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中国银行和银行制度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出版时间:
1994年06月
目录
封面
中国银行业史
前言
目录
第一篇 清代银行业
--
第一章 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商业信用(1680—1720)
----
一、资本主义的萌芽及其发展
----
二、货币经营业的出现
----
三、工商业发展中的资本困难与商业信用
----
四、商业信用发展状况及其局限性
--
第二章 银行业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而产生(1721—1820)
----
一、资本主义发展离不开银行信用
----
二、中国银行业产生的途径
----
三、帐局的业务与利息率
--
第三章 银行业的发展(1821—1893)
----
一、汇兑成为工商业的普遍要求
----
二、票号的兴起
----
三、银行业成为社会经济的中枢
----
四、货币经营业向银行业转化
----
五、银行业在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工业过渡中的作用
--
第四章 大银行和国家银行的出现(1894—1911.9)
----
一、中小银行的发展
----
二、大银行的出现
----
三、整理圜法与国家银行
----
四、银行业发展的无政府状态及第一部银行法
----
五、银行业海外设行的新纪元
第二篇 民国银行业
--
第五章 银行业势力的更替(1911.10—1918)
----
一、辛壬政治经济形势
----
二、山西金融家在历史上的消失
----
三、江浙财团的兴起
--
第六章 国家银行的财政作用与商业银行集团(1912—1926)
----
一、中交两行是北洋政府财政支柱
----
二、银行业滥发纸币的严重性
----
三、商业银行的发展与抗争中的银行集团
--
第八章 非常时期对银行业的管理与中央银行制度的确立(1937.7—1945.8)
----
一、战时银行业的变迁
----
二、银行管制的实施及演进
----
三、中央银行制度的确立
----
四、敌占区的银行业
--
第九章 战后银行业的复业与金融市场(1945.9—1949.9)
----
一、商业银行的复业与管理
----
二、中央银行法及中央银行对金融市场的管理
----
三、垄断银行在银行业中的绝对优势
----
四、恶性通货膨胀下银行的投机活动
第三篇 新中国银行业
--
第十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人民的银行和银行管理(1927—1949.9)
----
一、最早的人民的银行
----
二、根据地银行的继续发展
----
三、统一的中国人民银行的建立
----
四、农村信用合作的开展
----
五、对私营银钱业的管理
----
六、保值储蓄存款的推行
--
第十一章 国家银行与大一统银行体制(1949.10—1957)
----
一、过渡时期银行的基本任务
----
二、接管旧中国官办银行建立国家银行全国网络
----
三、建立统一的人民币市场肃清金银和外币流通
----
四、民族资本银钱业的团结与改造
----
五、农村信用合作化
----
六、城市典当业的取缔
----
七、专业银行的建立与撤销
----
八、大一统银行体制的形成
--
第十二章 银行与银行信用发展的曲折(1958—1978)
----
一、极“左”思潮对银行业的破坏
----
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官办倾向
----
三、信贷集中国家银行和取消商业信用
----
四、银行信用的发展与削弱
--
第十三章 改革开放中银行的大发展(1979—1989)
----
一、银行职能作用的辩论
----
二、专业银行的恢复与发展
----
三、地区性集团性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兴起
----
四、农村信用社恢复民办性质的阻力
----
五、城市信用社的兴起
----
六、城市典当业的恢复与私营钱庄的萌发
----
七、外资银行在华代表处与分行的设立
--
第十四章 中央银行制度的实施与金融市场的初步发展(1984—1989)
----
一、中央银行制度的实施与我国金融体制的完善
----
二、中央银行对专业银行等信贷管理
----
三、金融市场的初步发展
第四篇 中国银行业史的总结
附录
--
一、1853年京城帐局家数及商人
--
二、1910年全国帐局家数及其资本家经理人
--
三、帐局章 程及保结文书
--
四、1823—1945年山西票号历年开设歇业家数统计
--
五、1911年实有26家票号名录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