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石羊街道志1911-2010

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石羊街道志1911-2010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比较全面、系统地记载了石羊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内容时限: 1911-2010

出版时间: 2012年01月

目录

封面
版权页
石羊街道政区图
图片
编纂委员会名单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 政区建置
-- 第一章 建置沿革
---- 第一节 镇(团)、联保、乡(公社)、街道建置
---- 第二节 保、村(大队)、场填、社医建置
-- 第二章 境域与人口
---- 第一节 境域及变化
---- 第二节 石羊乡(公社)、街道曾受辖县、区简介
---- 一、华阳县
---- 二、(成都市郊区)成都市金牛区
---- 三、成都市武候区
---- 四、成都高新区
---- 第三节 人口
---- 一、华阳县石羊镇清末民初人口情况表
---- 二、石羊乡解放前后人口情况表
---- 三、石羊乡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表(1954年)
---- 四、石羊公社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有关年度人口统计表
---- 五、石羊公社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表(1982年)
---- 六、石羊场乡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情况(1990年7月1日)
---- 七、石羊场乡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情况表(2000年11月1日)
-- 第三章 下辖行政单位
---- 第一节 场镇
---- 一、石芊场
---- 二、喜家小区
---- 第二节 行政村
---- 一、丰收村
---- 二、庆云村
---- 三、三元村
---- 四、石桥村
---- 五、双河村
---- 六、花荫村
---- 七、灯塔村
---- 八、裕民村
---- 九、清和村
---- 十、仁和村
---- 十一、殷家林村
---- 十二、新光村
---- 十三、南郊村
---- 十四、新蓉村
---- 十五、元通村
---- 第三节 社区
---- 一、新北社区
---- 二、新光社匹
---- 三、庆安社区
---- 四、新街社区
---- 五、三元社区
---- 古、新园社区
---- 七、新盛社区
---- 八、新南社区
第二篇 自然地理
-- 第一章 地貌、土壤、水系
---- 第一节 地貌
---- 第二节 土壤
---- 一、水稻土
---- 二、旱作土
---- 第三节 水系
-- 第二章 气候
---- 第一节 气候特点
---- 第二节 四季特征
---- 第三节 气象要素
---- 一、气温
---- 二、日照
---- 三、降水
---- 四、气压
---- 五、风、霜、雪、雾
-- 第三章 资源
---- 第一节 动物
---- 一、野生
---- 二、家养
---- 第二节 植物
---- 一、树木
---- 二、花卉
---- 三、观赏植物
---- 四、竹
---- 五、草
---- 六、主要农作物
---- 七、蔬菜
-- 第四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洪灾
---- 第二节 旱灾
---- 第三节 虫灾
---- 第四节 绵雨
---- 第五节 其他灾害
---- 一、雹灾
---- 二、霜冻
-- 第五章 地名
---- 第一节 地名掌故
---- 第二节 街名汇释
第三篇 政党及群(社)团组织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石羊(乡、公社)街道组织
---- 第一节 《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共产党石羊场地下党组织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石羊乡、公社、街道党组织设置
---- 一、乡、公社、街道党组织
---- 二、村、社区党组织
---- 第三节 乡(公社)党组织历届党代会概况
---- 第四节 街道党组织
---- 第五节 乡、街道党(工)委重要举措
---- 一、创社会治安模范乡和无刑事案件村
---- 二、城郊结合部环境卫生综合整治
---- 三、公招小学校长
---- 四、公招村级工作人员
---- 五、创建阳光家园
---- 六、创无刑事案件院落
---- 七、打造平安社区
---- 八、倾注民生
--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石羊乡组织及其他
----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石羊乡组织
---- 第二节 哥老会(袍哥)
-- 第三章 群(社)团组织
---- 第一节 人民团体
---- 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 二、妇女联合会
---- 三、贫下中农协会
---- 四、工会
---- 五、残疾人联合会
---- 第二节 群众组织
---- 一、老年协会
---- 二、奶农协会
---- 三、个体劳动者协会
---- 四、台、侨胞联谊会
第四篇 政权
--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政权
---- 第一节 乡、公社、街道、村、社区政权设置
