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该县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87
出版时间:
1996年12月
目录
封面
阳春县志
版权页
阳春县志编纂委员会
图片
--
阳春县行政区划图
--
阳春县地势图
--
阳春县城(春城)街道图
--
阳春县交通现状图
--
阳春县图
--
县城远眺
--
县委县府办公大楼
--
漠阳江大桥
--
南国第一名胜--凌霄岩
--
1987年10月,广东省省长叶选平为阳春凌霄岩题词
--
重修后的文塔
--
阳春古塔文塔
--
玉溪三洞之皇冠石
--
崆峒岩的洞天福地
--
崆峒岩
--
龙宫岩之龙宫宝库
--
有“南国第一瀑”之称的白水瀑布
--
鱼王石
--
西山杉林
--
阳春特产马水桔。为广东四大名桔之一
--
阳春特产春砂仁。是名贵南药
--
高产甘蔗园一角
--
陂面镇惠周水稻高产垌
--
香蕉丰收
--
蕉林
--
嘉华养殖场人工饲养野生动物果子狸
--
孔雀石是广东省唯一的优质氧化铜矿石,含铜量达57%以上。是阳春特产
--
石(艹彔)铜矿铜材生产场面
--
阳春矿冶煤公司钢铁厂炼钢车间及钢铁厂生产的生铁
--
阳春轴承厂引进日本、意大利的磨削自动生产线,及该厂生产的高精度低噪音轴承(部优产品)
--
春城糖厂生产的“春蜂牌”一级白砂糖
--
春湾糖厂
--
阳春电机厂的电机生产流水线及其电机产品
--
春华丝袜厂丝袜车间
--
阳春酿酒厂生产的春花白酒,获1984年轻工业部酒类质量大赛铜杯奖
--
阳春农机二厂生产的各种曲轴,为省优产品
--
阳春县水泥厂生产的“漠江牌”早强型火山灰硅酸盐水泥
--
春砂仁制品系列
--
阳春芒藤编织业出口产品
--
阳春二轻系统生产的大理石产品
--
阳春传统产品---三甲切粉
--
阳春第一座灌溉发电的水陂--西山陂
--
建设在八甲仙湖畔的八甲电厂
--
公路
--
三茂铁路阳春路段在施工
--
仙湖(仙家垌水库)
--
阳春东湖及湖畔的革命烈士陵园
--
春城公园
--
阳春电视大学
--
阳春电视塔
--
阳春人民医院的SY-1型肾结石体外粉碎机
--
醒狮表演
--
阳春一中校园
--
舞龙
--
阳春体育中心
--
1979年4月在马水乡蟹地村出土的南朝北流型铜鼓
--
阳春藉书法家黄云的作品
--
陈略作品《伏虎罗汉》
--
清乾隆年间礼部尚书曹秀先于崆峒岩题“岩亭”二字
目录
序一
序二
凡例
总述
大事记
第一编地理
--
第一章建置 区划
----
第一节位置 面积
----
第二节建置沿革
----
第三节行政区划
------
附记:区域变迁
----
第四节乡镇
----
第五节村寨名录
--
第二章人口与计划生育
----
第一节人口
----
第二节计划生育
--
第三章地质 地貌
----
第一节地质
----
第二节地貌
--
第四章气候
----
第一节四季气候特点
----
第二节气象要素
----
第三节灾害性天气
--
第五章山脉 水系
----
第一节山脉
----
第二节水系
--
第六章土壤 植被
----
第一节土壤
----
第二节植被
--
第七章自然资源
----
第一节野生植物
------
一、木本植物
--------
(一)祼子植物
罗汉松科
红豆杉科
买麻藤科
--------
(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钢
木兰科
八角冬
五味子科
番荔枝科
樟科
青藤科
木通科
大血藤科
防己科
白花菜科
远志科
千屈菜科
瑞香科
山龙眼科
海桐花科
大风子科
天料木科
西蕃莲科
茶科
王列木科
猕猴桃科
水东哥科
桃金娘科
野牡丹科
使君子科
红树科
金丝桃科
山竹子科
椴树科
杜英科
梧桐科
锦葵科
金虎尾科
粘木科
大戟科
交让木科
鼠刺科
绣球科
蔷薇科
含羞草科
苏木科
蝶形花科
金缕梅科
黄杨科
杨柳科
杨梅科
桦木科
壳斗科
榆科
桑科
荨麻科
冬青科
卫矛科
茶茱萸科
铁青树科
鼠李科
胡颓子科
葡萄科
芸香科
苦木科
楝科
无患子科
伯乐树科
槭树科
清风藤科
省沽油科
漆树科
牛栓藤科
胡桃科
山茱萸科
八角枫科
紫树科
五加科
杜鹃花科
越桔科
杮科
山榄科
肉实科
紫金牛科
安息香科
山矾科
马钱科
木犀科
夹竹桃科
萝藦科
茜草科
忍冬科
蓝雪科
紫草科
旋花科
紫葳科
爵床科
马鞭草科
--------
(三)单子叶植物纲
菝葜科
棕榈科
露兜树科
竹亚科
------
二、蕨类、草本类植物
------
三、药用植物
------
四、果类
------
五、花类
----
第二节野生动物
------
一、兽类
------
二、鸟类
------
三、爬行类
------
四、两栖类
------
五、鱼类
------
六、介壳类
------
七、其他虫类
----
第三节水资源
----
第四节矿产资源
----
第五节旅游资源
--
第八章自然灾害
----
