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志

衡水市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衡水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90

出版时间: 1996年01月

目录

封面
衡水市志
版权页
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员
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成员
主要提供资料人员
《衡水市志》稿评审人员
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衡水市志》稿终审组成员
图片
-- 1989年4月6日,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视察衡水
-- 国务院总理李鹏视察衡水,同工艺美术家王习三交谈
-- 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原冀南行署主任宋任穷视察衡水
-- 全国政协副主席、原冀南行署代主任王任重视察衡水、观赏中华公园金鱼
-- 中共词北省委书记程维高在衡水视察工作
-- 中共衡水市委召开全会
-- 衡水市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会议
-- 市长翟吉昌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
-- 衡水市人民政协召开会议
-- 市委书记刘国选慰问老党员
-- 市长翟吉昌会冕韩国客人
-- 市长翟吉昌为中美女子足球赛获眭队发奖
-- 中共衡水市委、衡水市政协办公楼
-- 衡水市人大常委会、衡市人民政府办公楼
-- 和平路一瞥
-- 人民路鸟瞰
-- 红旗大街一角
-- 胜利西路夜景
-- 衡水火车站
-- 衡水汽车站
-- 衡水电信局
-- 工商银行衡水中心支行
-- 建设大街铁路立交桥即景
-- 建设中的京九铁路
-- 建设中的衡水电厂
-- 冀衡化工总厂二氯车间
-- 衡水水泥厂外景
-- 衡水电机厂生产车间
-- 衡水棉纺厂缅纱车间
-- 衡水电池厂生产线
-- 衡水酒厂老白干系列产品
-- 远销中外的中槐茶
-- 万亩小麦喜丰收
-- 喜摘丰收棉
-- 军民共度植树节
-- 春到果园
-- 牧羊
-- 养鸡
-- 捕捞
-- 中国加拿大旱作物合作实验站
-- 大棚菜
-- 大赵退水闸
-- 钠水市百货大楼外景
-- 滏阳大厦
-- 衡水宾馆
-- 农贸市场一角
-- 街头小吃
-- 人民公园
-- 中华公园儿童游乐场
-- 始建于隋唐的宝云塔
-- 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的安济桥
-- 衡水中学语音室
-- 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
-- 衡水市青少年运动会开幕式
-- 喜庆的农民秧歌
-- 衡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领导与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人员合影
-- 衡水“三绝”—毛笔、金鱼、鼻烟壶
-- 衡水市行政区划图
-- 衡水市区图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 建置区划
-- 第一章 政区位置
-- 第二章 建置沿革
-- 第三章 行政区划
第二篇 自然环境
-- 第一章 地质
---- 第一节 构造
---- 第二节 地层
-- 第二章 地貌
-- 第三章 气候
---- 第一节 四季特征
---- 第二节 日照 蒸发
---- 第三节 降水
---- 第四节 风
---- 第五节 温度
---- 第六节 霜冻 雪 冻土
-- 第四章 水文
---- 第一节 地表水
---- 第二节 地下水
-- 第五章 土壤与植被
---- 第一节 土壤
---- 第二节 成土物质
---- 第三节 植被
-- 第六章 野生动植物
---- 第一节 动物
---- 第二节 植物
-- 第七章 灾害
---- 第一节 水旱灾害
---- 第二节 灾害性天气
---- 第三节 虫灾
---- 第四节 地震
第三篇 人口
-- 第一章 人口数量与分布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地域分布
-- 第二章 人口结构
---- 第一节 民族构成
---- 第二节 性别及年龄构成
---- 第三节 婚姻状况构成
---- 第四节 文化程度构成
---- 第五节 职业构成
