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志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95

出版时间: 1999年12月

目录

封面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志
图片
--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行政区划图
-- 维西县卫星影像图
-- 全县民族分布图
-- 县城
-- 澜沧江峡谷
-- 海拔2600米以上种植水稻的攀天阁坝子
-- 澜沧江畔的层层梯田
-- 高山湖泊
-- 林海中的嘿那各牧场
-- 终年积雪的麻儿哇峰
-- 澜沧江上过溜
-- 白雪覆盖的县城一角
-- 澜沧江上飞彩虹,天堑变通途(沧叶桥)
-- 风格独特、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河上桥梁
-- 县水泥厂
-- 新建成的骨干电站——板栗园电站
-- 县城新大街一角
-- 县城小平街一角
-- 饮料、果脯
-- 酥油茶桶
-- 特产酒
-- 特产品
-- 红豆杉系列产品
-- 红豆杉系列产品
-- 雪茶
-- 高铅锑矿
-- 石膏精
-- 松茸
-- 羊肚菌
-- 竹荪
-- 蝉菌
-- 天麻
-- 省长李嘉廷到县视察指导工作
-- 州、县领导陪同国家民委副主任图道多杰视察指导工作
-- 中共云南省委授予张功祥模范县委书记称号
-- 自治县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会场
-- 欢乐的民族歌舞
-- 傈僳族妇女服饰之一
-- 傈僳族妇女服饰头饰之一
-- 傈僳族妇女服饰之二
-- 傈僳族妇女服饰头饰之二
-- 傈僳族妇女服饰之三
-- 傈僳族老人
-- 傈僳族青年
-- 傈僳族妇女服饰之四
-- 纳西族妇女
-- 彝族女青年
-- 藏族男青年
-- 藏族女青年
-- 普米族老人
-- 保和镇汉族妇女
-- 傈僳族民居
-- 织布
-- 傈僳族花腊裱
-- 悬崖桥
-- 乾隆年间摩崖题刻——翠崖
-- 生生洞崖壁刻像
-- 傈僳族音节文字
-- 戈登村新石器文化遗址
-- 地下出土的新石器——石斧
-- 东巴经书
-- 东巴画卷
-- 寿国寺
-- 寿国寺壁画
-- 藏传佛教胜地达摩祖师洞
-- 热巴舞
-- 热巴舞者
-- 则那村火把节之夜
-- 热巴服饰
-- 拉哈村民唱《阿勒》
-- 傈僳民乐合奏
-- 独特的汉族戏曲大词戏
-- 多次在全国民族体育运动会上夺金挂银的射弩队
-- 射弩比赛
-- 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
-- 县医院成功摘除22.5公斤的腹内肿瘤
-- 维西一中五十周年校庆(1944—1994)
-- 县民族小学课堂
-- 滇金丝猴
-- 县人民政府送给99昆明世博会的特殊礼物
-- 附图
-- 五彩玉
-- 红色素
-- 荷瓣莲瓣兰
-- 赤舌虎头兰
-- 金线槁
-- 双蝴蝶
-- 仙女兰
-- 双舌莲瓣
-- 荷形莲瓣素
-- 牙黄素
-- 墨血兰
-- 西施春红
-- 红豆杉
-- 急尖长苞冷杉
-- 大叶杜鹃
-- 瓜叶草乌
-- 小杜鹃
-- 红刺果
-- 珙桐(鸽子花)
-- 厚朴花
-- 高山杜鹃
-- 龙胆紫
-- 高山杜鹃
-- 1990年9月举行第一次县志编纂委员会全体会议
-- 县志编纂工作人员合影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
县志纂修工作人员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志审稿委员会
迪庆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审验人员
云南省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审验人员
序一
序二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编 政区
-- 第一章 建置
---- 第一节 历史沿革
---- 第二节 境域变迁
-- 第二章 行政区划
---- 第一节 元明时期
---- 第二节 清代
---- 第三节 民国年间
----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 第三章 乡镇
---- 第一节 保和镇
---- 第二节 永春乡