---- 一、乡、街(村、社区)政权设置
---- 二、内设机构设置及其演变
---- 三、村、(场镇)社区基层政权建设
---- 第二节 代行乡政极的乡农民协会
---- 第三节 乡(公社)人民(社员)代表大会
---- 一、人民(社员)代表
---- 二、乡人民政府委员会
---- 三、人民公社社务管理委员会
---- 四、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
---- 五、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 六、乡人大主席团
---- 七、乡人民政府
---- 第四节 街道办事处
---- 第五节 驻辖区政权机构
---- 一、土级政府派驻机构
---- (一)石羊公安派出所
---- (二)石羊工商行政管理所
---- (三)石羊税务所
---- 二、上级政府驻境内机构
---- (一)成都市政府人民防空办公室
---- (二)成都高新区公安分局新益州源出所
-- 第二章 主要政事纪略
---- 第一节 清匪、反销、减租、退押运动
---- 第二节 土地改革运动
---- 第三节 粮食统购统销
---- 第四节 农业生产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 第五节 四清运动
---- 第七节 知青安置
---- 第八节 平反冤假错案
---- 第九节 抗震救灾
---- 第十节 对口帮扶
第五篇 军事武装、政法
--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军事武装
---- 第一节 兵役
---- 第二节 地方武装
--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军事、武装
---- 第一节 兵役
---- 一、志愿兵役制
---- 二、义务兵役制
---- 第二节 地方武装
---- 一、队伍建设
---- 二、民兵活动
---- 第三节 国防教育
---- 第四节 驻辖区军事单位简介
---- 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后勤部西北办事处成都供应站仓库
---- 二、成都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大队二中队
---- 三、四川省公安边防总队(四川省公安厅边防局)
-- 第三章 司法调解
---- 第一节 民事调解
---- 一、调解机构
---- 二、民间纠纷调解
---- 第二节 普法教育
---- 第三节 法律服务与援助
---- 一、法律服务
---- 二、法律援助
---- 第四节 劳释人员帮教安置
---- 第五节 社区矫正
-- 第四章 社会治安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社会治安状况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治安
---- 一、概况
---- 二、治安队伍
---- 三、创建社会治安模范乡镇(街道)、街道
第六篇 农副业
-- 第一章 农业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农业
---- 一、简况
---- 二、土地关系
---- 三、主要农作物的产量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
---- 一、发展概况
---- 二、农业生产管理机构
---- 三、农业生产体制变革
---- 四、农田基本建设
---- 五、水利建设
---- 六、耕作制度的变革
---- 七、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
---- 八、水稻品种的改良和灌水方法的改进
---- 九、小麦、油菜品种的改良
---- 十、肥料施用的改进
---- 十一、植保机构
---- 十二、农业机械的应用与发展
---- 十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 第二章 养殖业
---- 第一节 养殖业发;展概况
---- 第二节 畜牧兽防
---- 一、防治概况
---- 二、主要兽防工作
---- 三、石羊畜牧兽医(防)站
-- 第三章 其他副业
---- 第一节 手工业
---- 一、裕民村猪鬓
---- 二、仁和村皮鞋加工
---- 三、灯塔村皮鞋一条街
---- 四、双河村网兜生产及销售
---- 第二节 农副产品加工
---- 一、仁和村挂面
---- 二、花荫村豆腐
---- 三、条(豆)粉生产
第七篇 乡镇街道工业
-- 第一章 企业所有制形式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社队企业(集体企业)
---- 第三节 联办企业
---- 第四节 股份制企业
---- 第五节 三资企业
---- 第六节 个体、私营企业
---- 第七节 不同时期重点企业简介
---- 一、成都石羊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 二、石羊油厂
---- 三、石羊预制厂
---- 四、石羊加油站
---- 五、石羊联运
---- 七、金威啤酒集团(成都)有限公司
---- 八、成都硅宝科技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 九、东创建国汽车集团
---- 十、成都仁孚汽车服务有限公司
---- 十一、四川港宏风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
---- 十二、成都安利捷丰田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
---- 十三、安利捷(成都)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 十四、四川明友汽车服务有限公司
