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县志

武城县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武城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1840-1985

出版时间: 1994年04月

目录

封面
武城县志
《武城县志》编纂委员会特邀顾问
《武城县志》编纂人员
图片
-- 武城县地图
-- 县城鸟瞰
-- 中共武城县委员会中共武城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武城县人民政府
-- 武城县人大常委会政协武城县委员会
-- 县城街景
-- 1937年的县城西门
-- 县城古贝路
-- 运河武城大桥
-- 1937年的运河武城木桥
-- 电业公司
-- 县城变电所
-- 电视转播塔
-- 交换机房
-- 邮电大楼
-- 人民银行大楼
-- 建设银行大楼
-- 建设银行房地产信贷部
-- 建设银行房地产开发公司商品住宅小区一角
-- 农业银行大楼一角
-- 保险公司
-- 第一油棉厂办公楼
-- 第二油棉厂办公楼
-- 会议室
-- 餐厅
-- 武城宾馆
-- 贝州宾馆
-- 客房
-- 中天大酒店接待厅
-- 粮贸大厦
-- 王庄扬水站
-- 贝州市场
-- 四女寺水利枢纽
-- 武城县交通局
-- 百货大楼
-- 武城旋饼
-- 大楼内景
-- 武城商业大楼
-- 武城酒厂
-- 古贝系列酒及所获奖杯
-- 地毯获奖证书和奖杯
-- 武城地毯厂车间
-- 武城旅行车厂
-- 旅行车获奖证书
-- 北方玻璃钢厂
-- 县委县府领导成员深入车间现场办公
-- 武城县塑料厂
-- 地膜车间
-- 激光照排
-- 德州地区新联印刷厂胶印车间
-- 五金工具厂
-- 产品
-- 获奖证书
-- 武城县玻璃钢总厂生产的冷却塔
-- 棉纺厂车间
-- 造纸厂车间
-- 第二中学
-- 实验小学
-- 县直幼儿园庆“六·一”
-- 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
-- 睡狮猛醒
-- 国民政府在北京为辛亥滦州起义先烈王金铭等塑戎装铜像(中山公园)建纪念园(西山)
-- 南屯花杠舞
-- 岳觉寺明柏
-- 县医院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手术
-- 出土文物
-- 武城县志编纂委员会成员
-- 县志办公室人员
-- 武城县志评议会全体人员
-- 临时机构工作人员
-- 书法 王秉新
-- 书法 肖兴文
-- 书法 李鸿庥
-- 书法 李宣中
-- 书法 徐晖
-- 书法 刘奇峰
-- 书法 孙健
-- 书法 刘朝仁
-- 书法 林广福
-- 书法 王建清
-- 书法 董振江
-- 篆刻 孙健
---- 书画同源
---- 吉祥如意
-- 国画 蔡世凯
----
----
-- 国画 于占德
---- 漓江春意浓
-- 年画 于占德
---- 连年有余
---- 光荣人家喜事多
-- 国画 刘朝仁
---- 秋艳
----
-- 国画 冯恩堂
---- 十五的月亮
---- 明灯
-- 国画 张弘
---- 暖冬
-- 版画 张弘
---- 童年
-- 摄影 孙洪荣
---- 曲项向天歌
-- 摄影 孙健
---- 耸入云端