---- 第三节 攀天阁乡
---- 第四节 白济汛乡
---- 第五节 康普乡
---- 第六节 叶枝乡
---- 第七节 巴迪乡
---- 第八节 塔城乡
---- 第九节 中路乡
---- 第十节 维登乡
第二编 自然环境
-- 第一章 地质
---- 第一节 地层
---- 第二节 构造
---- 第三节 岩石
-- 第二章 地貌
---- 第一节 地形
---- 第二节 地貌类型
---- 第三节 山脉
-- 第三章 水文
---- 第一节 河流
---- 第二节 湖泊
---- 第三节 地下水
-- 第四章 气候
---- 第一节 日照
---- 第二节 气温
---- 第三节 降水
---- 第四节 气压
---- 第五节 蒸发及干旱指数
---- 第六节 风向
---- 第七节 霜期与雪日
-- 第五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土地
---- 第二节 矿藏
---- 第三节 生物资源
---- 第四节 水资源
-- 第六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干旱
---- 第二节 洪涝
---- 第三节 风灾冰雹
---- 第四节 霜冻 低温 大雪
---- 第五节 地震
第三编 人口
-- 第一章 人口数量及分布
---- 第一节 人口变动
---- 第二节 人口分布
-- 第二章 人口结构
---- 第一节 性别
---- 第二节 年龄
---- 第三节 民族
---- 第四节 文化
---- 第五节 职业
---- 第六节 残疾人
-- 第三章 家庭 婚姻
---- 第一节 家庭
---- 第二节 婚姻
-- 第四章 计划生育
---- 第一节 组织管理
---- 第二节 宣传教育
---- 第三节 政策法规
---- 第四节 节育
---- 第五节 奖惩
第四编 民族宗教
-- 第一章 傈僳族
---- 第一节 社会历史文化
---- 第二节 经济状况
---- 第三节 社会组织
---- 第四节 日常生活
---- 第五节 风俗习惯
-- 第二章 汉族
---- 第一节 社会历史文化
---- 第二节 经济状况
---- 第三节 日常生活
---- 第四节 风俗习惯
-- 第三章 纳西族
---- 第一节 社会历史文化
---- 第二节 经济状况
---- 第三节 日常生活
---- 第四节 风俗习惯
-- 第四章 白族
---- 第一节 社会历史文化
---- 第二节 经济状况
---- 第三节 日常生活
---- 第四节 风俗习惯
-- 第五章 藏族
---- 第一节 社会历史文化
---- 第二节 经济状况
---- 第三节 日常生活
---- 第四节 风俗习惯
-- 第六章 其他民族
---- 第一节 彝族
---- 第二节 普米族
---- 第三节 怒族 独龙族
-- 第七章 宗教
---- 第一节 傈僳族原始宗教
---- 第二节 其他民族原始宗教
---- 第三节 藏传佛教
---- 第四节 道教
---- 第五节 天主教
---- 第六节 基督教
---- 第七节 宗教事务管理
第五编 生产关系变革
-- 第一章 土地改革
---- 第一节 土地占有
---- 第二节 减租退押
---- 第三节 清匪反霸
---- 第四节 缓冲区土改
---- 第五节 和平协商土改
-- 第二章 社会主义改造
---- 第一节 农业合作化
---- 第二节 手工业合作化
---- 第三节 改造私营商业
-- 第三章 人民公社化
---- 第一节 体制
---- 第二节 规模
---- 第三节 经营管理
-- 第四章 经济体制改革
---- 第一节 农村改革
---- 第二节 公有企业改革
第六编 农业
-- 第一章 农业生产条件
---- 第一节 农业用地
---- 第二节 劳力 耕牛
---- 第三节 农用机具
---- 第四节 综合农业区划
-- 第二章 农作
---- 第一节 耕作制度
---- 第二节 作物品种
---- 第三节 种植技术
---- 第四节 病虫草害防治
-- 第三章 药材生产
---- 第一节 野生药材
---- 第二节 人工种植
---- 第三节 经营管理
-- 第四章 林业
---- 第一节 资源
---- 第二节 森林权属
---- 第三节 森林保护
---- 第四节 营林
---- 第五节 林政管理
-- 第五章 畜牧业
---- 第一节 牲畜种类及数量
---- 第二节 饲养管理
---- 第三节 畜种改良
---- 第四节 疫病防治
---- 第五节 畜产品
---- 第六节 其他养殖
-- 第六章 水利
---- 第一节 引水工程
---- 第二节 排水 蓄水 提灌工程
