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凡例
一、本志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遵循“存真求实”、“详
今略古”的原则,力求全面、客观地记述竹箦的历史与现状。
二、本志时限:建置区划篇上溯春秋时期,其他各篇尽量追溯事物发端;下讫2007
年末,大事记延伸至2011年10月。
三、本志所载史实的地域范围:1961年9月至今为现区域,之前划归邻近乡镇的部
分简要记述至1961年9月。凡在现竹箦区划内的单位、部门,不论其归属,均在记述范
围之内。鉴于现竹箦区划在民国及之前变化较大,则与现区划相关的内容也予择要收录,
以保持事物的完整性。
四、本志采用志、述、记、传、图、表、录等多种体裁,以志为主体。正文采用记
述性语体文,按篇、章、节、目四层次布局,力求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序例统一,归
属得当;行文准确、简明、朴实、流畅。
五、本志坚持生不立传原则,人物收录取传略、简介两式。人物传略收有突出贡献
的竹箦籍或在竹箦现域牺牲的革命烈士、竹箦现域历史名人和已故的对社会有较大贡献
或有较大影响者;人物简介收竹箦籍革命烈士,副地市(师)职以上党政军干部,正高
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获二等以上功臣称号者,被评为地市级以上劳动模范者,受省有
关部、委、厅、局表彰的先进模范人物,阶段性工作受国家级表彰的专业人员等。
六、本志采用公元纪年。1912年1月1日前用中文括注朝代年号,1912年1月1日
至1949年9月30日用阿拉伯数字括注民国年份,均于同一篇章在首次出现时括注。“解
放前”、“解放后”以1949年4月23日竹箦解放为界。地名以溧阳市地名办公室公布的
规范地名为准,个别作修正。部分古地名相应括注今名,相同地名括注所在行政村。
七、本志记述中多次出现的单位、机构名称,首次出现时用全称,再次出现时用规
范简称。
八、计量单位除历史上使用不宜换算者按习惯记述外,其余以国务院《关于我国实
行统一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为准。
九、本志资料源自档案、年鉴、党史、文史、方志、宗谱及社会调查,并加以鉴别核实。
各项数据以市、镇统计资料为准,统计部门没有的数据采用其他部门、单位提供的数据。
重要资料和引文均注明出处。
目录
封面
版权页
编纂委员会
图片
序
凡例
目录
总述
大事记
第一篇 建置区划
--
第一章 建置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镇域
--
第二章 行政区划
----
第一节 前清民国
----
第二节 解放以后
第二篇 集镇行政村
--
第一章 集镇
----
第一节 竹箦集镇
----
第二节 前马集镇
--
第二章 行政村
----
第一节 竹箦片
----
第二节 上宋片
----
第三节 陆笪片
----
第四节 前马片
----
第五节 余桥片
第三篇 自然 地理
--
第一章 地质 地貌
----
第一节 地质
----
第二节 地貌
--
第二章 气候
----
第一节 四季特征
----
第二节 气候要素
--
第三章 水系 水文
----
第一节 水系
----
第二节 水文
--
第四章 土壤
----
第一节 类型与分布
----
第二节 养分等级
----
第三节 土种特征
--
第五章 植物动物
----
第一节 植物
----
第二节 动物
--
第六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地震
----
第二节 旱涝
----
第三节 风 雪 寒 暑 雷击
第四篇 国土资源
--
第一章 土地资源
----
第一节 土地总量
----
第二节 土地负荷
--
第二章 土地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土地规划
----
第三节 地籍管理
----
第四节 土地监察
--
第三章 土地开发与保护
----
第一节 土地复垦与整治
----
第二节 基本农田保护
----
第三节 土地市场
第五篇 人口计划生育
--
第一章 人口规模及分布
----
第一节 人口总量
----
第二节 人口变动
----
第三节 人口分布
--
第二章 人口构成
----
第一节 民族
----
第二节 性别年龄
----
第三节 文化程度
----
第四节 行业 职业
----
第五节 家庭 婚姻
--
第三章 计划生育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晚婚
----
第三节 节 育 绝育
----
第四节 优生 优育
----
第五节 服务项目和措施
----
第六节 政策法规
第六篇 镇村建设
--
第一章 集镇建设
----
第一节 集镇规划
----
第二节 竹箦集镇建设
--
第二章 村庄建设
----
第一节 规划
----
第二节 住宅
----
第三节 绿化
--
第三章 公共事业
----
第一节 供水
----
第二节 供电
----
第三节 环境保护
第七篇 交通运输
--
第一章 设施
----
第一节 道路
----
