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撰修《沁源教育志》,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思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编修原则。广搜博采,重核考据,信者著、疑者阙、讹者弃、实事求是,秉笔直书。力求使志书真正起到其应有的“资政、教化、存史”的作用。本志上限追溯到周末战国,下限断至1993年。其地域仅限沁源,内容囊括教育。
目录
封面
沁源县教育志
《沁源县教育志》评审委员会名单
《沁源县教育志》编修及其它工作人员
题词
--
中共沁源县委书记武镇华题词
--
沁源县人民政府县长郭同在题词
--
沁源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张根旺题词
--
中共沁源县委副书记李东峰题词
图片
--
沁源县教育局
--
教师进修校
--
县直实验小学
--
《沁源县教育志》评审委员会全体人员合影。
--
七五期间全省教育督导工作先进集体
--
全省教学研究先进集体
--
王陶第三高级小学旧址。
--
“灵五”高级小学旧址
--
绵上第二高级小学旧址
--
县模范小学旧址
--
郭道第二高级小学旧址
--
榆平高小旧址
--
一民高在大南川旧址
--
实会湾高小旧址
--
一民高在南石新窑上旧址
--
王陶高小在王堡庄旧址
--
王陶高小在豆壁旧址
--
下兴居高级小学旧址
--
王壁高级小学旧址
--
下兴居高级小学后院
--
石台高级小学旧址
--
下兴居三民高全体教师合影
--
史家沟旧址
--
新窑沟旧址
--
黎和村旧址
--
豆壁武家大院门
--
黎和村旧址
--
李城村旧址
--
豆壁村旧址
--
太岳中学校部旧址
--
沁源中学
--
王陶中学
--
郭道中学
--
城关中学
--
闫寨中学
--
河西中学
--
李元中学
--
柏子中学
--
中峪中学
--
法中中学
--
杭村八制
--
王和中学
--
交口中学
--
赤石桥中学
--
聪子峪中学
--
官滩中学
--
韩洪中学
--
古寨八制
--
绵上八制
--
榆平简易师范旧址
--
实会湾简师旧址
--
下兴居简师旧址
--
下兴居简师全体师生合影
--
沁源县联合学区布局图
--
沁源县明末学宫图
--
沁源县清代学宫图
--
沁源县中学布局图
序言
凡例
目录
第一编 概述
第二编 学、塾、书院
--
第一章 儒学
----
第一节 创设、沿革
----
第二节 规模、营建
----
第三节 官师、役夫
----
第四节 入泮、学额
----
第五节 课业、考课、出贡
----
第六节 教条、学规
----
第七节 藏书
--
第二章 义学、社学
----
第一节 义学
----
第二节 社学
--
第三章 私塾
----
第一节 学馆
------
一、门馆
------
二、团馆
------
三、东馆
----
第二节 教材、教学
----
第三节 改良
--
第四章 书院
----
第一节 创设、沿革
----
第二节 官师、杂勤
----
第三节 入学、考课
----
第四节 学银、学田
第三编 学前教育
--
第一章 幼儿园发展经历
----
一、清末、中华民国时期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
第二章 学制、课程、教学
----
一、学制、课程
----
二、教学、教法
--
第三章 重点幼儿园
----
第一节 县直机关幼儿园
------
附录 马森光明社“五好十满意”幼儿园
第四编 小学教育
--
第一章 学校发展经历
----
一、清末
----
二、中华民国时期
----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
第二章 学制、课程、教学
----
第一节 《壬寅学制》、《癸卯学制》、课程、教学
------
一、《壬寅学制》、《癸卯学制》
------
二、课程、教学
----
第二节 《壬子学制》、《癸丑学制》、课程、教学
------
一、《壬子学制》、《癸丑学制》
------
二、课程、教学
----
第三节 《壬戌学制》、课程、教学
------
一、壬戌学制
------
二、课程、教学
----
第四节 《戊辰学制》、课程、教学
------
一、戊辰学制
------
二、课程、教学
----
第五节 五年一贯制、六年一贯制、课程、教学
------
一、五年一贯制、六年一贯制
------
二、课程、教学
--
第三章 县立学(堂)校
----
第一节 学堂
------
沁源县高等小学堂
----
第二节 国民小学校
------
一、沁源县第一高级小学校
------
二、郭道第二高级小学校
------
三、王陶第三高级小学校
------
四、“灵五”高级小学校
------
五、女子两级小学
------
六、模范初级小学校
--------
附录三、现代小学校
--------
附录四、平庸小学校
----
第三节 抗日民族革命高级小学
------
一、城关第一高级小学校
------
二、官军高级小学校
------
三、下兴居高级小学校
------
四、王壁高级小学校
------
五、实会湾高级小学校
------
六、南沟高级小学校
------
七、王陶高级小学校
--------
附录五、燕家坪民办小学