---- 第三节 城乡饮水工程
---- 第四节 抗旱 防洪
---- 第五节 管理
第七编 工业
-- 第一章 工业体制
---- 第一节 经营体制
---- 第二节 管理体制
-- 第二章 轻手工业
---- 第一节 纺织 缝纫 制革
---- 第二节 食品加工
---- 第三节 陶瓷生产
---- 第四节 竹木器加工
---- 第五节 印刷 雕刻
---- 第六节 五金品制作
---- 第七节 爆竹、肥皂、中成药生产
-- 第三章 重工业
---- 第一节 矿冶
---- 第二节 森林工业
---- 第三节 建材工业
---- 第四节 机具修造
---- 第五节 电力工业
第八编 交通运输邮电
-- 第一章 交通
---- 第一节 道路
---- 第二节 桥涵
---- 第三节 渡口 航道
---- 第四节 管理
---- 第五节交通事故
-- 第二章 运输
---- 第一节 人力运输
---- 第二节 畜力运输
---- 第三节 船筏、溜索、飞兜线运输
---- 第四节 机动车辆运输
---- 第五节 管理
-- 第三章 邮电
---- 第一节 邮政网络
---- 第二节 邮政业务
---- 第三节 电报
---- 第四节 电话
---- 第五节 管理
第九编 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
-- 第一章 县城建设
---- 第一节 城区范围
---- 第二节 街道
---- 第三节 房屋
---- 第四节 公共设施
-- 第二章 乡村建设
---- 第一节 公用房舍
---- 第二节 民居
---- 第三节 小集镇
-- 第三章 建筑业及房地产管理
---- 第一节 建筑业
---- 第二节 房地产管理
-- 第四章 环境保护
---- 第一节 水土流失
---- 第二节 污染
---- 第三节 治理
第十编 商业
-- 第一章 经营体制
---- 第一节 私营 个体
---- 第二节 国营
---- 第三节 集体
---- 第四节 公私合营及合作商店
---- 第五节 经济成份比重
-- 第二章 商品购销
---- 第一节 渠道 网点
---- 第二节 民族贸易
---- 第三节 农副土特产品购销
---- 第四节 农业生产资料购销
---- 第五节 计划物资购销
---- 第六节 生活资料购销
---- 第七节 对外贸易
-- 第三章 集市贸易
---- 第一节 集市场所
---- 第二节 市场交易
---- 第三节 物资交流会
-- 第四章 饮食服务
---- 第一节 饮食业
---- 第二节 服务业
-- 第五章 粮油购销
---- 第一节 粮油市场
---- 第二节 粮食征购
---- 第三节 油脂收购
---- 第四节 粮食供应
---- 第五节 油脂销售
---- 第六节 运储
第十一编 财政金融
-- 第一章 财政
---- 第一节 财政收入
---- 第二节 财政支出
---- 第三节 财政管理
---- 第四节 监督与检查
-- 第二章 税务
---- 第一节 税制
---- 第二节 田赋
---- 第三节 工商营业各税
---- 第四节 其他税收
---- 第五节 征管机构
-- 第三章 金融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货币流通与管理
---- 第三节 信贷
---- 第四节 存款
---- 第五节 债券
---- 第六节 保险
第十二编 综合经济
-- 第一章 国民经济发展
---- 第一节 经济增长速度
---- 第二节 工农业总产值
---- 第三节 社会总产值及国民收入
---- 第四节 国内、国民生产总值
-- 第二章 计划、统计管理
---- 第一节 计划管理
---- 第二节 统计管理
-- 第三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市场管理
---- 第三节 企业登记管理
---- 第四节 经济合同管理
-- 第四章 物价、计量管理
---- 第一节 物价管理
---- 第二节 计量管理
---- 第三节 标准化管理
-- 第五章 人民生活
---- 第一节 日常生活消费
---- 第二节 城乡居民储蓄
---- 第三节 城乡居民生活抽样调查
---- 第四节 贫困人口
第十三编 政党群团
-- 第一章 国民党 三青团
----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维西县党部
---- 第二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叶枝分队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维西地方组织(上)
