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市清河门区志1988-2006

阜新市清河门区志1988-2006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凡例 一、指导思想。编修《阜新市清河门区志》(1988-2006)以马列主 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 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全面、客观 地记述断限内清河门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突出清河门特色,体现时代 特点,力求发挥“存史、资政、教化”功能,推动全区的转型振兴与和谐 社会建设,服务当代,垂鉴后世。 二、本志内容。本志设行政建置与自然环境、人口·民族·宗教、 政党、政权·政协、群众团体、政务、军事、公安·司法、经济建设、经济 综合管理、城乡建设、交通·邮电、社会事业、社会生活、镇街纪略、人 物篇,与序、凡例、总述、大事记、修志始末组成。 三、体例。本志以横排纵写、事以类从为记述原则,分别运用述、 记、志、图、表、录等综合体裁,以志体为主,分篇、章 、节 、目四个层次, 个别章 节 在目下设子目,从科学分类和现代分工的实际出发,力求概 括和简练。全志除引文外均采用记述文体,用规范现代汉语表述。 四、地域范围。以现行的行政区划为界。 五、时间断限。上限起于1988年1月1日,下限止于2006年12 月31日,个别内容有适当上溯或下延。 六、称谓。本志编纂一律用第三人称。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 业单位及各种会议等,在行文中第一次出现时用全称,再次出现时酌 情用简称。如,中国共产党清河门区委员会简称区委,清河门区人民 政府简称区政府。人物直书姓名,必要时姓名前可冠以职务、职称等。 七、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和本地解放至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这段时期的时间表述采用公元纪年月日,用阿拉伯数字书写;清 代及清代以前采用朝代年号纪年、农历纪月日,用汉字书写,括注公元 纪年;民国时期采用民国纪年、公历纪月日,用阿拉伯数字书写,括注 公元纪年。 八、数字和计量单位。一律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书写。涉及全区 的综合性数字以统计部门公布的数字为准,各行业以各单位提供的数 字为准。 九、资料来源。本志资料来源广泛,均经核实后记入,一般不注明出 处。

内容时限: 1988-2006

出版时间: 2013年01月

目录

封面
版权
《阜新市清河门区志》编纂委员
题词
图片

凡例
目录
总述
大事记
第一篇 行政建置与自然环境
-- 第一章 行政建置
---- 第一节 地理位置
---- 第二节 建置沿革
---- 第三节 行政区划
---- 第四节 地名
-- 第二章 自然环境
---- 第一节 地形
---- 第二节 河流
---- 第三节 气候
---- 第四节 物候
---- 第五节 土壤
---- 第六节 植被
---- 第七节 自然灾害
-- 第三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土地资源
---- 第二节 水资源
---- 第三节 矿产资源
---- 第四节 生物资源
-- 第四章 环境保护
---- 第一节 机构队伍
---- 第二节 环境检测治理
---- 第三节 环境管理
---- 第四节 环境宣传活动
第二篇 人口·民族·宗教
-- 第一章 人口管理
---- 第一节 人口数量
---- 第二节 人口分布
---- 第三节 人口素质
---- 第四节 人口构成
---- 第五节 流动人员
-- 第二章 人口控制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政策实施
---- 第三节 宣传教育
---- 第四节 节 育措施
---- 第五节 优生优育
-- 第三章 民族
---- 第一节 民族构成
---- 第二节 民族分布
---- 第三节 民族文化
-- 第四章 宗教
---- 第一节 宗教概况
---- 第二节 宗教事务
第三篇 政党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清河门区地方组织
---- 第一节 工作机构
---- 第二节 代表大会
---- 第三节 重大决策
---- 第四节 组织工作
---- 第五节 宣传工作
---- 第六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第七节 纪律检查
---- 第八节 统战工作
---- 第九节 政法工作