第二节 航道
----
第三节 桥梁
--
第二章 运输
----
第一节 客运
----
第二节 货运
----
第三节 装卸
----
第四节 运输工具
----
第五节 交通管理
第八篇 邮政 电信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邮政机构
----
第二节 电信机构
--
第二章 邮政
----
第一节 邮运邮路
----
第二节 邮件投递
----
第三节 邮政业务
--
第三章 电信
----
第一节 电话
----
第二节 电报
----
第三节 互联网
第九篇 水利
--
第一章 河道治理
----
第一节 历史河道
----
第二节 新开河道 村级河道
--
第二章 水库塘坝建设
----
第一节 水库
----
第二节 塘坝
--
第三章 圩堤涵闸整治
----
第一节 圩堤
----
第二节 涵闸
--
第四章 农田水利建设
----
第一节 水车排灌
----
第二节 机电排灌
----
第三节 提水站
----
第四节 农田基本建设
----
第五节 水利经费
--
第五章 防汛抗旱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防汛
----
第三节 抗旱
--
第六章 水政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工程管理
----
第三节 机电排灌管理
第十篇 农业
--
第一章 生产关系变革
----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
----
第二节 土地改革
----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
----
第四节 人民公社
----
第五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第六节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
第二章 种植业
----
第一节 水稻
----
第二节 三麦
----
第三节 油菜
----
第四节 棉花
--
第三章 林业
----
第一节 林业资源
----
第二节 育苗
----
第三节 植树造林
----
第四节 林木保护
--
第四章 畜牧业
----
第一节 家畜
----
第二节 家禽
----
第三节 特种养殖
----
第四节 畜禽检疫防治
----
第五节 管理机构
--
第五章 水产业
----
第一节 捕捞
----
第二节 养殖
--
第六章 蚕桑业
----
第一节 蚕桑兴衰
----
第二节 植桑
----
第三节 养蚕
--
第七章 蔬果园艺作物和中药材种植
----
第一节 蔬菜
----
第二节 瓜果食用菌
----
第三节 园艺作物
----
第四节 中药材
--
第八章 农机具
----
第一节 耕作机具
----
第二节 农田排灌机具
----
第三节 植保机具
----
第四节 收割脱粒机具
----
第五节 农副产品加工机具
----
第六节 农机管理
--
第九章 农业科技成果与名特优农产品
----
第一节 农业科技成果
----
第二节 农产品质量
----
第三节 名特优农产品
--
第十章 农业服务
----
第一节 种植业服务
----
第二节 林业服务
----
第三节 副业服务
第十一篇 工业
--
第一章 工业体制
----
第一节 所有制
----
第二节 管理
----
第三节 经营机制
--
第二章 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
----
第一节 电子电器
----
第二节 家电
----
第三节 通讯设备制造
--
第三章 工程机械制造业
----
第一节 农业机械及配件
----
第二节 工业专用设备制造
----
第三节 通用设备及部件
----
第四节 交通机械及配件
--
第四章 化学工业
----
第一节 化学肥料
----
第二节 化工产品
--
第五章 建材工业
----
第一节 水泥制品
----
第二节 砖瓦
--
第六章 食品加工和制造业
----
第一节 粮油加工
----
第二节 饮料酿制
----
第三节 副食品加工
--
第七章 冶金工业
----
第一节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
----
第二节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
--
第八章 纺织丝绸服装业
----
第一节 纺织
----
第二节 丝绸
----
第三节 服装鞋帽箱包
--
第九章 其他轻工业
----
第一节 照明器具
----
第二节 制伞
----
第三节 竹木制品及家具
----
第四节 铁木竹器及农具
----
第五节 造纸纸制品及印刷业
----
第六节 工美文体娱乐用品
----
第七节 塑料制品
第十二篇 建筑安装房地产业
--
第一章 建安组织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施工企业
----
第三节 民间建筑队伍
--
第二章 施工技术
----
第一节 房屋工程建筑
----
第二节 基础工程
----