---- 第一节 秘密组织
---- 第二节 中共维西县委员会
---- 第三节 党组 党委 支部
---- 第四节 党代表大会
---- 第五节 重要会议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维西地方组织(下)
---- 第一节 组织工作
---- 第二节 宣传工作
---- 第三节 统一战线工作
---- 第四节 纪律检查
-- 第四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共产主义青年团
---- 第二节 少年先锋队
---- 第三节 农民团体
---- 第四节 工会
---- 第五节 妇女联合会
---- 第六节 教育科技卫生团体
---- 第七节 工商团体
---- 第八节 其他团体
第十四编 政务
-- 第一章 行政
---- 第一节 维西厅署
---- 第二节 县公署 县政府
---- 第三节 县人民政府
-- 第二章 土司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制度
---- 第三节 家世
---- 第四节 管理怒俅地方
-- 第三章 议会
---- 第一节 自治议会
---- 第二节 参议会
---- 第三节 保民大会和乡镇民代表会
---- 第四节 省参议员及国大代表
-- 第四章 临时参议会 人民代表会议
---- 第一节 临时参议会
---- 第二节 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五章 县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 历届会议
---- 第二节 人大常委会
---- 第三节 视察 检查
---- 第四节 提案办理
-- 第六章 人民政协
---- 第一节 历届会议
---- 第二节 参政议政
---- 第三节 知情出力
---- 第四节 视察 调查
第十五编 政法
-- 第一章 公安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安全保卫
---- 第三节 治安管理
---- 第四节 打击刑事犯罪
---- 第五节 消防
---- 第六节 羁押看守
-- 第二章 检察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侦查监督
---- 第三节 审判监督
---- 第四节 自侦案件
---- 第五节 监所检察
----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
-- 第三章 审判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刑事案件
---- 第三节 民事案件
---- 第四节 经济案件
---- 第五节 行政诉讼
---- 第六节 告诉申诉
---- 第七节 强制执行
---- 第八节 清案纠错
-- 第四章 司法
---- 第一节 司法行政机构
---- 第二节 法律知识宣传教育
---- 第三节 公证
---- 第四节 律师事务
---- 第五节 人民调解
第十六编 人事劳动民政
-- 第一章 人事制度
---- 第二节 职工队伍结构
---- 第三节 安置就业
---- 第四节 管理
-- 第二章 工资福利劳保
---- 第一节 工资
---- 第二节 边疆地区津贴
---- 第三节 福利
---- 第四节 劳动保护
---- 第五节 社会保障
-- 第三章 民政
---- 第一节 优抚
---- 第二节 安置
---- 第三节 救济
---- 第四节 社会福利事业
---- 第五节 管理
第十七编 军事
-- 第一章 驻军
---- 第一节 绿营兵
---- 第二节 清末及民国年间驻军
---- 第三节 人民解放军及武警
-- 第二章 地方武装
---- 第一节 土司及寺庙武装
---- 第二节 民团
---- 第三节 保卫队 常备队 政警队
---- 第四节 人民自卫队
---- 第五节 县人民武装部
-- 第三章 民兵
---- 第一节 组织
---- 第二节 训练
---- 第三节 主要活动
-- 第四章 兵役
---- 第一节 募兵制 征兵制
---- 第二节 志愿兵制
---- 第三节 义务兵役制
-- 第五章 兵事活动
---- 第一节 战事记略
---- 第二节 军队(军火)过境
---- 第三节 战役选例
第十八编 文化体育
-- 第一章 社会文化艺术
---- 第一节 群众文化机构
---- 第二节 群众文化设施