---- 第十节 老干部工作
---- 第十一节 党校教育
---- 第十二节 党史工作
---- 第十三节 领导人员名单
-- 第二章 民主党派
---- 第一节 民盟艾友矿支部
---- 第二节 民建清河门支部
第四篇 政权·政协
-- 第一章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 区人民代表大会
---- 第二节 区人大常委会主要活动
---- 第三节 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第四节 镇(乡)人民代表大会
---- 第五节 领导人员名单
-- 第二章 政府
---- 第一节 工作机构
---- 第二节 重要会议
---- 第三节 施政纪要
---- 第四节 实事工程
---- 第五节 市民投诉
---- 第六节 领导人员名单
-- 第三章 政协
---- 第一节 政协委员会组织构成
---- 第二节 常委会议
---- 第三节 历次会议
---- 第四节 协商监督
---- 第五节 调研视察
---- 第六节 提案办理
---- 第七节 领导人员名单
第五篇 群众团体
-- 第一章 清河门区总工会
---- 第一节 代表大会
---- 第二节 主要活动
---- 第三节 组织建设
---- 第四节 领导人员名单
-- 第二章 共青团清河门区委员会
---- 第一节 代表大会
---- 第二节 主要活动
---- 第三节 组织建设
---- 第四节 中国少年先锋队清河门区少年先锋队工作委员会主要活动简况
---- 第五节 领导人员名单
-- 第三章 清河门区妇女联合会
---- 第一节 妇女代表大会
---- 第二节 主要活动
---- 第三节 领导人员名单
-- 第四章 清河门区工商业联合会
---- 第一节 历次会议
---- 第二节 主要活动
---- 第三节 领导人员名单
-- 第五章 清河门区残疾人联合会
---- 第一节 历次会议
---- 第二节 主要活动
---- 第三节 组织建设
---- 第四节 领导人员名单
-- 第六章 清河门区个体劳动者协会
---- 第一节 历次会议
---- 第二节 主要活动
---- 第三节 领导人员名单
第六篇 政务
-- 第一章 民政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基层政权
---- 第三节 优抚工作
---- 第四节 社会救济
---- 第五节 社会福利
---- 第六节 婚姻登记
---- 第七节 殡葬管理
---- 第八节 地名工作
---- 第九节 社团管理
---- 第十节 慈善事业
-- 第二章 人事
---- 第一节 机构队伍
---- 第二节 干部管理
---- 第三节 机构编制管理
---- 第四节 军转干部安置管理
---- 第五节 工资管理
---- 第六节 公务员考核
---- 第七节 职称评定
---- 第八节 人才开发与交流
---- 第九节 人才市场管理
-- 第三章 劳动就业
---- 第一节 机构队伍
---- 第二节 劳动力管理
---- 第三节 工资管理
---- 第四节 劳动保护
---- 第五节 劳动安全监察
---- 第六节 劳动仲裁
---- 第七节 劳动市场管理
-- 第四章 法制工作
---- 第一节 法制监督
---- 第二节 行政复议
-- 第五章 信访
---- 第一节 机构队伍
---- 第二节 来信来访
---- 第三节 案件处理
第七篇 军事
-- 第一章 人民武装
---- 第一节 军事训练
---- 第二节 军事考核
---- 第三节 征兵工作
---- 第四节 民兵工作
---- 第五节 拥政爱民与抢险救灾
-- 第二章 消防
---- 第一节 消防管理
---- 第二节 消防设施
---- 第三节 消防宣传
---- 第四节 灭火救灾
-- 第三章 民防
---- 第一节 机构队伍
---- 第二节 应急救援
---- 第三节 通信建设
第八篇 公安·司法
-- 第一章 公安
---- 第一节 机构设置与队伍建设
---- 第二节 政经保卫
---- 第三节 治安管理
---- 第四节 户政管理
---- 第五节 刑事侦查
---- 第六节 交通管理
-- 专记重大案件侦破纪略
-- 第二章 检察
---- 第一节 机构与队伍
---- 第二节 检察改革
---- 第三节 刑事检察
---- 第四节 法纪检察
---- 第五节 经济检察
----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
---- 第七节 民事行政检察与税务检察
---- 第八节 惩治贪污贿赂
-- 第三章 审判
---- 第一节 机构与队伍
---- 第二节 审判改革
---- 第三节 刑事审判
---- 第四节 民事审判
---- 第五节 经济审判
---- 第六节 行政审判
---- 第七节 执行工作
---- 第八节 审判监督
-- 专记典型案例
-- 第四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机构与队伍
---- 第二节 法制宣传
