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源市志(1986-2005)下册

万源市志(1986-2005)下册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1986年,县内餐饮、住宿服务行业注册登记618户,从业人员1654人,注册资金1774万元。其中,属国营性质(融食宿一体)酒楼宾馆8户,集体性质旅馆20户,个体经营的小面馆、饭馆、甜食店,旅店(馆)等590户。1987年,市场经营价格逐步放开,国营、集体餐饮、住宿行业经营收入下降,直至呈现亏损局面。

内容时限: 1986-2005

目录

封面
万源市志1986-2005下册
《万源市志》编纂委员会
《万源市志》编辑部
万源市地方志办公室
《万源市志》分志撰稿、提供资料人员名单
第十九篇 服务休闲娱乐
-- 第一章 生活服务
---- 第一节 餐饮住宿业
---- 第二节 美发美容保健
---- 第三节 图书
---- 第四节 摄影摄像扩印
---- 第五节 维修装修
---- 第六节 中介服务
---- 第七节 典当
---- 第八节 花卉业
---- 第九节 其他服务
-- 第二章 休闲娱乐
---- 第一节 歌舞厅夜总会
---- 第二节 电子游戏与录像
---- 第三节 农庄
-- 第三章 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餐饮、住宿服务管理
第二十篇 财政税务
-- 第一章 财政
---- 第一节 体制改革
---- 第二节 收入
---- 第三节 支出
---- 第四节 管理
---- 第五节 监督
-- 第二章 税务
---- 第一节 体制改革
---- 第二节 税种税率
---- 第三节 管理
---- 第四节 监督
第二十一篇 金融保险
-- 第一章 金融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人民币
---- 第三节 存款
---- 第四节 贷款
---- 第五节 财政金库与拨款监督
---- 第六节 结算
---- 第七节 管理
-- 第二章 保险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险种
---- 第三节 防灾理赔
第二十二篇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万源市(县)委员会
---- 第一节 组织沿革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万源市(县)代表大会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万源市(县)代表会议
---- 第四节 工作机构
-- 第二章 重大决策
---- 第一节 政治建设
---- 第二节 经济建设
---- 第三节 精神文明建设
-- 第三章 中共万源市(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第一节 组织沿革
---- 第二节 党风廉政教育
---- 第三节 案件查处
---- 第四节 警示录
-- 第四章 组织工作
---- 第一节 干部教育管理
---- 第二节 领导班子建设
---- 第三节 基层组织建设
---- 第四节 党员发展
---- 第五节 党组
---- 第六节 派出机构及乡镇党委
---- 第七节 知识分子工作
---- 第八节 老干部工作
-- 第五章 宣传工作
---- 第一节 理论教育
---- 第二节 党员教育
---- 第三节 群众宣传
---- 第四节 新闻外宣
-- 第六章 统一战线
---- 第一节 理论工作
---- 第二节 政治协商
---- 第三节 举荐党外人土
---- 第四节 对台工作
---- 第五节 经济统战
---- 第六节 台胞台属联谊
-- 第七章 政法工作
---- 第一节 队伍建设
---- 第二节 协调工作
---- 第三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 第四节 维护社会稳定
---- 第五节 铁路护路工作
-- 第八章 事业单位工作
---- 第一节 党史研究
---- 第二节 保密工作
---- 第三节 党校教育
第二十三篇 地方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章 市(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第一节 选举机构及步骤
---- 第二节 代表选举
----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二章 机构设置
---- 第一节 工作机构
---- 第二节 基层人大工作
-- 第三章 人大常委会工作
---- 第一节 重大决定
---- 第二节 干部任免
---- 第三节 监督工作
---- 第四节 代表工作
---- 第五节 指导乡镇人大主席团工作
第二十四篇 地方人民政府
-- 第一章 县、市人民政府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工作机构
---- 第三节 事业机构
---- 第四节 派出机构
-- 第二章 政府工作纪要
---- 第一节 市(县)长办公会议
---- 第二节 常务会议
---- 第三节 市(县)长接待日制度
---- 第四节 政府机关工作制度
---- 第五节 基本工作制度
---- 第六节 综合政务管理
---- 第七节 法制工作