-- 第三章 计划生育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节制生育
第四篇 城建环保
-- 第一章 城市建设规划
-- 第二章 街道胡同
-- 第三章 公共建筑
-- 第四章 供水排水
---- 第一节 供水
---- 第二节 排水
-- 第五章 公用事业
---- 第一节 公共汽车
---- 第二节 路灯
-- 第六章 园林绿化
---- 第一节 中华公园
---- 第二节 人民公园
---- 第三节 城区绿化
-- 第七章 环境卫生
---- 第一节 清洁队伍及工具
---- 第二节 卫生管理
-- 第八章 房产管理
---- 第一节 私房改造
---- 第二节 公房出租
---- 第三节 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
-- 第九章 土地管理
-- 第十章 污染治理
---- 第一节 废水治理
---- 第二节 废气治理
---- 第三节 废渣治理
---- 第四节 噪声治理
---- 第五节 环保管理
-- 第十一章 建筑业
---- 第一节 建筑队伍
---- 第二节 建筑工程
---- 第三节 建筑材料
-- 第十二章 城建管理机构
第五篇 乡镇村庄
-- 第一章 赵圈镇
-- 第二章 巨鹿镇
-- 第三章 何家庄乡
-- 第四章 后马庄乡
-- 第五章 邓家庄乡
-- 第六章 大葛村乡
-- 第七章 彭杜村乡
-- 第八章 小侯乡
-- 第九章 谈家庄乡
-- 第十章 北沼乡
-- 第十一章 郑家河沿乡
-- 第十二章 郎子桥乡
-- 第十三章 孙家洼乡
-- 第十四章 任家坑乡
-- 第十五章 大麻森乡
-- 第十六章 班曹店乡
-- 第十七章 花园乡
-- 第十八章 东门口办事处所属村庄
第六篇 工业
-- 第一章 经营体制
---- 第一节 市属国营工业
---- 第二节 市属集体企业
-- 第二章 行业分布
---- 第一节 轻纺
---- 第二节 机械电子
---- 第三节 化学工业
---- 第四节 建材
---- 第五节 制药
-- 第三章 重点企业
---- 第一节 市属重点企业
---- 第二节 省地属重点企业
-- 第四章 工业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企业管理
第七篇 乡镇企业
-- 第一章 经营机制
---- 第一节 市办企业
---- 第二节 乡办企业
---- 第三节 村办企业
---- 第四节 户办户联办企业
-- 第二章 行业与分布
---- 第一节 商业服务业
---- 第二节 劳务运输业
---- 第三节 建筑业
---- 第四节 建材业
---- 第五节 化学工业
---- 第六节 机电加工业
---- 第七节 食品饲料业
---- 第八节 轻纺工业
---- 第九节 文教工艺业
---- 第十节 其他行业
-- 第三章 重点企业
第八篇 农业
-- 第一章 生产关系变革
-- 第二章 种植业
---- 第一节 农业区划
---- 第二节 农作物
---- 第三节 农技农艺
---- 第四节 农具农机
---- 第五节 管理机制
-- 第三章 林业
---- 第一节 树木品种
---- 第二节 植树造林
---- 第三节 林果生产
---- 第四节 林业技术
---- 第五节 管理机制
-- 第四章 畜牧业
---- 第一节 品种及发展概况
---- 第二节 饲养繁殖
---- 第三节 饲料
---- 第四节 疫病防治
-- 第五章 水产业
---- 第一节 水面分布
---- 第二节 养殖捕捞
---- 第三节 管理机制
第九篇 水利
-- 第一章 河道治理
---- 第一节 古河
---- 第二节 滏阳河
---- 第三节 滏阳新河
---- 第四节 滏东排河
---- 第五节 索鲁河
-- 第二章 湖泊治理
---- 第一节 初建工程
---- 第二节 改建工程
---- 第三节 扩建工程
-- 第三章 渠道治理
---- 第一节 排渠
---- 第二节 灌渠
-- 第四章 凿井
---- 第一节 砖井
---- 第二节 机井
---- 第三节 水位变化与节水节能
-- 第五章 闸 涵 排灌站
---- 第一节 闸
---- 第二节 涵
---- 第三节 排灌站
-- 第六章 管理机制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管理
------ 附录1: 1963年抗洪
------ 附录2: 市外施工纪要
第十篇 商业
-- 第一章 国营商业
---- 第一节 棉布百货
---- 第二节 五金交电
---- 第三节 食品
---- 第四节 糖烟酒
---- 第五节 饮食服务
---- 第六节 重点企业介绍
-- 第二章 供销合作商业
---- 第一节 收购供应
---- 第二节 基层供销社
-- 第三章 对外贸易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出口商品
