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包括江河治理、水利自然环境、农田水利、机电排灌、水利管理、水利基础工作、人物等章。
内容时限:
0000-2002
出版时间:
2003年11月
目录
封面
六合县水利志
版权页
《六合县水利志》编纂委员会
《六合县水利志》编志人员
《六合县水利志》评审人员
图片
--
六合县水系图
--
原六合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秦学清题词
--
原六合县水利农机局局长李涌源题词
--
南京市六合区水利局局长孙成功题词
--
防汛检查
--
抗洪抢险
--
防汛快艇
--
信息系统
--
望江亭
--
达标堤
--
防洪墙
--
河滨大道
--
开工典礼
--
在建中的红山窑翻水站
--
原红山窑翻水站
--
原红山窑节制闸
--
原红山窑船闸
--
新禹河节制闸
--
金牛山水库
--
金牛山水库管理处
--
河王坝水库溢洪闸
--
河王坝水库管理处
--
河王坝水库
--
大泉水库
--
大泉水库管理处
--
大泉水库溢洪闸
--
山湖水库大坝
--
山湖水库
--
西坝头沿江工程
--
修筑堤防
--
机械化施工
--
尖山渡槽
--
尖山翻水站
--
胡庄渡槽
--
浮桥
--
水利学会
--
治准工程
--
水利先进县
--
励志治水
序
凡例
目录
概述
第一章水利自然环境
--
第一节县域
----
一、建置
----
二、县境
--
第二节地貌
----
一、低山丘陵
------
(一)冶山
------
(二)金牛山
------
(三)灵岩山
------
(四)瓜埠山
----
二、地貌分区
------
(一)北部低山丘陵岗地区
------
(二)中部沿滁平原圩区
------
(三)南部沿江洲地圩区
--
第三节气候 水文
----
一、气候
----
二、降水量
----
三、蒸发量
----
四、水位
------
(一)滁河水位
------
(二)水库水位
----
五、径流量
--
第四节水系
----
一、长江六合段干流
----
二、滁河六合段水系
----
三、淮河水系蔡桥河
--
第五节水资源
----
一、水资源量
------
(一)水量平衡
------
(二)用水量预测
----
二、水质
第二章江河治理
--
第一节长江六合段治理
----
一、长江六合段
------
(一)六合段江岸变迁
------
(二)西坝头江岸坍势
------
(三)西坝头治江工程
----
二、长江六合段治理
------
(一)江堤兴修
------
(二)江堤退建
------
(三)八卦洲复堤
------
(四)兴隆洲建堤
------
(五)江堤达标建设
--
第二节滁河六合段治理
----
一、滁河流域规划
------
(一)滁河流域概况
------
(二)滁河六合段
----
二、滁河六合段治理
------
(一)杨河口裁弯
------
(二)史家滩切滩
------
(三)滁堤退建
------
(四)城南河段拓浚
------
(五)通江滁堤达标建设
--
第三节滁河水利枢纽
----
一、干流水利枢纽
------
(一)红山窑枢纽
------
(二)三汊湾枢纽
----
二、支流节制闸
------
(一)划子口节制闸
------
(二)岳子河节制闸
------
(三)新禹河节制闸
--
第四节古河凿浚
----
一、古代开凿河道
------
(一)开长芦河
------
(二)开靖安河
------
(三)开东沟港
------
(四)开岳子河
------
(五)开新河
------
(六)开朱家山河
----
二、民国时期浚河
------
(一)浚滁河
------
(二)浚划子口河
------
(三)浚峨嵋河
------
(四)浚新篁河
--
第五节开挖新河
----
一、开分洪河
------
(一)开马汊河
------
(二)开新禹河
----
二、开撇洪河
------
(一)开程桥撇洪河
------
(二)开黄营河
------
(三)开西阳河
------
(四)开骁营河
------
(五)开昶丰河
------
(六)开方山河
------
(七)开妯娌河
----
三、开引水河
------
(一)开耿跳河
------
(二)开中黄河
------
(三)开八里河
------
(四)开西凌河
------
(五)开八一河
------
(六)开五一河
------
(七)开螃蟹河
------
