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吉志

水吉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说明 一、本志时限为上不断限,下迄公元一九八八年。 二、水吉区域在近代中变化较大,民国时期置县建前为建瓯县的一个区、省直属特种 区。1940年10月置县至1956年9月撤销县建制,置县期间,辖区有现建阳县的 小湖乡、回龙乡、漳墩乡;浦城县的濠村乡;建瓯县的龙村乡与小松乡的部伤区域。县建制 撤销后,水吉为建阳县的一个镇与一个区。镇、区人民公社)体铡并存至1966年5 月;人民公社至1984年9月改镇至今。为不湮没历史,本志根据历史区域范围如实记 载,但又着重现有辖区史实,故定名为《水吉志》。 三、本志史实叙述详略均以能查到现有史实多寡为依据,并详今略古、尊重历史、如实 记载。 四、本志资料来源于历史档案、建宁府志、建瓯县志、邻县文史、文献史料、族谱、碑 记、乡、村史,以及坐谈记录、访问录。故在各章叙述中不注明资料来源。

内容时限: -1988

目录

封面
图片

说明
《水吉志》编委会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 清代以前包括清代
-- 中华民国
-- 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一篇 自然地理
-- 第一章 地貌
---- 第一节 河谷小平原
---- 第二节 高山区
---- 第三节 山地
-- 第二章 土壤
---- 第一节 农业土壤
---- 第二节 林业土壤
-- 第三章 水系 水文
---- 第一节 溪河
---- 第二节 水文
-- 第四章 气候
---- 第一节 气候的主要特征
---- 第二节 气温
---- 第三节 降水
---- 第四节 气压和风
---- 第五节 温度和蒸发
---- 第六节 云和扫照
---- 第七节 雾和能见度
---- 第八节 其他
-- 第五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动物资源
---- 第二节 植物资源
---- 第三节 矿产资源
-- 第六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水灾
---- 第二节 旱灾
---- 第三节 风灾与冰雹
---- 第四节 虫灾
---- 第五节 雷电
---- 第六节 冰雪
第二篇 人口
-- 第一章 人口数量和分布
---- 第一节 人口发展
---- 第二节 人口分布
-- 第二章 人口构成
---- 第一节 民族构成
---- 第二节 性别
---- 第三节 文化程度
---- 第四节 集镇人口结构
---- 第五节 人民寿命
-- 第三章 姓氏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部份大姓来历
第三篇 行政建制
-- 第一章 建置沿革
---- 第一节 清代以前及清代的建置
----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建置
---- 第三节 建国后的建置
-- 第二章 行政区划的演变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区划
---- 第二节 建国后的区划
第四篇 农业
-- 第一章 农业所有制的变革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农业制度
---- 第二节 改革土地制度
---- 第三节 建立集体所有制度
-- 第二章 耕地
---- 第一节 耕地面积
---- 第二节 耕地分布
---- 第三节 水吉镇1982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37814亩水田分类
---- 第四节 耕地的治理
-- 第三章 劳动力
---- 第一节 劳动力数量
---- 第二节 劳动生产率
---- 第三节 劳动力生产形式
-- 第四章 农技农艺
---- 第一节 耕作制度
---- 第二节 栽培技术
-- 第五章 种植业
---- 第一节 粮食作物
---- 第二节 经济作物
---- 第三节 蔬菜
-- 第六章 农业经济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农业计划经济管
-- 第七章 农业机械
第五篇 林业
-- 第一章 森林资源
-- 第二章 林业生产
-- 第三章 森林保护
-- 第四章 林政管理
-- 第五章 林产化工
-- 第六章 林副产品
-- 附:水吉镇内县属林业单位
---- 一、水吉采购站
---- 二、建阳县林业综合厂
第六篇 土特产
-- 第一章 茶叶
---- 第一节 所有制
---- 第二节 茶树种植
---- 第三节 茶类
---- 第四节 茶叶加工
---- 第五节 科技进步与管理
-- 第二章 泽泻
-- 第三章 香菰
-- 第四章 莲子
-- 第五章 杨梅
第七篇 牧副渔
-- 第一章 畜牧业
---- 第一节 猪
---- 第二节 牛
---- 第三节 兽医
-- 第二章 副业
-- 第三章 渔业
第八篇 水利建设
