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1912-1985
出版时间:
1991年03月
目录
封面
南城县志
版权页
县图
--
南城县行政区划图
--
南城县交通图
--
南城县山水图
照片
--
中国共产党南城县委员会
--
南城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南城县人民政府
--
县城鸟瞰
--
南城县电影院
--
太平桥
--
盱江大道(北段)
--
江西七○八电视台
--
麻姑山瀑布
--
龙门桥
--
一线天
--
从姑风光
--
聚星塔
--
万年桥
--
湖东万亩吨粮田
--
洪门水库库叉养鱼
--
麻源水库
--
株良祥岗山桔林
--
界山岭万亩人造林
--
沙坪水电站
--
江西第二汽体压缩机厂生产的空压机
--
江酉酒厂6000吨酒库
--
县水泥厂
--
江西华赣服装公司引进的服装生产线
--
县染织厂织布车间
--
洪门水利发电厂机组
--
附图
--
南城一中
--
南城一中语言实验室
--
县人民医院手术室
--
县博物馆
--
武岗山商周文化遗址出土陶片
--
磁碗 云市古磁窑出土
--
金冠 1958年出土于明益庄王墓
--
金七橡冠 明淳河杯喜王朱常汭墓出土
--
物资贸易中心
--
县工艺美术厂产品
--
建昌镇农贸市场
--
睦安乡磁圭村的红军标语
--
中共金南特区委员会旧址
--
县烈士陵园
--
胡定元国画
--
方国兴书法
--
清 赵之谦扇面书法
--
肖赛明 画
目录
序言一
序言二
序言三
序言四
凡例
概述
大事记
卷一建置区划
--
第一章县域
--
第二章建置沿革
--
第三章行政区划
----
第一节宋、元、明、清时期
----
第二节中华民国时期
----
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卷二县城、乡镇概况
--
县城--建昌镇
--
岳口乡
--
万坊乡
--
麻姑山乡
--
株良乡
--
睦安乡
--
里塔乡
--
新丰街乡
--
上唐镇
--
包坊乡
--
天井源乡
--
洪门镇(附古镇硝石)
--
龙湖乡
--
严和乡
--
浔溪乡
--
沙洲乡
--
徐家乡
卷三自然地理
--
第一章地质地貌
----
第一节地质
----
第二节地貌
--
第二章山川
----
第一节山丘
----
第二节河流
----
第三节水文
--
第三章气候
--
第四章自然资源
----
第一节土地资源
----
第二节气候条件
----
第三节水力资源
----
第四节动物资源
----
第五节植物资源
----
第六节矿产资源
--
第五章自然灾害
----
第一节灾害性天气
----
第二节山崩、地震
----
第三节虫害
--
第六章环境保护
----
第一节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
第二节环境保护工作
卷四政 党
--
第一章中国共产党南城县地方组织
----
第一节建国前中共南城地方组织
----
第二节中共南城县委员会
----
第三节基层党的组织
----
第四节党员代表大会
----
第五节党的组织建设
--
第二章中国国民党南城县地方组织
卷五地方权力机关
--
第一章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二章人民代表大会
卷六地方行政机构
--
第一章县级行政机构沿革
----
第一节县公署
----
第二节县政府
----
第三节建国前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权
----
第四节县人民政府
--
第二章区、乡行政机构
----
第一节区署、乡(镇)公所、保甲制
----
第二节建国后区、乡(社)级机构
卷七地方议政机构
--
第一章县参议会
--
第二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城县委员会
----
第一节历届历次重要会议
----
第二节主要工作和重要活动纪略
卷八治安司法
--
第一章民国时期的治安、司法
----
第一节治安机构
----
第二节社会治安
----
第三节司法
--
第二章建国后的治安、司法
----
第一节治安
----
第二节检察
----
第三节审判
----
第四节司法行政
卷九社会团体
--
第一章人民团体
----
第一节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
----
第二节建国后各人民团体
----
第三节国际友好团体
--
第二章民国时期的团体、帮派
----
第一节三民主义青年团南城分团部
----
第二节地方派系和帮会组织
----
第三节其它团体
卷十民 政
--
第一章选举
----
第一节民国时期的选举
----
第二节建国后的普选
--
第二章优抚
----
第一节革命老根据地的抚恤
----
第二节拥军优属
--
第三章安置
----
第一节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
第二节移民安置
--
第四章救济
----
第一节社会救济
----
第二节赈灾
----
第三节其他救济
--
第五章社会福利
--
第六章地籍整理与土地征用
--
第七章婚姻登记
--
第八章信访
卷十一劳动人事
--
第一章职工队伍
--
第二章机构编制管理
--
第三章劳动就业
----
第一节待业青年的就业安置
----
第二节知识青年的下放与安置
--
第四章劳保福利
----
第一节职工养老待遇
----
第二节对死亡职工的抚恤
----
第三节福利费的提取与使用
--
第五章工资制度
----
第一节工资种类
----
第二节工资调整
