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志》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材料比较实际地记录了肃北蒙古族的历史,为牧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内容时限:
1911-1985
出版时间:
1989年01月
目录
封面
名称
前言
序言
凡例
目录
第一章 地理位置及面积
--
第一节 地理位置
--
第二节 疆域面积
第二章 建置沿革
--
第一节 秦以前
--
第二节 汉至宋
--
第三节 元至民国
--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三章 行政区划沿革
--
第一节 清时期
--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第四章 人口民族
--
第一节 民族分布
--
第二节 肃北蒙古族渊源
--
第三节 旗治与部落
--
第四节 移民
--
第五节 其它少数民族
--
第六节 历史人口变化
--
第七节 人口普查
第五章 县城、乡镇
--
第一节 县城(党城湾)
--
第二节 滚坡泉
--
第三节 石包城
--
第四节 盐池湾和鱼儿红
第六章 地理
--
第一节 地形
--
第二节 河流(泉、湖、井)
--
第三节 土壤
--
第四节 草原
--
第五节 肃北境内史前生物概述
第七章 气候
--
第一节 光能
--
第二节 热量
--
第三节 水资源
--
第四节 风能
--
第五节 空气相对湿度、干燥度、蒸发
--
第六节 主要牧事活动与气候
第八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干旱
--
第二节 寒潮、强降温
--
第三节 涝灾
--
第四节 霜冻
--
第五节 冰雹
--
第六节 地震
第九章 物产
--
第一节 植物
--
第二节 动物
--
第三节 矿藏
--
第四节 中草药
--
第五节 土特产
第十章 畜牧业
--
第一节 发展简况
--
第二节 生产关系变革
--
第三节 牲畜发展及草原建设
--
第四节 牲畜种类、分布和改良
--
第五节 几种主要家畜的生产性能
--
第六节 牲畜的放牧和管理
--
第七节 畜禽疫病防治
--
第八节 草场畜产品、产量和收益分配
--
第九节 国营鱼儿红牧场简况
第十一章 种植业和林业
--
第一节 种植业概况
--
第二节 农作物面积
--
第三节 节气农事
--
第四节 耕作措施
--
第五节 粮食产量
--
第六节 植树造林
--
第七节 副业
第十二章 工业、手工业
--
第一节 工业和手工业发展史
--
第二节 地方国营工业的建立和发展
--
第三节 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的建立和发展
--
第四节 乡镇企业的建立和发展
--
第五节 个体手工业
--
第六节 电力事业的发展
--
第七节 工资福利和劳动保护
第十三章 商业
--
第一节 私营商业
--
第二节 国营商业
--
第三节 集体商业
--
第四节 饮食服务业
--
第五节 农副畜产品收购
--
第六节 商品购进、销售与经营管理
--
第七节 关于国家对民族地区“三项照顾”的政策
--
第八节 商业体制改革
--
第九节 粮食
第十四章 交通运输
--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交通运输概况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交通运输概况
第十五章 邮电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通讯设备
--
第三节 乡邮网路
--
第四节 邮电业务
第十六章 财政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财政管理体制
--
第三节 历年财政预决算概略
--
第四节 财政专项拨款
--
第五节 经费
--
第六节 公债
第十七章 税收
--
第一节 历代税收工作概略
--
第二节 历代税种概略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税收制度
--
第四节 税捐征收
第十八章 金融
--
第一节 历代金融机构
--
第二节 人民金融机构
--
第三节 牧区信用合作社
--
第四节 货币制度与货币流通
--
第五节 信贷
--
第六节 储蓄
第十九章 中国共产党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党的建设
--
第三节 党的干部管理工作
--
第四节 历次党代会(包括党员大会)简介
第二十章 政权建设
--
第一节 人民政权的建立
--
第二节 历届人民代表大会简介
--
第三节 民族区域自治
--
第四节 人民政协
第二十一章 行政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
--
第一节 清时期
--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第二十二章 政法
--
第一节 司法
--
第二节 检察
--
第三节 公安
第二十三章 党派、社团
--
第一节 国民党及其所属社团
--
第二节 会道门
--
第三节 民主党派
--
第四节 人民团体
第二十四章 兵祸匪患
--
第一节 罗卜藏丹津反清纪事
--
第二节 马鬃山兵祸事略
--
第三节 肃北蒙古族十年流难纪
第二十五章 军事
--
第一节 地方武装
--
第二节 人民武装机构
--
第三节 兵役制度
--
第四节 民兵
--
第五节 红军西路军左支队过肃北境纪事
第二十六章 文化艺术
--
第一节 歌舞、戏曲、音乐
--
第二节 社火、高跷
--
第三节 雕刻、绘画、民间工艺
--
第四节 历算、占卜
--
第五节 民间文学
--
第六节 广播、电影、电视
--
第七节 图书、阅览
--
第八节 文化事业机构设置
第二十七章 文物古迹
--
第一节 岩画
--
第二节 石窟
--
第三节 城堡
--
第四节 塞墙
--
第五节 烽燧
--
第六节 古代地名小考
--
第七节 五个庙石窟壁画考
第二十八章 教育
--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的民族教育情况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民族教育概况
--
第三节 幼儿教育
--
第四节 牧、农民和职工教育
--
第五节 教师队伍
第二十九章 医药卫生
--
第一节 医疗机构及医护人员队伍
--
第二节 地方病和传染病的防治
--
第三节 妇幼保健
--
第四节 蒙医药
--
第五节 计划生育
--
第六节 爱国卫生
第三十章 体育
--
第一节 体育事业的发展
--
第二节 民间体育
--
第三节 体育竞赛
--
第四节 学校体育
--
第五节 体育机构及设施
第三十一章 民情风俗
--
第一节 节日
--
第二节 婚嫁
--
第三节 丧祭
--
第四节 服饰
--
第五节 饮食
--
第六节 居住
--
第七节 行旅
--
第八节 社交
第三十二章 宗教
--
第一节 萨满教
--
第二节 佛教
--
第三节 寺庙拆毁、复修事记
--
第四节 迷信活动
第三十三章 语言
第三十四章 新风录
--
第一节 尊老爱幼
--
第二节 助人为乐
--
第三节 婿亲如子
--
第四节 民族团结
第三十五章 民政
--
第一节 优抚
--
第二节 救济
--
第三节 复退军人安置
--
第四节 救灾工作
--
第五节 婚姻登记
--
第六节 土地征用
--
第七节 民事调解
--
第八节 城镇居民上山下乡与回收
--
第九节 殡葬
第三十六章 人物传记
--
第一节 历史人物
--
第二节 现代人物
第三十七章 人物表
--
第一节 模范人物名录
--
第二节 1949年以前参加革命的老干部名录
--
第三节 知名人氏名录
第三十八章 历代职官名录
--
第一节 中华民国肃北设治局局长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共产党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委员会书记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县长
--
第四节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
--
第五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委员会主席
--
第六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武装部部长
第三十九章 诗文
第四十章 文件
第四十一章 杂录
附录
补记
编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