凡例
目录
第一编 概 述
第二编 大事记
第三编 建置 区划
-- 第一章 建置
---- 第一节 位置 面积
---- 第二节 置县 隶属
------ 附:日伪武城县公署沿革
---- 第三节 境域
-- 第二章 行政区划
---- 第一节 县城
---- 第二节 乡镇
---- 第三节 村庄
第四编 自然环境
-- 第一章 地质
---- 第一节 地层
---- 第二节 构造
-- 第二章 地貌
---- 第一节 地貌类型
---- 第二节 水系
-- 第三章 气候 物候
---- 第一节 气候特征
---- 第二节 物候
-- 第四章 土壤 植被
---- 第一节 土壤分类
---- 第二节 土质
---- 第三节 植被
-- 第五章 资源
---- 第一节 土地资源
---- 第二节 水资源
---- 第三节 生物资源
-- 第六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气候灾害
---- 第二节 地震
-- 第七章 环境保护
---- 第一节 污染
---- 第二节 治理
第五编 基础设施
-- 第一章 城镇基础设施
---- 第一节 县城基础设施
---- 第二节 镇基础设施
---- 第三节 乡村基础设施
-- 第二章 交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公路建设
---- 第三节 交通工具
---- 第四节 河运建设
---- 第五节 河运工具
-- 第三章 电力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电力设施
---- 第三节 工农业生产用电
---- 第四节 人民生活用电
-- 第四章 水利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水利队伍
---- 第三节 水利工程
---- 第四节 抗洪抢险
-- 第五章 邮政 电信
---- 第一节 邮政
---- 第二节 电信
第六编 经 济
-- 第一章 经济结构
---- 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
---- 第二节 产业结构
---- 第三节 技术结构
---- 第四节 消费结构
-- 第二章 农业
---- 第一节 耕地
---- 第二节 劳动力
---- 第三节 种植业分区
---- 第四节 作物品种
---- 第五节 耕作制度
---- 第六节 田间管理
---- 第七节 农田基本建设
---- 第八节 农机农具
------ 附:农机局下属单位简介
---- 第九节 经营管理
-- 第三章 林业
---- 第一节 林木分布
---- 第二节 植树造林
------ 附:古树
---- 第三节 林木保护
---- 第四节 林业产品
------ 附:果品简介
-- 第四章 畜牧业
---- 第一节 牲畜家禽的饲养
---- 第二节 饲养繁殖
---- 第三节 疾病防治
-- 第五章 副业
---- 第一节 瓜菜
---- 第二节 种植业
---- 第三节 养殖业
---- 第四节 加工业
---- 第五节 家庭副业
-- 第六章 工业
---- 第一节 轻工业
---- 第二节 机械工业
---- 第三节 化学工业
---- 第四节 纺织工业
---- 第五节 乡镇企业
---- 第六节 玻璃钢制品业
---- 第七节 建筑业
---- 第八节 优质产品
-- 第七章 商业
---- 第一节 国营商业
---- 第二节 供销合作社商业
---- 第三节 个体商业
---- 第四节 商业经营管理
---- 第五节 集市贸易
---- 第六节 对外贸易
-- 第八章 粮油业
---- 第一节 粮油购销
---- 第二节 粮油加工
---- 第三节 粮油储藏
---- 第四节 粮油价格
-- 第九章 财税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财政
---- 第三节 税收
---- 第四节 上缴利税
---- 第五节 地方财政
-- 第十章 金融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币制沿革
---- 第三节 典当 高利贷
---- 第四节 信贷
---- 第五节 储蓄
---- 第六节 公债 国库券
---- 第七节 侨汇
---- 第八节 基本建设投资和管理
---- 第九节 保险
-- 第十一章 经济管理
---- 第一节 计划管理
---- 第二节 统计管理
---- 第三节 审计监督
---- 第四节 工商管理
---- 第五节 物价管理
---- 第六节 计量管理
---- 第七节 物资管理
第七编 政 治
-- 第一章 民主革命斗争纪略
---- 第一节 义和团的斗争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在武城的早期活动
---- 第三节 武城党支部的建立与发展
---- 第四节 中共武城县委的建立与活动
---- 第五节 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发展
---- 第六节 锄奸反霸
---- 第七节 增资增佃
---- 第八节 土地改革
-- 第二章 建国前的行政机构
---- 第一节 清末县衙
---- 第二节 民国县政府
------ 附;日伪县公署
---- 第三节 抗日政府 县政府
------ 附一:武北办事处
------ 附二:运东办事处
-- 第三章 中国国民党、三青团武城县地方组织
----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
---- 第二节 三民主主义青年团
-- 第四章 建国前的中国共产党武城县地方组织
---- 第一节 组织沿革
---- 第二节 主要工作
-- 第五章 建国前的司法
---- 第一节 公安
---- 第二节 法院
------ 附:日伪武城县警务局
-- 第六章 建国前的群众团体
---- 第一书 工人组织
---- 第二节 农民组织
---- 第三节 青少年组织
---- 第四节 妇女组织
---- 第五节 工商组织
-- 第七章 社会主义革命斗争纪略
---- 第一节 抗美援朝