-- 第一章 水利工程
---- 第一节 陂堰
---- 第二节 水渠
---- 第三节 拦河坝
---- 第四节 古仔瓯防洪堤
---- 第五节 小型水库
---- 第六节 电灌站
-- 第二章 水利效益
---- 第一节 灌溉
---- 第二节 水力发电
第九篇 企业
--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手工业
--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企业的发展
-- 第三章 主要行业概况
---- 第一节 电力工业
---- 第二节 造纸业
---- 第三节 林场
---- 第四节 陶瓷业
---- 第五节 木制品业
---- 第六节 竹制品业
---- 第七节 建筑业
---- 第八节 农机修造业
---- 第九节 茶叶加工
---- 第十节 印刷业
---- 第十一节 交通运输业
---- 第十二节 饮食服务业
---- 第十三节 手工业
-- 第四章 劳保与福利
-- 附:水吉镇内县属企业单位
---- 一、电焊条厂
---- 二、磷肥厂
---- 三、瓷厂
第十篇 交通运输
-- 第一章 交通
---- 第一节 驿道
---- 第二节 公路
---- 第三节 桥梁与渡滓
-- 第二章 运输
---- 第一节 水上运输
---- 第二节 陆路运输
-- 第三章 交运管理
---- 第一节 航运管理
---- 第二节 陆卜交运管理
---- 第三节 公路养护
第十一篇 邮电
-- 第一章 邮电机构沿革
-- 第二章 邮政
-- 第三章 电信
-- 附:水吉镇内辖属于南平电信单位--水吉线务段
第十二篇 商业
-- 第一章 建国前的商业
-- 第二章 建国前的商业
---- 第一节 供销合作社
---- 第二节 市场贸易
---- 第三节 食品商业
第十三篇 粮食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购销
---- 第一节 赋税
---- 第二节 解放前的粮食销售
---- 第三节 解放后的粮食购销
-- 第三章 粮食加工
-- 第四章 储运
---- 第一节 仓库设备
---- 第二节 运输及流向
第十四篇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市场管理
-- 第三章 企业登记管理
第十五篇 财政
-- 第一章 管理制沿革
-- 第二章 预决算管理
-- 第三章 财政收支
-- 第四章 财务监督
第十六篇 税务
-- 第一章 税务制度演变
-- 第二章 农工商各税改革
-- 第三章 财务监理
第十七篇 金融
-- 第一章 货币
-- 第二章 金融机构
---- 第一节 建国前的机构
---- 第二节 建国后的机构
-- 第三章 信贷储蓄
-- 第四章 代里业务
---- 第一节 代理金库
---- 第二节 代理保险
---- 第三节 代理推销公债国库券
第十八篇 城镇建设
--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镇貌概况
--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集镇建设
---- 第一节 街道
---- 第二节 供水
---- 第三节 供电
---- 第四节 住宅和房产管理
---- 第五节 居民新村
---- 第六节 公共建筑与环境卫生
第十九篇 政党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
---- 第一节 发展情况
---- 第二节 历次党代会
---- 第三节 党的纪律检查工作
--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
-- 第三章 其他党派
---- 第一节 民主社会党
---- 第二节 中国青年党
第二十篇 政权
--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民竞机构
-- 第二章 政府机关
---- 第一节 民国时期水吉镇、区、县等机构沿革
---- 第二节 建国后的政权建设
----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
-- 附: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关于国务院决定撤销本省水吉、周宁、拓荣、宁洋等四个县并将三元、明溪两县合并改称为
第二十一篇 社会群团
-- 第一章 妇女联合会
-- 第二章 归国华侨联合会
-- 第三章 科学技术协会
-- 第四章 个体劳动者协会
第二十二篇 司法
-- 第一章 人民法庭
-- 第二章 司法办
第二十三篇 治安
--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警察
-- 第二章 建国后公安机关机构
---- 第一节 组织沿革
---- 第二节 治安保卫工作
---- 第三节 消防工作
---- 第四节 大案和要案
第二十四篇 军事
-- 第一章 军事机构
---- 第一节 民国及民国以前的军事机构
---- 第二节 建国后的军事机构
-- 第二章 民兵工作
---- 第一节 民兵体制沿革
