- 肖方如
---- 姜树林
---- 周庆样
---- 张允胜
---- 杨殿吉
---- 路子训
---- 侯兆喜
---- 张春型
---- 王振寅
---- 张培植
---- 崔秀纯
---- 辛洪山
---- 韩胜云
---- 黄福昌
---- 李振民
-- 第三章 获重大成果的当代人物志略
---- 徐文
---- 张广厚
---- 吕修福
---- 马兴泮
---- 胡甲林
---- 尹明基
---- 郭永宪
---- 江西武
---- 成义敬
---- 郭延礼
---- 路遇
---- 乔迁
---- 何庆芝
---- 杨汉卿
---- 李向春
---- 张振亭
---- 蔡素云
---- 邓承奇
---- 朱宜学
---- 杨尊田
---- 孔维克
---- 郑鸣林
---- 田代华
---- 高中明
---- 苑正太
---- 郭书勤
---- 王印昌
---- 寻振山
---- 徐建泉
---- 马金忠
---- 周长裕
---- 王耀文
---- 姬长民
-- 第四章 获省部军以上奖励人物名录
---- 吕树仁
---- 杜广琪
---- 王兴义
---- 李作棣
---- 程方均
---- 赵宪祥
---- 王桂芝
---- 杨东月
---- 徐炳南
---- 商振珊
---- 王宪墀
---- 杨东升
---- 桑逢怀
---- 徐士政
---- 张廷干
---- 徐炳训
---- 李绪统
---- 解光荣
---- 解庆德
---- 王方德
---- 肖方春
---- 李中恕
---- 崔俊英
---- 解培生
---- 郭延岱
---- 高延绪
---- 韩秀菊
---- 吕树堂
---- 周玉志
---- 徐传秀
---- 张桂欣
---- 陈硕
---- 宋金香
---- 王东生
---- 王敬珍
---- 李秀荣
---- 刘咸元
---- 曹修民
---- 郭永宪
---- 赵砚华
---- 周广义
---- 刘玉光
---- 王桂英
---- 姜安臣
---- 姜秀兰
---- 李修科
---- 宋印胜
---- 王洪琪
---- 王维颍
---- 张运第
---- 张高生
---- 罗保群
---- 刘广平
---- 任兆云
---- 吴恒如
---- 孙庆玲
---- 刘允娥
---- 马继凤
---- 周芹
---- 马守坤
---- 王宗兰
---- 胡甲林
---- 谢发旺
---- 赵传忠
---- 王宜连
---- 蒙振华
---- 刘学智
---- 王士柱
---- 郭庆泉
---- 徐文
---- 路桂芬
---- 胡萍
-- 第五章 地专厅师级以上干部简表
附 录
-- 一、重要地方文献选录
---- 为周济被难同胞募捐启(汶东办事处)
---- 汶上抗日县政府关于年关募捐劳军工作的指示
---- 冀鲁豫区党委杨海鹏等关于解放汶上的指示
---- 汶上县实行土地改革的工作意见(摘要)
---- 关于深入贯彻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搞好农村改革的意见(汶发[83] 第37号文件摘要)
---- 汶上县人民政府关于转发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四个文件的通知
-- 二、关于孔子宰中都等诗文·资料选辑
---- 孔子化行中都图(采自清代《圣迹图》)
---- 孔子宰中都考评(何树瀛)
---- 冉伯牛继宰中都资料点评(周洪才)
---- 古籍记载孔子宰中都的部分资料(李顺林)
---- 孔子宰中都颂诗选(7首)
---- 孔子宰中都2493年祭文(乐山)
---- 李白汶上诗作考(何树瀛)
-- 三、诗文选录
---- 1.散文
------ 汶上刘氏家藏定武兰亭真榻记(马焕奎)
------ 万里同志在高庄(次邱乡志办)
------ “大主编”和他的编委们(何敬伦)
---- 2.诗歌
------ 李白游汶上题诗三首
------ 高适游汶上赋诗二首
------ 文天祥过汶上赋诗四首
------ 清乾隆皇帝于南旺分水龙王庙题诗六首
------ 其他名人题诗(吴国伦等)
------ 汶上革命志士诗抄(隋长文等)
-- 四、旧志序跋选辑
---- 汶上县志序(檀芳邃)
---- 重刻汶上县旧志跋(闻元炅)
---- 续修汶上县志序(金一凤)
---- 再续汶上县志序(马焕奎)
-- 五、重要石刻碑文选
---- 汉卫尉衡方墓碑(朱登)
------ 附 汉碑考误(马焕奎)
------ 衡方墓碑解说(李新明等)
---- 文殊般若经碑(北魏·羊氏书)
---- 水牛山摩崖石刻(北齐)
---- 夫子庙堂记碑(唐·程浩)
---- 重修思圣堂记碑(明·项城)
---- 邑侯张惟诚爱养坊记略碑(明·郭朝宾)
---- 讲堂钓鱼台留地保护记碑(民国·马焕奎)
---- 拜谒大成殿赞碑(今人·孔德懋)
---- 杨清钦先生捐资碑(今人·李继平)
编后记
历届汶上县志编纂委员会及办公室成员名录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