-- 第四章 物资供应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物资供应
-- 第五章 个体私营商业
---- 第一节 解放前的个体私营商业
---- 第二节 解放后的个体私营商业
-- 第六章 集市贸易
---- 第一节 解放前的集市贸易
---- 第二节 解放后的集市贸易
第十一篇 粮食蔬菜
-- 第一章 粮食
---- 第一节 粮食购销
---- 第二节 粮食储运
---- 第三节 粮油加工
---- 第四节 机构沿革
-- 第二章 蔬菜
---- 第一节 蔬菜生产
---- 第二节 蔬菜购销
---- 第三节 蔬菜加工贮存
---- 第四节 机构沿革
第十二篇 交通
-- 第一章 道路
---- 第一节 古道
---- 第二节 公路
---- 第三节 桥梁涵洞
---- 第四节 公路养护绿化
---- 第五节 公路运输
---- 第六节 公路交通运输管理
-- 第二章 铁路
---- 第一节 石德铁路
---- 第二节 铁路桥梁
---- 第三节 铁路运输
---- 第四节 车站及驻衡单位
-- 第三章 水路
---- 第一节 航道
---- 第二节 水运
---- 第三节 航运管理
-- 第四章 装卸搬运
第十三篇 邮电
-- 第一章 邮政
---- 第一节 局所和网点
---- 第二节 函件包件
---- 第三节 报刊发行
---- 第四节 汇兑
---- 第五节 机要通讯
---- 第六节 邮件运输及投递
---- 第七节 邮政储蓄和集邮
-- 第二章 电信
---- 第一节 电报
---- 第二节 电话
-- 第三章 机构沿革
第十四篇 电力
-- 第一章 发电
---- 第一节 衡水电灯公司
---- 第二节 火车站西发电厂
---- 第三节 第十一列车电站
---- 第四节 第八列车电站
---- 第五节 第三十四列车电站
-- 第二章 35千伏及以上送变电建设
---- 第一节 220千伏送变电
---- 第二节 110千伏送变电
---- 第三节 35千伏送变电
-- 第三章 用电
---- 第一节 城区用电
---- 第二节 农村用电
-- 第四章 电力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管理制度
第十五篇 金融
-- 第一章 机构设置
---- 第一节 旧时金融行业
---- 第二节 人民银行
---- 第三节 工商银行
---- 第四节 农业银行
---- 第五节 建设银行
---- 第六节 中国银行
---- 第七节 保险公司
-- 第二章 货币
-- 第三章 信贷
---- 第一节 工商信贷
---- 第二节 农业信贷
---- 第三节 基本建设信贷
---- 第四节 外贸 外汇信贷
-- 第四章 储蓄
-- 第五章 保险
-- 第六章 金库 债券
---- 第一节 金库
---- 第二节 债券
-- 第七章 结算
第十六篇 财政 税收
-- 第一章 财政
---- 第一节 财政收入
---- 第二节 财政支出
---- 第三节 财政管理
-- 第二章 税务
---- 第一节 税制
---- 第二节 税种
---- 第三节 稽征管理
---- 第四节 税收减免
第十七篇 经济管理
-- 第一章 计划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计划管理
-- 第二章 统计管理
---- 第一节 统计体制与统计机构
---- 第二节 统计调查
---- 第三节 统计服务
-- 第三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市场管理
---- 第三节 企业登记管理
---- 第四节 经济合同管理
---- 第五节 商标管理
---- 第六节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第四章 物价管理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物价演变
---- 第三节 物价管理
-- 第五章 标准计量管理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计量管理
---- 第三节 标准化管理
---- 第四节 产品质量监督检验
-- 第六章 审计管理
第十八篇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
-- 第一章 地方党组织的创建与发展
-- 第二章 组织机构
---- 第一节 市(县)委
---- 第二节 区委
---- 第三节 基层组织
-- 第三章 代表大会
-- 第四章 县(市)委重要决策与活动
-- 第五章 组织工作
-- 第六章 宣传工作
-- 第七章 纪律检查工作
-- 第八章 统一战线工作
-- 第九章 党校
---- 附:国民党衡水县地方组织
第十九篇 民主党派与群团地方组织
-- 第一章 民主党派
-- 第二章 群团组织