第三节 园林古建筑
----
第四节 起重安装
--
第三章 建筑业管理
----
第一节 行业管理
----
第二节 经营
----
第三节 工程质量监督
----
第四节 施工安全监督
--
第四章 房地产业
----
第一节 房地产开发企业
----
第二节 商品住宅房开发与销售
----
第三节 房产管理
第十三篇 商业
--
第一章 商业体制
----
第一节 私营商业
----
第二节 集体商业
----
第三节 国营商业
----
第四节 个体商业
--
第二章 生产资料购销
----
第一节 农用生产资料
----
第二节 建筑材料
----
第三节 废旧物资回收
--
第三章 生活资料购销
----
第一节 日用工业品
----
第二节 日用副食品
----
第三节 药品
--
第四章 农产品购销
----
第一节 粮油
----
第二节 棉花茶叶
----
第三节 蚕茧
----
第四节 畜禽水产
----
第五节 蔬菜豆制品
--
第五章 商品交易市场
----
第一节 农贸市场
----
第二节 集市贸易
----
第三节 专业市场
--
第六章 社会服务业
----
第一节 旅社餐饮
----
第二节 生活服务
----
第三节 休闲服务
第十四篇 党派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竹箦地区组织
----
第一节 区委区工委
----
第二节 乡镇(公社)委员会
----
第三节 党员大会党员代表大会
----
第四节 党建工作
--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竹箦地区组织
----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竹箦地区组织
----
第二节 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竹箦地区组织
第十五篇 政权
--
第一章 清末民国政务机构
----
第一节 清末行政机构
----
第二节 国民政府区乡政权
----
第三节 区乡抗日民主政府
--
第二章 区乡(镇)人民政府
----
第一节 竹箦区人民政府区公所
----
第二节 乡(镇)人民政府
----
第三节 机构设置
--
第三章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 人民代表选举
----
第二节 历届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 人大主席团
第十六篇 社会团体
--
第一章 工会农民组织
----
第一节 工会
----
第二节 农民组织
--
第二章 青少年组织 妇女组织
----
第一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
第二节 中国少年先锋队
----
第三节 妇女组织
--
第三章 工商业者消费者组织
----
第一节 商会(工商业联合会)
----
第二节 私营个体经济协会
----
第三节 消费者协会
--
第四章 残疾人联合会红十字会扶贫帮困致富协会
----
第一节 残疾人联合会
----
第二节 红十字会
----
第三节 扶贫帮困致富协会
--
第五章 科技计划生育老年人组织
----
第一节 科学技术协会
----
第二节 副业协会
----
第三节 计划生育协会
----
第四节 老年人组织
第十七篇 军事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民国时期乡警卫股
----
第二节 区乡镇(公社)人民武装部
--
第二章 地方民间武装
----
第一节 国民政府驻竹箦地区武装
----
第二节 抗日民主政府区乡武装
----
第三节 民间武装
--
第三章 民兵
----
第一节 民兵组织
----
第二节 民兵训练
----
第三节 民兵活动
--
第四章 兵役
----
第一节 募兵
----
第二节 征兵
----
第三节 志愿兵
----
第四节 义务兵
----
第五节 预备役部队
--
第五章 驻军
----
第一节 民国时期
----
第二节 解放后
--
第六章 战事
----
第一节 国民党军队的抗日战斗
----
第二节 新四军的抗日战斗
----
第三节 地方武装及群众自发的抗日战斗
----
第四节 反顽战斗
第十八篇 政法
--
第一章 公安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打击犯罪与治安管理
----
第三节 户籍管理
----
第四节 消防
--
第二章 检察审判
----
第一节 检察
----
第二节 审判
--
第三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法制宣传教育
----
第三节 法律服务
----
第四节 民事调解
第十九篇 综合经济管理
--
第一章 统计
----
第一节 机构与队伍
----
第二节 统计报表
----
第三节 统计调查
----
第四节 统计分析
--
第二章 财政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财政收支
----
第三节 财政管理
----
第四节 财政政策与调控
