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林镇志

益林镇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一、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编纂原则,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力求真实。 二、本志上限自宋朝嘉定十七年(1224),下限2000年(大事记下限2001年6月)。

目录

封面
益林镇志
题词
图片
-- 益林镇行政区划图
-- 益林镇镇区现状图
-- 益林战役图
-- 益林镇政府
-- 益林中心圆盘
-- 镇区夜景
-- 益林烈士陵园
-- 益林火车站
-- 益林中心小学
-- 益东初级中学
-- 火车站货站运营剪彩
-- 阜宁县益林中学
-- 益林派出所
-- 商业街
-- 元宝商城
-- 益林公园
-- 江苏一帆集团公司
-- 益林镇广播电视站
-- 阜宁风顺纸品有限公司
-- 盐城阜泰玻璃工艺制品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学集团盐城生产基地
-- 盐城鑫源玻璃制品有限公司
-- 盐城益祥工艺玻璃有限公司
-- 塘沟养鸽场
-- 食用菌大棚
-- 益新驼鸟养殖场
-- 大余万只养鸡场
-- 春季马铃薯
-- 王楼农业示范园区
-- 西瓜大棚育苗
-- 倪东春季三红胡萝卜
-- 附图(一)
-- 附图(二)
-- 刘幼朱 作
-- 陶胜进 刻
-- 盛文江 刻
-- 王德泉 作

目录
凡例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 地理
-- 第一章 地理概况
---- 第一节 位置
---- 第二节 地形、地貌
-- 第二章 气候、气象
---- 第一节 气候特征
---- 第二节 气象
-- 第三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土地
---- 第二节 动物
---- 第三节 植物
---- 第四节 水
-- 第四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风灾
---- 第二节 水灾
---- 第三节 旱灾、蝗灾
---- 第四节 地震
---- 第五节 寒潮、霜冻
---- 第六节 雹灾
---- 第七节 抗灾斗争
-- 第五章 环境保护
---- 第一节 污染
---- 第二节 治理
-- 第六章 人口
---- 第一节 人口概况
---- 第二节 人口构成
---- 第三节 人口变动
第二篇 政治
-- 第一章 建置、沿革和区划
---- 第一节 建置
---- 第二节 沿革与区划
-- 第二章 政体、政务
---- 第一节 政体
---- 第二节 政务
-- 第三章 党群团体
----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
---- 第三节 群团
第三篇 兵事
-- 第一章 兵役
---- 第一节 民主建政前的兵役制度
---- 第二节 民主建政后的兵役制度
-- 第二章 驻军
---- 第一节 建国前
---- 第二节 建国后
-- 第三章 地方武装
---- 第一节 保卫团
---- 第二节 模范班
---- 第三节 民兵
-- 第四章 军事设施
---- 第一节 建国前
---- 第二节 建国后
-- 第五章 战事
---- 第一节 剿匪
---- 第二节 日军抢劫商船阻击战
---- 第三节 石桥头战斗
-- 第六章 益林战役
-- 第七章 支前
---- 第一节 平时支前工作
---- 第二节 战时担架
第四篇 商业
-- 第一章 体制变革
---- 第一节 历史概况
---- 第二节 商会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
---- 第四节 商业体制演变
-- 第二章 经营体制
---- 第一节 国营商业
---- 第二节 供销合作社
---- 第三节 合作商店、组
---- 第四节 个体商业
---- 第五节 集市贸易
-- 第三章 经营内容
---- 第一节 粮油购销
---- 第二节 物资购销
---- 第三节 农村土特产品购销
---- 第四节 废品回收
---- 第五节 饮食服务
第五篇 工业
-- 第一章 工业体制改革
---- 第一节 建国前工业、手工业概况
---- 第二节 工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第三节 工业体制改革
-- 第二章 经营体制
---- 第一节 国营工业
---- 第二节 集体工业
-- 第三章 工业门类
---- 第一节 纺织
---- 第二节 玻璃制品
---- 第三节 机械
---- 第四节 化工
---- 第五节 食品
---- 第六节 建材
第六篇 农业
-- 第一章 体制变革
---- 第一节 土地私有制农村经济势态
---- 第二节 减租减息
---- 第三节 土地改革
---- 第四节 互助合作
---- 第五节 土地国有化
---- 第六节 联产承包
-- 第二章 作物种植
---- 第一节 作物品种
---- 第二节 作物栽培
---- 第三节 耕作改制
---- 第四节 农作物保护
-- 第三章 农机具
---- 第一节 农机具使用
