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市金融志

瑞安市金融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瑞安市金融机构发展的历史以及存款、贷款、外汇、结算、保险等金融业务。

内容时限: 0000-1996

出版时间: 2001年01月

目录

封面
瑞安市金融志
《瑞安市金融志》编纂领导小组
《瑞安市金融志》编纂委员会
《瑞安市金融志》编纂委员会
《瑞安市金融志》编辑部
图片
-- 机构新貌
---- 中国人民银行瑞安市支行大楼
---- 中国工商银行瑞安市支行大楼
---- 中国农业银行瑞安市支行大楼
---- 中国银行瑞安支行大楼
---- 中国建设银行瑞安市支行大楼
----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瑞安市支行办公楼
---- 国人民保险公司瑞安市支公司大楼
----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瑞安市支公司大楼
---- 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温州支公司瑞安办事处办公楼
---- 瑞安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大楼
---- 中国农业银行瑞安市支行莘塍分理处营业楼
---- 瑞安市丽岙农村信用合作社营业楼
---- 瑞安市新兴城市信用合作社营业楼
-- 机构旧址
---- 1949年,中国人民银行瑞安办事处原址
---- 1980年,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瑞安县支行原址
---- 民国24年(1935),浙江地方银行瑞安办事处原址
---- 1983年,中国银行瑞安支行原址
---- 1984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瑞安县支公司原址
---- 1975年,中国人民银行瑞安县支行仙降营业所原址
---- 1954年3月21日建立的温州地区第一个农村信用社——瑞安县阁巷乡信用合作社办公原址
---- 60年代,梓岙信用合作社原址
---- 70年代,平阳坑营业所与信用社合署办公原址
-- 金融会议
---- 1997年2月24日,瑞安市金融工作会议
---- 1997年5月9日,瑞安市金融联席会议
---- 1997年4月23日,瑞安市金融系统纪检监察暨行风建设工作会议
---- 1995年12月15日,中国金融工会瑞安市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
-- 领导视察
---- 1999年11月19日,工行省分行丁仲篪行长(右一)视察工行瑞安市支行
---- 1998年3月,建行省分行唐信国行长(左二)视察建行瑞安市支行
---- 中行省、温州市分行领导申松君(左三)、叶征(左四)深入企业生产第—线调研
-- 科技应用
---- 人行瑞安市支行计算机操作室
---- 1994年6月,人行瑞安市支行建立卫星小站,开办全国电子联行业务
---- 工行瑞安市支行自动柜员机
---- 建行瑞安市支行计算机主机房
---- 1996年11月,中行瑞安支行在全省率先开通浙通IC卡支付系统
-- 文化建设
---- 1999年10月7日,瑞安市第三届文化艺术节暨金融系统文艺汇演在瑞安人民剧院举行
---- 《金融人·好形象》群口快板,荣获1996年全省金融系统文艺调演优秀奖
---- 1994年9月10日,瑞安市金融系统举行“党风廉政”演讲比赛
---- 1997年8月1日,瑞安市金融系统举行“卡拉OK'’大奖赛
---- 1998年11月14日,瑞安市金融系统举行职工暨巾帼业务技术比武
---- 1993年10月23日。瑞安市金融系统举行“市场经济与金融知识”竞赛
---- 1999年9月11—12日。瑞安市金融系统举行围棋、象棋比赛
---- 1997年6月22日,瑞安市金融、财贸系统举行“迎回归、庆七·一”乒乓球对抗赛
-- 服务社会
---- 1990年3月18日,瑞安市金融系统开展。学雷锋树新风,为您服务咨询”活动
---- 1996年8月23日,瑞安市金融系统开展“反假币宣传周”活动
---- 1999年6月,工行瑞安市支行开展“反假币宣传周”活动
---- 1996年10月,农行瑞安市支行塘下分理处开展“便民服务”活动
---- 中行瑞安支行开展“树中行新风,创优质服务”活动
---- 1997年6月15日,建行瑞安市支行在望江菜市场为民兑换残损人民币
---- 1997年5月24日,中保财产保险瑞安市支公司开展“情系千家万户,保险咨询”活动
---- 1997年6月14日,瑞安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在农贸市场开展“兑破币,便民服务”活动
-- 评审会
---- 参加《瑞安市金融志》稿评审会的全体人员合影
---- 2000年9月20日,在瑞安华都大酒店会议室召开《瑞安市金融志》稿评审会
-- 瑞安市行政区图
序言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清和民国时期的金融机构
---- 一、典当
---- 二、钱庄
---- 三、银行
---- 四、合作金融
---- 五、保险业
-- 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金融机构
---- 一、中国人民银行瑞安市(县)支行、国家外汇管理局瑞安支局
---- 二、中国工商银行瑞安市(县)支行
---- 三、中国农业银行瑞安市(县)支行
---- 四、中国银行瑞安支行
