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该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1911-1985
出版时间:
1993年12月
目录
封面
潼南县志
图片
--
潼南县地图
--
杨尚昆题词
--
县城新貌
--
旧县城东安县老街
--
中共潼南县委
--
县人大常委会
--
县人民政府
--
政协潼南县委员会
--
杨闇公在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五排右起第四人为杨闇公)
--
中共潼南支部旧址
--
杨尚昆在潼南与地方领导人合影
--
中共潼南县委第一届委员
--
潼南罐头厂
--
肉类联合加工厂
--
丝绸厂前缫丝车间
--
农民新居
--
电视差转台
--
东升茶场
--
黄桃丰收
--
三块石水电站
--
青云水库
--
二级提灌站
--
莲花寺船闸
--
县城电影院
--
洗菜溪新桥
--
工人俱乐部
--
图书馆
--
人民医院外科大楼
--
潼南中学教学楼
--
幼儿园的小朋友
--
小学生做体操
--
龙舟竞渡
--
石磴琴声
--
农民乐队
--
杨阎公烈士陵园
--
大佛寺远眺
--
金身大佛
--
罕见的佛字
--
马龙山卧佛
--
民国四年潼年南县地图
潼南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目录
□一、卷首
--
序一
--
序二
--
凡例
--
概述
--
县情数据统计表
--
大事记
□二、建置
--
第一章建县沿革
----
第一节建县
----
第二节沿革
--
第二章行政区划
----
第一节境域
----
第二节区划
--
第三章县城区乡
----
第一节县城
----
第二节区、乡
--
备考
----
一、县境古城遗址考
----
二、东安县始置时间辨
----
三、青石山考
□三、自然地理
--
第一章地质地貌
----
第一节地质
----
第二节地貌
--
第二章气候
----
第一节气候特征
----
第二节气象要素
----
第三节特殊天气
----
第四节灾害天气
----
第五节农业气候区划
--
第三章陆地水
----
第一节地表水
----
第二节地下水
----
第三节水质
--
第四章土壤
----
第一节分布
----
第二节类型
--
第五章植被
----
第一节针叶林
----
第二节阔叶林
----
第三节混交林
----
第四节竹林
----
第五节灌木林
----
第六节草坡
--
第六章自然资源
----
第一节土地资源
----
第二节生物资源
----
第三节水资源及水能资源
----
第四节矿物资源
--
第七章自然灾害
----
第一节旱灾
----
第二节水灾
----
第三节风灾
----
第四节其他灾害
□四、人口
--
第一章源流和现状
----
第一节源流
----
第二节现状
----
第三节分布
--
第二章结构
----
第一节民族
----
第二节姓氏
----
第三节性别
----
第四节年龄
----
第五节文化
----
第六节行业
--
第三章管理
----
第一节户政
----
第二节普查
--
第四章生育
----
第一节计划生育
----
第二节优生优育
□五、经济管理
--
第一章计划管理
----
第一节生产计划管理
----
第二节基本建设计划管理
----
第三节商业计划管理
----
第四节物资计划管理
--
第二章物价管理
----
第一节价格管理
----
第二节价格监督检查
--
第三章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企业登记
----
第二节市场管理
----
第三节个体经济管理
----
第四节经济合同管理
----
第五节商标广告管理
--
第四章标准计量管理
----
第一节计量管理
----
第二节标准化管理
--
第五章统计
----
第一节统计调查
----
第二节统计管理
□六、农业
--
第一章耕地
----
第一节面积
----
第二节土壤
--
第二章土地所有制
----
第一节私有制
----
第二节集体所有制
----
第三节全民所有制
--
第三章农田基本建设
----
第一节改田
----
第二节改土
----
第三节水土保持
--
第四章水利
----
第一节设施
--
备考 重点水库简介
----
第二节管理
