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县志

马关县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马关县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卫生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90

出版时间: 1996年08月

目录

封面
马关县志
马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马关县志》编纂人员
《马关县志》审查验收单位及审稿人员名单
图片
-- 马关县政区图
-- 县城全景
-- 国门
-- 城标
-- 鱼水园
-- 石丫口碉楼
-- 今日边关
-- 烽火台
-- 玉皇阁
-- 草果
-- 杉木林
-- “杉木王”
-- 蚬木砧板
-- 热区瀑布
-- 香蕉
-- “老君茶”产品
-- 茶园
-- 无角山羊
-- 矮马
-- 菠萝
-- 红柱兰
-- 墨兰
-- 高干渠
-- 城子卡水库
-- 马安山水库
-- 配电室
-- 棉花山电站
-- 电站机房
-- 机械采矿
-- 矿石标本
-- 锌、铅矿产品
-- 三氧化二砷
-- 各式糖果
-- 优质白砂糖
-- 采煤
-- 县城邮电大楼
-- 程控电话机房
-- 国防公路
-- 苗族
-- 壮族
-- 彝族
-- 傣族制作水烟筒
-- 县一中大门
-- 县一小教学楼
-- 县二小校园
-- 一中化学实验室
-- 课外活动
-- 阿峨新寨壮族版画
-- 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
-- 县志终审会议合影
-- 县志编辑人员
马关县人民政府文件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一、地理
-- 第一章 政区沿革
---- 第一节 位置、面积
---- 第二节 建置沿革
---- 第三节 行政区划
---- 第四节 县城、乡(镇)
-- 第二章 自然环境
---- 第一节 地质
---- 第二节 地貌
---- 第三节 气候
---- 第四节 山脉
---- 第五节 水系
---- 第六节 土壤
---- 第七节 植被
-- 第三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土地
---- 第二节 水力
---- 第三节 矿藏
---- 第四节 植物
---- 第五节 动物
-- 第四章 气候灾害
---- 第一节 旱灾
---- 第二节 低温
---- 第三节 洪涝
---- 第四节 冰雹
-- 第五章 自然保护区
---- 第一节 老君山
---- 第二节 古林箐
-- 第六章 异象
二、人口
-- 第一章 总人口
---- 第一节 发展
---- 第二节 分布
-- 第二章 人口结构
---- 第一节 农业与非农业
---- 第二节 民族
---- 第三节 性别
---- 第四节 年龄
---- 第五节 行业
---- 第六节 文化
-- 第三章 生育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政策
---- 第三节 效果
三、民族
-- 第一章 苗族
---- 第一节 源流
---- 第二节 经济
---- 第三节 文化
---- 第四节 风俗习惯
-- 第二章 壮族
---- 第一节 源流
---- 第二节 经济
---- 第三节 文化
---- 第四节 风俗习俗
-- 第三章 彝族
---- 第一节 源流
---- 第二节 经济
---- 第三节 文化
---- 第四节 风俗习惯
-- 第四章 傣族
---- 第一节 源流
---- 第二节 经济
---- 第三节 文化
---- 第四节 风俗习惯
-- 第五章 布依族
---- 第一节 源流
---- 第二节 经济
---- 第三节 文化
---- 第四节 风俗习惯
-- 第六章 瑶族
---- 第一节 源流
---- 第二节 经济
---- 第三节 文化
---- 第四节 风俗习惯
-- 第七章 蒙古族
-- 第八章 汉族
-- 第九章 拉基人
---- 第一节 源流
---- 第二节 经济
---- 第三节 文化
---- 第四节 风俗习惯
-- 第十章 民族事务
---- 第一节 民族工作
---- 第二节 工作机构
---- 第三节 民族干部
四、综合经济
-- 第一章 发展述略
---- 第一节 封建时期
----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 第二章 经济结构
---- 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
---- 第二节 产业结构
-- 第三章 经济效益
---- 第一节 净产值率
---- 第二节 劳动生产率
---- 第三节 资金生产率
---- 第四节 固定财产形成率
---- 第五节 国民收入分配
-- 第四章 人民生活
---- 第一节 收入水平
---- 第二节 消费水平