---- 五、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瑞安市(县)支行
---- 六、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瑞安市支行
---- 七、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瑞安市(县)支公司
---- 八、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瑞安市支公司
---- 九、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温州支公司瑞安办事处
---- 十、农村信用合作社
---- 十一、城市信用合作社
---- 十二、农村金融服务社
---- 十三、典当商行
第二章货币
-- 第一节清代和民国时期货币
---- 一、银两
---- 二、银圆
---- 三、银角
---- 四、铜圆
---- 五、镍币
---- 六、法币
---- 七、关金券
---- 八、金圆券
-- 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
-- 第三节金银政策与管理
---- 一、纹银、银圆、黄金在各个时期的兑换值
---- 二、民国时期金银政策
---- 三、人民政府的金银政策与管理
-- 第四节货币流通
第三章存款
-- 金融机构存款
-- 国家银行存款
-- 第一节单位存款 财政性存款
-- 第二节工商企业存款
-- 第三节农村存款 信托存款
-- 第四节储蓄
---- 一、城镇储蓄
---- 二、集镇储蓄
---- 三、邮政储蓄
---- 四、储蓄种类
---- 五、储蓄网点
---- 六、储蓄宣传与服务
第四章贷款
-- 金融机构贷款
-- 国家银行贷款
-- 第一节流动资金贷款
---- 一、工业贷款
---- 二、商业贷款
---- 三、建筑业贷款
---- 四、社队企业(乡镇企业)贷款
---- 五、个体工商业贷款
---- 六、“三资”企业贷款
-- 第二节农业贷款
---- 一、国营农业贷款
---- 二、集体农业贷款
---- 三、个体农户贷款
---- 四、渔业贷款
---- 五、对农村信用社贷款
---- 六、农业贷款的减免
---- 七、救灾贷款
-- 第三节中长期贷款
---- 一、技术改造贷款
---- 二、基本建设贷款
---- 三、地方经济开发贷款
------ 附:贷款证
第五章基建投资拨款
-- 第一节投资管理
-- 第二节建筑经济管理
-- 第三节委托投资管理
第六章外汇业务
-- 第一节外币存款
---- 一、企事业单位外币存款(甲种)
---- 二、个人外币存款(乙、丙种)
-- 第二节外汇贷款
---- 一、短期外汇贷款
---- 二、贴息外汇贷款
---- 三、特种乙类外汇贷款
---- 四、“三资”企业外汇贷款
---- 五、小额外汇贷款和对私批汇
-- 第三节非贸易外汇结算
---- 一、侨汇
---- 二、外币收兑和外汇兑换券
-- 第四节国际贸易结算
-- 第五节结售汇制
-- 第六节外汇管理
---- 一、贸易外汇收支管理
---- 二、外汇调剂管理
---- 三、加强外汇监管
------ 附:信用卡业务
第七章信用合作
-- 第一节农村信用合作社
---- 一、农村信用社的整顿、改革和发展
---- 二、农村信用合作社存款
---- 三、农村信用合作社贷款
-- 第二节城市信用合作社与农村金融服务社
---- 一、城市信用合作社
---- 二、农村金融服务社
-- 第三节农村合作基金会
第八章利率
-- 第一节建国前的利率
-- 第二节建国后的利率
----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利率
---- 二、“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年)的利率
---- 三、“二五”计划时期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5年)的利率
---- 四、“三五”、“四五”计划时期(1966~1976年)的利率
-- 第三节新时期的利率改革
---- 一、农村信用合作社利率浮动试行与推广
---- 二、城乡实行利率双轨制
---- 三、加强领导,逐步实现利率规范化
---- 四、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利率机制
第九章金融市场
-- 第一节债券
---- 一、公债与国库券
---- 二、金融债券
---- 三、企业债券
-- 第二节同业拆借
-- 第三节企业内部集资
-- 第四节民间信用
---- 一、呈会
---- 二、直接的资金借贷
---- 三、银背
第十章结算
-- 第一节同城结算
-- 第二节异地结算
-- 第三节同城票据交换
-- 第五节结算纪律
---- 附:清理“三角债”
第十一章保险
-- 第一节保险种类
---- 一、企业财产保险
---- 二、家庭财产保险
---- 三、货物运输保险
---- 四、运输工具保险
---- 五、农业保险
---- 六、人身保险
-- 第二节防灾与理赔
---- 一、防灾防损
---- 二、保险理赔
第十二章 金融队伍 金融设施
-- 第一节机构人员
-- 第二节职工教育
-- 第三节业务职称
-- 第四节科技应用办公用房
---- 一、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
---- 二、办公用房
-- 第五节农村金融学会
-- 第六节先进集体与先进个人
-- 第七节干部配备
表格索引
编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