---- 第八节 督查督办
---- 第九节 外事、侨务
---- 第十节 信息工作
---- 第十一节 信访工作
---- 第十二节 无线电管理工作
---- 第十三节 扶贫开发工作
---- 第十四节 安监工作
---- 第十五节 地方志工作
---- 第十六节 监察工作
-- 第三章 施政
---- 第一节 重要规定和决定
---- 第二节 城乡建设
---- 第三节 经济发展
---- 第四节 科教文体卫
---- 第五节 对外开放
---- 第六节 抗灾救灾
第二十五篇 地方人民政协
-- 第一章 组织与机构
---- 第一节 历届委员会
---- 第二节 工作机构
---- 第三节 万源市出席政协达州市委员会议委员
-- 第二章 主要工作
---- 第一节 参政议政
---- 第二节 提案办理
---- 第三节 民主监督
---- 第四节 专题调查
---- 第五节 文史工作
---- 第六节 联谊活动
---- 第七节 委组活动
---- 第八节 机关建设
第二十六篇 群众团体
-- 第一章 总工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代表大会
---- 第三节 主要工作与活动
-- 第二章 共青团
---- 第一节 组织
---- 第二节 团代表大会
---- 第三节 主要工作与活动
-- 第三章 妇女联合会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妇女代表大会
---- 第三节 主要工作与活动
-- 第四章 工商联合会
---- 第一节 组织
---- 第二节 工商联代表大会
---- 第三节 主要工作与活动
-- 第五章 残疾人联合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残疾人代表大会
---- 第三节 主要工作及活动
-- 第六章 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
---- 第一节 组织
---- 第二节 代表大会
---- 第三节 主要工作及活动
-- 第七章 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文联代表大会
---- 第三节 主要工作及活动
-- 第八章 个体劳动者协会
---- 第一节 组织
---- 第二节 工作及活动
-- 第九章 科学技术协会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科协会员代表大会
---- 第三节 主要工作及活动
第二十七篇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
-- 第一章 人事
---- 第一节 干部来源
---- 第二节 分配安置
---- 第三节 干部管理
---- 第四节 离岗
-- 第二章 劳动
---- 第一节 就业
---- 第二节 用工形式
---- 第三节 企业职工
---- 第四节 劳务输出
---- 第五节 劳动力管理
---- 第六节 执法监察
-- 第三章 工资福利
---- 第一节 工资制度改革
---- 第二节 工资
---- 第三节 福利
-- 第四章 社会保障
---- 第一节 保障体系
---- 第二节 保障服务及基金
第二十八篇 民政
-- 第一章 优抚
---- 第一节 拥军优属
---- 第二节 群众优待
---- 第三节 国家抚恤
---- 第四节 褒扬
-- 第二章 安置
-- 第三章 救济与扶贫
---- 第一节 灾害救济
---- 第二节 社会救济
---- 第三节 扶贫改革
-- 第四章 社会福利
---- 第一节 五保供给
---- 第二节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 第三节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
---- 第四节 麻风治疗
---- 第五节 福利彩票
-- 第五章 婚姻殡葬
---- 第一节 婚姻登记
---- 第二节 殡葬改革
-- 第六章 基层政权建设
---- 第一节 村民自治组织
---- 第二节 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
---- 第三节 社区建设
-- 第七章 民间组织、地名
---- 第一节 社团组织登记
---- 第二节 地名管理
第二十九篇 审判法律监督
-- 第一章 审判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告诉申诉与立案
---- 第三节 刑事审判
---- 第四节 民事审判
---- 第五节 经济审判
---- 第六节 行政审判
---- 第七节 执行工作
---- 第八节 审判监督
---- 第九节 案例简介
-- 第二章 法律监督
---- 第一节 检察机构
---- 第二节 刑事检察
---- 第三节 反贪污贿赂
---- 第四节 民事行政检察
---- 第五节 控告申诉检察
---- 第六节 渎职侵权检察
---- 第七节 监所检察
---- 第八节 执法检察
---- 第九节 检察技术
---- 第十节 案例简介
第三十篇 公安司法行政
-- 第一章 公安
---- 第一节 公安机构
---- 第二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 第三节 矛盾排查和重点整治
---- 第四节 国内安全保卫与出入境管理
---- 第五节 刑事犯罪侦查
---- 第六节 经济犯罪侦查