第一节水灾
----
第二节旱灾
----
第三节风灾
----
第四节雪、冰雹灾害
----
第五节蝗灾
----
第六节地震
第二编农林水
--
第一章农业生产关系与体制变革
----
第一节封建土地所有制
----
第二节土地改革
----
第三节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
第四节人民公社
----
第五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二章农业
----
第一节机构沿革
----
第二节耕地
----
第三节粮食作物
----
第四节经济作物
----
第五节甘蔗
----
第六节农田基本建设
----
第七节耕作制度改革
----
第八节农业技术改革
----
第九节农作物保护
----
第十节农业技术培训与实验研究
--
第三章林业
----
第一节机构沿革
----
第二节林业生产经营体制
----
第三节林业生产
----
第四节森林保护
----
第五节林业科学技术
--
第四章畜牧业
----
第一节机构设置
----
第二节品种产量
----
第三节优良品种引进与推广
----
第四节经营管理
----
第五节兽医工作
--
第五章渔业
----
第一节机构设置
----
第二节水产资源与利用
----
第三节淡水养殖
----
第四节淡水捕捞
--
第六章水利水电
----
第一节机构沿革
----
第二节水利工程
----
第三节水电工程
----
第四节投资与效益
----
第五节工程管理
----
第六节水利水电科技
--
第七章农业机具
----
第一节机构设置
----
第二节农机具革新
----
第三节机械管理
----
第四节技术培训
----
第五节农机研究推广
----
第六节农机监理
----
第七节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站
--
第八章乡镇企业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企业经营
----
第三节企业生产结构与产品
----
第四节企业管理
--
第九章农垦
----
第一节机构设置
----
第二节三叶农场
----
第三节岗美华侨农场
第三编工业
--
第一章建国前工业
----
第一节古代手工业
----
第二节民国时期工业、手工业
--
第二章建国后工业
----
第一节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
第二节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
第三节国民经济“大跃进”和调整时期
----
第五节改革开放时期
--
第三章工业体制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经营体制
--
第四章企业管理与体制改革
----
第一节企业管理
----
第二节经济体制改革
----
第三节职工培训
--
第五章采矿 冶炼
----
第一节古、近代采冶
----
第二节现代民营采矿
----
第三节国营采冶企业
--
第六章煤炭
----
第一节开采
----
第二节供应
--
第七章制糖
----
第一节建国前
----
第二节建国后
--
第八章电力
----
第一节电力设备
----
第二节电力分配
----
第三节用电管理
--
第九章机电
----
第一节机电生产
----
第二节主要厂家
--
第十章建材
----
第一节建材生产
----
第二节主要厂家
--
第十一章化工 制药
----
第一节化工
----
第二节制药
--
第十二章食品工业
----
第一节酿酒
----
第二节粮油加工
----
第三节食品加工
--
第十三章造纸 印刷 烟花 炮竹
----
第一节造纸和纸制品
----
第二节印刷
----
第三节烟花炮竹
--
第十四章陶瓷 玻璃 皮革 工艺品
----
第一节陶瓷
----
第二节玻璃
----
第三节皮革制品
----
第四节工艺品编织品
--
第十五章纺织 缝纫
----
第一节纺织、缝纫生产
----
第二节主要厂家
--
第十六章森林工业
----
第一节机构沿革
----
第二节采伐、运输
----
第三节木材储运基本建设
----
第四节林产工业
第四编交通 邮电
--
第一章陆路交通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陆路
----
第三节公路运输
----
第四节民间运输
----
第五节公路交通管理
--
第二章水路交通
----
第一节航道
----
第二节航道变迁
----
第三节航道整治
----
第四节管理机构
----
第五节水路运输
----
第六节发展工副业
--
第三章邮电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邮政