---- 第二节 农机具维修
---- 第三节 农机具管理
第七篇 多种经营
-- 第一章 种植业
---- 第一节 林木
---- 第二节 蚕桑
---- 第三节 果树
---- 第四节 药材
---- 第六节 蔬菜
---- 第七节 花卉
-- 第二章 养殖业
---- 第一节 渔业
---- 第二节 家禽
---- 第三节 家畜
-- 第三章 加工业
-- 第四章 其他副业
---- 第一节 编织
---- 第二节 猎捕
第八篇 经济管理
-- 第一章 机构设置
---- 第一节 会计辅导组和经管站
---- 第二节 市场管理委员会
---- 第三节 工商行政管理所
---- 第四节 实业集团公司
-- 第二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企业管理
---- 第二节 经济合同管理和监督
---- 第三节 商标广告管理
---- 第四节 个体登记管理
---- 第五节 物价管理
---- 第六节 计量管理
---- 第七节 集市贸易管理
第九篇 财税、金融、保险
-- 第一章 财政
---- 第一节 镇财政体制的建立及其发展变化
---- 第二节 镇财政管理所的职能
---- 第三节 镇财政工作的主要实绩
-- 第二章 税务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税收工作发展状况
---- 第三节 征收管理
-- 第三章 金融
---- 第一节 金融机构
---- 第二节 货币流通
---- 第三节 货币斗争
---- 第四节 存款、贷款
---- 第五节 征集资金
---- 第六节 民间金融
---- 第七节 金融管理
-- 第四章 保险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人寿保险
---- 第三节 财产保险
第十篇 交通运输
-- 第一章 交通设施
---- 第一节 公路、村道、航道
---- 第二节 运输工具
---- 第三节 车站、码头、桥梁
-- 第二章 交通运输业务
---- 第一节 水路运输业务
---- 第二节 陆路运输业务
-- 第三章 交通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水路管理
---- 第三节 陆路管理
第十一篇 邮政电信
-- 第一章 邮政
---- 第一节 邮政机构
---- 第二节 邮政设备
---- 第三节 邮政业务
---- 第四节 集邮业务
-- 第二章 电信
---- 第一节 电信机构
---- 第二节 电信设备
---- 第三节 电信业务
---- 第四节 量和质巨变史
第十二篇 公安司法
-- 第一章 公安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户口管理
---- 第三节 治安管理
---- 第四节 消防
-- 第二章 司法
---- 第一节 司法机构设置
---- 第二节 普法教育
-- 第三章 人口普查
第十三篇 民政
-- 第一章 优抚
---- 第一节 烈士纪念建筑
---- 第二节 拥军优属
---- 第三节 抚恤补助
-- 第二章 安置
---- 第一节 复员、转业、退伍军人安置
---- 第二节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
-- 第三章 救灾、救济、社会福利
-- 第四章 婚姻登记、殡葬管理
---- 第一节 婚姻登记
---- 第二节 殡葬管理
-- 第五章 人民信访、地名普查
---- 第一节 人民信访
---- 第二节 地名普查
第十四篇 劳动、人事
-- 第一章 干部
---- 第一节 干部构成
---- 第二节 干部编制
---- 第三节 干部调配
-- 第二章 劳动管理
---- 第一节 劳资关系
---- 第二节 劳动就业
---- 第三节 职前培训
---- 第四节 劳动纪律和劳动保护
-- 第三章 工资福利
---- 第一节 工资
---- 第二节 福利
-- 第四章 精减下放
---- 第一节 干部下放
---- 第二节 知青下放
---- 第三节 职工、居民下放
第十五篇 文化
-- 文化生活变化概述
-- 第一章 文化设施
---- 第一节 文化馆站
---- 第二节 书场、剧场
---- 第三节 电影队、院
---- 第四节 广播电视站
-- 第二章 文艺团体
---- 第一节 平剧研究社
---- 第二节 益林剧团、工人剧团
---- 第三节 国乐社
---- 第四节 诗、书、画协会
-- 第三章 文艺活动
---- 第一节 民国期间文艺
---- 第二节 业余创作
---- 第三节 书画
-- 第四章 歌谣、谚语
---- 第一节 歌谣
---- 第二节 谚语
-- 第五章 艺苑辑存
---- 第一节 著书辑存
---- 第二节 诗、词、楹联
第十六篇 教育
-- 概述
-- 第一章 普通教育
---- 第一节 幼儿教育
---- 第二节 小学教育
---- 第三节 中学教育
---- 第四节 大专教育
-- 第二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扫盲识字
---- 第二节 成人中心校
---- 第三节 自学考试服务站
-- 第三章 职业教育
---- 第一节 工读师范、农业中学
---- 第二节 县办益林职业中学
-- 第四章 教育设施
---- 第一节 校舍
---- 第二节 实验中心
