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县戏曲志

巩县戏曲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从剧种、剧目、音乐、表演艺术、舞台美术、表演机构等方面记述了巩县戏曲事业的历史与现状。

出版时间: 1988年09月

目录

封面
巩县戏曲志
题词
-- 题词
-- 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中国戏曲志河南卷主编李国经为本志题词
-- 河南省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原河南省文化厅第一副厅长)葛继谦为本志题词
--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和陈宪章先生为本志题词
-- 郑州市文化局宋歌局长为本志题词
-- 中共巩县县委张灵乐书记为本志题词
-- 巩县人民政府县长王功为本志题词
-- 中共巩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成恩为本志题词
-- 巩县人大常委于志人副主任为本志题词
-- 巩县政协陈文正副主席为本志题词
《巩县戏曲志》顾问
《巩县戏曲志》领导组
《巩县戏曲志》编委会
《巩县戏曲志》编辑室
图片
-- 《巩县戏曲志》领导组暨编辑人员
-- 《巩县戏曲志》资料征集座谈会全体与会人员
-- 1982年4月13日夜,河南省委副书记张树德(中左8),河南省副省长韩劲草(左中9),在河南省文化局
-- 1986年9月29日,巩县曲剧团在焦作市车站剧院演出《嘉靖宫变》,中国机械报社社长徐文新(前右8),

