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志 上册

河源市志 上册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凡例 一、本志编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省政府《地方志工作规定》和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印发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的要求,以求真求实为原则,突出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全面、客观地记述河源市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内容时限: 1988年1月-2008年

出版时间: 2012年01月

目录

封面
封底
版权页
图片
编委会
序一
序二
凡例
目录
总述
大事记
第一篇 建置 自然环境
-- 第一章 建置
---- 第一节 位置
---- 第二节 境域
---- 第三节 建置沿革
---- 第四节 行政区划
-- 第二章 自然环境
---- 第一节 地质
---- 第二节 地貌
---- 第三节 气候
---- 第四节 水系
---- 第五节 土壤
---- 第六节 植被
---- 第七节 自然资源
---- 第八节 自然灾害
第二篇 人口 计划生育
-- 第一章 人口
---- 第一节 人口规模
---- 第二节 人口分布
---- 第三节 人口密度
---- 第四节 人口构成
---- 第五节 姓氏
-- 第二章 计划生育
---- 第一节 政策规定
---- 第二节 计生管理工作
---- 第三节 计生技术服务
---- 第四节 机构设置
第三篇 城乡建设
-- 第一章 城乡建设规划
---- 第一节 市区总体规划
---- 第二节 市区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
---- 第三节 县(区)城规划和乡镇规划
---- 第四节 规划管理
---- 第五节 机构设置
-- 第二章 市政建设
---- 第一节 城镇建设
---- 第二节 道路照明
---- 第三节 桥梁
---- 第四节 防洪
---- 第五节 江岸
---- 第六节 绿化
---- 第七节 城中村改造
---- 第八节 城市排水
-- 第三章 公用事业
---- 第一节 供水
---- 第二节 供电
---- 第三节 供气
---- 第四节 城市交通
-- 第四章 环境卫生
---- 第一节 街道保洁
---- 第二节 生活污水处理
---- 第三节 垃圾、粪便处理
---- 第四节 机构设置
-- 第五章 城市管理
---- 第一节 市容整治
---- 第二节 法规建设
---- 第三节 机构设置
-- 第六章 新农村建设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解决农村“一保五难”
---- 第三节 农房改造
---- 第四节 农村清洁工程
---- 第五节 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
-- 第七章 国土管理
---- 第一节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 第二节 土地利用规划
---- 第三节 地籍管理
---- 第四节 建设用地管理
---- 第五节 农田保护与垦复开发
---- 第六节 土地监察
---- 第七节 土地储备和使用
---- 第八节 机构设置
第四篇 环境保护
-- 第一章 环境保护规划
---- 第一节 《东江流域(河源市)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计划纲要》
---- 第二节 《河源市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
---- 第三节 《河源市环境保护“十五”计划》
---- 第四节 《河源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 第五节 《新丰江水库区域和谐社会建设与环境可持续保护规划》
---- 第六节 《河源市环境保护规划(2007~2020)》
-- 第二章 污染防治
---- 第一节 防治法规与环保执法
---- 第二节 污染物总量控制
---- 第三节 治污工程
---- 第四节 水源保护
---- 第五节 自然保护区、生态园区、绿色社区建设
-- 第三章 城市环境综合保护
---- 第一节 城市环境整治
---- 第二节 环境区划分
---- 第三节 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 第四章 环境管理
---- 第一节 行政措施
---- 第二节 管理法规与执法检查
---- 第三节 环境监测
---- 第四节 排污费征收与环境统计
---- 第五节 议案、提案和信访办理
---- 第六节 环保宣传与环保科研
-- 第五章 环境质量
---- 第一节 水环境
---- 第二节 大气环境
---- 第三节 声环境
-- 第六章 机构设置
---- 第一节 市环境保护委员会