---- 第七节 预审收审看守
---- 第八节 治安行政管理
---- 第九节 交通安全管理
---- 第十节 消防监督管理
---- 第十一节 案例简介
-- 第二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法制宣传
---- 第二节 人民调解
---- 第三节 法律服务
---- 第四节 法律援助
---- 第五节 安置帮教
第三十一篇 军事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县级机构
---- 第二节 区、乡机构
-- 第二章 人武部自身建设
---- 第一节 军事训练
---- 第二节 政治工作
---- 第三节 后勤工作
-- 第三章 驻军
-- 第四章 兵役
---- 第一节 机构制度
---- 第二节 兵员征集
---- 第三节 预备役
-- 第五章 民兵
---- 第一节 组织
---- 第二节 军事训练
---- 第三节 政治工作
---- 第四节 信息网建设
---- 第五节 武器经费
---- 第六节 参治参建活动
-- 第六章 重大兵事
---- 第一节 明末战事
---- 第二节 清初战事
---- 第三节 民国初期战事
---- 第四节 红军战事
第三十二篇 科技
-- 第一章 科技组织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科研机构
---- 第三节 科技团体
---- 第四节 民营科技服务机构
-- 第二章 科技队伍
---- 第一节 人才结构
---- 第二节 职称评定
---- 第三节 享受特殊津贴人才
-- 第三章 科技活动
---- 第一节 科普宣传
---- 第二节 科技培训
---- 第三节 科技咨询
---- 第四节 学术交流
-- 第四章 科技成果及应用
---- 第一节 科研项目
---- 第二节 科技成果概况
---- 第三节 科技成果选介
---- 第四节 推广应用
---- 第五节 专利技术
-- 第五章 科技管理
---- 第一节 体系建设
---- 第二节 科技网络
---- 第三节 项目管理
---- 第四节 经营管理
---- 第五节 成果管理
---- 第六节 经费管理
---- 第七节 科技档案
第三十三篇 教育
-- 第一章 基础教育
---- 第一节 幼儿教育
---- 第二节 小学教育
---- 第三节 初中教育
---- 第四节 高中教育
---- 第五节 特殊教育
-- 第二章 职业教育
---- 第一节 师资学校
---- 第二节 中等职业学校
-- 第三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农民教育
---- 第二节 自学考试
-- 第四章 民办教育
---- 第一节 民办学校管理
---- 第二节 民办学校
-- 第五章 教师
---- 第一节 队伍
---- 第二节 素质
---- 第三节 教师待遇
---- 第四节 继续教育
-- 第六章 学生
---- 第一节 生源
---- 第二节 课业
---- 第三节 健康状况
-- 第七章 教育管理
---- 第一节 行政管理
---- 第二节 人事管理与改革
---- 第三节 教学改革
---- 第四节 德育工作
---- 第五节 招生工作
---- 第六节 教育督导
---- 第七节 教育经费
---- 第八节 基础设施
---- 第九节 勤工俭学
第三十四篇 文化
-- 第一章 体制改革
---- 第一节 机构调整
---- 第二节 机构设置
-- 第二章 文化市场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行政执法
---- 第三节 出版物市场管理
-- 第三章 文学艺术
---- 第一节 文学创作
---- 第二节 艺术创作
-- 第四章 民间文艺
---- 第一节 民间文学
---- 第二节 民间艺术
----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第五章 群众文化
---- 第一节 基层文化
---- 第二节 文艺演出
---- 第三节 艺术展览
-- 第六章 图书管理与服务
---- 第一节 管理
---- 第二节 服务
---- 第三节 部门、乡(镇)图书馆(室)
-- 第七章 图书发行
---- 第一节 经营机制改革
---- 第二节 图书、音像制品、教材发行
-- 第八章 电影发行与放映
---- 第一节 发行
---- 第二节 放映
-- 第九章 文物及文物保护
---- 第一节 馆藏文物
---- 第二节 地面文物
---- 第三节 文物保护
-- 第十章 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
---- 第一节 建馆
---- 第二节 管理
-- 第十一章 地方史志与谱牒
---- 第一节 党史
---- 第二节 地方志
---- 第三节 谱牒
-- 第十二章 档案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设施与馆藏
---- 第三节 管理
第三十五篇 广播电视
-- 第一章 基础设施
---- 第一节 技术中心办公用房
---- 第二节 设备
-- 第二章 事业建设
---- 第一节 广播事业
---- 第二节 电视事业
-- 第三章 宣传
---- 第一节 广播宣传
---- 第二节 电视宣传
---- 第三节 节目创优
---- 第四节 大巴山传媒
-- 第四章 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执法监督
---- 第三节 量化目标
