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凡例
一、本志按照国务院发布的《地名管理条例》以及《浙江省地名管理办法》等有关法规,依照《地名
分类及类别代码编制规划》(GB/T18521—2001),并参考浙江省民政厅开发的地名志系统,结合建德市
实际,提供准确详尽的地名资料,为改革开放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本志收录山川陆地等自然地理实体,行政区划、居民点和部分经济地理实体等人文地理实体地名,
阐明地名的由来、演变、含义,标明地名的标准形式,以适当反映经济和社会概况。
三、本志以建德市现在的行政区域为范围,以收录当今地名为主,兼收主要的历史地名(古地名)。
历史断限,上限不定时间,尽可能地溯及其源头;下限一般截至2011年年底,极个别重要内容记至2014
年,地图资料截至2013年6月底。
四、本志卷首设全市地图、地名照片、序、凡例。正文按地名分类,内容设编、章、节、目来安排内
容。编的安排,以《地名分类与类别代码编制规则》(GB/T18521—2001)的顺序为准,适当调整中小类
的排序。为了增强志书的可读性与存史功能,增加历史地名、地域特产、地名艺文等。
五、行政区域及建制村的排序,根据地形特点,按水流“自上游而下游”的顺序编排;自然村排名依
此,极个别作适当调整。公路、铁路,按里程数“自小而大”的顺序编排。
六、为了增加各类地名之间内在的有机联系,避免地名类别之间的人为割裂,将以生活为主要功能的
街区(市政)道路纳入居民点下编排,公路、铁路的桥隧工程地名紧跟线路编排。
七、本志对由有关主管部门负责管理的人文地理实体地名的采录,坚持“少而精”“代表性”原则,
依照相关的标准取舍。
地域特产的采录以“产品(产业)与地理直接相关”为原则,即以是否为地理标志产品为原则,既考
量生产(种植)历史,也考量其产量(产值)规模。在相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别地也可以同样生产的,
即便有相当的荣誉等级,也不予选录。
地名艺文的采录以“诗文与地名直接关联”为原则,选收部分历代记述、题咏境域内历史、地理、景
观的作品,以此作为历史钩沉的一部分,彰显和深入展示建德市丰厚的历史地理文化。
八、所列统计数字,截至2011年年底,特别注明时间的,依所示时点(时限)为准。志中所列数据
由街道、乡镇及相关单位提供,不作其他依据。
九、历史纪年,原则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先写朝代纪年(汉字标示),后括注相应的公元纪年
(首次出现时,其后均省略)。少数地方,为阅读方便,民国的直接用公元纪年。
十、本志中“建德、寿昌并县时”特指“1958年11月21日”, “2007年建制村规模调整时”特指
“2007年7月”,具体行文时,简写为“并县时(前/后)”和“2007年7月”。
第三编、第十一编中的“解放前后”特指“1947年至1950年建立小规模乡这个时间段”,在首次出
现时作括注; “解放后”,于建德县而言指1949年5月5日之后,寿昌县则指1949年5月6日之后。
十一、标准地名的汉语拼音,按照中国地名委员会、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测绘局颁发的《中国
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拼写、标调,对个别地名方言,按习惯用方言标音。标准地名汉字与汉语拼
音需占两行的,为阅读方便起见,汉字与汉语拼音分行标注。历史地名,本身实体己不存在的,不加注汉
语拼音的标注形式。
十二、本志标题格式、标点符号使用、数字书写、计量单位名称、图表处理,均参照国家相关的规定。
在地名得名的解释性表述中,一般仍用非公制计量单位。
十三、引文中不作注释。不同版本旧志中两个相同点之间的距离可能不一致,引用时遵从原文,不作
调整。引用旧志或其他载体原文,原本缺字或无法认清的,以“口”相代。复制的古旧地图,地名用字与
现行不一致、或有错字,不作改动。
十四、为精练表述,出现同类地名罗列时,一般只保留最后一个地名的同类通名用字。俗称通名用字
仍用于标准地名中,但在得名的解释性表述中则采用标准通名用字。地名中有他类地名通名用字作其专名
用字的,一般加上其标准的通名以示区分。
十五、本书中出现的经纬度、高程等相关地理信息,均出自浙江省地理测绘局2009年出版的1:10000
地理基础图。故而,少量数据与行政勘界、与第一次地名普查时的值存在一定的误差。
十六、正文后附《地名索引》,以拼音排列法排检。
内容时限:
-2011
出版时间:
2015年01月
目录
封面
封底
版权页
《建德市地名志》编委会
序一
序二
建德地名由来浅说(代序)
凡例
目录
第一编 建德市(县)
--
第一章 沿革
----
第一节 并县前两县沿革
----
第二节 建德县(市)沿革
--
第二章 市(县)境界
----
第一节 并县前两县境界
----
第二节 并县后的建德县(市)界
第二编 自然地理实体
--
第一章 地形
----
第一节 山脉
----
第二节 山体
----
第三节 山峰(尖、岗)
----
第四节 山岭
----
第五节 山谷(坞、坑、源)
----
第六节 洞穴
--
第二章 水系
----
第一节 河流
----
第二节 湖泊
----
第三节 岛屿
----
第四节 瀑布
----
第五节 泉
第三编 行政区域与居民点
--
第一章 新安江街道
----
第一节 街道概述
----
第二节 社区居民聚落点
----
第三节 城区路巷
----
第四节 建制村 自然村
--
第二章 更楼街道
----
第一节 街道概述
----
第二节 社区 居民聚落点
----
第三节 城区路巷
----
第四节 建制村 自然村
--
第三章 洋溪街道
----
第一节 街道概述
----
第二节 建制村 自然村
----
第三节 社区 居民聚落点
----
第四节 城区路巷
--
第四章 李家镇