---- 第三节 居住水平
-- 第五章 名特产品
---- 第一节 农产品
---- 第二节 工业品
---- 第三节 其他
-- 第六章 经济管理
---- 第一节 计划
---- 第二节 统计
---- 第三节 审计
---- 第四节 技术监督
---- 第五节 土地
---- 第六节 物价
---- 第七节 工商行政
---- 第八节 城乡企业
---- 第九节 矿产资源
五、农业
-- 第一章 土地制度
---- 第一节 封建社会时期
----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 第二章 生产条件
---- 第一节 耕地
---- 第二节 劳动力
---- 第三节 畜力
---- 第四节 农机具
---- 第五节 投资
---- 第六节 农业区划
-- 第三章 粮食作物
---- 第一节 品种
---- 第二节 产量
---- 第三节 技术措施
-- 第四章 经济作物
---- 第一节 品种
---- 第二节 产量
---- 第三节 生产措施
-- 第五章 畜牧业
---- 第一节 畜禽品种
---- 第二节 饲养
---- 第三节 饲料
---- 第四节 疫病防治
-- 第六章 渔业、副业
---- 第一节 渔业
---- 第二节 副业
-- 第七章 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计划
---- 第三节 财务会计
---- 第四节 收益分配
六、林业
-- 第一章 森林资源
---- 第一节 面积
---- 第二节 分布
---- 第三节 种类
---- 第四节 珍稀濒危树种
---- 第五节 名木古树
-- 第二章 山林权属
---- 第一节 国有林
---- 第二节 集体林
---- 第三节 个体林
-- 第三章 植树造林
---- 第一节 采种育苗
---- 第二节 植造
-- 第四章 森林保护
---- 第一节 护林防火
---- 第二节 严禁乱砍滥伐
---- 第三节 防治病虫害
-- 第五章 林木经营
---- 第一节 木材采伐
---- 第二节 木材购销
-- 第六章 管理机构
---- 第一节 行政机构
---- 第二节 企、事业单位
七、水利
-- 第一章 农田水利工程
---- 第一节 蓄水
---- 第二节 引水
---- 第三节 提水
-- 第二章 山区饮水工程
-- 第三章 防洪排涝工程
-- 第四章 管理
---- 第一节 行政机构
---- 第二节 水利事业单位
---- 第三节 水利管理
八、工业
-- 第一章 矿冶
---- 第一节 金属矿
---- 第二节 非金属矿
---- 第三节 冶金矿产公司
-- 第二章 能源
---- 第一节 电力
---- 第二节 煤炭
-- 第三章 制糖
---- 第一节 红糖
---- 第二节 白砂糖
-- 第四章 农机具制造
---- 第一节 农具
---- 第二节 农机
-- 第五章 造纸、印刷
---- 第一节 造纸
---- 第二节 印刷
-- 第六章 酿酒、榨油
---- 第一节 酿酒
---- 第二节 榨油
-- 第七章 纺织、缝纫
---- 第一节 纺织
---- 第二节 缝纫
-- 第八章 食品加工
---- 第一节 糖果糕点
---- 第二节 粮食加工
---- 第三节 肉食加工
---- 第四节 酱菜
-- 第九章 建材
---- 第一节 砖瓦
---- 第二节 水泥
---- 第三节 其他建材
-- 第十章 其他工业
---- 第一节 金属用品
---- 第二节 木具制作
---- 第三节 陶器生产
---- 第四节 雨具生产
---- 第五节 布鞋
---- 第六节 配合饲料加工
-- 第十一章 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企业管理
九、交通邮电
-- 第一章 交通路线
---- 第一节 驿道
---- 第二节 公路
---- 第三节 铁路
---- 第四节 桥梁
-- 第二章 运输
---- 第一节 畜力
---- 第二节 机动车辆
---- 第三节 运输企业
-- 第三章 交通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公路养护
---- 第三节 路政
---- 第四节 运输
---- 第五节 安全
---- 第六节 重大交通事故
-- 第四章 邮政
---- 第一节 邮路
---- 第二节 投递
---- 第三节 业务
-- 第五章 电信
---- 第一节 电报
---- 第二节 电话
-- 第六章 邮电机构
---- 第一节 驿站
---- 第二节 邮电局
---- 第三节 支局、所
十、商业
-- 第一章 体制
---- 第一节 个体
---- 第二节 集体
---- 第三节 国营
-- 第二章 市场
---- 第一节 集市、街期
---- 第二节 集市特点
---- 第三节 市场管理
-- 第三章 商品购销
---- 第一节 农副土特产品
---- 第二节 生产资料
---- 第三节 生活资料
---- 第四节 文化医药用品
---- 第五节 矿产品
---- 第六节 民族特需品
---- 第七节 废旧物资回收
-- 第四章 扶持商品生产
---- 第一节 资金扶持
---- 第二节 良种良畜扶持