----
第三节电信
----
第四节经营管理
第五编财经贸易
--
第一章财政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管理体制
----
第三节赋额收支
----
第四节财政收支
----
第五节债券
----
第六节财政监督
--
第二章税务
----
第一节主管机构
----
第二节税制
----
第三节税捐收入
--
第三章金融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货币
----
第三节借贷
----
第四节存储
----
第五节保险
----
第六节管理
--
第四章商业
----
第一节机构沿革
----
第二节商业体制
----
第三节集市贸易
----
第四节私营、个体商业
----
第五节集体商业
----
第六节国营商业
----
第七节仓储管理
--
第五章粮油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粮油集市
----
第三节粮油征购
----
第四节粮油供销
----
第五节粮油储调
--
第六章木材
----
第一节经营体制
----
第二节木材购销
--
第七章物资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管理体制
----
第三节物资购销
--
第八章外贸
----
第一节外贸体制
----
第二节外引内联
----
第三节扶产培出
----
第四节外销商品收购
--
第九章旅游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风景区
----
第三节旅游服务
第六编城乡建设
--
第一章县城建设
----
第一节城墙 城关
----
第二节街道
----
第三节桥梁
----
第四节政府机关大院
----
第五节文化娱乐场馆
----
第六节商业楼宇
----
第七节市场
----
第八节住宅
----
第九节供水 供电
----
第十节园林建设及绿化
--
第二章圩镇农村建设
----
第一节圩镇
----
第二节农村
--
第三章建筑业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队伍 企业
----
第三节房屋设计
----
第四节建筑材料
----
第五节施工机具
--
第四章环境保护
----
第一节机构设置
----
第二节环境质量与监测
----
第三节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
第四节治理与效益
----
第五节重大污染事故
第七编党派群团
--
第一章中国共产党阳春县地方组织
----
第一节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
第二节中国共产党阳春县委员会
----
第三节党员代表大会、县委扩大会议
----
第四节宣传教育
----
第五节统战工作
----
第六节中共阳春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第二章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团
----
第一节中国国民党阳春县地方组织
----
第二节其他党团
----
第三节中国民主同盟阳春支部
--
第三章群众团体
----
第一节工人组织
----
第二节农民组织
----
第三节青年组织
----
第四节妇女组织
----
第五节其他群众团体
第八编政权
--
第一章县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代表选举
----
第二节历届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三节历届县人民代表大会
----
第四节县人大常委会
--
第二章明、清、民国县政
----
第一节明代县政
----
第二节清代县政
----
第三节民国县政
--
第三章县人民政府
----
第一节机构沿革
----
第二节基层机构
--
第四章民国时期县参议会
----
第一节机构沿革
----
第二节议政活动
--
第五章政协县委员会
----
第一节历届政协县委员会全体会议
----
第二节历届政协县常务委员会
第九编政法
--
第一章公安
----
第一节机构沿革
----
第二节治安管理
----
第三节侦查破案
----
第四节消防管理
----
第五节交通管理
----
第六节监所管理
--
第二章检察
----
第一节机构沿革
----
第二节刑事检察
----
第三节经济检察
----
第四节法纪检察
----
第五节监所检察
----
第六节控告、申诉检察
--
第三章审判
----
第一节机构沿革
----
第二节刑事审判