--
第五章种植业
----
第一节粮食作物
----
第二节经济作物
--
第六章农业技术
----
第一节耕作制
----
第二节肥料使用
----
第三节农作物保护
--
第七章养殖业
----
第一节家畜
----
第二节家禽
----
第三节蚕桑
----
第四节鱼、蜂
--
第八章农业机械
----
第一节引进与推广
----
第二节经营与管理
--
第九章农业管理
----
第一节劳动管理
----
第二节民主管理
----
第三节收益分配
--
第十章乡镇企业
----
第一节概况
----
第二节企业门类
----
第三节经营管理
□七、林业
--
第一章林地、资源及权属
----
第一节林地
----
第二节资源
----
第三节权属
--
第二章林业生产
----
第一节采种
----
第二节育苗
----
第三节造林
--
第三章林木保护
----
第一节护林措施
----
第二节防治病虫害
--
第四章林木管理
----
第一节采伐
----
第二节经营
----
第三节市管
□八、工业
--
第一章工业体制
----
第一节国营工业
----
第二节集体工业
----
第三节个体工业
--
第二章工业门类
----
第一节电力
----
第二节机械
----
第三节纺织
----
第四节食品
----
第五节建材
----
第六节缝纫、制鞋
----
第七节造纸
----
第八节文具、印刷
----
第九节其他工业
--
第三章企业管理
----
第一节生产管理
----
第二节技改管理
----
第三节质量管理
□九、交通
--
第一章道路
----
第一节陆路
----
第二节水路
--
第二章运输
----
第一节水运
----
第二节陆运
----
第三节搬运、装卸
--
第三章管理
----
第一节陆路
----
第二节航道
----
第三节安全
□十、邮电
--
第一章邮政
----
第一节邮路
----
第二节函件
----
第三节包裹
----
第四节汇兑
----
第五节发行
----
第六节设备
--
第二章电信
----
第一节线路
----
第二节设备
----
第三节电报
----
第四节电话
--
第三章管理
----
第一节行政管理
----
第二节财务管理
□十一、财政
--
第一章财政收入
----
第一节农业税
----
第二节工商各税
----
第三节企业上缴
----
第四节债券
----
第五节其他收入
--
第二章财政支出
----
第一节行政费
----
第二节事业费
----
第三节基建费
----
第四节企业投资
----
第五节支农资金
----
第六节其他支出
--
第三章管理与监督
----
第一节管理
----
第二节监督
□十二、金融
--
第一章货币
----
第一节币种
----
第二节流通
--
第二章信贷
----
第一节民间信贷
----
第二节银行信贷
--
第三章存储
----
第一节单位存储
----
第二节个人存款
--
第四章保险
----
第一节险种、保费
----
第二节理赔
--
第五章农村信用合作社
----
第一节存款
----
第二节贷款
----
第三节代办业务
--
第六章金融管理
----
第一节现金管理
----
第二节信贷管理
----
第三节结算管理
----
第四节金银管理
----
第五节利率管理
----
第六节工资基金管理
----
第七节基建投资管理
□十三、商业
--
第一章商业体制
----
第一节国营商业
----
第二节供销合作商业
----
第三节集体商业
----
第四节私营商业
--
第二章集市贸易
----
第一节集市
----
第二节贸易
--
第三章商业购销
----
第一节针纺织品、文化用品、日用百货
----
第二节五金、交电、化工
----
第三节煤炭、石油
----
第四节糖、酒、烟、盐
----
第五节肥料、农药、农具
----
第六节粮食、油料
----
第七节食品
----
第八节棉、麻、蚕、烟叶、茶、果
----
第九节蔬菜、水产
----
第十节中药、西药
----
第十一节日杂、废旧
----
第十二节建筑材料
--
第四章服务行业
----
第一节饮食业
--
备考 名优食品
----
第二节茶旅业
----
第三节照相业
----
第四节理发业
□十四、城建环保
--
第一章城乡建设
----
第一节县城
----
第二节场镇
----
第三节建筑技术
--
第二章管理
----
第一节建设管理
----
第二节市政管理
----
第三节房地产管理