---- 第三节 基层工作
---- 第四节 公证工作
---- 第五节 法律援助工作
---- 第六节 安置帮教工作
-- 第五章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 第一节 矛盾纠纷排查
---- 第二节 群防群治
---- 第三节 预防青少年犯罪
---- 第四节 创建活动
第九篇 经济建设
-- 第一章 经济发展
---- 第一节 经济总量
---- 第二节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 第三节 固定资产投资
-- 第二章 产业结构调整
---- 第一节 第一产业结构调整
---- 第二节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
---- 第三节 第三产业结构调整
-- 第三章 经济转型
---- 第一节 产业调整
---- 第二节 采煤沉陷区治理
---- 第三节 企业转制
-- 第四章 工业经济
---- 第一节 煤炭工业
---- 第二节 电力工业
---- 第三节 食品工业
---- 第四节 机械加工工业
---- 第五节 建筑材料工业
---- 第六节 服装工业
---- 第七节 其他工业
-- 第五章 建筑业
---- 第一节 建筑工程
---- 第二节 建筑管理
-- 第六章 民营经济
---- 第一节 机构与队伍
---- 第二节 政策措施
---- 第三节 行业结构
---- 第四节 监督管理
---- 第五节 市场销售
---- 第六节 企业选介
-- 第七章 商贸开发
---- 第一节 商饮服务业
---- 第二节 供销合作
---- 第三节 粮油购销
---- 第四节 对外开放
-- 第八章 农业与农村经济
---- 第一节 种植业
---- 第二节 畜牧业
---- 第三节 林业
---- 第四节 水利水产
---- 第五节 农村扶贫开发
---- 第六节 农业机械
---- 第七节 乡镇企业
---- 第八节 农业园区建设
第十篇 经济综合管理
-- 第一章 计划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计划管理体制改革
---- 第三节 计划制定
-- 第二章 财政
---- 第一节 机构与队伍
---- 第二节 财政体制改革
---- 第三节 财政收入
---- 第四节 财政支出
---- 第五节 财政管理
---- 第六节 国有资产管理
-- 第三章 税务金融
---- 第一节 国家税务
---- 第二节 地方税务
---- 第三节 金融
---- 第四节 保险
-- 第四章 统计
---- 第一节 统计机构
---- 第二节 统计体制改革
---- 第三节 统计管理
---- 第四节 统计调查与普查
---- 第五节 统计分析与统计监督
-- 第五章 审计
---- 第一节 机构队伍
---- 第二节 审计体制改革
---- 第三节 财政金融审计
---- 第四节 企业审计
---- 第五节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
---- 第六节 社会保障资金审计
---- 第七节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 第八节 重点项目专项资金和重点行业审计
-- 第六章 国土资源管理
---- 第一节 机构与队伍
---- 第二节 土地管理体制改革
---- 第三节 土地开发与利用
---- 第四节 地籍管理
---- 第五节 用地管理
---- 第六节 土地执法监察
-- 第七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机构与队伍
---- 第二节 市场培育与管理
---- 第三节 市场选介
---- 第四节 企业登记管理
---- 第五节 商标管理
---- 第六节 广告管理
---- 第七节 合同监督管理
---- 第八节 公平交易执法
---- 第九节 个体私营经济管理
---- 第十节 查处经济违法违章 行为
---- 第十一节 消费者权益保护
-- 第八章 物价
---- 第一节 机构与队伍
---- 第二节 物价管理体制改革
---- 第三节 价格管理
---- 第四节 价格服务
---- 第五节 价格监督检查
---- 第六节 农村物价工作
---- 第七节 价格法制建设
-- 第九章 质量技术监督
---- 第一节 机构与队伍
---- 第二节 计量监督管理
---- 第三节 标准化管理
---- 第四节 产品质量监督管理
第十一篇 城乡建设
-- 第一章 建设规划
---- 第一节 总体规划
---- 第二节 专业规划
---- 第三节 勘察测绘
---- 第四节 规划管理
-- 第二章 市政建设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道路广场
---- 第三节 照明排水
-- 第三章 城市管理
---- 第一节 园林绿化
---- 第二节 城管监察
-- 专记绿化、美化、亮化工程