----
第三节民事审判
----
第四节经济审判
----
第五节案件复查
--
第四章司法行政
----
第一节机构沿革
----
第二节法制教育
----
第三节人民调解
----
第四节公证
----
第五节律师
第十编政务
--
第一章民政
----
第一节机构沿革
----
第二节拥军支前
----
第三节优抚安置
----
第四节灾害救济
----
第五节社会救济
----
第六节社会福利
----
第七节婚姻管理
----
第八节革命老区建设
--
第二章人事
----
第一节机构沿革
----
第三节干部管理
----
第四节工资福利制度
--
第三章计划
----
第一节机构沿革
----
第二节计划管理
----
第三节计划管理范围
----
第四节国民经济计划的编制
----
第五节国民经济计划的执行
--
第四章劳动
----
第一节机构沿革
----
第二节用工制度
----
第三节劳动管理
----
第四节工资制度
----
第五节劳动保护
----
第六节福利保险
--
第五章统计
----
第一节机构沿革
----
第二节统计工作
----
第三节统计分析
----
第四节国民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统计
--
第六章物价管理
----
第一节机构沿革
----
第二节物价
----
第三节物价管理
--
第七章侨务
----
第一节机构沿革
----
第二节阳春华侨的形成与分布
----
第三节侨务工作
--
第八章监察
----
第一节机构沿革
----
第二节监察工作
--
第九章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机构沿革
----
第二节集市管理
----
第三节企业登记管理
----
第四节经济活动管理
----
第五节经济检查
--
第十章技术监督
----
第一节机构沿革
----
第二节计量单位变革
----
第三节监督管理
--
第十一章国土管理
----
第一节机构沿革
----
第二节职能与任务
----
第三节土地管理工作
--
第十二章审计
----
第一节机构沿革
----
第二节审计工作
第十一编军事
--
第一章军事地理
----
第一节战略地位
----
第二节军事设施
--
第二章兵役制度
----
第一节世袭兵制
----
第二节募兵制
----
第三节征兵制
----
第四节志愿兵制
----
第五节义务兵制
----
第六节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
----
第七节预备役兵制
--
第三章军事机构
----
第一节元至清代
----
第二节民国时期
----
第三节建国后
--
第四章地方武装
----
第一节明、清代
----
第二节民国时期
----
第三节建国后
--
第五章民兵
----
第一节组建发展
----
第二节教育训练
----
第三节装备管理
----
第四节参军参战
----
第五节参加地方建设与抢险救灾
--
第六章驻军
----
第一节明代驻军
----
第二节清代绿营兵
----
第三节民国前期
----
第四节建国后
--
第七章重大战事
----
第一节明代
----
第二节清代
----
第三节民国前期
----
第四节抗日时期
----
第五节解放战争时期
----
第六节解放后
第十二编教科文卫
--
第一章教育
----
第一节机构沿革
----
第二节儒学、书院、私塾
----
第三节幼儿教育
----
第四节小学教育
----
第五节中学教育
----
第六节农业职业教育
----
第七节师范教育
----
第八节成人教育
----
第九节招生与升学
----
第十节教师队伍
----
第十一节教育经费与校舍建设
----
第十二节教学研究
----
第十三节勤工俭学
--
第二章科技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队伍
----
第三节科技活动
----
第四节科技成果
----
第五节地震测报
--
第三章文化
----
第一节机构与设施
----
第二节文艺创作活动
----
第三节民间文艺
----
第四节戏剧
----
第五节音乐舞蹈
----
第六节美术 摄影 书法
----
第七节图书
----
第八节电影
----
第九节诗文选录
----
第十节民间故事选
--
第四章新闻
----
第一节报刊
----
第二节广播 电视
--
第五章卫生
----
第一节机构队伍
----
第二节医疗
----
第三节医疗卫生管理
----
第四节卫生防疫
----
第五节公共卫生
----
第六节妇幼保健
----
第七节药政管理
--
第六章体育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群众体育
----
第三节培训与设施
----
第四节比赛
--
第七章文物古迹