---- 第二节 市环境保护局
第五篇 经济综述
-- 第一章 经济结构
---- 第一节 产业结构
---- 第二节 所有制结构
---- 第三节 劳动力结构
-- 第二章 发展速度
---- 第一节 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
---- 第二节 产业增长速度
---- 第三节 投资规模
-- 第三章 经济发展特点
---- 第一节 企业带农户
---- 第二节 工业立市
---- 第三节 市场多元
---- 第四节 外向经济
---- 第五节 旅游旺市
---- 第六节 存在问题
第六篇 经济体制改革
-- 第一章 综合管理体制改革
---- 第一节 计划体制改革
---- 第二节 财政体制改革
---- 第三节 税务体制改革
---- 第四节 金融体制改革
---- 第五节 投资体制改革
-- 第二章 国有资产管理改革
---- 第一节 国有资产现状
---- 第二节 国有资产体制改革
---- 第三节 国企改革
---- 第四节 机构设置
-- 第三章 企业制度改革
---- 第一节 产权制度改革
---- 第二节 经营体制改革
---- 第三节 企业劳动制度改革
-- 第四章 流通体制改革
---- 第一节 国有商业体制改革
---- 第二节 农副产品、日用工业品流通体制改革
---- 第三节 物资体制改革
---- 第四节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 第五节 供销合作商业体制改革
---- 第六节 石油、烟草、盐业经营体制改革
---- 第七节 外贸体制改革
-- 第五章 农村经营体制改革
---- 第一节 合作经济组织
---- 第二节 农村土地第二轮承包
---- 第三节 土地经营权流转
---- 第四节 农村税费改革
---- 第五节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制改革
---- 第六节 农村经济管理
第七篇 交通运输
-- 第一章 公路
---- 第一节 公路建设
---- 第二节 公路养护
---- 第三节 公路运输
---- 第四节 公路管理和运输管理
---- 第五节 运输企业选介
---- 第六节 机构设置
-- 第二章 铁路
---- 第一节 铁路线路
---- 第二节 铁路营运站
-- 第三章 水路
---- 第一节 港口码头
---- 第二节 水路运输
---- 第三节 水上交通安全监督
---- 第四节 航道管理
---- 第五节 机构设置
第八篇 邮政电信
-- 第一章 邮政
---- 第一节 邮政业务
---- 第二节 通邮能力
---- 第三节 经营管理
---- 第四节 机构设置
-- 第二章 电信
---- 第一节 固定电话
---- 第二节 移动电话
---- 第三节 无线寻呼
---- 第四节 数据通信
---- 第五节 通信、网络建设
---- 第六节 机构设置
-- 第三章 无线电管理
---- 第一节 无线电台站
---- 第二节 无线电频率占用费和设施建设
---- 第三节 无线电监测与行政执法
---- 第四节 机构设置
第九篇 农业
-- 第一章 种植业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粮食作物
---- 第三节 经济作物
-- 第二章 科技兴农与农业综合开发
---- 第一节 科技兴农
---- 第二节 农业综合开发
-- 第三章 农用机械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主要农用机械
---- 第三节 农机管理服务
-- 第四章 畜牧业
---- 第一节 畜禽生产
---- 第二节 饲料牧草
---- 第三节 动物疫病防治
---- 第四节 兽药经营与管理
---- 第五节 主要畜牧业企业选介
-- 第五章 渔业
---- 第一节 水产养殖与捕捞渔业
---- 第二节 基地建设
---- 第三节 水产科研及技术服务
---- 第四节 渔业管理
-- 第六章 机构设置
---- 第一节 市农业局
---- 第二节 市畜牧兽医局
-- 第七章 林业
---- 第一节 造林绿化
---- 第二节 林木资源
---- 第三节 山林保护
---- 第四节 林政管理
---- 第五节 林产品加工
---- 第六节 国有林场
---- 第七节 机构设置
-- 第八章 水利
---- 第一节 水利工程
---- 第二节 “三防”工作
---- 第三节 水土保持
---- 第四节 农村用水
---- 第五节 水政水资源管理
---- 第六节 机构设置
---- 第七节 省属水库移民安置
---- 第八节 启动万绿湖直饮水项目
-- 第九章 乡镇企业
---- 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
---- 第二节 主要行业
---- 第三节 重点企业及名优产品选介
---- 第四节 机构设置
第十篇 扶贫开发
-- 第一章 农业扶贫
---- 第一节 扶贫决策
---- 第二节 “千干扶千户”
---- 第三节 “千村扶贫“工程
---- 第四节 社会扶持与产业化带动
---- 第五节 科技帮扶
-- 第二章 工业、旅游扶贫
---- 第一节 工业扶持
---- 第二节 旅游业扶持
-- 第三章 教育扶贫
---- 第一节 希望工程
---- 第二节 扶贫助学
-- 第四章 对口帮扶
---- 第一节 省直单位扶持