-- 第二章 企业管理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管理工作
-- 第三章 招商引资
---- 第一节 招商引资机构及政策
---- 第二节 招商引资成果
-- 第四章 工业园区
---- 第一节 石羊工业园
---- 第二节 鑫石公司工业园
---- 第三节 劳动密集型工业园(石羊工业园)
---- 第四节 驻境内区属园区简介
---- 一、新加坡工业园
---- 二、教育科技园
---- 三、冯家湾工业园
第八篇 商贸运输业
-- 第一章 商贸服务业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商贸服务业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商贸服务业
---- 一、发展概况
---- 二、商业
---- 三、集市贸易
---- 四、自选商场(超市)
---- 五、餐饮服务业
-- 第二章 交通运输业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交通运输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交通运输
---- 一、人力运输
---- 二、机械运输
---- 三、驻辖区客运单位
第九篇 财政、税务、金融业
-- 第一章 财政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财政资金的管理
---- 第二节 财政收支
-- 第二章 税务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税务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税务
-- 第三章 金融业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金融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金融
---- 一、石羊信用社
---- 二、石羊场乡农村合作基金会
第十篇 城乡建设
-- 第一章 乡村建设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乡(镇)村旧貌
---- 第二节 1950年至20世纪80年代的场镇村(大队)居民住宅
-- 第二章 村、居民住房建设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场镇建设
---- 第三节 村民住房建设
---- 一、村民自拆自建
---- 二、农村小区建设
---- 第四节 拆迁安置小区建设
---- 一、喜家小区
---- 二、新北小区
---- 三、新南小区
---- 四、住宅小区物业管理
-- 第三章 基础设施
---- 第一节 道路
---- 第二节 桥梁
---- 第三节 饮水设施
---- 第四节 能源设施
---- 一、民国时期的能源设施情况
----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能源设施
---- 第五节 邮政通讯
---- 一、民国时期的邮政通讯
----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邮政通讯
---- 三、驻辖区电信单位
-- 第四章 城镇管理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市容管理
---- 一、管理工作
---- 二、石羊环卫公司
-- 第五章 环境保护
---- 第一节 植树造林
---- 第二节 环境绿化
---- 第三节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
---- 第四节 污染治理
---- 一、工业污染治理
---- 二、扬尘治理
---- 三、水污染治理
---- 四、焚烧秸轩治理
---- 五、医疗特种垃圾和医疗污水处理
第十一篇 教育
--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教育
---- 第一节 私塾
---- 第二节 保国民学校
---- 第三节 中心国民学校
--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管理体制
---- 第三节 小学教育
---- 一、办学情况
---- 二、辖区所属小学简介
---- 第四节 幼儿教育
---- 一、办学情况
---- 二、驻辖区有关幼儿园简介
---- 第五节 成人教育
---- 第六节 驻辖区相关学校简介
---- 一、成都高新区玉林中学石羊校区(石羊中学、高新一中)
---- 二、成都市财政贸易学校
第十二篇 卫生与计划生育
--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医疗卫生事业
---- 第一节 发展简况
---- 第二节 医疗机构
---- 一、石羊卫生(医)院
---- 二、村(大队)合作医疗站
---- 三、个体诊所药店
---- 四、石羊(场)乡、街道辖区名医
---- 第三节 卫生防疫
---- 一、概况
---- 二、血吸虫病防治
---- 三、狂犬病预防
---- 四、非典型肺炎预防
---- 五、人禽流感预防
---- 第四节 妇幼保健
---- 一、保健机构
---- 二、妇女保健
---- 三、儿童保健
---- 四、婚姻保健
---- 第五节 爱国卫生运动
---- 一、概况
---- 二、除四害
---- 三、改造饮用水
---- 四、改造厕所
---- 五、环境卫生整治
---- 第六节 公民义务献血
---- 第七节 驻辖区重点医疗机构简介
---- 一、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