---- 第二节 镇压反革命
---- 第三节 “三反”、“五反”
----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改造
---- 第五节 肃清反革命
---- 第六节 整风反右
---- 第七节 大跃进
---- 第八节 社会主义教育
---- 第十节 拨乱反正
---- 第十一节 改革开放
-- 第八章 中国共产党武城县地方组织
---- 第一节 党的建设
---- 第二节 组织机构
---- 第三节 党员代表大会
-- 第九章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 人大常务委员会
-- 第十章 政治协商会议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政协委员会议
---- 第三节 主要活动
-- 第十一章 人民政府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政务纪要
---- 第三节 人事
---- 第四节 劳动
---- 第五节 民政
---- 第六节 信访
-- 第十二章 司法
---- 第一节 公安
---- 第二节 检察
---- 第三节 法院
---- 第四节 人民司法
-- 第十三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工人组织
---- 第二节 农民组织
---- 第三节 青少年组织
---- 第四节 妇女组织
---- 第五节 学术组织
---- 第六节 工商组织
第八编 军 事
-- 第一章 武装
---- 第一节 清末镇戍
---- 第二节 国民政府武装
------ 附:日本侵略军及伪军
---- 第三节 人民军队
-- 第二章 民兵
---- 第一节 民兵组织
---- 第二节 主要战事活动
---- 第三节 军事训练
---- 第四节 参军
---- 第五节 先进民兵连
-- 第三章 兵役
---- 第一节 募兵制
---- 第二节 志愿兵制
---- 第三节 义务兵制
---- 第四节 义务兵与志愿兵制
-- 第四章 主要战事
---- 第一节 清末战事
----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战事
----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战事
------ 附:日伪军暴行
第九编 文 化
-- 第一章 教育
---- 第一节 学前教育
---- 第二节 小学教育
---- 第三节 中学教育
---- 第四节 中等专业教育
---- 第五节 成人教育
---- 第六节 教师队伍
---- 第七节 教育行政
-- 第二章 科技
---- 第一节 科技队伍
---- 第二节 科技情报
---- 第三节 科技成果
---- 第四节 科普活动
---- 第五节 气象测报
---- 第六节 地震测报
-- 第三章 卫生
---- 第一节 防疫
---- 第二节 医疗
------ 附:重大病例二则
---- 第三节 妇幼保健
---- 第四节 除害灭病
---- 第五节 医药
---- 第六节 卫生事业经费
---- 第七节 医疗制度
-- 第四章 体育
---- 第一节 学校体育
---- 第二节 社会体育
---- 第三节 体育设施
------ 附:县体育场
---- 第四节 历届运动会
-- 第五章 文艺
---- 第一节 文艺创作
---- 第二节 南屯花杠舞
---- 第三节 文艺演出
---- 第四节 文艺团体
---- 第五节 文化设施
-- 第六章 广播电视
---- 第一节 广播
---- 第二节 电视
---- 第三节 通讯
---- 第四节 报刊
-- 第七章 图书发行 借阅
---- 第一节 书店
---- 第二节 图书馆
-- 第八章 电影放映
-- 第九章 档案
-- 第十章 文物
---- 第一节 文物管理
---- 第二节 重点文物
第十编 居 民
-- 第一章 人口
---- 第一节 人口变化
---- 第二节 密度与分布
---- 第三节 人口构成
---- 第四节 人口控制
-- 第二章 方言
---- 第一节 方言 词汇
---- 第二节 歌谣
---- 第三节 歇后语
---- 第四节 讳语
---- 第五节 谚语
-- 第三章 传说 传奇
---- 第一节 传说
---- 第二节 传奇
-- 第四章 风俗
---- 第一节 生产习俗
---- 第二节 生活习俗
---- 第三节 礼义习尚
------ 附:贺房喜歌
---- 第四节 岁时 节令
---- 第五节 游艺娱乐
-- 第五章 宗教会道门
---- 第一节 宗教
---- 第二节 会道门
第十一编 人 物
-- 传记一
---- 崔琰
---- 窦建德
---- 刘黑闼
---- 董伦
---- 王士嘉
-- 传记二
---- 王金铭
---- 宋景周
---- 陈景文
---- 孟庆祯 刘玉静
---- 节振国
---- 杨超
---- 戚烽
---- 赵炳图
---- 韩强
---- 宋烈
---- 张振清
---- 戚夯
---- 李振清
---- 周恩昌
---- 周金福
---- 李永顺
---- 高华林
---- 陈代如
---- 曲洪发
---- 徐恩武
---- 阎金海
---- 陈喜亭
---- 徐宝珍
---- 李春兰
---- 陈胜敏
---- 潘庆生
-- 传记三
---- 王金镜
---- 刘奇峰
---- 王金钰
---- 李鸿庥
---- 杨鸿盛
---- 柳长洪
---- 李芳兰
---- 梁光生
---- 耿延荣
---- 马继奎
---- 谢大玉
---- 周志成
---- 刘志真
---- 张文彬
---- 蔡世钊
---- 杜存贵
---- 赵墨轩
---- 刘子蔚
-- 传记四
---- 王化三
---- 周杏村
---- 曲德超
---- 张长荣
---- 王其宽
---- 吴寄朴
-- 武城县革命烈士英名录
第十二编 附 录
-- 一、旧志编修记略
-- 二、本志编纂始末
-- 三、史料摘存
-- 四、地名浅考
后记
《武城县志》编纂委员会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