目录
综述编
-- 一、县治沿革
-- 二、戏曲发展概况
图表编
-- 一、大事年表
-- 二、剧种表
---- 附:巩县剧种流布一览表
-- 三、剧种分布图
志略编
-- 一、剧种
---- 第一节 豫剧
---- 第二节 曲剧
---- 第三节 越调
---- 第四节 二夹弦
---- 第五节 京剧
---- 第六节 秦腔
---- 第七节 木偶戏
-- 二、剧目
---- 概述
---- 第一节 代表剧目
------ (一) 《百花赠剑》
------ (二) 《铡朱温》
------ (三) 《孟丽君》
------ (四) 《葛嫩娘》
------ (五) 《斩皇子》
---- 第二节 创作剧目
------ 附:巩县创作剧目一览表
---- 第三节 各时期上演主要剧目
------ (一) 各时期上演豫剧主要剧目表
------ (二) 各时期上演曲剧主要剧目表
-- 三、音乐
---- 概述
---- 第一节 豫剧音乐
------ (一) 乐队体制沿革
------ (二) 声腔与板调
------ (三) 曲牌
------ (四) 鼓簧与锣鼓经
------ (五) 唱腔选例
---- 第二节 曲剧音乐
------ (一) 乐队体制沿革
------ (二)声腔与板调
------ (三) 曲牌
------ (四) 鼓簧与锣鼓经
------ (五) 唱腔选例
-- 四、表演
---- 概述
---- 第一节 行当体制沿革
---- 第二节 身段、基本功
------ (一) 手
------ (二) 眼
------ (三) 身
------ (四) 步
------ (五) 踩垫子
------ (六) 武打
---- 第三节 穿角
---- 第四节 表演选例
------ (一) 三过桥
------ (二) 速变眼
------ (三) 听五里
------ (四) 斗法海
------ (五) 踢靴子
------ (六) 踢纱帽、耍帽翅
------ (七) 甩胡子
------ (八) 特技表演
-- 五、舞台美术
---- 概述
---- 第一节 服装
---- 第二节 化妆
---- 第三节 扮相
------ (一)传统人物扮相
-------- 《寇准背靴》中的冠准(先生)
-------- 《下南京》中的刘庸(须生)
-------- 《宋士杰 告状》中的宋士杰(须生)
-------- 《斩皇子》中的皇子(小生)
-------- 《葛嫩娘》中的郑成功(小生)
-------- 《孟丽君》中的孟丽君(阖门旦)
-------- 《孟丽君》中的国太(老旦)
-------- 《寇准背靴》中的柴郡主(青衣)
-------- 《孟丽君》中的皇甫长华(青衣)
------ (二)八十年代人物扮相
-------- 文生
-------- 花旦
-------- 老生
-------- 大净
-------- 武生
-------- 老旦
------ (三)改良人物扮相
--------
--------
-------- 师生
-------- 花旦
-------- 须生
-------- 老生
---- 第四节 脸谱
---- 第五节 砌末
---- 第六节 照明
---- 第七节 舞台装置
---- 第八节 舞台设计选例
-- 六、机构
---- 第一节 科班与戏校
------ (一) 罗庄科班(豫剧)
------ (二) 刘村科班(豫剧)
------ (三) 鲁庄科班(豫尉)
------ (四) 后庄科班(豫剧)
------ (五) 巩县文艺学校(豫剧)
------ (六) 巩县戏校(豫剧)
------ (七) 凌沟戏校(豫剧)
---- 第二节 班社与剧团
------ (一) 公议班
------ (二) 城隍庙戏班(豫剧)
------ (三) 五圣会戏班(豫剧)
------ (四) 太乙班戏(豫剧)
------ (五) 通津班(豫剧)
------ (六) 城关局戏(豫剧)
------ (七) 刘村戏班(曲剧)
------ (八) 五圣会戏班(豫剧、京剧)
------ (九) 同乐会戏班(豫剧、京剧、越调)
------ (十) 清西剧团(曲剧)
------ (十一) 圣水戏班(曲剧)
------ (十二) 芝田蔡庄戏(豫剧)
------ (十三) 移风会(豫剧)
------ (十四) 小关戏(豫剧、曲剧)
------ (十五) 米河戏(豫剧)
------ (十六) 罗汉寺戏(豫剧)
------ (十七) 嵩山专署文工团(豫剧)
------ (十八) 侯地人民剧团(豫剧)
------ (十九) 回郭镇文工团(豫剧)
------ (二十) 回郭镇文娱剧社(豫剧)
------ (二十一) 巩县豫剧团
------ (二十二) 巩县曲剧团
---- 第三节 业余剧团
------ (一) 堤东剧团(豫剧、曲剧)
------ (二) 幻尔飞曲剧团
------ (三) 西侯尉团(豫剧、曲剧)
------ (四) 回郭镇青锋剧团(豫剧)
------ (五) 西村剧团(豫剧)
------ (六) 马峪沟剧团(豫剧)
------ (七) 北寺剧团(豫剧、曲剧)
------ (八) 向阳剧团(曲剧)
------ (九) 粮联剧团(豫剧)
------ (十) 煤业剧团(豫剧)
------ (十一) 米河公社剧团(豫剧、曲剧)
------ (十二) 乾沟小学文工团(豫剧)
-------- 附:巩县农村剧团(班社)情况一览表
---- 第四节 木刻唱本作坊
---- 第五节 戏衣、道具工厂
---- 第六节 巩县艺术研究室
---- 第七节 巩县剧目组
-- 七、演出场所
---- 概述
---- 第一节 古戏楼
------ (一) 蔡庄三官庙戏楼
------ (二) 大黄冶村龙王庙隔河戏楼
------ (三) 高庙村关帝庙舞楼
------ (四) 山头村卢医庙戏楼
------ (五) 神北大王庙戏楼
------ (六) 东站街大王庙戏楼
------ (七) 东站街卢医庙戏楼
-------- 附:全县戏楼一览表
---- 第二节 剧院
------ (一) 嵩洛舞台
------ (二) 巩县剧院