----
第三节工资改革
----
第四节工资基金计划管理
----
第五节粮食与副食品补贴
----
第六节奖金与附加工资
--
第六章退休离休制度
卷十二军 事
--
第一章地方武装
----
第一节民国时期的民团
----
第二节建国后的民兵组织
----
第三节地方部队与当地军事机关
--
第二章兵役
----
第一节民国时期
----
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
第三章重大兵事记
卷十三农业
--
第一章生产关系变革
----
第一节旧土地制度
----
第二节减租减息
----
第三节土地改革
----
第四节农业合作化及其经营管理
----
第五节国营农业
----
第六节个体农业
--
第二章农业经济结构
--
第三章农作物生产
----
第一节耕地情况
----
第二节农田建设
----
第三节农作物
--
第四章农具农机
----
第一节传统农具和动力
----
第二节农业机械
----
第三节农机队伍
----
第四节农机管理
--
第五章农技农艺
----
第一节耕作制度
----
第二节技术推广
--
第六章林业
----
第一节林木生长及分布
----
第二节营林
----
第三节森林保护
----
第四节采伐
--
第七章畜牧业
----
第一节家畜
----
第二节家禽
----
第三节疫病防治
--
第八章副业
--
第九章水产
----
第一节水面利用
----
第二节水产资源
----
第三节养殖
----
第四节捕捞
----
第五节鱼病防治
--
第十章农副土特产
--
第十一章农业经济效益
----
第一节投入与产出
----
第二节集体收益分配
----
第三节农民家庭收入
--
第十二章农业机构及国营农场
----
第一节农业行政机构
----
第二节国营农牧场所
卷十四水利
--
第一章蓄水工程
----
第一节大型水库
----
第二节中型水库
----
第三节小型水库
--
第二章引水工程
--
第三章提水工程
----
第一节机械灌溉
----
第二节电力灌溉
----
第三节水轮泵灌溉
--
第四章微水灌溉工程
----
第一节喷灌
----
第二节滴灌
----
第三节雾灌
--
第五章防汛排涝工程
----
第一节防洪工程
----
第二节排涝工程
卷十五工业
--
第一章国营工业
----
第一节电力工业
----
第二节食品工业
----
第三节建材工业
----
第四节机械工业
----
第五节轻化工业
----
第六节采矿业
--
第二章县属集体工业
--
第三章农村工业
--
第四章建筑业
卷十六交通运输
--
第一章陆路运输
----
第一节驿道
----
第二节公路
----
第三节桥梁
----
第四节渡口
----
第五节客货运输
--
第二章水上运输
----
第一节航道
----
第二节码头
----
第三节航运
--
第三章装卸搬运
卷十七邮电
--
第一章邮电机构
--
第二章邮政
----
第一节邮件投递
----
第二节邮政汇兑
----
第三节报刊发行
--
第三章电信
----
第一节电报
----
第二节电话
--
第四章微波通信
卷十八商业
--
第一章所有制结构
--
第二章经营网点
--
第三章商品购销
----
第一节商品购进
----
第二节商品销售
--
第四章对外贸易
卷十九粮油购销
--
第一章粮油购销网点
--
第二章粮油购销
----
第一节粮油征购
----
第二节粮油销售
----
第三节议购议销
--
第三章仓储调运
----
第一节粮油仓储
----
第二节粮油调运
卷二十财 税
--
第一章财政
----
第一节财政收支
----
第二节财政管理
--
第二章税收
----
第一节农业税收
----
第二节工商税收
卷二十一金 融
--
第一章企业与机构
----
第一节当铺与钱庄
----
第二节银行与保险机构
--
第二章货币流通与管理
----
第一节货币流通
----
第二节投放与回笼
----
第三节现金管理
--
第三章放款与信贷
----
第一节各种放款
----
第二节农业贷款
----
第三节工商信贷
--
第四章存款与储蓄
----
第一节存款
----
第二节储蓄
--
第五章保险
--
第六章基建财务管理
--
第七章公债及国库券
----
第一节公债
----
第二节国库券
卷二十二综合经济管理
--
第一章计划管理
--
第二章物资管理
--
第三章物价管理
--
第四章审计
--
第五章统计
--
第六章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工商企业登记
----
第二节市场管理
----
第三节合同管理
----
第四节商标管理
----
第五节广告管理
----
第六节打击投机倒把
--
第七章计量管理
卷二十三教育
--
第一章教育行政
----
第一节行政机构
----
第二节教育团体
----
第三节教育经费
----
第四节教师队伍
----
第五节教育改革
--
第二章学校教育
----
第一节幼儿教育
----
第二节小学教育
----
第三节中学教育
----
第四节中等专业教育
--
第三章社会教育
----
第一节职工业余教育
----
第二节农民业余教育
----
第三节电视大学
卷二十四文化
--
第一章机构设施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文化设施
--
第二章戏剧曲艺
----
第一节戏剧
----
第二节曲艺
--
第三章电影电视录像
----
第一节电影
----
第二节电视
----
第三节录像
--
第四章报刊广播
----
第一节报刊
----
第二节广播
--
第五章图书发行
--
第六章群众文艺
----
第一节文娱活动
----
第二节文艺会演
----
第三节文艺创作
--
第七章民间传说