---- 第三节 技术扶持
-- 第五章 饮食服务业
---- 第一节 饮食业
---- 第二节 服务业
-- 第六章 外贸
---- 第一节 边民互市
---- 第二节 出口物资收购、上调
-- 第七章 仓储
---- 第一节 仓库
---- 第二节 仓管
-- 第八章 经营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体制
---- 第三节 计划
---- 第四节 财务
---- 第五节 价格
---- 第六节 民主管理
十一、粮油
-- 第一章 购进
---- 第一节 公粮
---- 第二节 余粮
---- 第三节 油脂及油料收购
---- 第四节 议价粮油收购
-- 第二章 粮油供应
---- 第一节 城镇粮
---- 第二节 财政粮
---- 第三节 农村粮
---- 第四节 饲料
---- 第五节 种子
---- 第六节 油脂
---- 第七节 副产品
---- 第八节 议价粮油
-- 第三章 调运
-- 第四章 仓储
---- 第一节 仓库
---- 第二节 保管
-- 第五章 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计划管理
---- 第三节 财务管理
---- 第四节 票证管理
十二、财税
-- 第一章 财政收入
---- 第一节 农业税
---- 第二节 工商各税
---- 第三节 企业收入
---- 第四节 其它收入
-- 第二章 财政支出
---- 第一节 总支出
---- 第二节 主要项目支出
-- 第三章 税政
---- 第一节 税种
---- 第二节 税率
---- 第三节 工商税收减免
---- 第四节 培养财源
-- 第四章 管理机构
---- 第一节 财政
---- 第二节 税务
十三、金融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国营金融
---- 第二节 农村信用合作社
-- 第二章 货 币
---- 第一节 种类
---- 第二节 币值与兑换
---- 第三节 投放与回笼
-- 第三章 存款
---- 第一节 城乡储蓄
---- 第二节 单位存款
---- 第三节 信用社存款
-- 第四章 贷款
---- 第一节 民间借贷
---- 第二节 工商信贷
---- 第三节 农业信贷
---- 第四节 基建拨贷
---- 第五节 专项贷款
-- 第五章 现金
---- 第一节 计划
---- 第二节 出纳
-- 第六章 结算
---- 第一节 同城结算
---- 第二节 异地结算
-- 第七章 银行代理业务
---- 第一节 财政金库
---- 第二节 发行公债、国库券
---- 第三节 农业拨款监督
-- 第八章 保险业务
---- 第一节 发展
---- 第二节 险种
---- 第三节 防灾理赔
-- 第九章 金融管理
---- 第一节 会计核算
---- 第二节 货币管理
---- 第三节 黄金、白银管理
---- 第四节 反假斗争
十四、城乡建设
-- 第一章 县城建设
---- 第一节 规模
---- 第二节 房屋
---- 第三节 街道
---- 第四节 公共设施
-- 第二章 乡村建设
---- 第一节 集镇
---- 第三节 房屋
---- 第三节 公共设施
-- 第三章 建筑施工
---- 第一节 队伍
---- 第二节 设计
---- 第三节 施工
-- 第四章 环境保护
---- 第一节 保护生态
---- 第二节 污染监理
---- 第三节 街道卫生
-- 第五章 建设管理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建设用地管理
---- 第三节 工程质量监督
---- 第四节 房产管理
---- 第五节 规划管理
十五、政党群团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马关县地方组织
---- 第一节 党组织早期革命活动
---- 第二节 党代表大会
---- 第三节 组织机构
---- 第四节 组织建设
---- 第五节 宣传教育
---- 第六节 统战工作
---- 第七节 党校培训
---- 第八节 纪律检查
---- 第九节 纠正冤假错案
---- 第十节 重大政治活动述略
--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马关县地方组织
---- 第一节 县党部
---- 第二节 基层组织
---- 第三节 党务
---- 第四节 其他组织
-- 第三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工会
---- 第二节 农民协会
---- 第三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 第四节 妇女联合会
---- 第五节 科学技术协会
---- 第六节 归国华侨联合会
---- 第七节 中国少年先锋队
十六、政权
-- 第一章 权力机关
---- 第一节 各族各界代表大会
----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 县人大常委会