---- 二、成都市急救指挥中心、成都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
-- 第二章 计划生育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主要工作
第十三篇 文化体育
--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文化事业
---- 第一节 电影队(院)、数字电影队
---- 一、石羊电影队
---- 二、石羊影剧院
---- 三、石羊数字电影队
---- 第二节 文化站
---- 第三节 广播站(有线电视站)
---- 一、石羊广播站
---- 二、石羊有线电视站
---- 第四节 民间文艺
---- 一、高挠
---- 二、彩莲船
---- 三、龙灯
---- 四、狮灯
---- 五、连萧
---- 六、琐呐
---- 七、牛儿灯
---- 八、马马灯
---- 九、鲤鱼灯
---- 十、幺妹灯
---- 十一、威风锣鼓
---- 十二、石羊风采艺术团
---- 十三、苏本家乐队
---- 第五节 民间文学
---- 一、民间传说
---- 二、诗歌
---- 三、石羊地区不同年代出现的流行语、但语、歌谣、谚语
---- 四、境内植联、横披节选
---- 第六节 文化活动场地
---- 一、三元和谐文化广场
---- 二、新北社区文化家园广场
---- 三、新光社区文化休闲广场
---- 四、庆安社区文化广场
---- 五、新南社区文化活动广场
-- 第二章 文物古迹及其他
---- 第一节 庙宇、宗祠
---- 一、近慈寺
---- 二、铁像寺
---- 三、四川尼众佛学院
---- 四、近慈精舍
---- 五、石羊乡历史上寺庙一览
---- 六、石羊乡历史上宗祠一览
---- 第二节 文物
---- 一、石羊
---- 二、石马
---- 三、清道光年间岳家谱碑
---- 四、铁像
---- 五、大跃进年代墨写标语
---- 第三节 古墓葬
---- 一、新光村明墓
---- 二、灯塔村西汉木橄墓
---- 三、南宋安徽蒙城县令墓
-- 第三章 体育
---- 第一节 群众体育
---- 第二节 学校体育
---- 第二节 体育拔尖人才
---- 一、周怡
---- 二、余聪
---- 三、冯飞
---- 四、林莉
---- 五、宋鑫卓
第十四篇 民政
-- 第一章 拥军优属
---- 第一节 抚恤
---- 第二节 优待
---- 第三节 安置
-- 第二章 社会救济
---- 第一节 五保供养
---- 第二节 敬老院
---- 第三节 临时救济
---- 第四节 扶贫脱贫
---- 第五节 助残
-- 第三章 婚姻、殡葬管理
---- 第一节 婚姻管理
---- 第二节 殡葬管理
-- 第四章 老龄工作
---- 第一节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 第二节 敬老活动
第十五篇 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 第一章 人民生活
---- 第一节 农民收入
---- 一、收益分配
---- 二、农民负担
---- 第二节 村民住房
---- 第三节 消费结构及变化
---- 一、生活消费
---- 二、文化消费
-- 第二章 民俗
---- 第一节 姓氏
---- 第二节 节日
---- 一、民间传统节日
---- 二、政府法定节日
---- 第三节 生活习俗
---- 一、居住习俗
---- 二、衣着习俗
---- 三、饮食习俗
---- 四、婚姻习俗
---- 五、丧葬习俗
---- 六、出行习俗
---- 七、岁时习俗
---- 八、礼仪习俗
---- 九、陋习
---- 第四节 语言习俗
---- 一、谚语
---- 二、方言
---- 三、歌后语
---- 第五节 轶闻趣事
---- 一、吃讲茶
---- 二、偷寿碗
---- 三、铺新床
---- 四、贺寿
---- 五、民国期间的丧葬
---- 六、围剿麻雀
---- 七、自行车上搭(载)人
---- 九、铁树结果
-- 第三章 劳动就业及社会保障
---- 第一节 劳动就业保障机构
---- 第二节 最低生活保障
---- 第二节 失地农民劳动就业
---- 一、再就业培训|
---- 二、就业安置
---- 第四节 村、居民社保、医保
---- 第五节 劳动监察、调解及仲裁
第十六篇 人物
-- 一、人物录
---- (一)老红军
---- (二)全国劳模
---- (三)烈士
---- (四)其他
---- (五)石羊(乡)街道革命烈士名录
-- 二、人物表
---- (一)石羊乡、公社、街道党政正职任职表
---- (二)石羊籍人士任过副县(处)、团职及以上终级职务和教授级名录
---- (三)石羊辖区任县区级及以上中共代表名录
---- (四)石羊辖区任县区级及以上人民代表名录
---- (五)石羊辖区任县区级及以上政协委员名录
---- (六)获奖人物
---- (七)百岁寿星名录
第十七篇 附录
-- 一、石羊(乡、公社)街道获区县党委政府级及以上荣誉录
-- 二、新闻媒体采访
---- 附报刊摘录
-- 三、友好接待
-- 四、文存
---- (一)成都市金牛区石羊场乡乡规民约(1988年)
---- (二)成都高新区石羊街道办事处关于对招商引资实行奖励的方法(成高石办处[2004]8号)
---- (三)石羊街道5.12大地震《倡议书》
---- (四)关于进一步加强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成高石办处[2010]1号)
---- (五)对推进石羊非公党建工作的思考
-- 五、石羊地区不同年代出现的标语、口号(选辑)
-- 六、杂记
---- (一)20世纪80年代前阶级成分和家庭出身在农村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及其影呐
---- (二)百年间婚姻演变曲
-- 七、各单位搜集提供素材资料人员名单
索引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