-- 第四章 公用事业
---- 第一节 供水
---- 第二节 供热
-- 第五章 房地产业
---- 第一节 房地产开发
---- 第二节 房地产服务
---- 第三节 房地产管理
-- 专记棚户区改造工程
-- 第六章 村镇建设
---- 第一节 小城镇建设
---- 第二节 村屯建设
-- 第七章 住房制度改革
---- 第一节 住房资金归集
---- 第二节 住房分配货币化
---- 第三节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
第十二篇 交通·邮电
-- 第一章 交通
---- 第一节 铁路
---- 第二节 公路
-- 第二章 邮电
---- 第一节 邮政
---- 第二节 通信
---- 第三节 信息网络
第十三篇 社会事业
-- 第一章 教育
---- 第一节 教育行政
---- 第二节 幼儿教育
---- 第三节 中小学教育
---- 第四节 职业技术教育
---- 第五节 高等教育
---- 第六节 电化教育与教育科研
-- 第二章 科技
---- 第一节 机构与队伍
---- 第二节 科技体制改革
---- 第三节 科技管理
---- 第四节 专利工作
---- 第五节 科技政策
---- 第六节 科技信息
---- 第七节 科技奖励
---- 第八节 科技应用
---- 第九节 科普活动
---- 第十节 青少年科技
---- 第十一节 科技扶贫
---- 第十二节 科普基地建设
---- 第十三节 学术交流
-- 第三章 文化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图书管理
---- 第三节 群众文化
---- 第四节 文化市场
---- 第五节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 第四章 体育
---- 第一节 体育管理
---- 第二节 学生体育
---- 第三节 群众体育
---- 第四节 体育竞赛
---- 第五节 体育设施
-- 第五章 卫生
---- 第一节 卫生监督与疾控
---- 第二节 妇幼保健
---- 第三节 医疗机构
---- 第四节 爱国卫生
---- 第五节 红十字会工作
---- 第六节 医药市场简介
-- 专记“非典”防治
-- 第六章 广播电视
---- 第一节 广播电视事业改革
---- 第二节 广播电视管理
---- 第三节 广播
---- 第四节 电视
-- 第七章 档案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档案业务监督与指导
---- 第三节 档案馆
---- 第四节 档案信息化建设
-- 第八章 地方志
---- 第一节 方志编纂
---- 第二节 地情书编辑
第十四篇 社会生活
-- 第一章 社会保障
---- 第一节 机构队伍
---- 第二节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
---- 第三节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
---- 第四节 农村养老保险
---- 第五节 失业保险
---- 第六节 医疗保险
-- 第二章 人民生活
---- 第一节 农村人民生活
---- 第二节 城市人民生活
-- 第三章 老龄事业
---- 第一节 敬老养老助老活动
---- 第二节 社区助老服务工作
---- 第三节 农村养老基地建设
-- 第四章 民情风俗
---- 第一节 传统风俗
---- 第二节 时尚与陋习
---- 第三节 方言
---- 第四节 谚语
---- 第五节 歇后语
第十五篇 镇街纪略
-- 第一章 河西镇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 第三节 行政村选介
-- 第二章 乌龙坝镇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 第三节 行政村选介
-- 第三章 清河街道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 第三节 社区选介
-- 第四章 六台街道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 第三节 社区简介
-- 第五章 艾友街道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 第三节 社区简介
-- 第六章 新北街道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 第三节 社区简介
第十六篇 人物
-- 第一章 受表彰人物
---- 第一节 受国家级表彰人物
---- 第二节 受省级表彰人物
---- 第三节 受市级表彰人物
---- 第四节 受区级表彰人物
-- 第二章 人物简介
编志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