----
第一节古遗址
----
第二节古墓葬
----
第三节石刻碑碣
----
第四节古建筑
----
第五节民族文物
----
第六节革命文物
----
第七节馆藏文物
--
第八章编志
----
第一节机构沿革
----
第二节县志编修源流
--
第九章档案
----
第一节机构沿革
----
第二节档案收集整理
----
第三节馆藏保管
----
第四节档案利用
第十三编社会
--
第一章民族
----
第一节民族构成
----
第二节汉族和土著民族融合
----
第三节汉、壮民族融合
----
第四节瑶族
--
第二章姓氏
----
第一节源流
----
第二节姓氏人口分布
--
第三章方言
----
第一节概述
----
第二节语音
----
第三节词汇
----
第四节语法
----
第五节民间谚语
--
第四章宗教信仰
----
第一节崇拜盘王及自然神
----
第二节佛教
----
第三节道教
----
第四节基督教
--
第五章人民生活
----
第一节建国前的人民生活
----
第二节建国后的人民生活
--
第六章风俗习惯
----
第一节服饰
----
第二节饮食
----
第三节用具
----
第四节旅行
----
第五节礼仪
--
第七章节日
----
第一节农历节日
----
第二节醮会 神诞
----
第三节公历节日
--
第八章除陋习树新风
----
第一节除陋习
----
第二节树新风
第十四编人物
--
第一章传记
----
第一节烈士传
------
严中孚
------
林启荣
------
黄选盛
------
李德胜
------
李宗望
------
陈朝积
------
罗光
------
梁祥
------
梁德忠
------
邓水生
------
郭一
------
钟景宏
------
陈文彬
------
陈宏意
------
刘廷创
------
吴章
------
黄好邦
------
梁显邦
----
第二节传略
------
冼夫人、冯宝、冯仆、冯盎、冯智戴
------
韦君载
------
梁国杰
------
莫益兰
------
梁应材
------
刘裔烗
------
李惟扬
------
林闻誉
------
谢仲坃
------
刘宗湘
------
何朝端
------
梁作文
------
谢方端
------
刘荣玠
------
刘芗谷
------
谭敬昭
------
黎四贵
------
罗升棓
------
莫苍棨
------
刘荣琪
------
刘承辇
------
颜有庄
------
刘德琯
------
刘光
------
范启骙
------
苏培桂
------
黄其桢
------
徐东海
------
郑芷芗
------
刘传鼐
------
黄彭年
------
罗少兰
------
刘显沂
------
杨清兰
------
杨泽东
------
李伯振
------
王秀南
------
李英元
------
薛毓苹
------
苏计开
------
郑贤莘
------
林以淇
------
陈巽简
------
莫廷森
------
谢宏燊
------
陈庆涛
------
陈元煇
------
余六吉
------
刘传(敩)
------
范启秀
------
吴英华
------
杨谟桂
------
游君寿
------
曾咏春
------
罗宝瑚
------
王其标
------
林举铨
------
曾昭常
------
李赓荣
------
刘经画
------
刘铁戎
------
陈绍箕
------
覃端朝
------
刘广钟
------
陈鸿藻
------
李鹏万
------
黎光
------
罗文川
------
罗材儒
------
邓泰升
------
刘传绅
------
刘广沛
------
李希果
------
谢华
------
吴宝瑚
------
陈轩
------
邓学辉
------
李鸿万
------
林丕洲
------
何显庭
------
范林
------
黄德基
------
郑宏璋
------
马如杰
------
廖绍琏
------
林丛郁
------
李大德
------
陈鸿炎
------
严显郁
--
第二章人物名录表
----
第一节革命烈士英名录
----
第二节建国后英模人物表
----
第三节地师级以上党政军人员
----
第四节县团处级党政军人员
----
第五节高级科技人员
----
第六节出国留学生
----
第七节老寿星名录
附录
--
一、前志序文选录
--
二、文征
--
三、文存
--
四、恢复瑶族民族成分文件
--
五、校勘论文
--
六、表格索引
编后记
阳春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阳春县志》编纂成员名单
《阳春县志》勘误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