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柏村志

下柏村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一、《下柏村志>是在下柏村委会领导下编写的一本地方志。 二、本志以‘亘古通今’为原则,重点记述近百年(即清末民初)下柏、圳口、岑边三条村所发生的事情。改革开放以来主要记述各方面的建设情况。

目录

封面
图片
-- 村委会大楼
-- 声扬黄公祠、黄氏大宗祠、佛念黄公祠
-- 黄氏大宗祠
-- 佛念黄公祠
-- 声扬黄公祠
-- 宗汉祖祠堂
-- 苗竹房本立黄公祠
-- 本德黄公祠
-- 圳口长塘祠堂
-- 圳口晦轩黄公祠
-- 东区文化室
-- 新杜黄大夫家庙
-- 年代久远的下柏、苗竹房马头门楼
-- 下柏公园牌坊遗迹
-- 下柏《松叠房族谱》手抄本
-- 乐善好施的黄季宾
-- 清诰授资政大夫花翎二品顶戴按察使何成浩为黄季宾八十大寿写的寿文
-- 圳口举人黄懋禧旗竿夹石
-- 黄文开旗竿夹石
-- 宏中楼
-- 西区文化室
-- 岑边文化室(岑边村大宗祠)
-- 明星文化室
-- 中二队文化室
-- 南区村牌坊
-- 圳口村牌坊
-- 岑边村牌坊
-- 下柏三棵榕树
-- 扩建及装修下柏学校碑记
-- 1987年重建下柏小学芳名录
-- 下柏幼儿园
-- 下柏自来水厂
-- 马头岗全景
-- 下柏工业大道
-- 下柏肉菜市场
-- 下柏新村一条街
-- 圳口村民新居
-- 益源玻璃灯饰厂
-- 南海合丰橡胶制品有限公司
-- 圳口1-11世世系图
-- 下柏一至十四世世系总图
黄氏祖训诗
《下柏村志》编纂领导小组