----
第五节 审计
--
第三章 税务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农业税
----
第三节 工商税
--
第四章 金融 保险
----
第一节 金融机构
----
第二节 通用货币
----
第三节 金融业务
----
第四节 邮政储蓄
----
第五节 农村合作基金会
----
第六节 保险
--
第五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行政管理
----
第三节 市场管理
--
第六章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
第一节 食品监管
----
第二节 药品监管
第二十篇 综合行政管理
--
第一章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和机构编制
----
第一节 事业单位机构改革
----
第二节 人员录用聘用
--
第二章 安全生产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安全防护
----
第三节 伤亡事故
--
第三章 劳动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农村劳动力
----
第三节 劳动就业
----
第四节 劳动管理
----
第五节 工资
--
第四章 民政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优抚安置
----
第三节 社会救助
----
第四节 社会福利
----
第五节 村民自治
----
第六节 婚姻收养和殡葬管理
第二十一篇 教育
--
第一章 学前教育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保育教育
----
第三节 幼儿园选介
--
第二章 小学教育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教育教学
----
第三节 学校选介
--
第三章 中等教育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教育教学
----
第三节 中等职业教育
----
第四节 学校选介
--
第四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识字扫盲
----
第二节 专业培训
----
第三节 学校选介
--
第五章 教师
----
第一节 教师队伍
----
第二节 继续教育
----
第三节 教师待遇
--
第六章 办学条件
----
第一节 办学经费
----
第二节 设施设备
第二十二篇 卫生
--
第一章 医疗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医疗队伍
----
第三节 医疗技术
----
第四节 医疗设备
----
第五节 医疗制度
--
第二章 防疫保健
----
第一节 计划免疫
----
第二节 “非典”防控
----
第三节 血吸虫病防治
----
第四节 妇女保健
----
第五节 儿童保健
--
第三章 公共卫生
----
第一节 环境卫生
----
第二节 饮水卫生
----
第三节 饮食卫生
第二十三篇 文化体育
--
第一章 文化艺术
----
第一节 文艺创作
----
第二节 民间杂艺
----
第三节 民歌传说谚语歇后语
----
第四节 业余文艺表演
--
第二章 文化体育机构
----
第一节 文化体育工作站俱乐部文化中心
----
第二节 影剧院电影放映队
----
第三节 书店图书馆(室)
--
第三章 新闻
----
第一节 广播电视
----
第二节 通讯报道
--
第四章 文物古迹旅游景点
----
第一节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
----
第二节 古墓葬古石古桥
----
第三节 旅游景点
--
第五章 体育
----
第一节 体育设施
----
第二节 农民体育
----
第三节 学校体育
第二十四篇 社会生活民俗宗教
--
第一章 人民生活
----
第一节 经济状况
----
第二节 物质生活
--
第二章 民俗
----
第一节 新风美德
----
第二节 生产习俗
----
第三节 礼仪习俗
----
第四节 岁时习俗
----
第五节 庙会集场
----
第六节 陋习
--
第三章 宗教会道门
----
第一节 佛教
----
第二节 道教
----
第三节 会道门
--
第四章 方言
----
第一节 方言的种类及分布
----
第二节 溧阳话的特征
----
第三节 境内溧阳话的差异
--
第五章 姓氏谱牒
----
第一节 姓氏
----
第二节 谱牒
第二十五篇 人物
--
第一章 人物传略
----
第一节 革命烈士
----
第二节 古代人物
----
第三节 近现代人物
--
第二章 人物简介
----
第一节 革命烈士简介(不含立传烈士)
----
第二节 各界人士简介(以出生年月为序)
附 录
--
新四军文告工作计划
--
古今诗词选
--
文选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