--------
附录六、县境内的其它高级小学
一、灵石县石台高级小学校
二、介休县花马池高级小学校
三、沁县第三高级小学校
----
第四节 县直重点小学
------
一、城关第二完全小学
------
二、实验小学
--------
附录七、老君头民办小学
第五编 中学教育
--
第一章 学校发展经历
----
一、清末、中华民国时期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
第二章 学制、课程、教学
----
一、学制、
----
二、课程、教学
--
第三章 区、县、乡(镇)立中学
----
第一节 区立中学
------
太岳中学
----
第二节 县直中学
------
一、沁源中学
------
二、郭道中学
------
三、王陶中学
----
第三节 乡(镇)中学、九年制学校
------
一、柏子中学
------
二、王和中学
------
三、官滩中学
------
四、城关中学
------
五、闫寨中学
------
六、河西中学
------
七、李元中学
------
八、韩洪中学
------
九、杭村八年制学校
------
十、中峪中学
------
十一、法中中学
------
十二、交口中学
------
十三、聪子峪中学
------
十四、赤石桥中学
------
十五、郭道镇中学
------
十六、古寨八年制学校
------
十七、绵上九年制学校
第六编 师范教育
--
第一章 学校发展经历
----
一、清末、中华民国时期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
第二章 各类学校
----
第一节 传习所
------
一、师范传习所
------
二、注音字母传习所
----
第二节 学校
------
一、国民师范
------
二、下兴居第一简易师范
------
三、榆坪第二简易师范
------
四、郭道师范
--------
附录、郭道师范学校学名录
----
第三节 其它学校设置师范班
------
太岳中学专设师范队
第七编 职业教育
--
第一章 事业发展经历
----
一、清末、中华民国时期
----
二、中华人民共和时期
--
第二章 各类学校
----
第一节 农业学校
------
一、县立乙种农业学校
------
二、县立蚕桑学校
------
三、农业中学
------
四、普通中学附设专业班
------
五、中央农业广播学校沁源分校
----
第二节 卫生学校
------
一、沁源县人民医院附属卫生学校
------
二、郭道人民医院附设卫生学校
------
三、乡村卫生院附设中医学校
------
四、中医精典著作传授班
----
第三节 林业学校
------
华北区森林专科学校
----
第四节 商业学校
------
一、县立商业传习所
------
二、太岳区职工学校
------
三、供销职工学校
----
第五节 文化补习学校
------
一、干部文化补习学校
------
二、干部业余文化补习学校郭道分校
------
三、职工业余文化技术双补学校
----
第六节 综合性学校
------
职业技术学校
第八编 农民教育
--
第一章 事业发展经历
----
一、中华民国时期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
第二章、各类学校
----
第一节 会、所、室、冬学
------
一、读书会
------
二、农民讲习所
------
三、民族革命宣传室
------
四、冬学
--------
附记一 与群众需要相结合的下兴居冬学
--------
附记二 纺花织布和睦家庭的李元妇女纺织学校
--------
附记三 冬学政治教材
----
第二节 夜校
------
一、扫盲夜校
------
二、业余红专夜校
------
三、贫下中农讲习所
------
四、农民政治夜校
------
五、农民业余文化技术学校
--------
附记四、记工记事识字扫盲的乌木民校
第九编 考试
--
第一章 科举取士
----
选举表、明、清两代选举人名录
------
附、科举制度述录
--
第二章 高等院校录取
----
录取表一、清末中华民国时期大学与专门和中学与实业学校录取人名录
----
录取表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大学专科学校录取人名录
第十编 教师
--
第一章 队伍发展经历
----
一、明、清时期
----
二、中华民国时期
----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
第二章 任用
----
第一节 公荐、聘请
----
第二节 检定、聘用
------
附录一、沁源县中小学教师系列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名单
----
第三节 任命、分配
--
第三章 集训
----
第一节 训练班
------
一、“统—战线”大辩论
------
二、抗日民族革命训练班
------
三、反顽抗日训练班
------
四、恢复与重建学校训练班
------
五、民主抗战训练班
------
六、正规化小学训练班
------
七、整风与大生产训练班
------
八、围困日军训练班
------
九、新教育方针训练班
--------