--
第三章环境保护
----
第一节环境污染
----
第二节污染治理
----
第三节环境绿化
□十五、政权
--
第一章权力机构
----
第一节县参议会
----
第二节县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乡(镇)人民代表大会
--
第二章行政机构
----
第一节县政府
----
第二节区政府
----
第三节乡(镇)政府
--
第三章政治协商机构
----
第一节县各界人士学习委员会
----
第二节政协潼南县委员会
--
第四章政事纪要
----
第一节中华民国时期
----
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十六、党派群团
--
第一章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
----
第一节中国共产党潼南地下组织
----
第二节中国共产党潼南县委员会
--
第二章中国国民党地方组织及其他
----
第一节中国国民党潼南县党部
----
第二节其他党派
--
第三章群众团体
----
第一节工会
----
第二节农会
----
第三节妇女会
----
第四节工商组织
----
第五节青年组织
----
第六节少年组织
----
第七节其他组织
□十七、政法
--
第一章公安
----
第一节户政
----
第二节禁政
----
第三节消防
----
第四节治安管理
----
第五节刑事侦破
----
第六节收押人犯
--
第二章检察
----
第一节刑事检察
----
第二节经济检察
--
第三章审判
----
第一节刑事审判
----
第二节民事审判
----
第三节经济审判
----
第四节申诉复查
--
第四章司法行政
----
第一节法制宣传
----
第二节公证
----
第三节律师
----
第四节调解
□十八、劳动人事
--
第一章劳动
----
第一节劳动就业
----
第二节劳动组织
----
第三节劳动力管理
----
第四节劳动保护
--
第二章人事
----
第一节人事安置
----
第二节职工培训
----
第三节落实政策
--
第三章工资、福利、奖惩
----
第一节工资
----
第二节福利
----
第三节奖惩
□十九、民政
--
第一章优抚
----
第一节褒扬
----
第二节抚恤
----
第三节优待
--
第二章救济
----
第一节灾害救济
----
第二节社会救济
--
第三章福利
----
第一节老年人福利
----
第二节儿童福利
----
第三节麻疯病、精神病人收治
--
第四章安置
----
第一节军官安置
----
第二节士兵安置
--
第五章婚丧管理
----
第一节婚姻管理
----
第二节殡葬管理
□二十、军事
--
第一章地方武装
----
第一节组织
----
第二节队伍
--
第二章兵事
----
第一节四川靖国军“护法”
----
第二节军阀割据与混战
----
第三节赤卫队的斗争
----
第四节解放潼南之战
----
第五节机校留守处起义
----
第六节剿匪
----
第七节驻潼部队
--
第三章兵役
----
第一节兵制
----
第二节征兵
--
第四章民兵
----
第一节组建
----
第二节训练
----
第三节活动
□二十一、教育
--
第一章学校教育
----
第一节书院、私塾
----
第二节幼儿园
----
第三节小学
----
第四节中学
----
第五节中等专业学校
--
第二章教师和教学
----
第一节教师
----
第二节教学
--
第三章成人教育
----
第一节农民教育
----
第二节职工教育
--
第四章教育经费
----
第一节财政拨款
----
第二节集资办学
----
第三节勤工俭学
□二十二、文化
--
第一章群众文化
----
第一节组织
----
第二节活动
----
第三节民间技艺
----
第四节辅导
--
第二章图书
----
第一节发行
----
第二节阅览
--
第三章电影
----
第一节放映
----
第二节发行
--
第四章川剧
----
第一节社团
----
第二节演出
--
第五章文物
----
第一节名胜
----
第二节古迹
----
第三节保护
--
第六章宣传
----
第一节新闻
----
第二节广播
----
第三节电视
--
备考 陈抟里籍考
□二十三、卫生医药
--
第一章队伍
----
第一节中医
----
第二节西医
--
第二章医疗业务
----