------ (三) 巩县影剧院
-------- 附:全县乡(镇)村正规影剧院一览表
-------- 附:全县乡(镇)村露天剧场名录
-------- 附:全县其他系统剧场名录
-- 八、演出习俗
---- 概述
---- 第一节 旧规
------ (一) 写戏合同
------ (二)挂红哈
------ (三) 门票
------ (四) 戏牌
------ (五) 找人牌
---- 第二节 各种神戏
------ (一) 三出头
------ (二) 大赐福
------ (三) 女加官
------ (四) 破台戏
---- 第二节 陋习
------ (一) 亮箱戏
------ (二) 白头戏
------ (三) 唱堂会
------ (四) 反串戏
------ (五) 唱垫戏
------ (六) 解放戏
------ (七) 贵人尝钱
------ (八) 小孩剃脸
-------- 附:巩县村庄忌演剧目
-- 九、文物古迹
---- 概述
---- 第一节 文物古迹
------ (一) 百戏和东海黄公图(东汉)
------ (二) 百戏画像石(东汉)
------ (三) 伎乐石雕(北魏)
------ (四) 捉鬼图(北魏)
------ (五) 佛说盂兰盆经造像(北魏)
------ (六) 浮雕舞台(唐)
------ (七) 双龙石柱(明)
------ (八) 《西游记》戏曲壁画(清)
------ (九) 《三关口》戏曲故事(清)
------ (十) 《断桥》石刻(清)
------ (十一) 《天仙配》砖刻
------ (十二) 戏楼题壁
---- 第二节 戏楼碑记
------ (一) 孝义二郎庙乐楼碑
------ (二) 蔡庄三官庙戏楼碑
------ (三) 焦湾关帝庙舞楼碑
------ (四) 西村关帝庙乐楼碑
------ (五) 南山口关帝庙乐楼碑
------ (六) 高庙关帝庙乐楼碑
------ (七) 新中龙王庙舞楼碑
------ (八) 东温堂洪山庙舞楼碑
------ (九) 乔沟老君庙舞楼碑
------ (十) 山头卢医庙戏楼碑
------ (十一) 南村修补舞楼碑
------ (十二) 石灰务龙王庙舞楼碑
------ (十三) 苏家庄祖师庙舞楼碑
------ (十四) 大峪沟关帝庙舞楼碑
------ (十五) 七里铺三吉庙舞楼碑
------ (十六) 老城村城隍庙舞楼碑
------ (十七) 圣水关帝庙乐楼碑
------ (十八) 老井沟老君庙舞楼碑
---- 附图:
------ 稍柴出土的东汉(延光)陶灶上的“百戏”图
------ 陶灶上的“东海黄公”图
------ 巩县石窟中第四届西壁壁脚浮雕伎乐指挥
------ 石窟中第四届西壁壁脚伎乐(自左至右)吹横笛、吹筚篥、击羯鼓
------ 下图弹壁(修)乐伎
------ 上图 鸣法螺乐伎
------ 下图 吹排箫乐伎
------ 稍柴出土的东汉画像石上的“百戏”图
------ 巩县石窟寺中的浮雕舞台
------ 浮戏山齐天大圣庙中的《西游记》戏曲壁画
------ 图为粉绿大瓷上的《三关口》戏曲故事(康百万庄园收藏)
------ 老庙山火神庙戏楼题壁
------ 裴峪魏氏石坊上的《断桥》石刻
------ 芝田乡蔡庄村三官庙戏楼龙柱
------ 新中乡老庙村火神庙戏楼石柱戏联
------ 西村乡圣水村 关帝庙戏楼碑记
------ 康店乡山头村卢医庙戏楼碑记
-- 十、轶闻传说
---- 第一节 巧破禁令
------ (一) 刘老太太要看戏
------ (二) 巧破禁令
---- 第二节 鼓舞斗志
------ (一) 黄巢进长安
------ (二) 文工团真厉害
---- 第三节 嗜戏如命
------ (一) 吃罢两个鸡子不再唱戏
------ (二) 服现役去
------ (三) 石榴花葬父
---- 第四节 剧团支柱
------ (一) 王合的袍子——当了
------ (二) 谁唱的好,先给谁买蟒
------ (三) 送儿媳学唱戏
------ (四) 我那儿子不配当支书
------ (五) 李霸除五虎
------ (六) 戏社
---- 第五节 演出花絮
------ (一) 不分胜负
------ (二) 康茂才二次上墩台
------ (三) 程咬金挨砖头
-- 十一、谚语口诀
---- 第一节 谚语
---- 第二节 行话
---- 第三节 黑语
-- 十二、其他
---- 第一节 戏班规矩
------ (一) 学艺
------ (二) 搭班从艺
------ (三) 成班演戏
------ (四) 敬庄王
------ (五) 敬三官和三官会
------ (六) 戏班经济的分配
------ (七) 后台分工
------ (八) 其它规矩
---- 第二节 演出公司
---- 第三节 戏楼楹联
------ (一) 现存戏楼石楹联
------ (二) 临时贴在戏台上的对联
---- 第四节 庙会与戏曲
------ 附:巩县民间集会调查表
传记编
-- 一、传略
---- 费永聚
---- 赵顺
---- 韵 刁
---- 曹 太
---- 崔照
---- 郭大孬
---- 李墨儿
---- 郭小孬
---- 董丑
---- 粟妞
---- 阎德功
---- 赵中林
---- 白国华
-- 二、简介
---- 韦玉庆
---- 李银成
---- 常香玉
---- 李戊已
---- 冯春旺
---- 常香玲
---- 崔承海
---- 李克勤
---- 任忠义
---- 张大森
---- 李孝三
---- 帖爱琴
---- 苏金山
---- 周云光
---- 赵桂花
---- 李白娥
---- 任海水
---- 周天德
-- 三、列表

后记
鸣谢
-- 孙宪周
-- 康耀增
-- 赵摄茂
-- 王嵩高
-- 覆忠臣
-- (蕯)书通
-- 吴志宏
-- 张旭林
-- 景银聚
-- 曹志国
-- 崔治斌
《巩县戏曲志》参加省、市评稿,获奖状
《巩县戏曲志》参加省、市评稿会上,获荣誉证书
主要参考书目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