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一、本志贯串古今,详今略古。上限至1644年,对有必要溯源事物,则适当上溯。下限至1990年,重大事件记载至出书时为止。
二、本志由概述、大事记和清朝时期篇、中华民国时期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时期篇及附录组成。按照各个时期政府的职能来编写,并纵述县政府、县政府所属机构、基层组织三个层次,事实求是地记述常宁县政府的历史和现状。至于党派群团及权力机构,审判机构,参政议政机构均未作记述。
出版时间:
1993年07月
目录
封面
常宁县政府志
《常宁县政府志》编纂审核人员
题词
图片
--
常宁县第十一届人民政府领导成员
--
常宁县第十二届人民政府正、副县长
--
常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1992年底专职正、副主任
--
常宁县人民政政府大院
--
水口山矿务局铅锌矿
--
县氮肥厂
--
县农药厂
--
县油脂厂油茶饼粕残油浸出车间
--
县水泥厂白水泥煅烧窑
--
县化肥厂
--
县羽绒厂生产车间
--
县杉木林基地
--
县城商业中心
--
洋泉水库
--
邮电大楼
--
县刘家岭11OKV变电站控制室
--
全省最大的特级农贸市场
--
县甲医医院
--
县第一中学
--
县城泉峰公园
--
培元塔
--
城关镇青阳大道
--
荣誉附图
目录
序
凡例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 清朝时期
--
第一章 知县公署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官佐
--
第二章 基层建制
----
第一节 里甲制
----
第二节 乡保制
----
第三节 乡都制
----
第四节 团保制
----
第五节 牌甲制
--
第三章 施政方式
----
第一节 政事
----
第二节 人事
----
第三节 民事
--
第四章 政务纪略
----
第一节 治农
----
第二节 办矿
----
第三节 兴学
----
第四节 建设
------
一、建县府
------
二、建县城
------
三、建铺递、修驿道
------
四、架桥
------
五、造塔
------
六、造坊
------
七、建寺、修亭
----
第五节 修志
第二篇 中华民国时期
--
第一章 县署(县政府)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县官
--
第二章 基层建制
----
第一节 镇团制
----
第二节 区团制
----
第三节 区乡制
----
第四节 乡保制
--
第三章 施政方式
----
第一节 权限
------
一、县政府
------
二、县长
----
第二节 会务
------
一、县政会
------
二、县行政会议
----
第三节 规则
------
一、县长考绩条例
------
二、县长奖惩条例
------
三、县长交代规则
------
四、县长出巡规则
--
第四章 政务纪略
----
第一节 田赋征实
----
第二节 倡办工业
----
第三节 管理市场
----
第四节 国民教育
----
第五节 民众训练
----
第六节 征兵抽丁
----
第七节 清乡治政
----
第八节 抗日除奸
----
附录 常宁县1947年竞选国大代表事略
第三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
第一章 县级行政设置
----
第一节 行政机关
------
一、解放初期的县人民政府
------
二、县人民委员会
------
三、县革命委员会
------
四、县人民政府
----
第二节 行政职能
----
第三节 行政领导
------
一、解放初期的县人民政府
------
二、第一届常宁县人民委员会
------
三、第二届常宁县人民委员会
------
四、第三届常宁县人民委员会
------
五、第四届常宁县人民委员会
------
六、第五届常宁县人民委员会
------
七、第一届常宁县革命委员会
------
八、第二届常宁县革命委员会
------
九、第八届常宁县人民政府
------
十、第九届常宁县人民政府
------
十一、第十届常宁县人民政府
------
十二、第一届常宁县人民政府
------
十三、第十二届常宁县人民政府
--
第二章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第一节 机构
------
一、沿革
------
二、组室设置
----
第二节 职能
------
一、办公室职能
------
二、组室职能
----
第三节 领导人更迭
----
第四节 办公室工作
------
一、参于政务
------
二、管理事务
------
附录 常宁县招待所
--
第三章 科局行政机构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沿革、职能
----
第三节 省、市主管部门统属机构
--
第四章 基层行政设置
----
第一节 区、村制
----
第二节 区乡体制
----
第三节 乡政权体制
----
第四节 人民公社体制
----
第五节 区、社体制
----
第六节 区(镇)乡(镇)体制
--
第五章 施政方式
----
第一节 县长的署名布告
----
第二节 县政府的文件、函件
----
第三节 政务会议
----
第四节 工作制度
------
一、请示报告制度
------
二、集体领导与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制度
------
三、文件审批制度
------
四、会议审批制度
------
五、机构设置审批制度
------
六、矛盾协调制度
--
第六章 政务纪略
----
第一节 发展农业
----
第二节 发展地方工业
----
第三节 公路网建设
----
第四节 林业基地建设
----
第五节 防治疾病
----
第六节 普及初等教育
----
第七节 城镇建设
----
第八节 发展商品经济
----
第九节 侨务
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