---- 第三节 逸夫教学楼
---- 第四节 教学设备
-- 第五章 教师
---- 第一节 教师队伍
---- 第二节 教师培训
-- 第六章 教育经费
-- 第七章 学校选介
-- 第八章 勤工俭学
---- 第一节 措施
---- 第二节 效果
第十七篇 医疗卫生
-- 第一章 医疗情况概述
---- 第一节 医院
---- 第二节 药铺
---- 第三节 诊所
-- 第二章 防疫保健机构
---- 第一节 防保机构
---- 第二节 清洁管理所(环卫所)
-- 第三章 医疗制度
---- 第一节 公费医疗
---- 第二节 劳保医疗
---- 第三节 合作医疗
-- 第四章 卫生防疫
---- 第一节 公共卫生
---- 第二节 防疫工作
-- 第五章 保健事业
---- 第一节 妇女保健
---- 第二节 儿童保健
---- 第三节 学生保健
---- 第四节 劳动保护
第十八篇 体育
-- 概述
-- 第一章 体育设施
---- 第一节 学校体育设施
---- 第二节 企业体育设施
---- 第三节 社会体育设施
-- 第二章 体育活动
---- 第一节 学生体育活动
---- 第二节 职工体育活动
-- 第三章 体育竞赛
---- 第一节 学生体育竞赛
---- 第二节 职工体育竞赛
---- 第三节 农民体育竞赛
第十九篇 市区、农村建设
-- 第一章 市区建设
---- 第一节 居委会简史
---- 第二节 市区建设历史
---- 第三节 镇区建设
-- 第二章 农村建设
---- 第一节 村史简介
---- 第二节 农村建设历史
---- 第三节 农村建设现状
-- 第三章 房地产管理
-- 第四章 人民生活
---- 第一节 职工生活
---- 第二节 农民生活
第二十篇 水利建设
-- 概述
-- 第一章 河道治理
---- 第一节 海陵河
---- 第二节 恒河薛梨干渠
---- 第三节 十里长圩干渠小支河干渠
-- 第二章 涵闸工程
---- 第一节 涵闸设施
---- 第二节 涵闸使用
-- 第三章 机电排灌
-- 第四章 设施养护
---- 第一节 工程管理
---- 第二节 设备管理
-- 第五章 农田建设
---- 第一节 农田沟渠规划建设
---- 第二节 圩区建设
-- 第六章 防汛抗旱
---- 第一节 历史遭灾教训
---- 第二节 防汛抗灾
第二十一篇 科学技术
-- 第一章 科技组织
---- 第一节 科技委员会
---- 第二节 农科站
---- 第三节 科技网络
-- 第二章 科技队伍
---- 第一节 科技人员
---- 第二节 技术级别
-- 第三章 科技工作
---- 第一节 科普宣传
---- 第二节 科技教育
---- 第三节 其他科技工作
-- 第四章 科技成果
第二十二篇 社会
-- 第一章 社会团体
---- 第一节 科普协会
---- 第二节 佛教
---- 第三节 道教
---- 第四节 基督教
-- 第二章 风俗
---- 第一节 生产风俗
---- 第二节 商贸风俗
-- 第三章 生活习惯
---- 第一节 饮食
---- 第二节 服饰
---- 第三节 居住
---- 第四节 生活用品
-- 第四章 人生仪礼
---- 第一节 产育
---- 第二节 生辰、寿诞
---- 第三节 婚礼
---- 第四节 丧葬
---- 第五节 人际仪礼
-- 第五章 家庭、家族
---- 第一节 婚姻
---- 第二节 家庭
---- 第三节 家族
---- 第四节 亲属称谓
-- 第六章 岁时节令
---- 第一节 传统节令
---- 第二节 新兴吉庆假日
-- 第七章 方言、俗语
---- 第一节 方言
---- 第二节 俗(谚)语
---- 第三节 歇后语
第二十三篇 人物
-- 第一章 革命烈士英名录
---- 赵忠壁烈士
---- 王茂忠烈士
---- 陶长善烈士
---- 王宝昌烈士
---- 左日忠烈士
---- 肖德发烈士
---- 曹征国烈士
---- 李振家烈士
---- 顾金才烈士
---- 唐明德烈士
---- 黄鹤好烈士
---- 孙加成烈士
---- 陈学顺烈士
---- 童德定烈士
---- 茹金宽烈士
---- 何宝康烈士
---- 张巨贵烈士
---- 邱必华烈士
---- 吴荣昌烈士
---- 陶剑青烈士
---- 李文魁烈士
---- 王德胜烈士
---- 戴金保烈士
---- 赵国才烈士
---- 辛广强烈士
---- 杨连堂烈士
---- 朱凤永烈士
---- 余恒叶烈士
---- 邵延富烈士
---- 周立邦烈士
---- 周立万烈士
---- 伏国首烈士
-- 第二章 人物传
---- 第一节 人物传记之一
------ 杨泳沂
------ 殷绍礼
------ 程志远
---- 第二节 人物传记之二
------ 伏龙
------ 陶鸿钊
---- 第三节 人物传记之三
------ 单焕章
------ 陶泽渔
------ 名医余奉仙
------ 名医余无言
------ 名医陶景宏
------ 姚成林
-- 第三章 人物录
---- 老红军钟光华
---- 全国养牛模范王志文
---- 陶岫樵
---- 李端灝
---- 陶亮贤
---- 陶缦
---- 清代秀才、举人及旌表人物-陶晋升(秀才)
---- 裴如震(武职官千总)
---- 梁蒙山(清光绪皇帝旌表孝子)
---- 参加联合国组织的远征军人员—裴春青
后记
《益林镇志》编纂委员会及机构更迭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