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县农业志

阳城县农业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阳城古称获泽。北魏兴安二年(公元四五三年),获泽县治由泽城移至今县城。唐天宝元年(公元七四二年),改获泽为阳城。阳城县位于山西省东南端,晋东南的西南部,地处太行、太岳、中条山三大山系之间。地理坐标在北纬三十五度十二分至三十五度四十分,东径一百一十二度至一百一十二度三十七分之间。县境南北长五十四公里,东西宽五十三公里,略成“凸”字形。

目录

封面
阳城县农业志
《阳城县农业志》编修领导组
编修人员及工作人员
序一
序二
序三
图片
-- 阳城县行政区划图
-- 小麦玉米带状种植
-- 划行进行带种植
-- 棉花玉米带状种植
-- 棉花、玉米、豆荚间作套种
-- 玉米、西瓜间作
-- 棉花、西瓜、芝麻间作套种
-- 棉花、花生间作
-- 杂交玉米制种田
-- 耧播小麦
-- 谷子丰产田
-- 玉米区田种植
-- 棉花地膜覆盖
-- 蔬菜地膜覆盖
-- 苏村旱地棉花喜获丰收
-- 大安头社员喜收新棉
-- 蚕种场制种楼
-- 黍地桑园
-- 岩山地埂桑
-- 蚕种场催青楼
-- 阳城缫丝厂
-- 梅花牌SE桑蚕丝获得的两枚金质章
-- 寺头苹果山
-- 上芹黄梨树
-- 赵沟红果树
-- 降区柿子树
-- 台头黑椋子树
-- 农业局办公大楼(近照)
-- 右边为农业局办公大楼(远照)
-- 蚕桑站办公楼
-- 阳城县良种场
目录
概述
第一章 土地资源
-- 第一节 土地
-- 第二节 耕地
-- 第三节 土壤
第二章 生产关系
-- 第一节 封建生产关系
---- 土地占有
---- 租佃关系
---- 借贷关系
---- 雇工关系
-- 第二节 减租减息
-- 第三节 土地改革
---- 一、土地改革
---- 二、雇贫路线
---- 三、填平补齐
-- 第四节 互助组
-- 第五节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 第六节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 第七节 人民公社
-- 第八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第三章 农业作物
-- 第一节 粮食
-- 第二节 棉花
-- 第三节 油料
-- 第四节 蔬菜
-- 第五节 其它
-- 第六节 分布
-- 第七节 品种更换
第四章 农业生产管理
-- 第一节 耕作制度
---- 一、传统耕作制度
---- 二、耕作制度改革
-- 第二节 农田建设
-- 第三节 肥料施用
---- 一、农家肥的施用
---- 二、化肥的施用
---- 三、土化肥的生产
---- 四、施用方法
-- 第四节 植物保护
---- 一、病虫种类
---- 二、病虫危害
---- 三、病虫防治
---- 四、天敌昆虫资源及保护利用
-- 第五节 良种繁育
-- 第六节 农业投资
第五章 栽培技术
-- 第一节 小麦栽培技术
-- 第二节 谷子栽培技术
-- 第三节 玉米栽培技术
-- 第四节 棉花栽培技术
第六章 蚕桑果树
-- 第一节 植桑
---- 一、桑树生产
---- 二、桑树资源
-- 第二节 养蚕
---- 一、蚕茧产量
---- 二、蚕茧生产变革
-- 第三节 蚕茧利用
-- 第四节 果树
---- 一、苹果
---- 二、梨
---- 三、山楂
---- 四、柿
---- 五、葡萄
---- 六、红枣
---- 七、桃
---- 八、杏
---- 九、黑椋子
---- 十、核桃
---- 十一、花椒
---- 十二、榅桲
---- 十三、猕猴桃
第七章 科技成果
第八章 农业机构
-- 第一节 局级机构
-- 第二节 事业机构
-- 第三节 国营良种场
-- 第四节 农科体系
第九章 农业谚语
附录
-- 阳城历史以来灾情记载
-- 贝坡村荒年碑记
-- 南安阳历年记事碑
-- 蒿峪大庙“皇恩赈恤”碑文
-- 南梁城荒年碑记
-- 刹树腰荒年碑记
-- 阳城历史旱情资料考查
-- 冰雹在阳城的基本规律
-- 冬秀亭杂记
-- 阳城县南关大队“一年多种,一地多熟”栽培经验调查
-- 地埂桑的经济效益和技术管理措施
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