---- 第四节 选举
-- 第二章 行政机构
---- 第一节 明、清时期地方政权
---- 第二节 民国县政府
---- 第三节 县人民政府
---- 第四节 政务纪略
-- 第三章 参政议政机关
---- 第一节 民国县参议机构
---- 第二节 人民政协
十七、民政
-- 第一章 拥军优属
---- 第一节 拥军
---- 第二节 优待
---- 第三节 抚恤
---- 第四节 安置
-- 第二章 社会福利
---- 第一节 五保户供养
---- 第二节 社会救济
---- 第三节 灾害救济
---- 第四节 战期救济
---- 第五节 收容遣送
---- 第六节 扶贫
-- 第三章 婚葬管理
---- 第一节 婚姻登记
---- 第二节 殡葬改革
-- 第四章 侨务
---- 第一节 华侨
---- 第二节 落实政策
---- 第三节 扶持贫困归侨
-- 第五章 烈士陵园
-- 第六章 其他
---- 第一节 城镇居民下放、回收
---- 第二节 印支难民安置
十八、劳动人事
-- 第一章 人事
---- 第一节 干部管理
---- 第二节 工资、福利
---- 第三节 科技干部评聘
---- 第四节 干部职工离、退休
-- 第二章 劳动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工人队伍
---- 第三节 工资、福利
---- 第四节 劳动保护
-- 第三章 待业人员安置
十九、政法
-- 第一章 公安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惩治犯罪
---- 第三节 社会治安管理
---- 第四节 消防
---- 第五节 监所管理
-- 第二章 检察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刑事检察
---- 第三节 经济检察
---- 第四节 法纪检察
---- 第五节 监所检察
----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
-- 第三章 审判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刑事审判
---- 第三节 经济审判
---- 第四节 民事审判
---- 第五节 行政审判
---- 第六节 案件复查
-- 第四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人民调解
---- 第三节 律师
---- 第四节 公证
---- 第五节 法制宣传
二十、外事
-- 第一章 界务
---- 第一节 历史概述
---- 第二节 中法勘界
---- 第三节 界线、界碑
---- 第四节 边界纠纷
-- 第二章 边境外事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边境管理
---- 第三节 涉外问题处置
-- 第三章 对越交往
---- 第一节 官方交往
-- 第四章 边境要事纪略
二十一、军事
-- 第一章 地方军事机构
---- 第一节 关、汛、塘、卡
---- 第二节 兵役科
---- 第三节 人民武装部
-- 第二章 兵役
---- 第一节 募兵制
---- 第二节 征兵制
---- 第三节 志愿兵役制
---- 第四节 义务兵役制
---- 第五节 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
---- 第六节 预备役
-- 第三章 军队
---- 第一节 地方部队
---- 第二节 驻防部队
---- 第三节 过境部队
---- 第四节 武装警察部队
-- 第四章 群众工作
---- 第一节 拥政爱民
---- 第二节 军民共建
-- 第五章 民兵
---- 第一节 民兵组织
---- 第二节 军事训练与政治教育
---- 第三节 参战
---- 第四节 执勤
-- 第六章 主要战事记略
-- 第七章 支前
二十二、教育
-- 第一章 学校教育
---- 第一节 私塾、义学
---- 第二节 幼儿园(班)
---- 第三节 小学
---- 第四节 普通中学
---- 第五节 职业中学
---- 第六节 师范
-- 第二章 业余教育
---- 第一节 扫盲
---- 第二节 职工业余教育
-- 第三章 教育制度
---- 第一节 学制与课程
---- 第二节 考试制度
-- 第四章 教学教研
-- 第五章 教师
---- 第一节 队伍
---- 第二节 待遇
-- 第六章 经费及设备
---- 第一节 经费
---- 第二节 设备
-- 第七章 勤工俭学
-- 第八章 行政机构
---- 第一节 县级
---- 第二节 乡(镇)级
---- 第三节 学校
二十三、科技
-- 第一章 机构、队伍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事业机构
---- 第三节 学术团体
---- 第四节 队伍
-- 第二章 科技推广
---- 第一节 农业
---- 第二节 工业
---- 第三节 林业
---- 第四节 气象
---- 第五节 畜牧兽医
---- 第六节 医药卫生