---- 第一节 工会
---- 第二节 共青团
---- 第三节 妇联会
---- 第四节 工商业联合会
---- 第五节 贫下中农协会
---- 第六节 科学技术协会
---- 第七节 归国华侨联合会
---- 第八节 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第二十篇 政权 政协
-- 第一章 人大
---- 第一节 代表
---- 第二节 历届大会和会议
---- 第三节 常务委员会
-- 第二章 政府
---- 第一节 县(市)政府
---- 第二节 乡(区)行政机构
-- 第三章 政协
第二十一篇 公安司法
-- 第一章 公安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打击刑事犯罪
---- 第三节 除奸反特拔据点
---- 第四节 镇压反革命
---- 第五节 对反动党团登记
---- 第六节 取缔打击反动会道门
---- 第七节 对四类分子监督改造
---- 第八节 治安管理
---- 第九节 羁押看守
-- 第二章 检察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刑事检察
---- 第三节 经济检察
---- 第四节 法纪检察
---- 第五节 监所检察
-- 第三章 审判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刑事审判
---- 第三节 民事审判
---- 第四节 经济审判
---- 第五节 申诉复查
---- 第六节 行政审判
-- 第四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法制宣传
---- 第三节 律师
---- 第四节 人民调解
---- 第五节 公证
---- 第六节 劳动教养
第二十二篇 民政
-- 第一章 优待抚恤
---- 第一节 拥军支前
---- 第二节 群众优待
---- 第三节 抚恤
---- 第四节 国家补助
---- 第五节 对烈士的褒扬
-- 第二章 安置
---- 第一节 复员退伍军人的安置
---- 第二节 离退休军队干部的安置
---- 第三节 国家退休工作人员的安置
-- 第三章 救灾救济
---- 第一节 救灾
---- 第二节 社会救济
---- 第三节 农村扶贫
-- 第四章 社会福利
---- 第一节 农村“五保”
---- 第二节 农村敬老院
---- 第三节 社会福利院
---- 第四节 光荣院
---- 第五节 福利生产
---- 第六节 残联
-- 第五章 婚丧管理
---- 第一节 婚姻登记
---- 第二节 丧葬管理
-- 第六章 地名管理
第二十三篇 劳动人事
-- 第一章 人事
---- 第一节 干部来源
---- 第二节 编制
---- 第三节 干部管理
---- 第四节 工资福利
---- 第五节 离休退休
---- 第六节 管理机构
-- 第二章 劳动
---- 第一节 工人
---- 第二节 劳动就业
---- 第三节 工资
---- 第四节 劳动保护与保险
---- 第五节 退休退职
---- 第六节 机构沿革
-- 第三章 监察
第二十四篇 军事
-- 第一章 军事机构及军队
---- 第一节 明清时期
---- 第二节 民国时期
---- 第三节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 第四节 解放后军事机构及部队
-- 第二章 兵役
---- 第一节 旧时兵制
---- 第二节 人民武装
-- 第三章 民兵
---- 第一节 组建与发展
---- 第二节 教育和训练
---- 第三节 重要活动
-- 第四章 人民防空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工程建设
---- 第三节 工程利用
-- 第五章 战事
---- 第一节 古代战事
---- 第二节 抗日战争
---- 第三节 日伪军暴行
第二十五篇 教育
-- 第一章 科举教育
---- 第一节 县学
---- 第二节 书院
---- 第三节 社学
---- 第四节 义学
---- 第五节 私塾
-- 第二章 学前教育
---- 第一节 国办幼儿园
---- 第二节 农村幼儿园
-- 第三章 小学教育
-- 第四章 中学教育
-- 第五章 中等专业和职业教育
---- 第一节 师范
---- 第二节 农中
---- 第三节 职中
-- 第六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农民教育
---- 第二节 职工教育
---- 第三节 广播电视教育
---- 第四节 函授教育和自学考试
---- 第五节 社会办学
-- 第七章 教师
---- 第一节 教师数量
---- 第二节 教师素质
---- 第三节 待遇与地位
-- 第八章 教学研究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方式方法