---- 第二节 深圳市帮扶
---- 第三节 珠海市帮扶
---- 第四节 东莞市帮扶
---- 第五节 中山市帮扶
-- 第五章 机构设置
第十一篇 工业
-- 第一章 发展状况
---- 第一节 工业总产值
---- 第二节 发展特点
---- 第三节 机构设置
-- 第二章 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
---- 第一节 技术改造
---- 第二节 技术创新
-- 第三章 工业行业
---- 第一节 电力
---- 第二节 采矿冶金
---- 第三节 水泥
---- 第四节 陶瓷
---- 第五节 纺织服装
---- 第六节 机械电子
---- 第七节 食品饮料
---- 第八节 印刷文体用品
---- 第九节 制药
---- 第十节 化工
---- 第十一节 粮油加工
---- 第十二节 名优特产品
-- 第四章 高新技术开发区
---- 第一节 规划
---- 第二节 征地拆迁与安置
---- 第三节 基础设施建设
---- 第四节 招商引资
---- 第五节 管理与服务
---- 第六节 资金筹措
---- 第七节 接管工业园区
---- 第八节 重点工程建设
---- 第九节 机构设置
-- 第五章 产业转移工业园
---- 第一节 申报认定
---- 第二节 规划建设与整合
---- 第三节 参与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园竞标成功
---- 第四节 建设成效
第十二篇 建筑业 房地产业 住房制度改革
-- 第一章 建筑业
---- 第一节 勘察设计
---- 第二节 建筑施工
---- 第三节 建筑市场管理
---- 第四节 建成主要建筑物
---- 第五节 建筑企业选介
-- 第二章 房地产业
---- 第一节 房地产开发
---- 第二节 房地产管理
---- 第三节 机构设置
-- 第三章 房屋拆迁
---- 第一节 房屋拆迁管理法规
---- 第二节 拆迁工作
---- 第三节 机构设置
-- 第四章 住房制度改革
---- 第一节 出售公房
---- 第二节 实行住房货币分配制度
---- 第三节 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
---- 第四节 推行经济适用住房制度
---- 第五节 落实廉租住房制度
---- 第六节 机构设置
第十三篇 国内贸易与对外经济
-- 第一章 商业经济类型
---- 第一节 国营商业
---- 第二节 供销合作商业
---- 第三节 个体私营商业
-- 第二章 商业行业
---- 第一节 国营商业各行业
---- 第二节 物资供应各行业
---- 第三节 供销合作商业各行业
---- 第四节 粮油供应
---- 第五节 医药医疗器械经营
---- 第六节 餐饮业服务业
-- 第三章 对外经济贸易
---- 第一节 外贸进出口
---- 第二节 利用外资
---- 第三节 经济合作
---- 第四节 机构设置
第十四篇 旅游业
-- 第一章 旅游资源开发
---- 第一节 发展历程
---- 第二节 旅游景区
---- 第三节 地方风味文化娱乐
---- 第四节 旅游宣传推介
---- 第五节 旅游规划与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 第二章 旅游经营服务
---- 第一节 旅游经营
---- 第二节 国内外旅游
---- 第三节 旅行社酒店
-- 第三章 旅游管理
---- 第一节 队伍
---- 第二节 旅游市场规范管理
---- 第三节 旅游企业选介
---- 第四节 机构设置
第十五篇 金融
-- 第一章 金融业务
---- 第一节 货币管理
---- 第二节 存款贷款
---- 第三节 外汇管理
---- 第四节 中间业务
---- 第五节 保险
---- 第六节 证券
---- 第七节 金融电子化建设
-- 第二章 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
---- 第一节 金融风险防范
---- 第二节 金融监督管理
-- 第三章 机构设置
---- 第一节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国有商业银行
---- 第三节 农村信用合作社
---- 第四节 保险公司
---- 第五节 证券公司
---- 第六节 其他金融服务机构
第十六篇 经济综合管理
-- 第一章 计划
---- 第一节 经济计划与宏观调控
---- 第二节 年度计划编制与实施
---- 第三节 长期规划编制与实施
---- 第四节 机构设置
-- 第二章 统计
---- 第一节 统计报表
---- 第二节 普查统计
---- 第三节 抽样调查
---- 第四节 统计分析研究与资料汇编
---- 第五节 机构设置
-- 第三章 物价
---- 第一节 价格管理与物价水平
---- 第二节 宏观价格调控
---- 第三节 物价监督检查
---- 第四节 非商品收费管理
---- 第五节 机构设置
-- 第四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管理体制改革
---- 第二节 市场监督管理
---- 第三节 企业登记管理
---- 第四节 经济合同管理
---- 第五节 经济检查
---- 第六节 商标广告管理
---- 第七节 消费者权益保护
