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正文 《鲁山革命老区》在中共鲁山县委党史研究室的帮助下,由鲁山县老区建设促进会编辑,旨在为广大干部、群众提供真实、宝贵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精神教育资料,使读者更深刻地了解老区,充分认识人民革命斗争的胜利来之不易,珍惜革命成果,继承、发扬老区精神。
目录
封面
编委会
图片
目录
前言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在鲁山县的早期活动
----
一、建立中共鲁山小组和特别支部
----
二、组织成立农民协会和同业工会
----
三、中共鲁山党组织同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
----
四、“四.二七”武装起义
--
第二章 重要文献与回忆录
----
一、一九二九年六月省委文件《河南组织工作》
----
二、一九二九年十月《中共巡视员郭树勋巡视豫南报告》
----
三、一九三0年四月《河南省委组织问题决议案》
----
四、李文定《难忘的永别》
----
五、王复初《我是怎样在共产党领导下开展革命斗争的》
抗日战争时期
--
第一章 重建党的组织,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
一、中共党员王象乾在鲁山组织抗日武装
----
二、团结各界人士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三、举办“抗日救护训练班”“八德民校”
----
四、在白色恐怖的险恶环境中,建立中共鲁山县工委、县委
----
五、正确分析形势,做好应付突然事变的准备
----
六、党组织领导下的西马楼一带农民抗官车斗争
----
七、为八路军、新四军培养输送干部
----
八、建立党的秘密交通联络站
----
九、李鸿飞、薛维廉叛变事件
----
十、党组织紧急撤退干部
--
第二章 重要文献与回忆录
----
一、刘仁明《忆抗战时期中共鲁山县地下党组织》
----
二、王建堂《难忘的岁月》
----
三、许知民《忆王舟平同志》
----
四、赵守贞《忆在鲁山开展革命活动》
----
五、林承蔚《忆鲁山县“妇女救国会”“抗日救护训练班”“八德民校”》
----
六、孟丽生《回忆在鲁山》
----
七、访问杨丽新记录
----
八、王朝仁回忆录
----
九、冯成钧回忆录
----
十、李中原回忆录
----
十一、白宗义回忆录
----
十二、李建华回忆录
--
第三章 鲁山沦陷前后内乱外患
----
一、国民党河南省党部、省政府迁鲁山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
二、前所未有的“水旱蝗汤”灾害
----
三、日军发动河南战役,国民党县党部、县政府流亡
----
四、土匪蜂起,民众倍受肆虐
----
五、日军暴行罄竹难书
--
第四章 国难当头,民众奋起抗日
----
一、轰动一时的反顽夺枪事件
----
二、常大京一家抗击日伪军
----
三、张豹子、赵世勋勇杀日本兵
----
四、在共产党人的鼓动下组织成立群众抗日武装
----
五、挟持谭子步投奔八路军失败
--
第五章 党领导下的鲁山抗日根据地
----
一、中共河南区委员会、河南军区司令部和河南人民抗日军挺进鲁山
----
二、建立中共鲁山县、鲁西县委和县、区抗日民主政权
----
三、抗日根据地的“回地”运动
----
四、中共河南区委员会、河南军区司令部和河南人民抗日军撤离鲁山
----
五、发生在老区的国民党反动派报复残害革命群众事件
----
六、田心明通八路被暗杀
----
七、周须白、邓瑞峰等被害事件
----
八、鲁山人民同子弟兵鱼水之情
----
九、长祭英烈慰忠魂
--
第六章 重要文献与回忆录
----
一、戴季英《忆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创建》(摘录)
----
二、陈先瑞《忆抗战时期河南军区三分区》(摘录)
----
三、刘子久《敌进我进开辟豫西》(摘录)
----
四、刘昌毅《挺进豫西开辟新区》(摘录)
----
五、徐德厚《忆豫西抗日独立支队主要战斗》(摘录)
----
六、刘凌云《忆抗战时期鲁西县党组织》
----
七、李学一、谭天玉《忆鲁山县抗日民主政府》
----
八、马公太回忆录
----
九、陈继祥《皮徐支队解放土门》
----
十、张凤祥《鲁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土门街》
----
十一、常文举《河南人民抗日军三支队在铁佛寺》
----
十二、李逢昌《皮徐支队在赵村》
烈士与爱国人士
--
一、吴镜堂烈士
--
二、乔文宣烈士
--
三、王恩九烈士
--
四、尚志三烈士
--
五、郭良敏烈士
--
六、张健仁
--
七、王复初
--
八、林承蔚
附记
--
一、红二十五军长征途经鲁山
--
二、八路军南下支队在鲁山重创日军
--
三、“豫陕鄂”“豫西”解放区领导机关在鲁山
--
四、烈士陵园
--
五、鲁山县在解放战争中的战略地位
--
六、解放战争时期支前活动
--
七、邓小平市场经济思想的萌芽地——鲁山