--
第八章民谣谚语
----
第一节民间歌谣
----
第二节谚语
卷二十五科学技术
--
第一章科研机构
--
第二章科技队伍
--
第三章科普活动
--
第四章科研成果
--
第五章其它科技工作
----
第一节气象测报
----
第二节水文测报
----
第三节人工降雨
----
第四节地震观察
----
第五节太阳灶试验
----
第六节省柴灶推广
----
第七节沼气灶推广
卷二十六医疗卫生
--
第一章医疗卫生机构
----
第一节民国时期的医疗机构
----
第二节建国后的医疗卫生机构
--
第二章防疫保健
----
第一节烈性传染病
----
第二节地方病的防治
----
第三节肿瘤病的普查和治疗
----
第四节爱国卫生运动
----
第五节妇幼保健
--
第三章医疗队伍
----
第一节中西医药人员状况
----
第二节卫技人员的晋升
----
第三节卫技人员的培训
卷二十七建昌帮中药业
--
第一章药业兴衰
----
第一节药业的兴起
----
第二节药业的成帮
----
第三节药业的鼎盛
----
第四节药业的衰落
----
第五节建昌帮中药炮制技术的发掘与整理
--
第二章经营特色
----
第一节药业类型
----
第二节等级分工
----
第三节帮规戒律
----
第四节名医药师
--
第三章炮制特色
----
第一节工具辅料特色
----
第二节饮片性状特色
----
第三节炮制工艺特色
--
第四章特色饮片制法选
卷二十八体育
--
第一章体育机构
--
第二章运动场地和设施
--
第三章群众体育
--
第四章体育竞赛
卷二十九文物胜迹
--
第一章名胜
----
第一节麻姑山(附从姑山)
----
第二节境内其它胜迹
--
第二章文物
----
第一节古遗址
----
第二节古桥梁
----
第三节古碑刻、造像
----
第四节古建筑
----
第五节古墓葬
----
第六节革命旧址、纪念物
卷三十社会
--
第一章人口
----
第一节户数、人口数
----
第二节人口构成
----
第三节姓氏
--
第二章计划生育
----
第一节节制生育
----
第二节优生优育
--
第三章宗教
----
第一节道教
----
第二节佛教
----
第三节天主教
----
第四节耶稣教
--
第四章习俗
----
第一节婚俗
----
第二节节俗
----
第三节庆寿
----
第四节丧仪
----
第五节衣食住行
----
第六节交往礼仪
----
第七节迷信禁忌
----
第八节社会新风
--
第五章人民生活
----
第一节职工生活
----
第二节农民生活
--
第六章方言
----
第一节声韵调系统
----
第二节语音特点
----
第三节常用词汇
卷三十一人物
--
第一章古代人物
----
第一节人物传
------
危全讽
------
陈彭年
------
李觏
------
邓润甫
------
吕南公
------
王无咎
------
张大经
------
李浩
------
包恢
------
程矩夫
------
邓茂七
------
张升
------
罗玘
------
罗汝芳
------
程式
------
郑之文
------
徐芳
------
邓生
------
曾鼎
------
曾燠
------
谢星焕
----
第二节人物表
------
邓思瓘
------
饶上宏
------
吴奎
------
陈次公
------
陈景元
------
蔡楠
------
童宗说
------
余明可
------
傅梦泉
------
蔡延世
------
易士英
------
黄文雷
------
黎民寿
------
严寿逸
------
姚宣仲
------
张士达
------
程南云
------
邓伯孙
------
左赞
------
夏良胜
------
余绍宁
------
程(火节)
------
邓炼
------
左宗郢
------
景翩翩
------
王一言
------
张文质
------
万象乾
------
赵瑄
------
樊胡
------
陈善道
------
吴迪谟
------
梅之珩
------
夏朝麟
------
方千里
------
邱园
------
吴霖
------
陶成
------
罗美材
------
周承濂
------
张江
------
潘安礼
------
万国宏
------
何天爵
------
吴照
------
严铨
------
铙一夔
------
铙士翘
------
铙士端
------
张尘生
------
潘秉道
------
邹岳
------
谢甘澍
------
铙芝祥
----
第三节进士名录
--
第二章现代人物
----
第一节人物传
------
宁元勋
------
赵博生
------
刘凤起
------
吴辉南
------
黄科毛
------
夏细惠
------
胡开林
------
梁启贤
------
危老仔
------
程希文
------
李昌明
------
邓元
------
谢佩玉
------
张力之
------
廖奇
------
罗英
------
张秉庭
------
谢天华
------
程乃颐
------
欧阳祖经
------
黄强
------
程希孟
------
陈文松
------
潘震亚
------
朱应生
------
曾光明
------
吴士栋
----
第二节革命烈士英名录
卷三十二艺文文献
--
第一章艺文选辑
--
第二章著述目录
--
第三章旧县志序言选辑
县志编纂始末
修志机构、人员及审定单位
--
南城县县志编纂领导小组
--
南城县党史资料征集、县志编写领导小组
--
南城县志编纂委员会
--
编纂人员名单
--
编纂顾问
--
审定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