----
第一节 镇情概述
----
第二节 建制村 自然村
--
第五章 大同镇
----
第一节 镇情概述
----
第二节 建制村 自然村
----
第三节 镇区路巷
--
第六章 航头镇
----
第一节 镇情概述
----
第二节 建制村 自然村
--
第七章 大慈岩镇
----
第一节 镇情概述
----
第二节 建制村 自然村
--
第八章 寿昌镇
----
第一节 镇情概述
----
第二节 社区 居民聚落点
----
第三节 镇区路巷
----
第四节 建制村 自然村
--
第九章 莲花镇
----
第一节 镇情概述
----
第二节 建制村 自然村
--
第十章 下涯镇
----
第一节 镇情概述
----
第二节 建制村 自然村
--
第十一章 杨村桥镇
----
第一节 镇情概述
----
第二节 建制村 自然村
----
第三节 镇区路巷
--
第十二章 梅城镇
----
第一节 镇情概述
----
第二节 社区 居民聚居点
----
第三节 镇区路巷
----
第四节 建制村 自然村
--
第十三章 大洋镇
----
第一节 镇情概述
----
第二节 建制村 自然村
----
第三节 镇区路巷
--
第十四章 三都镇
----
第一节 镇情概述
----
第二节 建制村 自然村
----
第三节 镇区路巷
--
第十五章 乾潭镇
----
第一节 镇情概述
----
第二节 建制村 自然村
----
第三节 社区 居民聚落点
----
第四节 镇区路巷
第四编 专业部门
--
第一章 事业单位
----
第一节 普通中学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
第二节 义务教育学校
----
第三节 幼儿园
----
第四节 成人教育学校与特殊教育学校
----
第五节 医院与卫生单位
----
第六节 馆院站台
--
第二章 企业单位
----
第一节 工业企业
----
第二节 农业企业
----
第三节 商贸金融服务企业
第五编 交通运输设施
--
第一章 铁路
----
第一节 铁路线
----
第二节 火车站
--
第二章 公路
----
第一节 高速公路
----
第二节 国道
----
第三节 省道
----
第四节 县道及以下道路
----
第五节 县道以下公路桥
----
第六节 汽车站
----
第七节 主城区及外围公交
--
第三章 航道
----
第一节 航道
----
第二节 主要水运港口
----
第三节 渡口
第六编 水利与电力设施
--
第一章 水库
----
第一节 大中型水库
----
第二节 30万立方米以上水库
----
第三节 10万立方米以上水库
--
第二章 堤防与堰坝
----
第一节 堤防
----
第二节 堰坝
--
第三章 电力设施
----
第一节 水力发电站
----
第二节 35千伏以上输变电站
第七编 纪念地旅游休闲地
--
第一章 纪念地
----
第一节 事件纪念地
----
第二节 人物纪念地
----
第三节 宗教纪念地
--
第二章 旅游景区(点)
----
第一节 城市景区(点)
----
第二节 南线景区(点)
----
第三节 西线景区(点)
----
第四节 东线景区(点)
--
第三章 公园 广场
----
第一节 城区公园
----
第二节 中心镇公园
----
第三节 广场
第八编 建筑物
--
第一章 古村落房屋
----
第一节 古村落
----
第二节 历史建筑
----
第三节 城区地标性建筑
--
第二章 井亭坊墓桥
----
第一节 井亭坊墓
----
第二节 古桥
第九编 历史地名
--
第一章 中华民国及之前划区
----
第一节 民国前的划区
----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区划
--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后消失的乡级区划
----
第一节 非政区区名
----
第二节 1956年前消失的乡
----
第三节 1966年前消失的乡(公社)
----
第四节 2011年前消失的乡镇(公社)
--
第三章 消失的建制村(社区)
----
第一节 2006年年底前消失的村(大队)
----
第二节 2007年消失的建制村
----
第三节 消失的城镇社区
--
第四章 消失的其他地名
----
第一节 消失的居民点(自然村落)
----
第二节 其他消失地名
第十编 地名管理
--
第一章 地名管理实施
----
第一节 地名规范专项事务
----
第二节 地名标志专项事务
----
第三节 数字地名专项事务
----
第四节 地名规划专项事务
--
第二章 地名普查、补查与资料更新
----
第一节 地名普查
----
第二节 地名补查与资料更新
----
第三节 第二次地名普查
--
第三章 地名文献编 纂
----
第一节 《建德县地名志》
----
第二节 地名图册
----
第三节 政区大典·建德篇
----
第四节 其他地名文化工作
--
第四章 管理机构与职责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职责范围
附编一 地名艺文
--
第一章 诗
----
第一节 寿昌江流域
----
第二节 兰江流域
----
第三节 主城区地域
----
第四节 主城区以下流域
----
第五节 风光组诗(九组)
--
第二章 文
----
第一节 原建德县域
----
第二节 原寿昌县域
附编二 地域特产
--
第一章 茶叶名品
----
第一节 千岛银珍
----
第二节 建德苞茶
----
第三节 里洪坑红茶
--
第二章 干水果名品
----
第一节 建德草莓
----
第二节 建德蜜橘
----
第三节 大库湾香榧
--
第三章 其他
----
第一节 里叶白莲
----
第二节 新安江虹鳟鱼
----
第三节 严东关五加皮酒
地名索引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