(八)开红光河
------
(九)开吴桥河
--
第六节拓浚老河
----
一、浚泄滁支流
------
(一)浚岳子河
------
(二)浚划子口河
----
二、浚滁河支流
------
(一)浚皂河
------
(二)浚黄木桥河
------
(三)浚招兵桥河
------
(四)浚八百河
------
(五)浚新篁河
------
(六)浚四柳河
----
三、浚其他支流
------
(一)浚东大桥河
------
(二)浚清水河
------
(三)浚青龙河
------
(四)浚峨嵋河
------
(五)浚沈桥河
------
(六)浚十里河
------
(七)浚灵岩河
第三章水库塘坝
--
第一节塘坝
----
一、古代塘坝
------
(一)龙池
------
(二)妯娌塘
----
二、塘坝修浚
--
第二节水库
----
一、水库建设
----
二、防洪标准
--
第三节中型水库
----
一、金牛山水库
----
二、山湖水库
----
三、河王坝水库
----
四、大河桥水库
----
五、大泉水库
--
第四节小型水库
----
一、小(一)型水库
----
二、小(二)型水库
第四章农田水利
--
第一节圩区治理
----
一、圩区规划布局
----
二、圩区治理措施
----
三、圩区治理典型
------
(一)联圩并圩
------
(二)龙袍圩综合治理
----
四、圩区分区
------
(一)沿江圩区
------
(二)沿滁圩区
------
(三)内河圩区
--
第二节堤防建设
----
一、堤防建设标准
------
(一)江堤建设标准
------
(二)滁堤建设标准
------
(三)港堤建设标准
----
二、堤防长度
----
三、堤防加固
----
四、1955年复堤
--
第三节丘陵山区治理
----
一、丘陵山区规划布局
----
二、丘陵山区治理措施
----
三、丘陵山区治理典型
------
(一)高峰治岗治坡
------
(二)尖山岗冲兼治
------
(三)宁连线农田整治
--
第四节水土保持
----
一、水土流失情况
----
二、水土流失治理
----
三、小流域治理
----
四、中低产田改造
--
第五节配套建筑物
----
一、穿堤涵洞
----
二、河道水闸
----
三、船 闸
------
(一)红山窑船闸
------
(二)三汊湾船闸
----
四、渡 槽
------
(一)胡庄渡槽
------
(二)尖山渡槽
----
五、隧 洞
------
(一)金牛山隧洞
------
(二)唐公隧洞
--
第六节万亩以上灌区
----
一、水库灌区
------
(一)金牛山灌区
------
(二)山湖灌区
------
(三)大泉灌区
------
(四)大河桥灌区
----
二、机电灌区
------
(一)山沟李灌区
------
(二)河王坝灌区
------
(三)新集灌区
------
(四)西凌河灌区
------
(五)新禹灌区
------
(六)猴铺灌区
------
(七)朱圩灌区
------
(八)栗张灌区
------
(九)耿跳灌区
------
(十)塔山灌区
------
(十一)新河灌区
第五章机电排灌
--
第一节龙骨水车
----
一、“三车”戽水
----
二、“三车”数量
--
第二节机械排灌
--
第三节电力排灌
----
一、泵站建设
----
二、泵站改造
--
第四节井灌
--
第五节喷灌
--
第六节翻水线
----
一、“三线”抗旱工程
----
二、重点翻水线
------
(一)金牛山翻水线
------
(二)山沟李翻水线
------
(三)肖庄翻水线
------
(四)西凌河翻水线
------
(五)耿跳河翻水线
------
(六)徐庄翻水线
第六章水旱灾害与防汛防旱
--
第一节水旱灾害
----
一、历史水旱灾害
------
(一)水旱灾害统计
------
(二)水旱灾害年表
----
二、当代水旱灾害
------
(一)灾害发生频率
------
(二)水情旱情年表
--
第二节防汛防旱
----
一、指挥机构
----
二、防汛组织
------
(一)抢险队
------
(二)巡逻队
------
(三)抗排队
----
三、部门职责
----
四、防汛预案
----
五、物资经费
------
(一)物资
------
(二)经费
----
六、信息系统
--
第三节抗灾纪实
----
一、抗洪纪实
------
(一)1931年
------
(二)1949年
------
(三)1954年
