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山东司法行政事业的发展与现状。包括法学教育、法制宣传、法学研究、公证工作、调解工作等。
内容时限:
1840-1985
出版时间:
1989年12月
目录
封面
山东司法行政志(1840-1985)
《山东司法行政志》编委会
图片
--
题词
----
题词一
----
题词二
----
题词三
--
1955年山东省司法厅办公楼(现济南市省府前街1号省人民政府院内)
--
1956年山东省司法厅厅址(现济南市泉城路276号)
--
山东省司法厅厅址(济南市经十路9号)
--
山东省劳动改造工作管理局局址(济南市历山路111号)
--
1983年3月27日,山东省司法厅厅长冯乐进(右一)在全省“文明礼貌月法制宣传日”活动中,在济南市“
--
1984年10月,山东省司法厅厅长陈天有(左一)在省第一劳教所召开的全国劳教工作会议上。
--
1984年12月司法部部长邹瑜视察山东省第一劳教所时,为劳教所题词。右三为山东省司法厅副厅长周德仁。
--
山东省监狱狱址(济南市工业南路)
--
司法部给山东省第一劳动教养管理所记集体一等功。
--
省监狱犯人教学楼
--
犯人正在演出文艺节目
--
泰山劳改支队张宪宽研制的全静无导轨精密电火花机床,荣获全国科技大会奖。
--
管教干部给学员上技术教育课。
--
犯人正在劳动
--
滕县官桥镇官桥村农民法制夜校
--
司法部给惠民县公证处记集体一等功
--
公证员正在办理涉外公证事项
--
司法部授予曲阜县法律顾问处先进集体称号
--
日本律师代表团访问山东。
--
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等领导同全省五十年代老律师合影。
--
山东省司法管理干部学院校址。(济南市姚家庄东首)
--
山东省劳改工作警官学校校址(济南市文化东路30号)
--
司法部济南法律学校校址(现济南市和平路2号)
--
山东省司法学校校址(济甫市仁和庄路)
--
华东政法学院山东函授学员正在上课。
--
全省第一个乡镇法律服务站——掖县朱由镇法律服务站
--
调解人员正在调解民间纠纷
--
加拿大友人访问人民调解委员会
--
《山东法制报》创刊
--
山东省法学会成立
--
全省第一次司法行政工作会议在济南召开
前言
凡例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机构人员
--
第一节 提法使司
--
第二节 山东省高级审判处
--
第三节 山东省司法厅
--
第四节 司法局
--
第五节 人员状况
--
第六节 立功创模活动
第三章 法学教育
--
第二节 司法干部培训
----
一 司法培训班
----
二 法律函授
----
三 司法干部大、中专班
--
第三节 法律院校
----
一 山东省城官立法政学堂
----
二 山东法律学堂
----
三 山东省公立法政专门学校
----
四 山东省政法干校
----
五 司法部济南法律学校
----
六 山东省政法学院
----
七 山东省劳改工作警官学校
----
八 山东省司法管理干部学院
----
九 山东省司法学校
第四章 法制宣传
--
第一节 清末法律宣传
--
第二节 民国时期法律宣传
----
一 国民政府法律宣传
----
二 人民民主政府新法宣传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法制宣传
----
一 建国初期和“一五”计划时期的法制宣传
第五章 法学研究
--
第一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山东法学研究
----
一 中华民国法学会山东分会
----
二 法学研究成果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法学研究
----
一 山东省法学会筹备委员会
----
二 山东省法学会
第六章 公证
--
第一节 建国前的公证制度
----
二 公证机构设置
----
三 公证的范围及效力
----
四 公证程序
----
五 缴纳公证费
--
第二节 建国后的公证制度
----
一 公证机关的组织建设
----
二 公证业务
----
三 公证收费
----
四 公证工作经验
第七章 律师
--
第二节 律师组织
----
一 律师公会
----
二 律师协会
----
三 律师事务所
----
四 法律顾问处
--
第三节 律师业务
--
第四节 律师管理
--
第五节 律师收费
--
第六节 外事活动
第八章 调解
--
第二节 调解组织
----
一 息讼所
----
二 调解委员会
----
三 人民调解委员会
--
第三节 调解工作
----
一 制定、实施调解工作责任制
----
二 建立、健全纠纷信息员队伍
----
三 定期开展民间纠纷排查工作
----
四 切实加强基层调解人员的业务建设
--
第四节 司法助理员
----
一 司法助理员队伍建设
----
二 司法助理员职权范围
--
第五节 法律服务站
第九章 对人民法院司法行政工作的管理
--
第一节 管理范围
--
第二节 工作开展
----
一 机构建设
----
二 队伍建设
----
三 健全审判制度
----
四 财务管理
----
五 人民陪审员的选举
----
六 司法统计
第十章 监管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一 清朝晚期监狱
----
二 民国监狱
----
三 人民监狱
--
第二节 监管
----
一 清朝晚期监狱
----
二 民国监狱
----
三 人民监狱
--
第三节 教育
----
一 清朝晚期教诲、教育
----
二 民国监狱教诲、教育
----
三 人民监狱教育
--
第四节 刑满、解教留场(厂)就业
----
一 留场就业政策
----
二 管理
----
三 处理
--
第五节 生产
----
一 清朝晚期囚犯劳役和习艺
----
二 民国监犯作业
----
三 人民监狱生产劳动
第十一章 劳动教养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管理
----
一 收容
----
二 分别编队
----
三 纪律制度
----
四 民主管理
----
五 考核奖惩
----
六 通讯、会见、休假
----
七 生活卫生
----
八 防 范
----
九 解教安置
--
第三节 教育
----
一 政治教育
----
二 劳动教育
----
三 文化、技术教育
----
四 辅助教育
----
五 劳动教养学校
--
第四节 解教考察
第十二章 人物
--
张伯秋
--
王可举
--
于勋忱
--
高明宇
--
刘子衡
第十三章 其它
--
第一节 司法业务经费
--
第二节 司法装备
--
第三节 信访工作
--
第四节 档案管理
--
第五节 基本建设
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