---- 第四节 制度管理
---- 第五节 科学管理
第三十六篇 体育卫生
-- 第一章 体育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群众体育
---- 第三节 运动会
---- 第四节 设施
---- 第五节 体育彩票
-- 第二章 医疗卫生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体制改革
---- 第三节 医疗队伍
---- 第四节 医疗技术培训
---- 第五节 医疗设备
-- 第三章 预防保健
---- 第一节 农村卫生
---- 第二节 预防接种
---- 第三节 传染病防治
---- 第四节 地方病防治
---- 第五节 卫生监督监测
---- 第六节 妇幼保健
-- 第四章 医疗卫生单位
---- 第一节 医院
---- 第二节 防疫保健单位
---- 第三节 结核病防治所
---- 第四节 民营医院
---- 第五节 个体诊所
-- 第五章 医药管理
---- 第一节 医政管理
---- 第二节 药政管理
第三十七篇 精神文明建设
-- 第一章 文明新风教育
---- 第一节 爱国主义教育
---- 第二节 法制教育
---- 第三节 思想道德教育
-- 第二章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 第一节 文明城镇
---- 第二节 文明行业
---- 第三节 文明单位
---- 第四节 文明社区
---- 第五节 文明村
---- 第六节 地铁共建
---- 第七节 军民共建
---- 第八节 卫生城市
---- 第九节 弘扬红军精神
-- 第三章 文明新风
---- 第一节 见义勇为
---- 第二节 尊老爱幼
---- 第三节 拾金不昧
---- 第四节 捐资助学
---- 第五节 救死扶伤
---- 第六节 爱岗敬业
---- 第七节 余热生辉
---- 第八节 扶贫济困
---- 第九节 率民致富
-- 第四章 扫除社会丑恶痼痈
---- 第二节 扫黄打非
-- 第五章 精神文明管理机构
第三十八篇 旅游
-- 第一章 旅游资源与规划
---- 第一节 旅游资源普查
---- 第二节 旅游资源价值
---- 第三节 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
---- 第四节 规划
-- 第二章 景区开发
---- 第一节 结构与规模
---- 第二节 开发与保护
---- 第三节 基础设施建设
---- 第四节 景区简介
---- 第五节 旅游营销
-- 第三章 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服务体系
---- 第三节 旅游企业
第三十九篇 民俗宗教
-- 第一章 民俗
---- 第一节 生活
---- 第二节 生产
---- 第三节 经济
---- 第四节 时令
---- 第五节 红白喜事
---- 第六节 禁忌
---- 第七节 歇后语
---- 第八节 谚语
---- 第九节 惯用语
---- 第十节 陋习
-- 第二章 宗教
---- 第一节 佛教
---- 第二节 基督教
第四十篇 艺文
-- 第一章 文艺概况
---- 第一节 宋、明、清时期
---- 第二节 民国时期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 第二章 作家艺术家
---- 第一节 群体概况
---- 第二节 作家
------ 刁达钧
------ 廖扬恺
------ 放牛娃
------ 曹明玉
------ 陈勇礼
------ 马知方
------ 何光大
------ 孙仁权
------ 廖晓伟
------ 郗旗
------ 蒲正兵
------ 秦川
------ 彭万洲
------ 陈应鸾
------ 谯义三
------ 邱易东
------ 邓文国
------ 凸凹
---- 第三节 艺术家
------ 一、美术家
-------- 李天朴
-------- 彭作君
-------- 李昌国
-------- 赵维魁
-------- 王迪
-------- 胡萍
-------- 马建初
-------- 向守义
-------- 孟涛
-------- 王毅
------ 二、书法家
-------- 吴建业
-------- 唐艺
-------- 杨刚一
-------- 张永忠
-------- 唐天晓
-------- 侯候
-------- 程志强
-------- 胡郁
------ 三、摄影家
-------- 吴立国
-------- 罗兴明
-------- 梁文科
------ 四、音乐家
-------- 王克纯
-------- 何均
-------- 骆协顺
-------- 黄荣恩
-------- 王远新
------ 五、舞蹈家
-------- 黄代琴
------ 六、川剧表演艺术家
-------- 杨树业
-------- 陈庭训
-------- 胡德仁
-------- 胡洪德
-- 第三章 作品
---- 第一节 作品选录
---- 第二节 作品简介
---- 第三节 民间文艺作品
-- 第四章 文艺研究与评论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论著简介
---- 第三节 文章选录
附录
-- 一、重要文存
-- 二、补遗
-- 三、勘误
-- 四、1986-2005年获省级部门以上表彰的先进集体名录(部分)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