---- 第二节 民兵训练
---- 第三节 民兵的社会活动
-- 第三章 兵役制度
---- 第一节 民国及民国以前的兵役制
---- 第二节 建国后的兵役制
-- 第四章 历代重大兵事
---- 第一节 黄巢义军经过水吉
---- 第二节 建阳农民军人境
---- 第三节 肖继堂占禾义
---- 第四节 太平天国石达开部经过水吉
---- 第五节 国民革命军北伐军进人水吉
---- 第六节 周玉光部骚扰水吉
---- 第七节 石松山团在市头周家祠堂复灭
---- 第八节 国民党军孙元良部进出水吉经过
---- 第九节 工农红军经过水吉情况
---- 第十节 大刀会首林乃滔纵火焚烧水吉大街
---- 第十一节 闽浙赣三省绥靖指挥部在水吉“清剿”简况
---- 第十二节 蒋军第三战区司令部在水吉
---- 第十三节 建国前夕兵事概况
---- 第十四节 回龙战役
-- 第五章 建国后兵事概况
---- 第一节 下墩大刀会暴乱事件
---- 第二节 “白洋事件”平乱记
第二十五篇 民政
-- 第一章 优抚工作
-- 第二章 生产救灾和社会救济
-- 第三章 社会福利
-- 第四章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工作
-- 第五章 婚姻登记
第二十六篇 风俗
-- 第一章 岁序习俗
---- 第一节 春节
---- 第二节 上元节
---- 第三节 清明节
---- 第四节 立复
---- 第五节 端午节
---- 第六节 中元节
---- 第七节 中秋节
---- 第八节 重阳节
---- 第九节 立冬
---- 第十节 冬至
-- 第二章 礼仪习俗
---- 第一节 婚嫁
---- 第二节 丧葬
---- 第三节 喜庆
-- 第三章 迎神庙会
---- 第一节 迎神赛会
---- 第二节 八月会
-- 第四章 其他习俗
---- 第一节 接春
---- 第二节 二月二
---- 第三节 社日
---- 第四节 四月八
---- 第五节 开道日
---- 第六节 闰月饭
第二十七篇 宗教
-- 第一章 佛教
-- 第二章 道教
-- 第三章 基督教
-- 第四章 天主教
第二十八篇 会道门
-- 第一章 大刀会
-- 第二章 柴门会
-- 第三章 同善社
-- 第四章 一贯道
-- 第五章 青洪帮
第二十九篇 教育
-- 第一章 书院私塾
-- 第二章 小学教育
---- 第一节 解放前小学教育
---- 第二节 建国后的小学教育
-- 第三章 中等教育
---- 第一节 水吉中学
---- 第二节 水吉初级中学
-- 第四章 成人教育
-- 第五章 幼儿教育
-- 第六章 教育设施
第三十篇 文化
-- 第一章 文化艺术
---- 第一节 解放前的文艺概况
---- 第二节 解放后的文化艺术工作发展情况
-- 第二章 电影广播
---- 第一节 电影事业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广播事业发展概况
---- 第三节 电视录像
第三十一篇 文物
-- 第一章 古文物--“建窑”遗址
-- 第二章 地方名胜
---- 第一节 大觉寺
---- 第二节 隐峰禅寺
---- 第三节 普照塔
---- 第四节 联升塔
---- 第五节 普照庵
第三十二篇 卫生
-- 第一章 医疗事业沿革
-- 第二章 医疗队伍与设施
---- 第一节 医疗队伍
---- 第二节 医疗设施
---- 第三节 医疗数据与收支情况
-- 第三章 疾病防治
---- 第一节 地方病
---- 第二节 传染病
---- 第三节 计划免疫
-- 第四章 卫生保健
---- 第一节 环境卫生
---- 第二节 食品卫生
-- 第五章 医药
---- 附一:原水吉县城关国药商店情况表
---- 附二:水吉名医简介
第三十三篇 体育
-- 第一章 学校体育
-- 第二章 群众体育
第三十四篇 人物
-- 第一章 传记
---- 一、肖安全烈上
---- 二、龚火寿烈士
-- 第二章 革命烈士英名表
-- 第三章 列表人物
---- 一、历代科举中式表
---- 二、清朝一一民国时期人物表
---- 三、建国后任职副局级以上人物表
---- 四、省、地级以上劳模、先进工作者人名表
---- 五、大学本科、专科毕业生人名表
---- 五、助理工程师、会计师
---- 六、中专学校毕业生人名表
第三十五篇 杂录
-- 第一章 民间传说
---- 一、斩头岭的传说
---- 二、“宝盆”的传说
---- 三、“石棺材”的传说
---- 四、“火烧金銮殿”的传说
---- 五、“朱纯庙”的传说
---- 六、杨八姐智除铁头和尚
---- 七、乾隆帝吃“糟醃”
-- 第二章 人物轶事
---- 一、左宗堂路经水吉的一件轶事
---- 二、建国前的水吉四任县长
---- 三、胡润记布店兴衰史
-- 第三章 文史资料
---- 一、北伐军路经水吉街始末
---- 二、国氏党陆军第三十三旅青年训练班在水吉
---- 三、闽浙赣三省边区绥靖指挥部与水吉
---- 四、国民党水吉县“国大代表”与“立法委员”竞选情况
-- 第四章 谚语、歇后语
---- 一、气象谚语
---- 二、农谚
---- 三、其他谚语
---- 四、歇后语
-- 第五章 儿歌、迷语
---- 一、儿歌
---- 二、迷语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