---- 第八节 机构设置
-- 第五章 审计
---- 第一节 国家审计
---- 第二节 内部审计
---- 第三节 社会审计
---- 第四节 机构设置
-- 第六章 质量技术监督
---- 第一节 标准化管理
---- 第二节 计量管理
---- 第三节 质量监督管理
---- 第四节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
---- 第五节 机构设置
-- 第七章 口岸管理
---- 第一节 口岸
---- 第二节 海关
---- 第三节 检验检疫
-- 第八章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 第一节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 第二节 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督管理
---- 第三节 机构设置
-- 第九章 矿产资源管理
---- 第一节 地质勘查
---- 第二节 矿业管理
---- 第三节 机构设置
第十七篇 财政税务
-- 第一章 财政
---- 第一节 财政收入
---- 第二节 财政支出
---- 第三节 财政管理
---- 第四节 机构设置
-- 第二章 国家税
---- 第一节 税种
---- 第二节 税款征收
---- 第三节 征收管理
---- 第四节 税源开发及效益
---- 第五节 税务检查
---- 第六节 机构设置
-- 第三章 地方税
---- 第一节 税种
---- 第二节 税款征收
---- 第三节 征收管理
---- 第四节 机构设置
第十八篇 中共河源市地方组织
-- 第一章 历届代表大会
---- 第一节 中共河源市第一次代表大会
---- 第二节 中共河源市第二次代表大会
---- 第三节 中共河源市第三次代表大会
---- 第四节 中共河源市第四次代表大会
---- 第五节 中共河源市第五次代表大会
-- 第二章 市委机构
-- 第三章 重大决策
---- 第一节 执政能力建设
---- 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
---- 第三节 农业与农村
---- 第四节 工业立市战略
---- 第五节 发展交通事业
---- 第六节 发展旅游业
---- 第七节 承接“双转移”
---- 第八节 发展民营经济
---- 第九节 招商引资
---- 第十节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 第十一节 教育科技
---- 第十二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 第十三节 社会保障和再就业
---- 第十四节 制定考核评议体系
---- 第十五节 公开选拔副处级领导干部
---- 第十六节 提出“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工作方针
-- 第四章 党委工作
---- 第一节 组织建设
---- 第二节 宣传
---- 第三节 党校教育
---- 第四节 统战工作
---- 第五节 政策研究
---- 第六节 农村工作
---- 第七节 对台工作
---- 第八节 老干部工作
---- 第九节 保密工作
-- 第五章 纪检监察
---- 第一节 案件检查与信访工作
---- 第二节 纪律教育
---- 第三节 行政监察
---- 第四节 党风廉政建设
---- 第五节 机构设置
第十九篇 河源市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章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 历届人大代表选举
---- 第二节 历届市人大会议
-- 第二章 人大常委会
-- 第三章 人大工作
---- 第一节 决定重大事项
---- 第二节 法律监督与工作监督
---- 第三节 换届选举和人事任免
---- 第四节 办理代表议案、建议及组织代表视察
---- 第五节 市人大常委会及机关自身建设
第二十篇 河源市人民政府
-- 第一章 政府机构
---- 第一节 市政府组成部门
---- 第二节 市级机构设置变动
-- 第二章 施政纪略
---- 第一节 推进“三农”工作
---- 第二节 工业立市
---- 第三节 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 第四节 发展外源型经济
---- 第五节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 第六节 开展扶贫工作
---- 第七节 保护环境
---- 第八节 处置金融风险
---- 第九节 促进科技进步
---- 第十节 控制人口增长
---- 第十一节 发展教育事业
---- 第十二节 加快林业工作
---- 第十三节 加快交通建设
---- 第十四节 改善民生
-- 第三章 政府工作
---- 第一节 行政服务
---- 第二节 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
---- 第三节 信访工作
---- 第四节 政府法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