------
(四)1969年
------
(五)1975年
------
(六)1983年
------
(七)1987年
------
(八)1991年
------
(九)1996年
------
(十)1998年
----
二、抗旱纪实
------
(一)1934年
------
(二)1959年
------
(三)1961年
------
(四)1965年
------
(五)1978年
------
(六)1994年
第七章水利管理
--
第一节水利工程管理
----
一、水库工程管理
------
(一)金牛山水库管理处
------
(二)山湖水库管理所
------
(三)大泉水库管理所
------
(四)大河桥水库管理所
------
(五)河王坝水库管理所
------
(六)三友水库管理所
----
二、堤防闸坝管理
------
(一)江堤管理所
------
(二)滁河闸站管理处
------
(三)三汊湾闸管理处
------
(四)划子口闸管理所
------
(五)岳子河闸管理所
------
(六)新禹河闸管理所
----
三、工程建设管理
------
(一)水利招标办
------
(二)水利招投标
----
四、堤坝白蚁防治
------
(一)白蚁危害情况
------
(二)白蚁防治措施
----
五、堤坝防渗灌浆
--
第二节机电排灌管理
----
一、排灌管理
------
(一)机械排灌管理
------
(二)电力排灌管理
----
二、管理机构
------
(一)机电排灌总站
------
(二)国营电力排灌站
--
第三节灌区管理
----
一、山沟李灌区
----
二、马集灌区
--
第四节水资源管理
----
一、水费征收
------
(一)机电排灌水费
------
(二)水利工程水费
------
(三)水资源费
----
二、水费管理站
--
第五节综合经营管理
----
一、金属笼具厂
----
二、县采石厂
第八章水行政
--
第一节机构
----
一、水政机构
------
(一)古代水政机构
------
(二)民国水政机构
----
二、县乡水利机构
------
(一)县级水利机构
------
(二)县属水利单位
------
(三)乡镇水利机构
--
第二节水利法规
----
一、县级水利法规
----
二、水政执法队伍
------
(一)水利公安派出所
------
(二)水政监察大队
--
第三节负担政策
----
一、投工政策
----
二、投资政策
----
三、投物政策
--
第四节边界水事
----
一、边界水库
------
(一)金牛山水库
------
(二)大河桥水库
------
(三)戴家洼水库
----
二、边界闸汊
------
(一)三汊湾闸
------
(二)兴隆洲堆灰场
第九章水利基础工作
--
第一节水文
----
一、水文站网布设
------
(一)长江水系
------
(二)滁河水系
------
(三)淮河水系
----
二、地下水观测点
--
第二节勘测 规划 设计
----
一、勘测
----
二、规划
----
三、设计
----
四、勘测设计室
--
第三节施工队伍
----
一、水利民兵师
----
二、水利工程公司
----
三、河川工程公司
--
第四节水利科技
----
一、科技队伍
----
二、水利学会
----
三、科技成果
------
(一)龙袍农水规划
------
(二)水资源调研报告
------
(三)泵站节能改造
------
(四)水稻节水灌溉
第十章境外工程
--
第一节治淮工程
----
一、苏北灌溉总渠
----
二、三河闸工程
----
三、淮河入江水道
----
四、三阳河工程
--
第二节秦淮河整治工程
----
一、秦淮河工程
----
二、秦淮新河工程
第十一章人物
--
第一节人物传略
----
一、刘怀慰
----
二、朱定国
----
四、左宗棠
----
五、张梓俊
----
六、左殿喜
----
七、周景江
----
八、杨太平
--
第二节人物表
----
一、水利劳动模范
------
金玉生
------
刘畅河
------
李夕堂
------
达应青
------
孟有槽
------
陈本智
------
丁正祥
----
二、防汛抗洪先进个人
大事记
附录
--
一、水利资料
--
二、地方法规
--
三、历史文献
--
四、碑碣记载
--
五、诗词选辑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