凡例
目录
第一篇 下柏大事记
-- 一、始祖开村
-- 二、分房
-- 三、祖籍下柏的黄肖养
-- 四、明万历年间的三件大事
-- 五、建灵官古廟
-- 六、建佛念黄公祠及慎兴当楼
-- 七、黄文开高中进士
-- 八、乙卯年特大洪水
-- 九、日寇到下柏扰民
-- 十、下柏古今文物展览会
-- 十一、广东全境解放
-- 十二、土地改革
---- 1、清匪反霸
---- 2、选农会主席
---- 3、划分阶级成分
---- 4、分胜利果实
-- 十三、抗美援朝运动
-- 十四、建设沙堤机场
-- 十五、走互动合作道路
-- 十六、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 1、青年突击队
---- 2、挑灯夜战
---- 3、耕作技术改革
---- 4、大炼钢铁
---- 5、食大锅饭
---- 6、车子化
---- 7、蕉树头会议
---- 8、整风整社
---- 9、斗私批修
-- 十七、电气化、水利化
-- 十九、农田承包责任制
-- 二十、挖防空洞
第二篇 政治
-- 第一章 建置沿革
---- 第一节 开村沿革
------ 一、下柏村得名由来
------ 二、行政隶属
---- 第二节 村域、地理座标及面积
------ 一、地理座标及面积
------ 二、八房布局坐向及建筑特点
---- 第三节 解放前的村政
------ 一、上祠堂
------ 二、黄信被杀
------ 三、封闭式的治安管理体制
------ 四、过去社会治安“立立乱”
------ 五、栽赃销帐
---- 第四节 解放后的村政
---- 第五节 改革开放后的村政建设
------ 一、关于加强廉政建设
------ 二、下柏村委员会干部工作守则
------ 三、下柏村民小组成员岗位责任制
-------- A、工作守则
-------- B、报酬方法
------ 四、下柏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
-------- A、村民会议是本村最高决策权力机构
-------- B、村民代表会议的职能
------ 五、下柏村村民守则
------ 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管理规定
第三篇 地理环境
-- 第一章 工业开发前
---- 第一节 山岗
------ 一、马头岗三桂的山水物产
-------- 1、树木柴草
-------- 2、马头岗三桂岗有三宝
-------- 3、草药、野果
-------- 4、风景
-------- 5、涵养水源,提供灌溉
---- 第二节 山塘水库
------ 一、灌溉
------ 二、防涝
------ 三、养鱼养鸭
---- 第三节 河涌
------ 一、货物运输
------ 二、农田灌溉
------ 三、团聚鱼虾
------ 四、提供饲料
---- 第四节 道路桥梁
------ 一、路标石
------ 二、水泥公路
------ 三、桥梁
---- 第五节 坑田、梯田
------ 一、坑田
------ 二、梯田
第四篇 人口
-- 一、三条村建国前后人口概况
-- 二、人口变动
-- 三、人口结构
-- 四、外来人口
-- 五、计划生育
-- 六、姓氏来源
第五篇 经济建设
-- 第一章 农业
---- 第一节 建国前的农业概况
------ 一、概述
------ 二、著名耕家
---- 第二节 建国后
------ 一、土改分田
-------- 1、退租退押
-------- 2、土改分田
-------- 3、农业集体化
------ 二、农业技术改革
------ 三、兴柏农业公司
-- 第二章 工业
---- 第一节 工业发展的三个里程碑
------ 一、下柏工业概述
------ 二、三个里程碑
---- 第二节 企业简介
------ 南海合丰震华厂
------ 益源玻璃灯饰厂
------ 华兴陶瓷实业有限公司
------ 附表:在下柏建厂的企业单位
-- 第三章 商业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
------ 1、下柏农贸市场
------ 2、超市
------ 3、粮油杂货店
第六篇 文化教育
-- 第一章 文化
---- 第一节 楹联横额
------ 1、楹联
------ 2、横额(门楼额)
---- 第二节 名、字、号、及字派
------ 一、名、字
------ 二、号
---- 第三节 字派
---- 第四节 民间传说
------ 一、始祖益谦公的传说
------ 二、创建下柏的传说
------ 三、金马的传说
------ 四、黄肖养的传说
-------- 1、王借岗
-------- 2、白鹅潭
-------- 3、黄腰米
-------- 4、竹笋齐眉
-------- 5、庄步勘
-------- 6、白龙游江
-------- 7、黄肖养灯笼
---- 第五节 儿歌
---- 第六节 民谚
---- 第七节 歇后语
---- 第八节 文艺建设
---- 第九节 景评、书评
------ 一、下柏八景
------ 二、书法
---- 第十节 古代、近代宏伟建筑
------ 一、黄氏大宗祠
------ 二、睦敬堂
------ 三、灵官古廟
------ 四、慎兴楼
------ 五、宏中楼
---- 第十一节 堂号
-- 第二章 体育
---- 一、古代、近代现代
---- 二、改革开放后
-- 第三章 教育
---- 第一节 文化教育
------ 一、古代教育
------ 二、民国时期
------ 三、解放后
------ 五、校舍建设
-- 第四章 医疗卫生
---- 第一节 医疗卫生概况
------ 一、解放前
------ 二、解放后
---- 第二节 医疗改革
---- 第三节 卫生概况
---- 第四节 医保
第七篇 社会生活
-- 第一章 民风民俗
---- 第一节 风俗
------ 一、卖懒
------ 二、敬神
------ 三、狮子採青
------ 四、接神送神
------ 五、庆灯开灯
------ 六、烧炮
------ 七、拜太公
------ 八、出秋色
------ 九、烧蕃塔
---- 第二节 命运、风水
------ 一、纳继
------ 二、始祖墓三易其向
------ 三、风水宝地番界岸
------ 四、由弱而强的下柏村
------ 五、风水竹基
------ 六、两个云石香炉
---- 第三节 民间游戏
------ 一、滚铁环
------ 二、碌铜仙
------ 三、摔跤
------ 四、弹玻子
------ 五、拍狗仔
-- 第二章 村民生活
---- 第一节 解放前
------ 一、过去有人话
------ 二、卖地(田)契
------ 三、走芦苞
------ 四、乞食(丐)
------ 五、“小偷小摸
---- 第二节 解放后
----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
第八篇 人物传录
-- 第一章 谢世名人
---- 起义称王的黄肖养
---- 为官清廉黄文开
---- 乐善好施黄季宾
---- 佛山药王黄兆祥
-- 当今名人及好人好事
---- 著名画家黄德桃
---- 政治经济学家黄家驹
---- 外交大使黄家骥
---- 黄润洪二、三事
第九篇 轶闻、杂记
-- 情深义厚黄财四
-- 闻名四乡的黄君墀
-- 与牛皮结缘的下柏人
-- 下柏人发财致富的八步、(洽洗)
-- 烟床上的故事
-- 《松叠房族谱》谱录
-- 解读1-14世世系总图
-- 黄氏诗词录
-- 黄氏大宗祠重修记
圳口
-- 一、圳口大事记
-- 二、建置沿革
---- 1、圳口村得名由来
---- 2、村域面积及地理座标
---- 3、坑田
---- 4、山冈
---- 5、坊、里布局、坐向
-- 三、地理环境
---- 1、山塘水库
---- 2、道路
---- 3、水电
-- 四、经济建设
---- 1、工业
---- 2、农业
---- 3、商业
-- 五、文化及社会生活
---- 1、宗祠、家厅
---- 2、古迹及习俗
岑边
-- 一、开村始祖
-- 二、九姓社
-- 三、地域和面积
-- 四、行政隶属
-- 五、可耕地(田)
-- 六、信仰
-- 七、大耕家岑就福
-- 八、人口的发展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