---- 第三节 教研成果
---- 第四节 教育思想与课程设置
-- 第九章 教育经费
---- 第一节 经费来源
---- 第二节 经费使用
---- 第三节 助学金
-- 第十章 勤工俭学
-- 第十一章 教育管理
-- 第十二章 驻衡院校
第二十六篇 科技
-- 第一章 科技队伍
---- 第一节 发展状况
---- 第二节 科技队伍的结构
---- 第三节 科技人员分布
-- 第二章 科研获奖成果
---- 第一节 科研项目
---- 第二节 重点成果介绍
-- 第三章 科学普及
---- 第一节 科技培训
---- 第二节 引进推广新技术
---- 第三节 科普宣传
-- 第四章 科技管理
---- 第一节 经费管理
---- 第二节 项目管理
---- 第三节 成果管理
---- 第四节 人员管理
---- 第五节 情报管理
-- 第五章 新能源
-- 第六章 地震测防
-- 第七章 机构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专业组织
---- 第三节 基层组织
第二十七篇 文化
-- 第一章 文化事业单位
---- 第一节 文化馆、站
---- 第二节 图书馆、站
---- 第三节 档案馆
---- 第四节 书店
---- 第五节 电影发行放映
---- 第六节 文艺团体
---- 第七节 影剧院
-- 第二章 文学艺术
---- 第一节 文学创作
---- 第二节 戏剧 曲艺
---- 第三节 音乐 舞蹈
---- 第四节 摄影 美术 书法
---- 第五节 民间艺术
---- 第六节 古诗
-- 第三章 文物胜迹
-- 第四章 报刊通讯
---- 第一节 报刊
---- 第二节 通讯报道
-- 第五章 广播电视
---- 第一节 有线广播
---- 第二节 广播电台
---- 第三节 电视转播台
-- 第六章 文化管理机构
第二十八篇 卫生
-- 第一章 医疗
---- 第一节 私营行医与乡村保健
---- 第二节 市属医院
---- 第三节 乡镇卫生院
-- 第二章 卫生保健
---- 第一节 防疫
---- 第二节 妇幼卫生保健
---- 第三节 爱国卫生
-- 第三章 卫生经费与公费医疗
-- 第四章 卫生管理
-- 第五章 地区驻衡医疗单位
第二十九篇 体育
-- 第一章 学校体育
---- 第一节 小学体育
---- 第二节 中学体育
---- 第三节 业余体校
-- 第二章 群众体育
---- 第一节 职工体育
---- 第二节 农民体育
---- 第三节 老年体育
---- 第四节 民间体育
-- 第三章 人才培养
---- 第一节 运动员培养
---- 第二节 裁判员培养
---- 第三节 人才输送
-- 第四章 设施与经费
-- 第五章 体育竞赛
---- 第一节 参加省地比赛
---- 第二节 市级比赛
------ 附:各项市级纪录
第三十篇 民情
-- 第一章 人民生活
---- 第一节 城镇居民生活
---- 第二节 农民生活
-- 第二章 风俗习惯
---- 第一节 岁时风尚
---- 第二节 婚丧生习俗
---- 第三节 生活习俗
---- 第四节 忌讳
-- 第三章 优良风尚
-- 第四章 宗教信仰
---- 第一节 佛教
---- 第二节 道教
---- 第三节 天主教
---- 第四节 伊斯兰教
-- 第五章 方言 谚语
---- 第一节 方言
---- 第二节 谚语
---- 第三节 歇后语
-- 第六章 歌谣
---- 第一节 劳动生活歌
---- 第二节 时政歌
---- 第三节 仪式歌
---- 第四节 儿歌
---- 第五节 情歌
---- 第六节 杂歌
-- 第七章 民间故事传说
人物
-- 孔颖达
-- 李桐客
-- 盖文达
-- 盖文懿
-- 羊元珪
-- 邵雍
-- 李遵义
-- 赵应龙
-- 杨宜
-- 徐廷
-- 傅希挚
-- 傅禀直
-- 冯保
-- 张俊英
-- 尚可喜
-- 石鉴
-- 王绍文
-- 张广德
-- 陶淑
-- 周景魁
-- 张二奎
-- 渠成江
-- 王慕桓
-- 贾矩卿
-- 耿锐青
-- 康树先
-- 索凤广
-- 孙稔秋
-- 韩禾青
-- 李(忄佳)卤
-- 张英华
-- 刘坦然
-- 赵明
-- 孙兰田
-- 郑际唐
-- 高俊浵
-- 张大广
-- 英博仁
-- 吴肇春
-- 崔任卿
-- 贾殿阁
-- 侯喜瑞
-- 石立夫
-- 王林
-- 郑资约
-- 东方
-- 郑玉岭
-- 北京琉璃厂古书业之衡水人群体
-- 革命烈士英名录
附录
-- (1)国务院关于同意河北省设立衡水市给河北省人民政府的批复
-- (2)国务院关于同意河北省地市体制改革调整行政区划给河北省人民政府的批复
-- (3)1991年政府工作报告(摘录)
-- (4)1992年政府工作报告(摘录)
-- (5)1993年政府工作报告(摘录)
-- (6)衡水修志记略
图表索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