-- 第三章 科技活动
---- 第一节 科普宣传
---- 第二节 活动
-- 第四章 科技成果
二十四、文化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行政机构
---- 第二节 事业单位
-- 第二章 群众文化
---- 第一节 戏曲
---- 第二节 音乐
---- 第三节 舞蹈
---- 第四节 美术、书法
---- 第五节 文学
-- 第三章 业余文艺活动
---- 第一节 业余文艺组织
---- 第二节 农村业余文艺
---- 第三节 职工业余文艺
---- 第四节 学校业余文艺
---- 第五节 老年人业余文艺
-- 第四章 文物古迹陵园名胜
---- 第一节 文物
---- 第二节 古迹
---- 第三节 陵园
---- 第四节 名胜
-- 第五章 档案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清理保存
---- 第三节 档案使用
-- 第六章 边境文化交流
---- 第一节 课本
---- 第二节 年画、对联
---- 第三节 电影
---- 第四节 歌舞、戏曲
-- 第七章 文化市场管理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管理
二十五、广播电视
-- 第一章 机构、设施
---- 第一节 广播电视局
---- 第二节 县广播站
---- 第三节 农村广播站(室)
---- 第四节 中波转播台
---- 第五节 县城电视转播台
---- 第六节 农村电视转播台(站)
---- 第七节 边境广播站
-- 第二章 广播
---- 第一节 有线广播
---- 第二节 边境广播
---- 第三节 无线广播
---- 第四节 自办节目
-- 第三章 电视
---- 第一节 电视转播
---- 第二节 自办电视新闻节目
---- 第三节 电视报发行
二十六、医药卫生
-- 第一章 卫生机构
---- 第一节 卫生局
---- 第二节 事业单位
---- 第三节 医疗卫生队伍
-- 第二章 医疗
---- 第一节 中医
---- 第二节 西医
---- 第三节 乡村医疗卫生
---- 第四节 民间医疗
-- 第三章 医药
---- 第一节 中草药
---- 第二节 中、西药制剂
---- 第三节 药政管理
-- 第四章 防疫
---- 第一节 疫情
---- 第二节 麻风病查、治
---- 第三节 防疫措施
-- 第五章 妇幼卫生
---- 第一节 妇女保健
---- 第二节 儿童保健
-- 第六章 爱国卫生运动
---- 第一节 除害灭病
---- 第二节 饮用水源卫生分析
---- 第三节 卫生监督
---- 第四节 建立卫生模范村
二十七、体育
-- 第一章 体育活动
---- 第一节 学校体育
---- 第二节 职工体育
---- 第三节 农村体育
---- 第四节 老年体育
---- 第五节 少儿体育
-- 第二章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 第一节 项目
---- 第二节 表演
-- 第三章 体育竞赛
---- 第一节 组织县级运动会
---- 第二节 参加州级运动会
---- 第三节 参加省级以上运动会
-- 第四章 体育人才
---- 第一节 培养
---- 第二节 输送
-- 第五章 体育设施
---- 第一节 运动场地
---- 第二节 器械
-- 第六章 机构
二十八、风俗
-- 第一章 生活习俗
---- 第一节 节日
---- 第二节 生、婚、丧
---- 第三节 衣、食、住
---- 第四节 禁忌
-- 第二章 称谓、姓氏、家谱
---- 第一节 称谓
---- 第二节 姓氏
---- 第三节 家谱
-- 第三章 方言、俚语
---- 第一节 方言
---- 第二节 谚语及俗语
---- 第三节 歇后语
---- 第四节 民谣及顺口溜
-- 第四章 社会风尚
---- 第一节 美德新风
---- 第二节 污浊陋习
人物
-- 一、传己
---- 龙上登
---- 向镇藩
---- 王世珍
---- 向镇清
---- 李国定
---- 刘弼卿
---- 刘振武
---- 林青
---- 李选廷
---- 王长信
---- 冯再发
---- 向镇弼
---- 陶绍文
---- 杨光元
---- 平元德
---- 卢仲桃
---- 欧阳河图
---- 田清海
---- 杨国华
-- 二、传略
---- 龙者宁
---- 龙宜
---- 彭莲蓬
---- 施文焕
---- 王秉钧
---- 蒋光亮
---- 王富臣
---- 左进思
---- 张自明
---- 李选青
---- 李相邦
---- 王汝为
---- 宋启华
---- 兰世洪
-- 三、名录
---- (一) 马关籍抗日阵亡军人名录
---- (二) 外籍烈士名录
---- (三) 马关籍烈士名录
-- 四、表
---- (一) 受省(部)级表彰的英雄、模范人物表
---- (二) 马关籍任地(师)级职务人员表
---- (三) 马关县高级技术职务人员表
附录
-- 一、碑文
-- 二、地方文告
-- 三、艺文
编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