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序
《甘肃革命文化史料选萃》一书在文化部党史办的统一安排部
署下,在省文化厅的直接领导下,省地编纂人员从史料征集入手,
经过数年的艰苦努力,现终于成书问世。这是甘肃文化工作的硕
果之一。我欣慰地读到这本书稿,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争年
代,仿佛看见我们的文化健儿如何迎着各种艰难困苦去唤醒民众,
去奋斗、去冲杀,去迎接黎明前的曙光……
这本书从文献论著、文化社团活动、人物、日记、信笺及大事记
等各个角度和侧面去透视历史,记录了甘肃革命文化活动的历史
与火热的革命斗争,描述了当年甘肃革命文化工作者所爬过的山、
蹚过的河及无数感人事迹。它真实地写照历史,史料丰富,可读性
强,值得大家特别是青年朋友们一读。这对重温历史、加强爱国主
义教育、弘扬革命传统以及做好今天的文化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出版时间:
2000年01月
目录
封面
版权
编审委员会
题词
图片
序
目 录
一、有关决定决议通令讲话
--
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执行党的文艺政策的决定
--
中共中央宣传部、西北局、文委指示各剧团改进工作
--
中央文委确定剧运方针成立戏剧工作委员会
--
西北局宣传部组织剧团下乡工作
--
西北局宣传部、教育厅、边区文协关于召开边区文教会议的决定
--
关于发展群众艺术的决议
--
陕甘宁边区政府通令
--
关于文艺工作者下乡的问题——在党的文艺工作者会议上的讲话
--
关于党的文艺工作者的两个倾向问题——在党的文艺工作者会议上的讲话
--
工农干部要学文化
二、论著文讯
--
文化运动在“长江旅”
--
陇东地委召开文艺座谈会
--
延安作家纷纷下乡实行党的文艺政策
--
陇东戏剧工作者会议讨论改造秦腔
--
陈瞎子开荒
--
陇东剧团排演新戏深入农村宣传
--
庆阳民教馆庙会工作尝试
--
边区回民文化发展
--
庆阳民教馆文化棚的妇孺卫生宣传
--
庆阳社火头集会
--
社火的旧形式和新活动——记庆阳社火头会议
--
唱曲子 耍社火 教识字——庆阳三十里铺区是这样办冬学的
--
陇东各剧团开座谈会今后要创作新作品 克服一般化和浮浅的现象
--
解清评《刘巧团圆》
三、文艺作品
--
革命诗词
--
歌谣
--
王寨塬上官逼民反闹自治(唱词)
--
革命歌曲
--
乌鸦告状(小说)
--
减租(秧歌剧)
--
刘巧儿团圆(三弦说书)
--
哪个好坏你眼观(快板)
--
陈瞎子开荒(鼓词)
--
美术作品
四、文化机构简介
--
庆阳县秦腔研究社
--
庆阳县民众教育馆
--
曲子鲁迅图书馆
--
三八五旅宣传队
--
合水县民众教育馆
--
陇东分区救亡书店
--
庆环农村剧校
--
庆阳县三十里铺社火队
--
合水县群众剧团
--
陇东剧团
--
新宁县民众教育馆
--
合水县师家庄社火队
--
环县剧团
--
镇原县民众教育馆
--
抗大七分校文工队
--
关中分区光华书店
--
警三旅(十一师)宣传队
--
新宁县南仓社火队
五、回忆随笔
--
红军长征在甘肃的文化遗存
--
长征路上的一次文艺联欢会
--
忆陇东老区的戏曲活动
--
忆陇东剧团的戏剧创作
--
战斗的历程
--
陇东革命戏剧活动散记
--
一位不识字的劳动?人
--
汪庭有和他的歌
--
马健翎与《大家喜欢》
--
黄俊耀在边区的戏剧创作活动
--
忆《讲话》发表初期陕甘宁边区戏剧工作片断
--
刘志仁和南仓社火
--
回忆四军十一师宣传队
--
校园文艺鲜花开——忆抗大七分校第二大队文艺活动
--
红军师里的女八路
--
陇东革命根据地的歌咏活动
--
人民解放战争的号角
--
战斗生活中的歌
--
嘹亮的战歌
--
纸,桦树皮纸
--
墨的故事
--
《减租》是怎样创作的
--
追思《荷花舞》
--
《绣金匾》的诞生及衍变
--
战斗在抗日救国线上——忆庆阳民众教育馆
--
一个群众喜欢的民教馆
--
忆《庆阳人民报》和《救亡日报》
--
陇东地区的电影放映活动
--
陇原轻骑
--
牛皮大鼓
--
一个红色宣传员的自述
六、文化人物
--
赵守一
--
墨遗萍
--
陆为公
--
史行
--
黄俊耀
--
田益荣
--
陈播
--
刘飞军
--
吴南山
--
陈丕绪
--
龙行
--
袁静
--
苏仁
--
王瑜
--
范景宇
--
杜震
--
康志强
--
刘志仁
--
孙万福
--
黄润
--
汪庭有
--
彭加伦
七、报告信札日记
--
陕甘宁边区抗战剧团给教育厅周厅长的信
--
陕甘宁边区教育厅给抗战剧团杨主任转全体同志的信
--
抗战剧团给陕甘宁边区政府林主席的信
--
陕甘宁边区教育厅指示陇东剧团六位老戏子不能照施政纲领优待专门艺术人才办法优待由
--
抗战剧团陇东工作报告
--
战争年月宣传活动日记(选载)
--
把党的号召洒遍征途
八、文化艺术大事记
--
文化艺术大事记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