---- 第三节 艺术表演
---- 第四节 文艺创作
---- 第五节 文化行政管理
-- 第二章 民族民间文艺
---- 第一节 舞蹈
---- 第二节 器乐
---- 第三节 民歌
---- 第四节 谣谚
---- 第五节 故事传说
---- 第六节 民间工艺
-- 第三章 大词戏
---- 第一节 源流
---- 第二节 剧目
---- 第三节 音乐
---- 第四节 表演
-- 第四章 档册 图书 古迹
---- 第一节 档案
---- 第二节 文献
---- 第三节 图书
---- 第四节 文物古迹
-- 第五章 影视广播新闻
---- 第一节 电影
---- 第二节 广播
---- 第三节 电视
---- 第四节 新闻
-- 第六章 体育
---- 第一节 民族传统体育
---- 第二节 学校体育
---- 第三节 县内竞赛
---- 第四节 县外参赛
---- 第五节 管理
第十九编 教育科技
-- 第一章 普通教育
---- 第一节 义学 私塾 书院
---- 第二节 幼儿教育
---- 第三节 小学教育
---- 第四节 中学教育
---- 第五节 民族教育
-- 第二章 专业及成人教育
---- 第一节 农职业中学
---- 第二节 专业教育
---- 第三节 成人教育
-- 第三章 教师
---- 第一节 队伍
---- 第二节 培训
---- 第三节 待遇
-- 第四章 办学条件
---- 第一节 经费
---- 第二节 设施
---- 第三节 社会集资办学
---- 第四节 勤工俭学
-- 第五章 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管理体制
---- 第三节 学校行政管理
-- 第六章 科技
---- 第一节 专业队伍
---- 第二节 机构
---- 第三节 科技项目
---- 第四节 科技推广成果
第二十编 医疗卫生
-- 第一章 医疗卫生机构
---- 第一节 县级
---- 第二节 乡镇
---- 第三节 村级
---- 第四节 其他
-- 第二章 医疗
---- 第一节 民族民间医药
---- 第二节 中医
---- 第三节 西医
-- 第三章 卫生 保健
---- 第一节 卫生
---- 第二节 妇女保健
---- 第三节 儿童保健
---- 第四节 职业保健
-- 第四章 疫病防治
---- 第一节 疫情
---- 第二节 传染病防治
---- 第三节 寄生虫病、地方病防治
-- 第五章 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医疗制度
---- 第三节 医政、药政管理
---- 第四节 经费
第二十一编 语言文字
-- 第一章 维西傈僳语
---- 第一节 语音
---- 第二节 词汇
---- 第三节 语法
---- 第四节 维西傈僳语与怒江傈僳语比较
---- 第五节 维西傈僳语内部差异
---- 第六节 维西傈僳语音译汉字
-- 第二章 维西汉语方言
---- 第一节 语音
---- 第二节 词汇
---- 第三节 语法
---- 第四节 谣谚俚语举隅
-- 第三章 傈僳音节文字
---- 第一节 创造及推行
---- 第二节 文字特征
---- 第三节 使用
-- 第四章 其他语言文字
---- 第一节 纳西语 白语 藏语
---- 第二节 玛利马沙文
---- 第三节 傈僳拼音文字
---- 第四节 东巴文 藏文
人物
-- 一、传记
---- 禾娘
---- 恒乍绷
---- 腊者布
---- 别的扒
---- 乌恒布
---- 岩池
---- 帝玛尔·丹增彭措
---- 刘超绩
---- 李翰湘
---- 陶思九
---- 周宗濂
---- 赵煜
---- 哇忍波
---- 彭小赶
---- 王嘉禄
---- 林关富
---- 朱存义
---- 督噶
---- 王嘉瑞
---- 刮子鲁
---- 梁成
---- 杨湛英
---- 张秀三
---- 王浩
---- 张炎
---- 钟扬义
---- 王治
---- 王大钧
---- 余从志
---- 马金华
---- 王崇仁
---- 唐华新
---- 林军
---- 李军
-- 二、名录
---- (一)革命烈士
---- (二)获省部(军)级以上荣誉称号及表彰人员
---- (三)县内获中级以上职称人员
---- (四)县籍在外地任职人员
附录
-- 一、史料选摘考古报告
-- 二、碑刻
-- 三、文告
-- 四、诗文
-- 五、志乘序跋
-- 六、本届修志文选
本志编纂始末
表格索引
文中插绘图示索引
向县志提供资料的部门志、专业志名录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