附录二 新旧教育制度对照表
------
十、反内战训练班
------
十一、“三查”训练班
------
十二、纠偏训练班
----
第二节 学习班、会议
------
一、整风与反右学习班
------
二、支援农业第一线会议
------
三、清理阶级队伍学习班
------
四、贯彻《纪要》学习班
------
五、批修整风路线教育会议
------
六、批林批孔学习班
------
七、思想建设会议
------
八、落实中央(74)5号文件学习班
------
九、教育革命大辩论暨农田基本建设会议
------
十、“清查”学习班
------
十一、试行教师聘请制和责任制会议
--
第四章 待遇
----
第一节 修脯银、节礼银
----
第二节 薪水、薪米
----
第三节 工资、福利
------
附录三、教师节述录
------
附录四、在职或离退休教师满25年教龄者人名录
--
第五章 进修
----
第一节 学校
------
教师进修学校
----
第二节 普通中学附设师资培训班
------
一、沁源中学附设师资培训班
------
二、郭道中学附设外语培训班
第十一编 教育管理
--
第一章 机构沿革
----
一、汉、唐、宋、明、清诸代
----
二、中华民国时期
----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
第二章 各类机构
----
第一节 教育社团
------
一、教育会
------
二、宗圣会
------
三、洗心社
------
四、教育协会
------
五、教师联络会
------
六、沁源县文化界抗日救国会
------
七、绵上县文化界抗日救国会
------
八、教育工会
----
第二节 行政机构
------
一、儒学署
--------
附表1、元、明、清代历任学官人名录
------
二、劝学所
--------
附表2、中华民国(1918-1933)历任视学人名录
------
三、教育科(局、室)
--------
附表3、沁源民主政府历任教育科长名录
--------
附表4、抗日战争期间绵上县历任教育科长名录
--------
附表5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历任教育科(局、室)领导名录
----
第三节 隶属机构
------
一、教育视导室
------
二、教育革命办公室
------
三、内务办公室
------
四、人事科
------
五、计财科
------
六、学校教育科
------
七、教学研究室
------
八、成人教育办公室
------
九、督导办公室
------
十、政教科
------
十一、招生办公室
------
十二、教学仪器站
------
十三、电教馆
--
第三章 领导体制
----
第一节 县级领导体制
----
第二节 区、社、乡(镇)领导体制
----
第三节 学校领导体制
--
第四章 教育经费
----
第一节 俸银、学银
----
第二节 常年基本经费
----
第三节 国拨教育经费
------
附表6、历年教育经费决算
------
附表7、历年小学经费
------
附表8、历年中学经费
------
附表9、历年教师进修与幼儿教育经费
------
附表10、历年职业教育经费
------
附表11、历年业余教育经费、民办教师补助费
------
附表12、历年其它教育经费
------
附表13、历年基建投资经费
第十二编 教育名人
--
第一章 名人传记
----
第一节 传略
------
一、邝孟珏
------
二、李荣
------
三、李时佑
------
四、郭润
------
五、贾德润
------
六、张廷槐
------
七、王纯
------
八、孙梦麟
------
九、李志仁
------
十、冯纪
------
十一、靳科
------
十二、熊衣
------
十三、高杲
------
十四、李馨
------
十五、郝济
------
十六、孙希贤
------
十七、徐秉心
------
十八、葛性醇
------
十九、王鼎基
------
廿、刘鲲
------
廿一、王定远
------
廿二、董余三
------
廿三、徐嘉言
----
第二节 传记
------
一、阴功
------
二、李升龄
------
三、崔琳
------
四、张震
------
五、武佑庭
------
六、宋乃德
------
七、史国森
------
八、郭润丑
------
九、胡奋之
------
十、阴明之
------
十一、吴清化
------
十二、史殿雄
------
十三、段光庭
------
十四、王正一
------
十五、杨文
------
十六、宋廷玺
------
十七、史国华
------
十九、卫世孝
------
廿、田效霖
------
廿一、裴乐山
------
廿二、任明显
------
廿三、王克仁
------
廿四、郭卞和
------
廿五、贺成久
--
第二章 人物介绍
----
一、任之恭
----
二、关汉文
----
三、郭弓宏
----
四、任平
----
五、马进
----
六、崔之春
----
七、李琳
----
八、张健
----
九、郭万山
----
十、郭景和
第十三编 大事记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