第一节门诊
----
第二节住院
----
第三节节育手术
--
第三章卫生防疫
----
第一节传染病
----
第二节地方病
--
第四章妇幼保健
----
第一节接生
----
第二节妇女病防治
----
第三节儿童保健
--
第五章医药
----
第一节中药
----
第二节西药
--
第六章管理
----
第一节医政
----
第二节药政
----
第三节财务
□二十四、体育
--
第一章学校体育
----
第一节课程
----
第二节教师
----
第三节设施
----
第四节锻炼标准
----
第五节学生运动会
--
第二章机关、厂矿体育
----
第一节活动及设施
----
第二节职工运动会
--
第三章民间体育
--
第四章培训
----
第一节业余体校
----
第二节进修
□二十五、科学技术
--
第一章科技管理
----
第一节组织
----
第二节队伍
----
第三节人员管理
----
第四节计划、项目
----
第五节成果
----
第六节情报
----
第七节经费
--
第二章科技成果应用与推广
----
第一节农业科技
----
第二节工业科技
----
第三节卫生医药科技
--
第三章科技普及
----
第一节科普宣传
----
第二节科技活动
----
第三节科技交流
□二十六、社会风俗
--
第一章宗教信仰
----
第一节佛教
----
第二节道教
----
第三节基督教
--
备考 庙会
--
第二章行帮、会道门
----
第一节行帮
----
第二节会道门
--
第三章风俗习惯
----
第一节节日
----
第二节婚嫁、寿诞、丧葬
----
第三节服饰、饮食、住宅
--
备考 风味食品
----
第四节传统风尚
----
第五节恶风陋习
--
第四章方言、谣谚
----
第一节方言
--
备考 称谓词
----
第二节谚语
----
第三节歇后语
----
第四节谜语
----
第五节歌谣
□二十七、人物
--
一、传记
----
杨(门音)公
----
杨守鲁
----
杨素兰
----
谭世良
----
江涛
----
杨宝民
----
廖维新
----
杨剑秋
----
杨稚鲁
----
陶香九
----
夏璜
----
龙纪官
----
傅常
----
蔡琨
----
曾鸿
----
江伯伊
----
黄伯宣
----
奚致和
----
宋时仙
----
廖静秋
----
匡文宇
----
伍臻知
----
黄道庸
----
徐次珩
----
杨鼎新
----
严诗金
----
杨尚伦
----
萧赞勋
----
邱甸成
----
唐彬如
----
杨衡石
----
李问农
----
何克纯
----
杨永生
----
张洪友
----
霍田平
--
二、名表
--
三、英名录
----
(一)抗日阵亡将士
----
(二)解放战争牺牲烈士
----
(三)抗美援朝牺牲烈士
----
(四)抗美援越牺牲烈士
----
(五)中印自卫反击战牺牲烈士
----
(六)中越自卫反击战牺牲烈士
----
(七)解放后因公牺牲烈士
□二十八、附录
--
一、旧志序
--
二、文存
----
关于发展养猪的布告
----
关于发展蚕桑的布告
----
关于森林保护的布告
----
关于取缔迷信职业者破坏活动的布告
----
中国共产党潼南县第三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关于建设三块石电站的决议
----
文化部简报
----
潼南县人民政府关于潼南大佛寺范围的通知
----
潼南县人民政府关于查禁赌博的布告
----
潼南县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黄桃生产的决定
----
潼南县人民政府关于保护水利工程设施的布告
----
四川省编制委员会 四川省财政厅 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关于各级地方志编委会的编制和经费的通知
----
潼南县人民政府关于将新修《潼南县志》分志和部门志落实到单位编写的通知
--
三、出席省党代会、人代会及政协委员会名录
--
四、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名录
--
五、长寿老人名录
--
六、艺文
--
七、县志编审成员
--
八、编后记
--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